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一座品味语言的桥梁

来源 :速读·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yp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要有“语文味”,就必须回归文本,在语言文字上下功夫,注重语言的品味,但是品味语言不是最终目的。语言,应该是一座桥梁,通过这个媒介,进而分析作者的情感、人物的性格、作品的主题,正所谓“一字一句总关情”。
  关键词:语文教学;语言品味;情感
  语文是语言的艺术。语文课堂是一种以交往为本质,以改造人的主观世界、促进受教育者身心发展为宗旨的言语活动。一堂具有语文本色的语文课,一定是立足于语言的语文课,才是具有“语文味”的语文课。著名学者钱理群说:“透过语言,感受真情,进入内心”。语言文字是作者思想的媒介,也是读者走进作者的渠道。王崧舟认为语文的本体不是语言文字所承载的内容,而是用什么样的语言形式来承载这些内容。可以说,语言是一座桥梁,一座架起作者和读者的心灵互通的桥梁。
  但是,语文课堂上,是怎样品味语言的呢?不难发现这样的问题:
  问题一:遍地开花,篇篇品味。是不是每一篇文章都有品味语言的必要呢?笔者认为品味语言仅限于文学作品,非文学作品中比如说明文和议论文就没有品味语言的必要。虽然在说明文和议论文中,一些词语的使用会起到增加文章准确性、严密性的作用,但是笔者认为,这只是体现了非文学作品的语言特点,没有必要品味语言。即使品味,也是浮光掠影,秀一秀拳脚罢了。
  问题二:品味技巧,单调单一。散文和诗歌,因为其文句的优美、感情的真挚、语言的隽永成为品味语言的主战场。通过这些文学作品的潜移默化、熏陶渐染,形成一种自觉的语言意识,提高语文修养。但是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反复地朗读,却不知为何而读;抓动词抓修辞却没有情感的介入。手法显得十分单调单一,为品语言而品语言,范围也极其狭窄。不禁细思:我们的语言品味是否可以更加多样化?
  问题三:玩味文字,偏离轨道。正是因为语言的重要性,教学需要回归语言的正道。在回归的同时,往往又偏离到另一条轨道——品味语言成了终极目的,为了品味语言而去品味语言,忽略了作者在字里行间的情感、哲思。“语言和情感不分先后,语言和生命是整体。”品味语言成了玩味文字,有温度的语言变成了冷冰冰的文字。试想,这样的文字和语言何具魅力?
  那么,如何架起一座品味语言的桥梁,连接起读者与语言文字的交流、读者与作者情感的共鸣呢?
  陈钟梁曾说:“语文课是美的,这种美潜伏在语言的深处。”要想拨开语言的荆棘,直通文本的“内心”,品味语言不仅仅局限于动词、形容词、修辞手法、哲理句、抒情句,范围应该更加廣泛,技巧也应该更加多样化。
  一、可以是文章的题目
  题目,或者是线索贯穿全文,或者蕴含着作者的情感,往往是品味语言的切入点。比如散文名篇《故都的秋》,它的题目就有很丰厚的意蕴。“故都”既表明了所描写的地点,又蕴含着作者对故乡的深厚的眷念;“秋”既交代了主要内容,又与“故都”有机结合,把自然之秋景和故都之人文相结合。一个简单的偏正短语,却是表达了对故都秋景的赞美,对故都秋景的眷恋,对故都秋景的向往。实在妙哉!
  二、可以是人物的描写方法
  作者笔下的人物,每一处都有其传神之处,都饱蘸作者的深情。通过品味这些语言,从而构建起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如《故乡》中的杨二嫂,文中对她的语言描写一共有六处,从这六处就可以看出杨二嫂是一个自私、尖酸、刻薄的人。她一出场就是“一种尖利的怪声”,而且是“大叫起来”:“哈!这模样了!胡子这么长了!”没有招呼,毫无礼貌,足见其粗俗无礼。对杨二嫂的外貌描写也是十分经典:“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这一文学作品中的经典比喻,更好地彰显了杨二嫂这个尖酸刻薄、毫无礼貌的城镇小市民形象。
  三、可以是文中反复出现的某个词语
  反复出现的词语,往往是能够牵连出作品主旨、作者情感的关键。比如《孔乙己》中的“笑”,孔乙己在笑声中粉墨登场,在笑声中强自表演,在笑声中黯然离去。仔细品来,每一声笑的背后都是麻木不仁、自私冷漠、玩弄欺凌。每一声笑直击读者的心灵,让读者哑然失声,哽住呼吸。只有将“笑”品味透彻,孔乙己这一个遭社会凉薄的人也才会激起学生的心灵共鸣,面对孔乙己,再也笑不出来,换之是含泪的微笑、无尽的沉思。
  四、可以是音韵学上的某些特殊的发音字
  一些常见的双声词、叠韵词,不常见的入声字,都可以是语言品味的对象。陆游的《钗头凤》“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这一句用上声韵,显得婉转细腻,捧在手中说不尽的珍爱;“东风恶,欢情薄,一杯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改用入声韵,昔日温情不在,满腔的压抑愤懑;“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仍然用入声韵,怨恨发泄的口气,最终还是归于压抑和痛苦。
  五、可以是不起眼的虚词
  虚词,虽然它不能单独成句,意义比较抽象,但是它能够帮助造句,甚至在表情达意上起着巨大的作用。抓住这些细微之处的虚词去品味语言,往往能够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比如说《蝉》中“它就是曾知知不休地在树上过日子的小东西。那么小,却那么响,竟响彻了一个夏天,曾这样问:何必聒聒?那只不是一个夏天罢了!”从这一句中的“就、那么、却、竟、何必、只不过、罢了”这些虚词中就可以品味出作者对蝉厌烦至极。可见,一个虚词,传达出多少微妙的心情,蕴含了多少难言的言语!
