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企业审计的内涵不断丰富和拓展,审计的职能由财务审计逐步向绩效审计延伸,企业内部绩效审计作用日益受到重视,绩效审计成为审计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对企业内部绩效审计的问题分析,探讨促进企业内部绩效审计的建议。
【关键词】 企业;内部审计;绩效审计
企业内部审计的总体要求是质量、责任、绩效,目的是维护企业资产安全,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质量和责任是内部审计的基础,绩效是内部审计的方向。当前企业对内部绩效审计越来越重视,其功能和作用不断深化,在发挥“诊断”、“增值”功能的同时,更加注重结构优化,更加注重价值管理,更加注重社会责任履行,极大丰富和发展了内部审计内涵,促进了企业良性发展。
一、企业内部绩效审计的基本概念
1、企业内部绩效审计的概念
最高审计机关绩效审计指南认为:绩效审计是一种以信息为基础的活动,专业价值在其中占据核心地位。世界各国对绩效审计的定义是围绕“3E”展开的。即:绩效审计是对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审计。经济性是从消耗资源最小化角度开展审计;效果性是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产出最大化的角度开展审计;效率性是从经济性与效果性的比率关系角度开展审计。企业绩效审计实质上是内部审计人员应用现代技术手段,对企业经营项目、经营活动和实现功能进行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评价。
2、企业内部绩效审计的意义
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强化企业管理的需要。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企业面临的内外部经营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绩效审计可以揭示企业经营管理中存在的困难、风险,促进探索代价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续发展道路。 二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需要。现代企业制度的最大特点是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企业所有者作为委托人与作为代理人的企业管理者之间通过一种契约,建立起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绩效审计可以将信息反馈给委托人、监督代理人,促进受托经济的有效履行。三是完善审计职能的需要。绩效审计延伸了审计范围,拓宽了审计领域,在财务审计真实性和合法性的基础上,进而审计其合理性和有效性,有助于审计作用发挥。
3、企业内部绩效审计的特点
具有四个特点:一是审计范围的广泛性。包括企业的业务活动及对各种资源的运用,审计的对象涉及财务部门、业务技术部门、综合管理等部门,要素涉及被审计单位经营活动和相关管理活动。二是审计标准的多样性。绩效包括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衡量可运用财务指标进行对比分析,而环境和社会效益需运用其它定量、定性标准评价。三是审计方法的灵活性。需要综合运用分析法、系统法、论证法、评价法等方法,并根据审计对象、审计目标确定审计方案。四是审计结论的应用性。绩效评价是企业经营成果、资产质量、债务风险和成长性的综合反映,可以有效揭示经营风险。
二、企业内部绩效审计存在的问题
审计实践证明,当前绩效审计模式没有改变以财务收支审计为主的工作模式,一般采用与财政财务收支真实合法性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审计理论的运用主要集中在财务成果的分析上,实际运作仍以财务专项资金和重大投资项目为实施重点。审计的范围有限,较少关注重大经营决策及效果评价。
1、绩效审计的工作定位不准确
一方面,企业绩效审计成果不满足社会需求。通常情况下,社会大众关注的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水平的高低,并希望绩效审计促进企业社会目标最大化。现有绩效审计主要服务于被审计单位,通常从企业自身的发展和财务目标角度进行评价,带有片面性。另一方面,受法制环境等因素影响,企业自觉接受监督的意识还不强,人们对绩效审计的认识存在较大差异性。大部分审计人员对绩效审计的认知也仅限于表象,没有深入实质,导致审计效果不明显。
2、绩效审计的制度环境不健全
目前,我国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法规体系适用于绩效审计,《审计法》、《审计法实施条例》、《审计准则》等对绩效审计的规定缺乏操作性和指导性,致使专业判断时依据不足。受人员知识结构、工作阅历和综合素质影响,不同的审计人员审计角度的切入不同、工作重点不同,得出的评价结论往往不统一,增加了审计风险。绩效审计结果运用不具有刚性,审计结果不被重视,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审计人员积极性。
3、绩效审计的评价模式不统一
