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提高说话的质量是现代人生活、学习、工作的需要,是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在我国以往的教育中,只注重学生的书面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而没有重视语言说话能力的培养,影响了学生的日常学习交流和生活交际,也显现出了高分低能的现象,与我国提高全民族素质的目标不相适应。新课程改革中,将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就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方面也作了相当的要求。因此,我们从小学低年级就应注重学生敢于说话,提高说话的能力。我们在现实教学中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这是一个由内化到外化的过程。低年级学生词汇量少,抽象思维能力较弱,这些影响了学生说话能力的提高,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怎样指导低年级学生进行说话,使学生乐说、善说,真正做到“能说会道”呢?我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当教师以民主的精神、开放的态度、合作的方式、宽松的环境进行课堂管理,课堂教学就会成为激发学生的生命活力,促进学生心灵成长的土壤。”只有在这种良好氛围里,给学生创设各种各样的情景,激发他们的兴趣学生才能轻松、自在、无拘无束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敢于大胆地说。
(一)利用插图,创设情景
小学语文教材绝大部分都配有生动形象的插图,这些插图,体现了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能激发学生观察、联想和说话的兴趣。教师应善于利用这些插图来设计口语训练,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作者以一位老奶奶、一对青年夫妇和一群少先队员为代表,写出了长安街上数百万人民群众送总理的悲痛场面。在这里,教师可引导学生观察插图,展开想象,说说插图中课文所没有叙述的其他人,以加深对课文的感悟,并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二)利用实物演示,创设情景
在创设情景中,实物是辅助的,还要依靠教师的言语、热情,引导学生去想象思考,激发学生的情感,才能在他们的意识中创设情景。如:让学生把自己最心爱的玩具带来进行实物演示,创设情景进行言语交际训练。由于所介绍的是学生自己最熟悉、最喜爱的物品,因此学生个个跃跃欲试,都有着强烈的表达欲望,并在老师指导下做到言之有序,言之有情。实物演示创设情景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利用课文补白,创设情景
小学教材中的许多课文由于篇幅限制和作者布局的需要,有的在细节处有省略,有的在结尾处言虽尽而意未完,这些都为学生的口语表达留下了广泛的说话空间,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教材特点,引导学生沿着作者的思路,进行合理想象的补白训练。学生不仅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使口语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
二、意巧用评价,建立学生的信心。
小学生的判断力及独立思考能力水平有限,他们非常在意教师的评价。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在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所以,教师在评价时要顾及学生的心理需求,以表扬鼓励为主,从而激发学生智慧的火花与学习的兴趣,建立表达的自信心。例如:“你的咬字真清楚,如果声音能响亮些就更好了!”“你的声音真响亮,但有一个地方说得不够清楚,好好想想,把它说清楚,你一定能行。”“你说得真好!把老师都感动了。”等等。教师的语言要富有激情,要有诚意。除了用语言之外,教师的微微颔首、一个赞许的眼神、一个亲切的微笑,都能激起学生说的欲望和兴趣,激励性的语言,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克服了心理障碍,变得敢说、乐说。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说话活动,打下良好的口头说话基础
朗读和背诵为学生的口语表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是,学生口头表达能力还要通过大量的口语实践才能逐步培养和提高。为此,教师必须结合语文教学,开展丰富多彩的说话活动,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口语训练创造机会。
(一)编演课本剧
活泼好动是小学生的天性,教师应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利用小学语文教材中内容有趣、情节生动、故事性较强的课文,营造氛围,让学生置身其中,充当不同的角色人物,自编自演地进行语言模仿的交际训练,不但能激发学生说的兴趣,而且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口语表达的能力。如上《九色鹿》一文时,分若干组,让学生上台,戴上头饰分别装扮成课文中的“九色鹿”、“调达”与“国王”,一遍遍演示,一遍遍背诵,一遍遍体会,演示者背“台词”(课文),作为观众的同学们也一遍遍默读着“台词”,极度兴奋。表演结束,全班集体背诵,一堂课后学生全都能将课文背出。部分课文如《三顾茅庐》、《蚂蚁和蝈蝈》、《云雀的心愿》等,让学生毛遂自荐,在课堂进行课本剧的排练,再现人物个性化语言,活跃课堂气氛,训练学生在不同对象面前“说”的能力。
(二)心灵嘴巧训练
