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明确指出:“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是幼儿社会学习的主要内容,也是其社会性发展的基本途径。”让幼儿拥有健康良好的同伴关系是幼儿培养幼儿健全人格。近年由西方传入的创造性戏剧“一种即兴的、非演出的、以过程为中心的戏剧形式”,我们充分利用创造性戏剧“做”这一特点,让幼儿在戏剧中积极探索当冲突发生时处理的技能,在戏剧中学会站在别人的立场思考问题,在戏剧中体验着不同的人生经历,将经验在迁移和运用到生活中,从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关键词创造性戏剧;同伴关系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8)26-0038-02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家庭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传统的大家庭逐渐消失,以独生子女为主的核心家庭成为主流,父母投入在家庭和孩子身上的时间逐渐减少,幼儿与父母每天的有效共处和情感沟通更是少的可怜,简单的家庭关系导致幼儿交往能力得不到有效提高。我园通过创造性戏剧改善幼儿同伴关系,使幼儿更好的合作相处,健康成长。
创造性戏剧就是给幼儿在一种假设的环境里,创设与同伴交往的情景,而这种假设契合了孩子游戏的天性,接近幼儿认知、体验世界的方法,在这种情景下幼儿学习与人相处的技巧和方法,学习如何解决冲突,学习如何理解别人,换位思考,不断的强化、模仿、同化,最终变为自己的与人沟通交流的能力,形成完美人格。
经过三年扎实、系统的实践研究,通过创造性戏剧活动有效实施,幼儿交往技巧、能力得到有效提高。基于课题研究,形成了“一个构建、二个结合、三个提升、四个转变”的策略,最大限度支持和推动了幼儿良好同伴关系的建立。
一、“一个构建”
构建一个利于幼儿同伴关系的创造性戏剧课程。最为本课题研究的目标,我们结合香港、台湾等地创造性戏剧的范式,明确本课题研究的方向,遵循主题选择的四个原则,选择适合的活动内容,不断调整改进教学方法,总结提炼出大、中、小三个年龄段同伴关系核心要素,以及相应的主题活动课程、戏剧游戏、专题戏剧,具有可操作性和普适性。
二、“二个结合”
(一)过程和结果的结合
因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平日的教学活动中看似幼儿自主,其实仍旧有教师掌控,重结果而轻过程现象较普遍。教育应是潜移默化的、言传身教的过程,而不只是结果的对错输赢,教育要遵循科学规律和方法。我园的课题研究创造性戏剧是一种以过程为中心的活动,在过程中想象、假扮、反思,真切体验,在“做”中发展幼儿情感、思考能力以及社会交往能力,适宜的过程最终得到较好的发展。
(二)生活和戏剧的结合
将生活和戏剧相结合,将空洞的说教灌输变为自我的体会、体验,让身边的事件成为戏剧的内容,从幼儿生活中发生的事件着手发展主题,在戏剧发展的过程中结合当下发展主题,运用戏剧元素(情境、角色、关系)设计各种体验到教育中,通过角色扮演、虚拟情境等戏剧方式,鼓励幼儿面对各种问题调动经验和想象力学习解决的办法,幼儿学会生存的方法技能。在平时的沟通交流中,将戏剧中学习的方法技能,体会到的情感在生活中运用,幼儿的生活、成长与戏剧紧密结合,息息相关。
三、“三个提升”
(一)幼儿交往能力的提升
实验班的幼儿在同伴交往能力上明显对照班的幼儿,不但是被拒绝和被忽视幼儿同伴交往的技巧得到了改善,受欢迎和一般幼儿在同伴交往的技巧、能力上也有很大提高,由此可见创造性戏剧活动对幼儿同伴关系有效建立起着积极的促进和推动作用,不仅仅对能力弱的,而是促进全体幼儿交往能力的提升。
(二)教师的科研能力提升
