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书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语文教学都要朗读和默读。”可见,阅读教学已经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培养阅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
同时,阅读对人的一生发展都有重要意义。美国老布什夫人芭芭拉·布什说:给孩子读书是一种最好的教育方式,它是送给孩子终生享用的最佳礼物。英国科学家培根说:读书给人以乐趣,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总之,人都能从阅读中学习,获得乐趣,从读书中获得幸福人生。
那么。如何将阅读与我们的教学、与孩子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呢?对此,我做了几点简单的思考。
一、阅读习惯常态化
我国著名的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认为:“阅读教学首先要抓住习惯的培养,阅读教学之目的,我以为首先在养成读书之良好习惯,教师辅导学生认真诵读课本,其意乃在使学生渐渐于善读,终于能不待教师之辅导而自臻于通篇明晓。”从养成良好的阅读姿势做起,如每次读书之前,可引导学生注意读书姿势:“一二三,坐端正,脚放平;四五六,背挺直,书立起;八九十,读准看清有停顿。”通过指导儿歌,养成良好的阅读姿势,以及最基本的读文要求。一种良好的阅读姿势和阅读习惯的养成并非易事,需要时刻纠正孩子的坐姿等不良的阅读习惯,并将其常态教学化。
二、阅读教学策略化
低年级的学生容易丧失阅读兴趣。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精心设计每个教学环节,可以采用“创设情境—问题引导—图文结合—以读代讲—角色分饰—故事新编”等方式,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读中理解,读中领会。同时,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把听、说、读、写的训练与学生喜欢的方式结合起来,相互渗透,相互补充,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阅读素养,又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开启孩子们阅读探究的情趣,从而实现语文阅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阅读教学绽放精彩。
同时,采用多种形式鼓励和保持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如小本本,“小本本”包括“背诵记录本”“阅读记录本”“讲故事记录本”等,每页必须有“序号、时间、题目”。平时学生把自己会背的韵文、古诗及时记录在“背诵记录本”里,对于刚刚入学写不好字的学生可以先有家长、教师帮忙记录,随着学生识字量的增大,学生就可以自己记录了。通过各种激励手段,不断展示背诵成果,慢慢的学生就会养成自觉背诵、自觉记录的习惯。
三、阅读内容多样化
1.学科穿插
阅读是超越语文的。阅读既包括语文学科,也包括其他学科。要让阅读走出语文教学,与其他学科结合起来,实现跨越教学。比如一年级下册《识字4》主要讲夏天动物的行为,可适当的穿插科学学科阅读素材,学生兴趣浓厚,阅读效率大幅度提升。
2.内容互补
阅读教学首选的是课文,但是课程标准提倡的课外阅读有145万字,如果完全的交付于课外,那是靠不住的。我们要实现阅读课内化,即实现了课内、课外阅读的贯通,在课内进行课外阅读的指导、展示、交流。那么在内容方面,又有哪些选择呢 ?
适合儿童阅读的文学大致分为以下几类:诗歌类,包括童谣、童诗、古典诗歌、现当代诗歌等;故事类,包括民间故事、通话、动物故事、儿童故事、神话传说、儿童小说等;还有儿童散文和儿童戏剧类。教师可根据实际教学的需要,选择合适的阅读内容进行课堂扩充。
四、阅读方式多样化
提起阅读,大部分人想到的都是手捧书本的样子,而现在一种新的方式走进了大家的眼中——听书,即借助器材或成人的朗诵,让学生代看,在保证阅读量的同时,也切实保护学生的视力。听书丰富了小学生接触言语的方式,丰富了训练思维活动的方式,此外,还能培养儿童的专注力和想象力,从而在情感的熏陶、语言的积累、口语和朗读能力的培养、作文水平方面对学生起到帮助作用。在内容的选择上,以学生喜欢、主题积极向上、语言优美的有声读物为主。
五、阅读社会化
学生的阅读教育,不仅是老师、学校的责任,我们还要动员家庭、社区、社会为学生创造一种阅读的氛围。不仅要创建书香课堂、书香校园,还要创建书香家庭、书香社区,进而创建书香社会。让学生在这种氛围下,将阅读变成一种习以为常的事情。阅读即生活,生活即阅读。在生活中阅读,在阅读中生活。
国际教育成就评价协会(IEA)主持的“促进国际阅读素养研究”认为,一个人的阅读素养包括四个方面:一是理解和运用书面语言的能力,二是从阅读中构建意义,三是能从阅读中学习,四是积极投入,有阅读的兴趣。总之,我们要通过各种方法和渠道,促进和提高学生阅读的兴趣,培养学生阅读的能力,使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养成良好的閱读习惯,最终让阅读陪伴他们的一生。