当前,绩效审计在我国目尚处于试点阶段,还没有形成成熟、规范、可操作性的统一模式。与传统的财务收支审计相比,绩效审计具有综合性强、层次高和方法复杂等特点。企业的绩效评价体系构架包括:评价标准、评价指标、评价方法和技术运用等。绩效审计对象复杂,衡量审计对象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标准难以统一。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具有公共性特点,难以用客观具体的数据来衡量,评价体系的不完整性使得审计成果得不到及时评判,影响了绩效审计结果应用。
4、绩效审计的作用发挥不理想
现行的审计监督体制是行政式,审计的委托者、审计者以及被审计者拥有同一的隶属关系和共同的利益,权责关系不明晰。企业怕揭露问题影响企业效益,违反规定干预审计机关揭露和处理经营过程存在的问题,有的人为将一些违法违规问题删去。内审部门作为企业的经营管理监督部门,很难保持第三方地位,削弱了审计监督作用。
5、绩效审计的人员素质不达标
企业经济活动的复杂性决定了绩效审计的技术性、复杂性。开展绩效审计不仅要核查企业经济活动的真实性,还要核查评价企业资源的消耗、利用和配置状况及营利目标实现程度,这对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综合分析能力要求都很高,审计团队需要优化知识结构。现有审计人员专业知识的能力和条件有限,工程技术、企业管理和信息化人才缺乏,很难得出有深度、全面的、有價值的绩效审计结论。
三、企业内部绩效审计的思考 推进企业绩效审计,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树立全方位企业绩效审计观
实践证明,实施绩效审计有助于企业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发展质量和效益,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绩效审计是对企业经营管理活动及效果的系统性审计,必须围绕经营管理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以及其依法经营、依法履职、社会效益、环境保护等多个方面进行绩效审计评估,找出关键点薄弱环节。企业高层要树立正确的绩效理念,通过明确职责,区分企业所承担的公共职能和盈利性职能,促进企业发展自身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提供公共服务。社会民众也要树立绩效理念,通过审计结果公告等形式,增强社会公众参与程度,创造良性外部环境,促进企业履行社会责任。
2、丰富企业绩效审计工作内容
企业绩效审计的内容包括经营决策、目标执行、内部控制等管理活动,对外投资、兼并、重组及资本运作活动和基本建设与技术改造等活动。绩效审计在审查现行制度的执行情况的同时,要重点审查制度的健全性及适用性,把查找问题与完善制度有机结合起来。要找准在价值链管理中的功能定位,盯紧企业改革发展和生产经营活动是否最大限度地促进了企业价值最大化,从完善体制机制上促进优化绩效,提高服务企业的质量和效果。对重大工程项目建设、重要资产资本运作等重大事项,要审查程序的合规性,关注执行效果的绩效性,及时揭示苗头性、倾向性问题。
3、创新企业绩效审计方式方法
坚持企业的经济责任、政治责任与社会责任有机统一,把发展企业与贡献国家、服务社会、造福员工有机结合,推进企业与社会及环境和谐发展。拓展企业审计工作新内涵,学习和借鉴西方先进绩效审计经验,从企业改革和发展、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和完善、产品结构的调整优化、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经济方式转变等方面入手,探索企业绩效审计工作新模式。
4、推动企业绩效审计评价体系建设
建立指标评价体系有利于考核评价企业履行经济责任、社会责任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公平性。总结经济责任和专项资金审计经验,制定系统、操作性较强的绩效审计准则。准则要对绩效审计对象、审计目的、审计程序、审计报告形式等作出规定。评价指标内容應包括效益指标、业绩指标、节能减排等方面,指标设计应注重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结合、正面指标与负面指标结合以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结合、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结合。注重对内部环境中的诚信与道德、责任分配与授权、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等方面进行评价。关注企业长远目标和企业各个阶段短期目标的衔接,客观评价企业阶段目标的实现程度和绩效状况,为企业综合绩效目标实现打下基础。
5、加快企业绩效审计人才队伍建设
内部审计贡献于企业的战略管理,审计人员只有不断的学习和创新,才能适应企业战略发展。绩效审计方式和评价的特殊性决定着审计人员既要具备财经、审计方面的知识,又要了解经济管理和工程技术等方面知识。
参考文献:
[1] 张立民.效益审计的理论分析与目标确定[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5,(5)
[2] 赵红英.对现代内部审计业绩评价模式的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2006,(4)
[3] 王会金.试论政府绩效审计的若干理论问题[J].审计研究,2007,(1)
[5] 尹维劼.现代企业内部审计精要[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7