采用让学生做主持人、演讲、讲故事、参加辩论会等训练形式。如学习《宇宙生命之迷》后,结合课后练习,召开一次辩论会,就“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进行辩论。要求辩论的双方不仅要认真听取对方的语意要点,还要善于发现对方观点片面和说话不充分的地方,使自己发言具有较强的说服力。这种训练不但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也提高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总之,“说话”能力训练,是素质教育和语文课改的要求,是21世纪这崭新时代的需求。语文教师应注重对学生说话训练方法的指导,在一切可利用的机会中充分调动学生说话训练的积极性,扎扎实实地培养和提高学生“说”的能力,把学生培养成善于谈吐、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有用人才。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当教师以民主的精神、开放的态度、合作的方式、宽松的环境进行课堂管理,课堂教学就会成为激发学生的生命活力,促进学生心灵成长的土壤。”只有在这种良好氛围里,给学生创设各种各样的情景,激发他们的兴趣学生才能轻松、自在、无拘无束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敢于大胆地说。
(一)利用插图,创设情景
小学语文教材绝大部分都配有生动形象的插图,这些插图,体现了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能激发学生观察、联想和说话的兴趣。教师应善于利用这些插图来设计口语训练,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作者以一位老奶奶、一对青年夫妇和一群少先队员为代表,写出了长安街上数百万人民群众送总理的悲痛场面。在这里,教师可引导学生观察插图,展开想象,说说插图中课文所没有叙述的其他人,以加深对课文的感悟,并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二)利用实物演示,创设情景
在创设情景中,实物是辅助的,还要依靠教师的言语、热情,引导学生去想象思考,激发学生的情感,才能在他们的意识中创设情景。如:让学生把自己最心爱的玩具带来进行实物演示,创设情景进行言语交际训练。由于所介绍的是学生自己最熟悉、最喜爱的物品,因此学生个个跃跃欲试,都有着强烈的表达欲望,并在老师指导下做到言之有序,言之有情。实物演示创设情景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利用课文补白,创设情景
小学教材中的许多课文由于篇幅限制和作者布局的需要,有的在细节处有省略,有的在结尾处言虽尽而意未完,这些都为学生的口语表达留下了广泛的说话空间,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教材特点,引导学生沿着作者的思路,进行合理想象的补白训练。学生不仅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使口语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
二、意巧用评价,建立学生的信心。
小学生的判断力及独立思考能力水平有限,他们非常在意教师的评价。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在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所以,教师在评价时要顾及学生的心理需求,以表扬鼓励为主,从而激发学生智慧的火花与学习的兴趣,建立表达的自信心。例如:“你的咬字真清楚,如果声音能响亮些就更好了!”“你的声音真响亮,但有一个地方说得不够清楚,好好想想,把它说清楚,你一定能行。”“你说得真好!把老师都感动了。”等等。教师的语言要富有激情,要有诚意。除了用语言之外,教师的微微颔首、一个赞许的眼神、一个亲切的微笑,都能激起学生说的欲望和兴趣,激励性的语言,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克服了心理障碍,变得敢说、乐说。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说话活动,打下良好的口头说话基础
朗读和背诵为学生的口语表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是,学生口头表达能力还要通过大量的口语实践才能逐步培养和提高。为此,教师必须结合语文教学,开展丰富多彩的说话活动,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口语训练创造机会。
(一)编演课本剧
活泼好动是小学生的天性,教师应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利用小学语文教材中内容有趣、情节生动、故事性较强的课文,营造氛围,让学生置身其中,充当不同的角色人物,自编自演地进行语言模仿的交际训练,不但能激发学生说的兴趣,而且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口语表达的能力。如上《九色鹿》一文时,分若干组,让学生上台,戴上头饰分别装扮成课文中的“九色鹿”、“调达”与“国王”,一遍遍演示,一遍遍背诵,一遍遍体会,演示者背“台词”(课文),作为观众的同学们也一遍遍默读着“台词”,极度兴奋。表演结束,全班集体背诵,一堂课后学生全都能将课文背出。部分课文如《三顾茅庐》、《蚂蚁和蝈蝈》、《云雀的心愿》等,让学生毛遂自荐,在课堂进行课本剧的排练,再现人物个性化语言,活跃课堂气氛,训练学生在不同对象面前“说”的能力。
(二)心灵嘴巧训练
采用让学生做主持人、演讲、讲故事、参加辩论会等训练形式。如学习《宇宙生命之迷》后,结合课后练习,召开一次辩论会,就“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进行辩论。要求辩论的双方不仅要认真听取对方的语意要点,还要善于发现对方观点片面和说话不充分的地方,使自己发言具有较强的说服力。这种训练不但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也提高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总之,“说话”能力训练,是素质教育和语文课改的要求,是21世纪这崭新时代的需求。语文教师应注重对学生说话训练方法的指导,在一切可利用的机会中充分调动学生说话训练的积极性,扎扎实实地培养和提高学生“说”的能力,把学生培养成善于谈吐、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有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