在课题研究中,教师的观念在改变,从对认为科研高高在上到对科研的主动参与积极探索;教师的角色在改变,从主导整个活动到推动幼儿活动,促进幼儿发展,与幼儿成为合伙人、同事等不同角色。教师在研究中探索,在探索中思考,在思考中成長,科研能力得到了喜人的提升。
(三)教师专业能力得到提升
创造性戏剧为教师提供更多的教育策略,在戏剧的范式练习与即兴扮演过程中与孩子们互动,引导孩子们在互动中发挥想象,使学习成为幼儿自己的责任,学会学习。创造性戏剧不是教幼儿演戏,也不是以戏剧知识和表演技能为学习目的,教师在戏剧教学中必须“改变身份”,身体力行地投入成为孩子学习中的领导者、资源提供者、平等互动的合作者、孩子们戏剧假扮的伙伴,运用戏剧角色身份去调动幼儿积极性,获得合群合作、生活技能、并建立换位思考和批判性思考的能力,不断提高教师专业能力。
四、“四个转变”
(一)幼儿与教师关系的转变:教师的主导与幼儿主体的平衡
“理念转化为教育行为”已说了多年,教师也希望能将理念落实到实践教学中,但真正能做到的不多。当初选择创造性戏剧作为实现幼儿园生命教育的课程,就考虑到它的独特性就是以幼儿为主体。在实施戏剧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创造性戏剧活动中教师和幼儿之间的关系发生了转变,教师常常以角色的身份与幼儿互动,如同多尔提出的教师是“平等者中的首席”,从而体现了教师的主导地位,教师在情景中、角色中引导幼儿。幼儿则是戏剧活动的主体,从主题的选择、情节的发展、道具制作、排练等等,都是以幼儿为主体,幼儿在无拘无束的状态下表达表现自我。
在这样一个过程中,从重视知识灌输到让幼儿主动建构知识,从重视知识技能到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从教师是指挥者、管理者到教师是合作者、引领者、支持者,也就自然的解决了教师的“教”与幼儿的“学”关系。
(二)幼儿与幼儿关系的转变:建立良好的合作与交流的模式
心理学家认为,冲突能促进个体变化、适应和发展。《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也特别指出:幼儿社会性不断完善并奠定健全人格基础的过程。创造性戏剧活动是一种自由、开放的,所有的人物(幼儿和教师)去掉原有的角色身份,以一种平等的关系,通过表达(语言和动作)表现自己的所思所想,体会角色的内心感受,学习换位思考。幼儿逐渐掌握与人交往的技巧,增强了交往能力和合作能力,拥有良好的和谐的人际关系。
(三)幼儿思维模式的转变:从自我为中心向非自我为中心发展
幼儿园阶段的孩子几乎每个孩子都会不同程度表现出以自我为中心,所以需要在成人的帮助下学会一定的社会技能,社会技能的获得能够帮助幼儿更好的建立同伴关系。在戏剧中,孩子们学会接受、尊重、遵守、保持群体规则,顾及他人感受,在扮演“他人”的过程中,经历他们的行为和思想之后,使幼儿的思维逐步从自我中心转向非自我为中心。
(四)家长育儿观的转变:转变育儿观念融洽亲子关系
每个人受到最早、影响最大的教育应该是家庭教育,这是我们常说的言传身教。优秀的父母需要与孩子共同成长,我们在为孩子戏剧活动的同时,也积极开展家长戏剧工作坊,同时指导家长们利用家庭内部表演、多个家庭之间互演、幼儿园亲子展演等形式,让家长从中学习、体会,改变原有的与孩子交往方式(如命令式的),并将戏剧的方法运用到与孩子交往中,家长和孩子都学习在交往中的换位思考,在出现矛盾时寻求解决的方法。
在创造性戏剧活动中,幼儿扮演的角色不是自己,他要学会从故事中的角度去看问题,站在别人的立场去想问题,学习了非自我为中心的思考方式,在戏剧的冲突中学习交流、合作,逐渐能意识到他人的思想、感情和意图,逐渐刻服自我中心的思维方式,社会性得到迅速有效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晓华.教育戏剧理论与发展[M].台北:心理出版社,2010.