[4] 韩立春.关于我国开展绩效审计的思考[N].中国审计报,2003,(7)
【关键词】 企业;内部审计;绩效审计
企业内部审计的总体要求是质量、责任、绩效,目的是维护企业资产安全,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质量和责任是内部审计的基础,绩效是内部审计的方向。当前企业对内部绩效审计越来越重视,其功能和作用不断深化,在发挥“诊断”、“增值”功能的同时,更加注重结构优化,更加注重价值管理,更加注重社会责任履行,极大丰富和发展了内部审计内涵,促进了企业良性发展。
一、企业内部绩效审计的基本概念
1、企业内部绩效审计的概念
最高审计机关绩效审计指南认为:绩效审计是一种以信息为基础的活动,专业价值在其中占据核心地位。世界各国对绩效审计的定义是围绕“3E”展开的。即:绩效审计是对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审计。经济性是从消耗资源最小化角度开展审计;效果性是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产出最大化的角度开展审计;效率性是从经济性与效果性的比率关系角度开展审计。企业绩效审计实质上是内部审计人员应用现代技术手段,对企业经营项目、经营活动和实现功能进行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评价。
2、企业内部绩效审计的意义
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强化企业管理的需要。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企业面临的内外部经营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绩效审计可以揭示企业经营管理中存在的困难、风险,促进探索代价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续发展道路。 二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需要。现代企业制度的最大特点是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企业所有者作为委托人与作为代理人的企业管理者之间通过一种契约,建立起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绩效审计可以将信息反馈给委托人、监督代理人,促进受托经济的有效履行。三是完善审计职能的需要。绩效审计延伸了审计范围,拓宽了审计领域,在财务审计真实性和合法性的基础上,进而审计其合理性和有效性,有助于审计作用发挥。
3、企业内部绩效审计的特点
具有四个特点:一是审计范围的广泛性。包括企业的业务活动及对各种资源的运用,审计的对象涉及财务部门、业务技术部门、综合管理等部门,要素涉及被审计单位经营活动和相关管理活动。二是审计标准的多样性。绩效包括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衡量可运用财务指标进行对比分析,而环境和社会效益需运用其它定量、定性标准评价。三是审计方法的灵活性。需要综合运用分析法、系统法、论证法、评价法等方法,并根据审计对象、审计目标确定审计方案。四是审计结论的应用性。绩效评价是企业经营成果、资产质量、债务风险和成长性的综合反映,可以有效揭示经营风险。
二、企业内部绩效审计存在的问题
审计实践证明,当前绩效审计模式没有改变以财务收支审计为主的工作模式,一般采用与财政财务收支真实合法性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审计理论的运用主要集中在财务成果的分析上,实际运作仍以财务专项资金和重大投资项目为实施重点。审计的范围有限,较少关注重大经营决策及效果评价。
1、绩效审计的工作定位不准确
一方面,企业绩效审计成果不满足社会需求。通常情况下,社会大众关注的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水平的高低,并希望绩效审计促进企业社会目标最大化。现有绩效审计主要服务于被审计单位,通常从企业自身的发展和财务目标角度进行评价,带有片面性。另一方面,受法制环境等因素影响,企业自觉接受监督的意识还不强,人们对绩效审计的认识存在较大差异性。大部分审计人员对绩效审计的认知也仅限于表象,没有深入实质,导致审计效果不明显。
2、绩效审计的制度环境不健全
目前,我国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法规体系适用于绩效审计,《审计法》、《审计法实施条例》、《审计准则》等对绩效审计的规定缺乏操作性和指导性,致使专业判断时依据不足。受人员知识结构、工作阅历和综合素质影响,不同的审计人员审计角度的切入不同、工作重点不同,得出的评价结论往往不统一,增加了审计风险。绩效审计结果运用不具有刚性,审计结果不被重视,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审计人员积极性。
3、绩效审计的评价模式不统一
当前,绩效审计在我国目尚处于试点阶段,还没有形成成熟、规范、可操作性的统一模式。与传统的财务收支审计相比,绩效审计具有综合性强、层次高和方法复杂等特点。企业的绩效评价体系构架包括:评价标准、评价指标、评价方法和技术运用等。绩效审计对象复杂,衡量审计对象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标准难以统一。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具有公共性特点,难以用客观具体的数据来衡量,评价体系的不完整性使得审计成果得不到及时评判,影响了绩效审计结果应用。
