浅谈目前初中物理电学教学的现状及解决对策

来源 :中学物理·初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igc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物理电学是物理教学中比较重要而且学生也感觉到很困难的一个学习内容.很多学生对于这些知识都感觉是一头雾水、似懂非懂,从而更没有了很大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教师要改变学生的这种学习状态,让学生能够参与到教师的课堂教学中,通过自己的探究来亲历学习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在生活中灵活地运用物理电学知识.电学知识是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但是很少有学生在生活中进行细致地观察和探索,学生往往认为这些知识是非常抽象的,难度很大,导致了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教师要采用学生可以接受的方式来进行探究和学习,促进学生对于物理电学知识的掌握.
  1 初中学生物理电学学习方面的现状
  1.1 学生思想不积极,态度不够端正
  初中生对于物理电学知识的学习刚刚开始,他们有些望而生畏,从而不愿意主动地进行学习和探究.对待知识的学习没有端正的态度,在学习中表现得被动,不认真听讲,对于教师讲授的很多概念比如串联、并联、电路、电流、电压、电阻等都分不清楚,导致了学习上的困难.例如在学习“测量小灯泡的电阻”时,很多学生对于电阻的概念都不清楚,当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电压表和电流表来探究测电阻的原理时,学生就会一头雾水,不知道该如何操作,如何进行组装和测量.学生对于自己不知道的知识并没有学习兴趣,从而产生了倦怠和冷漠的学习态度.在教师引导学生使用滑动变阻器时,学生更是不知道该如何去使用,以及在电路中的作用,从而导致了学生学习不主动,态度不端正.
  1.2 学习兴趣不浓厚,存在抵触情绪
  初中学生普遍感觉物理电学知识难懂,所以在学习兴趣上不是非常浓厚,有的甚至是存在着抵触情绪,不愿意听课,更不愿与参与实验.教师让学生通过实验的方式来理解串联,尽管他们知道这些知识在他们的生活中会非常有用,可是也不想学明白.在实验过程中很多学生都是看着其他学生来做,自己却不参与,学习主动性不强.教师让学生绘制电路图,学生只是根据自己的理解来绘制,不去深入分析,也不关注图形是否规范,学生的兴趣不浓,只是觉得完成了教师的任务就可以了.由于教师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比较单一,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物理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不高,还存在着一定的抵触情绪.
  1.3 教师灌输传授多,学生学习被动
  为了让学生能够学会,从而达到会用的目标,很多教师都采用了“灌输”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指导,希望通过多给学生提供指导和讲解就能够让学生掌握这些电学知识.可是事与愿违,学生往往对待教师的讲授左耳听,右耳冒,根本就没有往心里记.教师机械地对学生进行“灌输”,效果并不好.教师认为学生应该理解了,可是学生根本就没有动脑筋,没有经历思考的过程,在大脑中留下的印象是非常少的,很快就会忘记.通过学生自己的思考和逻辑分析,学生会形成自己的认识,按照自己的理解来深化知识,从而实现灵活运用并掌握知识的目的.例如在学习《电流和电路》时,教师如果直接把电流的概念告诉学生,学生知道了电流的概念,可是并不会深刻地理解其中的知识,电流是怎样产生的?电流在电路中是怎样运动的?学生会产生很多的困惑,进而不利于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教师要避免对于学生进行机械地灌输,要让学生参与课堂探究,通过学生的主动思考和探究来习得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2 初中学生物理电学学习的有效解决对策
  2.1 端正学生学习态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为了提高初中物理电学的教学效果,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促进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从而让学生能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教师在课堂要通过有效的学习方式来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和思考,教师对学生进行“授之以渔”的教育会促进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从而让学生能够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如果教师对学生进行“满堂灌”的教学,学生会变得懒惰,不主动地思考和探究.所以,教师要通过丰富的教学方式来引导学生掌握物理电学知识的学习方法,促进学生能够产生学习的兴趣,端正学习态度.例如在学习《电压》时,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实验,看看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会观察到什么现象?并探究发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在学生的实验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思考问题:电源的作用是什么?电压的作用是什么?通过实验以及教师设置的问题进行探究会激发学生对于电学知识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了课堂效率,有利于高效课堂实现.
  2.2 改变灌输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参与课堂
  在初中物理电学教学中,教师要改变灌输教学方法,多让学生参与课堂,使学生能够产生学习的主动性.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或者是合作探究,使学生能够通过分析习得知识,从而向着更深刻的理论知识进行探究.教师的灌输会打消学生探究的欲望,让学生失去学习主动性,而学生的参与课堂则会给学生带来挑战和动力,激发学生认真思考,积极分析,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例如在学习《欧姆定律》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去思考:探究电压、电阻的变化对电流的影响应该用什么方法?探究电压对电流的影响时,哪个量不变?哪个量变?问题给学生指明了学习的方向,促进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地思考,从而在探究和思考中掌握知识,形成自己的认识.学生的思考促进学生在脑中形成了清晰的认识,从而能够进行科学的判断和分析推理,进而在思考中掌握知识,形成深刻的理解.教师的问题要有启发性、教育性,并且还有一定的趣味性,使学生能够带着主动性去探究知识,促进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的提高,让学生的思维能够进一步拓展和提高.