[2]佚名.给孩子自己解决冲突的机会[DB/OL].2009.
[3]DorothyHeathcote
关键词创造性戏剧;同伴关系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8)26-0038-02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家庭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传统的大家庭逐渐消失,以独生子女为主的核心家庭成为主流,父母投入在家庭和孩子身上的时间逐渐减少,幼儿与父母每天的有效共处和情感沟通更是少的可怜,简单的家庭关系导致幼儿交往能力得不到有效提高。我园通过创造性戏剧改善幼儿同伴关系,使幼儿更好的合作相处,健康成长。
创造性戏剧就是给幼儿在一种假设的环境里,创设与同伴交往的情景,而这种假设契合了孩子游戏的天性,接近幼儿认知、体验世界的方法,在这种情景下幼儿学习与人相处的技巧和方法,学习如何解决冲突,学习如何理解别人,换位思考,不断的强化、模仿、同化,最终变为自己的与人沟通交流的能力,形成完美人格。
经过三年扎实、系统的实践研究,通过创造性戏剧活动有效实施,幼儿交往技巧、能力得到有效提高。基于课题研究,形成了“一个构建、二个结合、三个提升、四个转变”的策略,最大限度支持和推动了幼儿良好同伴关系的建立。
一、“一个构建”
构建一个利于幼儿同伴关系的创造性戏剧课程。最为本课题研究的目标,我们结合香港、台湾等地创造性戏剧的范式,明确本课题研究的方向,遵循主题选择的四个原则,选择适合的活动内容,不断调整改进教学方法,总结提炼出大、中、小三个年龄段同伴关系核心要素,以及相应的主题活动课程、戏剧游戏、专题戏剧,具有可操作性和普适性。
二、“二个结合”
(一)过程和结果的结合
因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平日的教学活动中看似幼儿自主,其实仍旧有教师掌控,重结果而轻过程现象较普遍。教育应是潜移默化的、言传身教的过程,而不只是结果的对错输赢,教育要遵循科学规律和方法。我园的课题研究创造性戏剧是一种以过程为中心的活动,在过程中想象、假扮、反思,真切体验,在“做”中发展幼儿情感、思考能力以及社会交往能力,适宜的过程最终得到较好的发展。
(二)生活和戏剧的结合
将生活和戏剧相结合,将空洞的说教灌输变为自我的体会、体验,让身边的事件成为戏剧的内容,从幼儿生活中发生的事件着手发展主题,在戏剧发展的过程中结合当下发展主题,运用戏剧元素(情境、角色、关系)设计各种体验到教育中,通过角色扮演、虚拟情境等戏剧方式,鼓励幼儿面对各种问题调动经验和想象力学习解决的办法,幼儿学会生存的方法技能。在平时的沟通交流中,将戏剧中学习的方法技能,体会到的情感在生活中运用,幼儿的生活、成长与戏剧紧密结合,息息相关。
三、“三个提升”
(一)幼儿交往能力的提升
实验班的幼儿在同伴交往能力上明显对照班的幼儿,不但是被拒绝和被忽视幼儿同伴交往的技巧得到了改善,受欢迎和一般幼儿在同伴交往的技巧、能力上也有很大提高,由此可见创造性戏剧活动对幼儿同伴关系有效建立起着积极的促进和推动作用,不仅仅对能力弱的,而是促进全体幼儿交往能力的提升。
(二)教师的科研能力提升
在课题研究中,教师的观念在改变,从对认为科研高高在上到对科研的主动参与积极探索;教师的角色在改变,从主导整个活动到推动幼儿活动,促进幼儿发展,与幼儿成为合伙人、同事等不同角色。教师在研究中探索,在探索中思考,在思考中成長,科研能力得到了喜人的提升。
(三)教师专业能力得到提升