  六、可以是文章言语的矛盾处
  言语的矛盾处最能引起学生的质疑和兴趣,往往是品味语言的精彩点,也是课堂生成的出彩点。《老王》一文中“后来我在坐着老王的车和他闲聊的时候,问起那里是不是他的家。他说,住那儿多年了。”杨绛问老王的是“是不是你的家啊”,而老王回答的却是“住那儿多年了”。老王为什么要这样回答呢?这其实就是一处矛盾。仔细分析文章其实不难得出,那里仅仅是老王的一个住所,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家。无家可归的老王何其不幸!
  总之,在文学作品中,品味语言的范围和方法做一些改变,回归文本,吟咏品味,相信品味语言不再是枯燥的文字纠结,而是一次文字的华丽旅行。通过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语言品味,这样,语言也就有了温度,变得灵动。
  参考文献:
  [1]王君.青春之语文——王君创新教学探索手记[M].北京:远方出版社,2005
其他文献
非线性编辑系统作为数字视频的代表,从上个世纪末到本世纪初“落户”到中国,走了一条极不平凡的道路。这种新型的节目制作手段逐渐被广大电视工作者所认可,特别是在电视节目制作量大,节目包装日益新颖的同时,采用这种便捷、高效、高质的编辑模式,已成为电视节目不可获缺的电视节目制作系统。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的广播电视正在快速的由模拟向数字化转变。  目前,数字非编性编辑系统及各级电视台的非线性编辑网络制作系统都
用超出常规的独特视角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异中求新,以疑促思,发散思维,深化思维,以“形真、情切、意远、理蕴”的鲜明特色培养学生的内在情感、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能充分发挥学
在传统教学中,提问只是简单地教师问学生答,教师的问只局限于是什么、对不对,学生解决问题的途径也只是顺着教师的思路来寻找标准答案,这样的教学表面看来是以问题推动了教学,体现了师生的互动,然而这种简单的互动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没有更多参与探究的时间与空间,并没有真正发挥提问的功用。新课程改革对提问更为关注,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在教学中要充分运用提问来激活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能力,实现教学的多向互
摘 要:地图是地理课的灵魂,学生只有具备了读图,用图图文转换的能力,才是真正地把握了地理的精髓和实质。地理课离不开地图,在教学过程,以图激情,以图激趣,有利于调动学生听课的注意力,利于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开展。因此,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是教学中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地理图象;功能;教学;注意问题  中学地理教材中,各种图像贯穿始终,地图教学成为地理课堂教学中的一个要组成部分,但地图的教与学
摘 要:美术教育,是素质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青少年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在当前农村小学美术教育的现状限制,学生与城里的孩子有较大的差距。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切实改变教育观念、合理利用资源、加强师资建设、探索教学途径、恰当运用评价。  关键词:农村;小学美术;现状;对策  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越來越多的人认识到美术教育在提高与完善人的素质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作用。但在广
摘 要:初中历史是一門综合性的学科,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起着重要作用。但目前初中历史教学处于尴尬境地,存在教师难教、学生厌学的现象,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兴趣不高造成的。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便有了学习的积极性。那么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本文主要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就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激趣策略谈谈自己的看法与体会。  关键词:初中历史;激趣;策略  初中历史是向学生讲述基本的历史
一、做好充分课前准备行之有效  1.读透教材  课堂要高效,教师就要认真备课,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情况,设计出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前置性作业。知识目标的定位要难易适中,还要充分考虑到三维目标的统一,也要兼顾好、中、差三个层次。另外,在备课时,教师首先要明确每节课教学的重点与难点,这不在于面面俱到,而是需要有的放矢;要体会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困难之处,重点
期刊
摘 要:英语报刊选读是英语专业教学大纲所规定的课程之一,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阅读英美报刊杂志的能力,提升学生的英语水平。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本文从这些问题入手,探讨该门课程的教学思路和方法,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英语报刊选读; 课程特点;教学方法  一、引言  根据2000年《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英语报刊选读课程是英语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的课程,
摘 要:新的课程标准要求高中英语教学采取自主、合作和探究高效的学习方式,英语学习的过程应该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构建知识、发展技能、活跃思维、展现个性和拓展视野的过程。但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存在着误区,主要是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落不到实处;对学生英语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力度不够;评价机制不健全,这些阻碍了学生享受学习的乐趣,难以达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高效。  关键词:高中英语教学;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