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你的学生被“被”了吗?

来源 :新校园·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zhihua51135298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被”说开去
  “被”是当下太过流行的词汇,“被富裕”、“被民意”、“被网瘾”……课堂上,老师,你的学生被“被”了吗?
  新课改强调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就是把学生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去。是不是课堂上只要学生说得多、活动占得时间多就是以“学生为主体”了呢?所谓把课堂还给学生,到底是把什么还给他们?
  听过很多课,总感觉学生的脖子上是有绳子的,他们仿佛是一个又一个木偶被幕后的一双大手操纵。那双大手一定会在他需要的时候牵动绳子,于是木偶就会此起彼伏地站起坐下,很多时候这就被称为学生活动活跃。现实情况是,学生为了小组的分数不因为自己而被扣,或者不因为自已没有举手回答一个问题而被称作胆量小,就在其实对文本没有深入地阅读和仔细地分析的情况下“积极”、“大胆”地举手。而通常结果是,学生的回答总是与问题风马牛不相及或者肤浅粗陋,这时教师便会“适时”地点拨,显示了教师高出学生的作用——这样的课因为学生此起彼伏地站起坐下,热热闹闹而常常被冠以“成功”,但是笔者认为这样的课堂并没有给学生的学习带来沉潜下去浸润心灵的应有作用。这就是学生被“被”了。
  是一帆风顺的预设还是杂花生树的生成
  现在许多所谓“好课”,其实就是一场表演,有时是教师在表演,有时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表演。笔者认为,无论演得怎样天花乱坠,毕竟丧失了阅读主体的思维含量。现代科技为课堂做了最好的技术支持,几乎所有的公开课都在充分运用声光电手段,音乐、图片、视频……嘈杂的声音、翻飞的图片、莫名的学生跳跃,上蹿下跳的忙碌教师,哪还是在解读一个文本,倒像是在摆摊叫卖;哪还有什么整体美感,更多的是被撕成碎片。更何况,课件是个已经“固化”的东西。有的教师因为自己预设地太过“完美”,就不顾及学生的思维腾跃,硬生生地强拉学生的思路到自己的预设轨道上来,使课堂顺着教师的思路行进。因此看似一帆风顺,学生活动也很多,但每一个环节都有固定的线路和已知的目标,繁华难以掩盖以教师为主体的“旧路”。
  真正的好课是杂花生树般的自然生成。如果教师的教学真的以“学生为主体”,那就把文章的解读权利还给学生,看他们真实的困惑与收获。首先给足够的时间把文字读顺,这是初读文本的必经之路——是学生在读书,不是教师。读书不同阅历各异的学生对文本的解读自然“横看成岭侧成峰”,哪怕是一个大人看来滑稽可笑的简单问题,也似小溪中的一块顽石阻隔了学生理解的河流,教师就应该停下来倾听,帮助他们疏浚河道,然后才有可能听到欢快前行的步伐。这样的课堂是未知的探索,虽有可能跌跌撞撞,深深浅浅,但笔者认为,这才是真实的课堂、真诚的课堂——没有被“被”的主动课堂。
  语文的“本真”与教师的姿态
  语文是“语言”、“文字”、“文章”、“文学”的课堂——语文的本真就是让学生静下心来读书,说出自己真实的感受,认真地倾听,写出独抒性灵的文字。
  教师“博览群书”阅历丰富又反复备课,不要奢望那些十几岁的学生能够在短短的阅读中可以达到怎样的“深入”。初遇文本让学生静下心来顺着作者思想的脉络行进,独悟其中的深刻与精美,是每一个学生、教师面对文本时首先要做的工作。教师一再启发,可学生常常“启而不发”,这是教师自己制造的尴尬。
  让学生说出独属于他的困惑,是一个教师的姿态。教师会真心关注学生阅读文本时的真切体验吗?教师以怎样的姿态行走在学生中间?教师怎样做才真正是学生的学习伙伴?他手中有没有一团无形的线在缠绕着学生的思维?他的高妙之处到底在哪里?下课的时候,他试图把学生引领到哪里去呢?读书就是:遇到,从此不同。学生读完这篇文章,走出这间教室,真的就不同了吗?不同在哪里呢?