创造性戏剧为教师提供更多的教育策略,在戏剧的范式练习与即兴扮演过程中与孩子们互动,引导孩子们在互动中发挥想象,使学习成为幼儿自己的责任,学会学习。创造性戏剧不是教幼儿演戏,也不是以戏剧知识和表演技能为学习目的,教师在戏剧教学中必须“改变身份”,身体力行地投入成为孩子学习中的领导者、资源提供者、平等互动的合作者、孩子们戏剧假扮的伙伴,运用戏剧角色身份去调动幼儿积极性,获得合群合作、生活技能、并建立换位思考和批判性思考的能力,不断提高教师专业能力。
四、“四个转变”
(一)幼儿与教师关系的转变:教师的主导与幼儿主体的平衡
“理念转化为教育行为”已说了多年,教师也希望能将理念落实到实践教学中,但真正能做到的不多。当初选择创造性戏剧作为实现幼儿园生命教育的课程,就考虑到它的独特性就是以幼儿为主体。在实施戏剧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创造性戏剧活动中教师和幼儿之间的关系发生了转变,教师常常以角色的身份与幼儿互动,如同多尔提出的教师是“平等者中的首席”,从而体现了教师的主导地位,教师在情景中、角色中引导幼儿。幼儿则是戏剧活动的主体,从主题的选择、情节的发展、道具制作、排练等等,都是以幼儿为主体,幼儿在无拘无束的状态下表达表现自我。
在这样一个过程中,从重视知识灌输到让幼儿主动建构知识,从重视知识技能到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从教师是指挥者、管理者到教师是合作者、引领者、支持者,也就自然的解决了教师的“教”与幼儿的“学”关系。
(二)幼儿与幼儿关系的转变:建立良好的合作与交流的模式
心理学家认为,冲突能促进个体变化、适应和发展。《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也特别指出:幼儿社会性不断完善并奠定健全人格基础的过程。创造性戏剧活动是一种自由、开放的,所有的人物(幼儿和教师)去掉原有的角色身份,以一种平等的关系,通过表达(语言和动作)表现自己的所思所想,体会角色的内心感受,学习换位思考。幼儿逐渐掌握与人交往的技巧,增强了交往能力和合作能力,拥有良好的和谐的人际关系。
(三)幼儿思维模式的转变:从自我为中心向非自我为中心发展
幼儿园阶段的孩子几乎每个孩子都会不同程度表现出以自我为中心,所以需要在成人的帮助下学会一定的社会技能,社会技能的获得能够帮助幼儿更好的建立同伴关系。在戏剧中,孩子们学会接受、尊重、遵守、保持群体规则,顾及他人感受,在扮演“他人”的过程中,经历他们的行为和思想之后,使幼儿的思维逐步从自我中心转向非自我为中心。
(四)家长育儿观的转变:转变育儿观念融洽亲子关系
每个人受到最早、影响最大的教育应该是家庭教育,这是我们常说的言传身教。优秀的父母需要与孩子共同成长,我们在为孩子戏剧活动的同时,也积极开展家长戏剧工作坊,同时指导家长们利用家庭内部表演、多个家庭之间互演、幼儿园亲子展演等形式,让家长从中学习、体会,改变原有的与孩子交往方式(如命令式的),并将戏剧的方法运用到与孩子交往中,家长和孩子都学习在交往中的换位思考,在出现矛盾时寻求解决的方法。
在创造性戏剧活动中,幼儿扮演的角色不是自己,他要学会从故事中的角度去看问题,站在别人的立场去想问题,学习了非自我为中心的思考方式,在戏剧的冲突中学习交流、合作,逐渐能意识到他人的思想、感情和意图,逐渐刻服自我中心的思维方式,社会性得到迅速有效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晓华.教育戏剧理论与发展[M].台北:心理出版社,2010.
[2]佚名.给孩子自己解决冲突的机会[DB/OL].2009.
[3]DorothyHeathco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