同时,阅读对人的一生发展都有重要意义。美国老布什夫人芭芭拉·布什说:给孩子读书是一种最好的教育方式,它是送给孩子终生享用的最佳礼物。英国科学家培根说:读书给人以乐趣,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总之,人都能从阅读中学习,获得乐趣,从读书中获得幸福人生。
那么。如何将阅读与我们的教学、与孩子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呢?对此,我做了几点简单的思考。
一、阅读习惯常态化
我国著名的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认为:“阅读教学首先要抓住习惯的培养,阅读教学之目的,我以为首先在养成读书之良好习惯,教师辅导学生认真诵读课本,其意乃在使学生渐渐于善读,终于能不待教师之辅导而自臻于通篇明晓。”从养成良好的阅读姿势做起,如每次读书之前,可引导学生注意读书姿势:“一二三,坐端正,脚放平;四五六,背挺直,书立起;八九十,读准看清有停顿。”通过指导儿歌,养成良好的阅读姿势,以及最基本的读文要求。一种良好的阅读姿势和阅读习惯的养成并非易事,需要时刻纠正孩子的坐姿等不良的阅读习惯,并将其常态教学化。
二、阅读教学策略化
低年级的学生容易丧失阅读兴趣。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精心设计每个教学环节,可以采用“创设情境—问题引导—图文结合—以读代讲—角色分饰—故事新编”等方式,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读中理解,读中领会。同时,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把听、说、读、写的训练与学生喜欢的方式结合起来,相互渗透,相互补充,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阅读素养,又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开启孩子们阅读探究的情趣,从而实现语文阅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阅读教学绽放精彩。
同时,采用多种形式鼓励和保持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如小本本,“小本本”包括“背诵记录本”“阅读记录本”“讲故事记录本”等,每页必须有“序号、时间、题目”。平时学生把自己会背的韵文、古诗及时记录在“背诵记录本”里,对于刚刚入学写不好字的学生可以先有家长、教师帮忙记录,随着学生识字量的增大,学生就可以自己记录了。通过各种激励手段,不断展示背诵成果,慢慢的学生就会养成自觉背诵、自觉记录的习惯。
三、阅读内容多样化
1.学科穿插
阅读是超越语文的。阅读既包括语文学科,也包括其他学科。要让阅读走出语文教学,与其他学科结合起来,实现跨越教学。比如一年级下册《识字4》主要讲夏天动物的行为,可适当的穿插科学学科阅读素材,学生兴趣浓厚,阅读效率大幅度提升。
2.内容互补
阅读教学首选的是课文,但是课程标准提倡的课外阅读有145万字,如果完全的交付于课外,那是靠不住的。我们要实现阅读课内化,即实现了课内、课外阅读的贯通,在课内进行课外阅读的指导、展示、交流。那么在内容方面,又有哪些选择呢 ?
适合儿童阅读的文学大致分为以下几类:诗歌类,包括童谣、童诗、古典诗歌、现当代诗歌等;故事类,包括民间故事、通话、动物故事、儿童故事、神话传说、儿童小说等;还有儿童散文和儿童戏剧类。教师可根据实际教学的需要,选择合适的阅读内容进行课堂扩充。
四、阅读方式多样化
提起阅读,大部分人想到的都是手捧书本的样子,而现在一种新的方式走进了大家的眼中——听书,即借助器材或成人的朗诵,让学生代看,在保证阅读量的同时,也切实保护学生的视力。听书丰富了小学生接触言语的方式,丰富了训练思维活动的方式,此外,还能培养儿童的专注力和想象力,从而在情感的熏陶、语言的积累、口语和朗读能力的培养、作文水平方面对学生起到帮助作用。在内容的选择上,以学生喜欢、主题积极向上、语言优美的有声读物为主。
五、阅读社会化
学生的阅读教育,不仅是老师、学校的责任,我们还要动员家庭、社区、社会为学生创造一种阅读的氛围。不仅要创建书香课堂、书香校园,还要创建书香家庭、书香社区,进而创建书香社会。让学生在这种氛围下,将阅读变成一种习以为常的事情。阅读即生活,生活即阅读。在生活中阅读,在阅读中生活。
国际教育成就评价协会(IEA)主持的“促进国际阅读素养研究”认为,一个人的阅读素养包括四个方面:一是理解和运用书面语言的能力,二是从阅读中构建意义,三是能从阅读中学习,四是积极投入,有阅读的兴趣。总之,我们要通过各种方法和渠道,促进和提高学生阅读的兴趣,培养学生阅读的能力,使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养成良好的閱读习惯,最终让阅读陪伴他们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