  回答这一系列问题关涉执教者心中有怎样的育人理念。教师首先应该透彻地思考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然后才是选择什么样的材料,什么方式方法去达成,最后考虑课堂如何运行。如果执教者认为要培养的是考高分的人,那么要做的事就是让学生学会答题;如果他认为要培养顺从的人,课堂上就要教会学生如何乖乖地听从安排;如果要培养的是有独特思考的人,课堂上就要给学生独特思考的时间空间,允许甚至鼓励学生提出具有挑战性的问题——选择这样的课堂本身也是对教师自我的挑战。但只要教师坚持认为他要培养具有独立思考精神的人,一个不盲从他人有独特见解的人,是一个具有合作精神的人,更是一个去适应将来社会万般变化的人,教师就有责任和勇气去接受这样的挑战,坚守这样的姿态——“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教师放下的是架子,高擎的是真理的火炬。
其他文献
美术教学,一直有一个误区,就是追求“像”。把“像不像”视作衡量学生美术习作的首要标准;把能不能教学生画出“像”的作品视作衡量美术教师教学质量的首要标准。有一个画苹果的“三国故事”:美国学生画苹果,教师拎来苹果一筐,由学生拿一个作画;日本学生画苹果,教师髙擎鲜果一个,让学生瞻仰一番,便去作画;中国学生画苹果,是由老师先画一个,交代先画左后画右,这里涂红,那里涂绿……结果中国学生笔下的苹果最像苹果,日
期刊
一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所谓赏识就是充分肯定学生,通过心理暗示,不断培养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使其不仅有勇气进取的信心,也能有不断进取的动力。因而,赏识从本质上说就是一种激励。詹姆斯还发现,一个没有受过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而当他受过激励后,其能力是激励前的3~4倍。一个贪玩调皮的学生,之所以再次奋进,就是因为”赏识”
期刊
阅读教学是课改教学的一部分,主要培养学生的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如何把阅读教学渗透于教学中,是每一位语文老师深化阅读教改的一个重要原则。根据新课标要求,阅读教学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要完成这一目标,在教学中应注重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史上雅俗共赏的一部巨著,深具文学价值、艺术价值、历史价值。近日品读,不禁感叹曹雪芹先生广博学识
期刊
一  下午第二节课,我来到七年级三班上课,师生互礼后,发现一个女生在座位上抽泣,我赶紧跑去询问。原来,课间她后面的男生趁她不注意,把她的凳子拿开,她坐下时跌倒地上,头撞到课桌腿上,很痛。我连忙问有没有恶心的感觉,她说没有,四周的同学都笑了,我的脸色变了,提醒她如果有不舒服的感觉要及时向老师反映。回到讲台边,我本想让那位男生找班主任,但没说出口。我虽不是班主任,但教师的责任提醒我必须要将今天的事情解
期刊
将初中教材鲁迅先生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排列起来,就组成了一个人物画廊。像热情好客、聪明机智的双喜;粗俗好事而又心地善良的长妈妈;自私势利、尖酸泼辣的杨二嫂;辛苦麻木、乞福神灵的中年闰土;不学无术、靡烂庸俗的清国留学生;生活不拘小节,治学严谨务实,没有民族偏见的藤野先生,等等:这些人物个性鲜明,栩栩如生,在鲁迅先生的生花妙笔下,他们尽情地展示自己的灵魂,有力地揭示他们所代表的那个社会、那个阶层、那一
期刊
一  很多时候,学生课间打闹的问题确实成了学校管理中非常令人头痛的问题。学校想尽了办法,就是屡禁不止。  通过反思,笔者认为教育工作者所应做的和所要做的是先从自身方面思考:  第一步追问“是什么”、“不是什么”。结论:学生是学生,是朝气蓬勃、精力过剩、躁动成长的少男少女,不是成人,更不是风烛残年的老人,不是机器、木偶。追逐、打闹、好动是正常的,如果相反又是不正常的。  第二步追问“为什么”。结论:
期刊
《秋月煌煌》讲的是民国初年发生在山乡的一个女人的故事。大灾之年,桂姐儿一家老弱病残,陷入生存绝境。无奈之中,家庭和家族不顾桂姐儿的反对,一致决定给桂姐儿找一个壮劳力“拉偏套”——刘柱儿走进了桂姐儿的家中。桂姐儿和刘柱的同心协力,含辛茹苦,终于使全家走出绝境。渐渐的,两人由反对到亲密以致日久生情,却又使这个家以至家族产生了矛盾……全剧诉说的是最底层小人物的悲剧命运,它给人们讲述了一出非常规的爱情悲剧
期刊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就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只有构建起和谐的数学理想课堂,才能引领学生徜徉在数学课堂中,体验到数学之奇妙,感受到数学之乐趣,领悟到数学之奥秘,从而使数学学习成为学生积极、主动、有意义的活动。  一、融洽的师生关系——奠定理想课堂的基础  陶行知曾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到心灵的深处。”课堂上,老师
期刊
俄国文学泰斗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发自内心的喜欢、良好的心理状态是学习的良师益友,是学习成功的催化剂。如果一个人对认识事物缺乏浓厚的兴趣,那他的智力的培养和发展就只能是一句空话。因此,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至关重要。  怎样才能让学生每节课都有学习的兴趣呢?笔者认为兴趣的激发和保持需要从课前活动、课堂导入、课上愉悦氛围的构建等方面多下功夫。 
期刊
全寄宿制初中宿舍管理涉及广大寄宿生的情感、道德、学业及身心健康各方面。实践表明,准军事化宿舍管理模式是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值得推广。这一现行模式中如何更多的融入人文化,人性化因素,建立更为完善的关怀机制,则显得尤为迫切。  一、实施背景  本校是一所由多所农村初中撤并的全寄宿制学校,在校生1500多人,许多学生的行为习惯以及道德认知水平都停留在较低水平。面对学生多、管理挑战大的实际情况,本校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