4、绩效审计的作用发挥不理想
现行的审计监督体制是行政式,审计的委托者、审计者以及被审计者拥有同一的隶属关系和共同的利益,权责关系不明晰。企业怕揭露问题影响企业效益,违反规定干预审计机关揭露和处理经营过程存在的问题,有的人为将一些违法违规问题删去。内审部门作为企业的经营管理监督部门,很难保持第三方地位,削弱了审计监督作用。
5、绩效审计的人员素质不达标
企业经济活动的复杂性决定了绩效审计的技术性、复杂性。开展绩效审计不仅要核查企业经济活动的真实性,还要核查评价企业资源的消耗、利用和配置状况及营利目标实现程度,这对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综合分析能力要求都很高,审计团队需要优化知识结构。现有审计人员专业知识的能力和条件有限,工程技术、企业管理和信息化人才缺乏,很难得出有深度、全面的、有價值的绩效审计结论。
三、企业内部绩效审计的思考 推进企业绩效审计,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树立全方位企业绩效审计观
实践证明,实施绩效审计有助于企业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发展质量和效益,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绩效审计是对企业经营管理活动及效果的系统性审计,必须围绕经营管理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以及其依法经营、依法履职、社会效益、环境保护等多个方面进行绩效审计评估,找出关键点薄弱环节。企业高层要树立正确的绩效理念,通过明确职责,区分企业所承担的公共职能和盈利性职能,促进企业发展自身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提供公共服务。社会民众也要树立绩效理念,通过审计结果公告等形式,增强社会公众参与程度,创造良性外部环境,促进企业履行社会责任。
2、丰富企业绩效审计工作内容
企业绩效审计的内容包括经营决策、目标执行、内部控制等管理活动,对外投资、兼并、重组及资本运作活动和基本建设与技术改造等活动。绩效审计在审查现行制度的执行情况的同时,要重点审查制度的健全性及适用性,把查找问题与完善制度有机结合起来。要找准在价值链管理中的功能定位,盯紧企业改革发展和生产经营活动是否最大限度地促进了企业价值最大化,从完善体制机制上促进优化绩效,提高服务企业的质量和效果。对重大工程项目建设、重要资产资本运作等重大事项,要审查程序的合规性,关注执行效果的绩效性,及时揭示苗头性、倾向性问题。
3、创新企业绩效审计方式方法
坚持企业的经济责任、政治责任与社会责任有机统一,把发展企业与贡献国家、服务社会、造福员工有机结合,推进企业与社会及环境和谐发展。拓展企业审计工作新内涵,学习和借鉴西方先进绩效审计经验,从企业改革和发展、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和完善、产品结构的调整优化、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经济方式转变等方面入手,探索企业绩效审计工作新模式。
4、推动企业绩效审计评价体系建设
建立指标评价体系有利于考核评价企业履行经济责任、社会责任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公平性。总结经济责任和专项资金审计经验,制定系统、操作性较强的绩效审计准则。准则要对绩效审计对象、审计目的、审计程序、审计报告形式等作出规定。评价指标内容應包括效益指标、业绩指标、节能减排等方面,指标设计应注重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结合、正面指标与负面指标结合以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结合、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结合。注重对内部环境中的诚信与道德、责任分配与授权、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等方面进行评价。关注企业长远目标和企业各个阶段短期目标的衔接,客观评价企业阶段目标的实现程度和绩效状况,为企业综合绩效目标实现打下基础。
5、加快企业绩效审计人才队伍建设
内部审计贡献于企业的战略管理,审计人员只有不断的学习和创新,才能适应企业战略发展。绩效审计方式和评价的特殊性决定着审计人员既要具备财经、审计方面的知识,又要了解经济管理和工程技术等方面知识。
参考文献:
[1] 张立民.效益审计的理论分析与目标确定[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5,(5)
[2] 赵红英.对现代内部审计业绩评价模式的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2006,(4)
[3] 王会金.试论政府绩效审计的若干理论问题[J].审计研究,2007,(1)
[5] 尹维劼.现代企业内部审计精要[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7
[4] 韩立春.关于我国开展绩效审计的思考[N].中国审计报,20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