  2.3 加强动手实验操作,引导学生亲历过程
  活泼好动是所有学生的特点,教师要充分地借助学生的这个特点,从学生实际出发,用实验的方式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促进学生亲历学习过程.学生学习电学知识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够在生活中进行灵活地运用,教师可以通过实验的方式来给学生模拟一个生活情境,促进学生能够在实践中了解电学原理和规律,深化学生的认识和理解.例如在学习《串联和并联》的时候,教师就可以给学生安排一次分组实验,让学生从实验仪器、实验过程和实验原理等方面来探究串联和并联,使学生能够在动手中提高能力.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首先绘制电路图,促进学生根据电路图来设计实验方法,让学生合作进行积极的讨论和协作画出电路图,之后连接实物,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2.4 借助生活传授知识,点拨学生灵活运用
  为了让初中学生感觉到电学知识的实用性以及学习它的重要意义,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借助生活现象或者是电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来点拨学生,促进学生产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家庭中的供电电路是什么样的连接方式,引导学生用测电笔去辨别火线和零线,指导学生灯头线接法或者是借助家用电器牌上的数值算出家中每天的耗电量是多少?电学知识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但是学生往往存在着抵触的学习情绪和学习态度,所以学生并不是十分关注教师的教学.教师要通过生活中的知识来指导学生使学生能够产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学生对于电学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的提高.生活知识让学生感觉到了电学知识是非常实用的,让学生明白电学知识的适用范围,从而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动力,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究和学习.生活就是教育学生最好的舞台,在这里学生会通过生活现象来进行学习,通过分析生活中的应用来提高能力,促进学生做到学以致用.
  总之,教学是一门艺术,对于初中学生的教学更给教师提出了一定的难度,教师要通过生活中的实用的物理电学知识让学生感受到电学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给学生带来电学知识学习的美感.通过学生的不断实践和探索,学生就会产生学习主动性,提高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
其他文献
在多媒体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情境教学法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广泛应用于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情景教学法通过创设各种各样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真实再现历史情境,还原历史真相,进而优化课堂教学。  一、创设故事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  历史上发生的很多事件本身就具有吸引学生的地方,甚至很多成语典故都由历史故事演化而来的,学生对这些内容都非常感兴趣。实践证明,有趣的历史故事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使
三角函数求物理量的极值,往往是求出与被求物理量相关的三角函数表达式,经过三角函数的相关知识化简,再利用三角函数的有界性或不等式等知识进行处理得出结论.下面我们就来看几例利用三角函数求解物理极值的问题,以求在教学中能对培养学生的这方面能力有所帮助.  1 利用两角和(差)公式及三角函数有界性求解  三角函数里有很多关系式,如:sin2θ=2sinθ·cosθ、sin2θ cos2θ=1、cos(α-
对闭合电路的动态分析有不少同学感到困难,其中分析U、I的变化量更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对于这样的问题,我们可以根据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列出关于电压或电流的函数关系式,再结合数学知识,问题便迎刃而解.我们将这样的问题分为两种典型情况:第一种,根据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列出关于U的函数关系式;第二种,根据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列出关于I的函数关系式.  1 根据U的变化列出函数关系式  例题1 如图1所示电路,电源的内
一、职中作文教学应当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1.应把作文教学与阅读教学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阅读和写作有密切的联系,但两者又有着各自不同的作用。阅读侧重在内容的理解、鉴赏诵读
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物理教学必须以实验为基础,以思维为中心.课标指出:初中物理实验“旨在让学生经历科学工作者进行的相似的探究过程,主动获取物理知识,领悟科学探究
1 什么是物理阅读  阅读是我们每一个人每天都在经历的事情,它对于每个人来说是一件既平凡又伟大的事情.是每个人认识世界、发展自我的第一步,发展阅读、提高阅读的能力对于一个人的发展非常重要.每个人的阅读的方式、习惯和能力都不尽相同,收获也因人而异,有的只是获取一定的信息,而有的可以获得能力的提升.从理论上来说,一个人阅读的越多,他的能力也就会越强,他获取知识的本领也就越强.但事实上好像并非如此,笔者
“科学探究”是物理新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作为物理课程内容的“科学探究”,就是要强调探究过程的体验和科学方法的学习,强调探究方法的摸索、积累和运用,增强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科学探究”旨在将学习重心从过份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使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物理知识的运用能力.其教学形式是灵活多样的.  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对大量物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1 问题的提出  众所周知,伽利略在寻找落体运动规律时,遵循“自然界总是习惯于运用最简单和最容易的手段”的信念,经过反复思考最终提出了:物体下落的过程是一个速度逐渐增大的过程,其速度与时间成正比的假说,并巧妙地借用由此假说出发推出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进行了间接验证,从而寻找到了落体运动的规律.  但据物理学史上介绍,伽利略并不是一开始就直接提出这样的数学模型的.伽利略起先假设的是物体下落的速度与下落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下,如何让思想品德课有趣易懂,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是每一个思想品德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教师要积极探究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