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励动手动脑动嘴提高学生实验探究能力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gyuan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科学是一门实践性课程,它倡导探究式学习,而实验教学又是探究式学习的重要学习方式。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活动,可以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为其继续学习和终生发展打好坚实基础。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课与其他课的重要区别之一是,很多情况下学生要通过动手做来学习科学。”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对于小学生来说,知识的获取主要通过感性经验的积累,他们常常依靠动手操作来认识和理解世界。因此,笔者认为,在科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引领学生完成实验探究过程,增强其感性认识,这对提高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一、鼓励学生多动手实践,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学生在开展实验探究活动之前,头脑中已形成一定的前概念,这些前概念有些是正确的,但也有些可能是错误的,甚至是空白的。这时,教师不要扼杀他们的错误的或者空白的前概念,而要还学生一个动手的空间、检验的机会、探究的过程。如果一次不够,甚至可以多给他们一些机会,让学生通过实践对自己的想法做出正确、科学的判断。
  例如,在教学“光是沿着直线传播”的内容时,学生提出问题:“光在自然界中是怎样传播的?”这时,我请学生根据实验材料设计实验方法完成探究,他们得出两种结论:一些学生认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另一些学生认为,光是沿曲线传播的。此时,我没有直接道出结论,而是给出一些提示,请同学们据此进行实验。实验结束后,学生达成了共识: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实践表明,鼓励学生多动手,多给学生一些实践机会,比教师直接灌输得出结论的效果更好。
  二、鼓励学生多动脑思考,提高處理问题能力
  动手实验与动脑思考密不可分,只有在积极动手的同时认真思考,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系统地思考问题,从而完成整个探究活动。
  例如,在教学“观察不同切片细胞”时,我先出示一块切片,提问:“这是什么?”学生回答是“切片”。我接着提问:“你们知道今天我们要用它做什么吗?”这时学生答不上来。于是我顺势介绍这个实验的名称,问:“你知道这个实验可以让我们认识什么吗?”学生纷纷举手发言,意见不一。这时,有位学生问道:“老师,这个实验怎么做?”于是我顺水推舟,让其他学生来回答,他们都哑口无言。此时,有几个学生指着书本却又不敢说,我就请其中一个学生来讲,他指着书本说:“书上有的。”其他学生非常惊讶,我就请他们边看书边完成实验。实验结束后,他们明白了实验的目的。可见,多留心、多动脑思考,也可以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三、鼓励学生多动嘴表达,提高分析概括能力
  交流、讨论是分析实验过程、得出结论的重要方法。学生在实验活动后,可能得到不同的实验数据,存在不同意见,教师应该提醒他们要敢于表达,互相交流,虚心听取他人意见,共同探讨。
  例如,在教学“光与热”一课,引导学生认识“凸透镜的作用”时,我先发给学生一个凸透镜,提问:“这是什么?你想怎么玩?”因为学生在生活中也见过凸透镜,所以,他们拿到凸透镜后异常兴奋。于是我就让他们自己玩起来,不过为了安全起见,我提示学生不能用它来看太阳。随后,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纷纷摆弄起了凸透镜,有的用来看头发,有的用来看报纸,有的放在阳光下点燃报纸……一段时间后,我让学生停止实验开始交流,提问:“通过实验,你发现了什么?”这时,他们早已按捺不住的情绪一下子就被点燃了,纷纷举手要求交流。有的说“凸透镜可以让火柴头烧起来”,有的说“凸透镜可以把几个小点聚在一起” ,等等。经过一番激烈讨论,他们终于得出了科学的结论。可见,通过讨论,可以求同存异,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四、激发学生多动眼观察,提高观察研究能力
  在科学教学中,有些探究活动受时间、天气等因素限制无法在课堂上进行,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在课外多动眼观察进行研究。
  例如,在教学“月相的变化”一课时,我要求学生持续观察半个月的月相变化情况。因为观察月相的变化受到时间限制,不可能在课堂上进行,因此,我就要求学生每天晚上7点准时观察月亮的形状、位置和方向。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后来在教学月相的变化规律时,学生轻而易举就讲了出来。从学生上交的记录表来看,学生基本上都能认真地完成此项观察活动。由此可见,多留心、多观察,对于有效提高学习效率也是很有帮助的。
  总之,我们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他们从触觉、视觉、听觉、味觉等方面主观能动地去感受实验探究的全过程,以提高其实验探究能力,也能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
其他文献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倡导跨学科的STEM学习方式,以项目学习、问题解决为导向,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科学教学确立了新理念,提出了新要求。作为科学老师,应积极地反思过去和现在的小学科学教学,理解新的科学课程理念,了解新课标要求,实施新课程。  一、把握课标脉搏,明确项目式学习的内涵  通过对新课标的学习,我们发现这次课标修订涉及内容十分丰富。根据新课标,从2017年9月起,小学科学课起
STEM教育理念一经推出,就在世界范围的教育领域中掀起了轩然大波。与传统的教育理念不同,STEM教育理念更重视教育过程的综合意义与价值,这一点与小学科学学科高度契合,因为科学也是一门以综合性为特点的自然学科。在科学学科教学中引进STEM教育理念,并以此构建高效、优质课堂,对学生群体的学习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一、积极引导,开展分层教学  STEM教育理念更注重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故而以ST
小学生刚上一年级,科学课程就开始和他们做伴了。如何在探究中选择材料发挥其在教学中的作用,如何发挥教师的引导技巧启发学生思考,是每一位一年级科学教师必须重视和考虑的问题。笔者根据一年级小学生的特点,结合《起点和终点》一课,分别从“解读教材”“选择材料,”“了解学生”“聚焦方法”四个方面阐述对一年级科学教学的感悟。  一、解读教材,优化处理值得研究  理解教材是展开教学的基础,恰当与否,直接影响学生概
当前,人们越来越注意引导学生朝着全面发展,尤其是在创新能力的培养方面,小学科学因其旨在发展小学生的观察发现能力以及创新素养,而逐步受到人们的重视。在小学科学的日常授课中,教师需将课堂观察以及“做与思”的结合作为授课重点,并将其融入教学各个环节,从而有效提升教学效果。作为新时期的小学科学教师,应明确自己的责任,采取切实可行的策略引导学生学习有用的科学知识。  一、关于观察的研究与学习  课堂观察是一
合作探究式教学就是在教师引导下,为学生创设自然和谐的学习氛围,学生以探究者和发现者的身份,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运用已知和技能,通过学习获取新知识的一种教学模式。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7版)》指出:“小学科学课程倡导以探究式为主的多样化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主动探究。”“强调做中学和学中思,通过合作与探究,逐步培养学生提出科学问题的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
在教学过程当中,老师要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探究能力就是其中的一种.为了让学生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也让其有更大的思维空间,老师应当积极地进行引导,并且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期刊
高效课堂的构建是老师开展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亦是落脚点。但高效课堂的构建并非易事,它需要老师协调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对每一环节进行有效把控。本文立足小学数学学科,从课上和课下等不同角度进行解析,希望能够对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数学的学习从来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虽然,小学阶段的数学知识难度较低,但对于思维能力较弱的小学生来说也不是那么容易领会和掌握的。不过,只要我们选择正确的教
老师的责任并不是将一节课演绎得多完美,而是尽可能地实现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权。在学习共同体背景下,可以更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数学学习力。本文分析了在实施学习共同体学习过程中,提高小学生学习数学能力的具体教学策略,以使合作学习真正发生,更有效地培养并提升小学生的数学素养。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老师要关注并培育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学习力,是数学核心素养中的重要一环,然而在传统数学课堂的实践中,培育学习力常陷入
科学课实验教學,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科学课实验教学有其自身特点,在培养核心素养的背景下,小学科学实验课该如何教学,值得认真思考。  一、科学课实验教学应该着眼于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  科学课堂实验,同科学家做实验一样,也应遵循一定的操作规范和操作流程,才可能采集到有价值的实验数据,从而得出科学的实验结论。可是,小学生的课堂实验,不只是为了完成实验,更要在实验教学中对标学生的核心素养
分层教学,是指老师将学生按照知识水平、学习能力、学习效率的不同进行划分,设计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中所使用的方法,制订不同层次的教学计划.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