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民事执行检察监督的开展

来源 :法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englb1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事执行是民事诉讼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极其重要的一环,执行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当事人民事权利的保证,直接关系诉讼目的实现,离开正确的执行,诉讼将失去它的现实意义。检察机关作为法律监督机关,对民事执行权利的行使具有监督的责任。但由于现行法律立法上对民事执行检察监督的规定并不明确,各地检察机关在探索开展民事执行检察监督工作中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面临很多问题。本文试从分析现阶段制约民事执行检察监督的因素入手,谈谈当前开展民事执行检察监督的依据及宜采用的方式。
  一、现阶段制约民事执行检察监督的因素
  (一)法律规定不明确。修改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总则第十四条规定:“人民检察院有权对人民法院的民事审判活动实行监督。”该条规定虽明确了检察机关对“民事审判活动”进行监督,但对于“民事审判活动”是否包括民事执行活动阐述不明,对检察机关行使民事执行监督的对象、条件、程序等问题,分则中缺少具有可操作性的细则规定,使得检察机关的民事执行监督陷于“无法可依”的境地。
  (二)最高人民法院有关司法解释对民事执行检察监督的直接限制。 在司法实践中,法检两家出于对民事诉讼法的不同理解和各自的权力争夺,长期争论不休,尤其是最高人民法院的有关司法解释,直接限制了检察机关民事执行监督职能的发挥。1995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对执行程序中的裁定的抗诉不予受理的批复》、1996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检察机关对先予执行的民事裁定提出抗诉人民法院应当如何审理问题的批复》、2000年发布的《关于如何处理人民检察院提出的暂缓执行建议问题的批复》,几乎排斥了民事检察监督在民事执行程序中的适用,由此产生了一系列消极的司法影响。
  (三)检察机关自身的制约因素。民事检察监督工作涉及的法律知识面广,法律关系复杂,现有的民事检察队伍对民商法律知识的掌握不够深不够透,对证据审查不够准确细致,办案经验不够丰富,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法律水平和业务能力。加之法律对民事执行监督的规定不完善,从事民事执行监督局面难,往往导致检察机关对开展民事执行检察监督的信心不足,研究民事执行检察监督的氛围不浓,严重制约了民事执行检察监督工作的开展。
  二、当前开展民事执行检察监督的法理依据和现实依据
  (一)法理依据。一方面,权力制约理论要求民事执行权接受外部监督。我国现行民事诉讼制度中,民事执行权未能设计外部监督机制,这既不符合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要求,也有悖于现代法治精神。因此,民事执行权作为司法权力之一,必须设置来自外部的法律监督机制对其进行制约。另一方面,检察机关的性质决定其对民事执行活动进行检察监督具有合法性。宪法规定,人民检察院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作为专门监督法律实施的检察机关,对民事诉讼活动实行监督,是宪法赋予的权力,符合“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社会主义法制原则。现行民事诉讼法第十四条同样确立了人民检察院对民事审判活动实行法律监督的地位。如果把民事执行监督排斥在检察监督之外,对民事执行活动中越来越严重的违法现象放任自流,不仅不符合“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治原则,也不能实现检察监督维护司法公正的目的。因此,检察机关既是审判活动的监督主体,同时也是民事执行活动的监督主体。
  (二)现实依据。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执行人员对执行权的滥用、司法专横以及一些违法等现象还比较严重,尽管审判机关内部对执行监督作了一些规定,但单纯依靠内部的监督机制难以解决执行中的违法现象。权力失去监督必然会导致腐败,遏制民事执行活动中的腐败现象,需要建立和加强检察监督。另一方面,民事“执行难”现状,也需要检察机关实施法律监督制约。在执行过程中,因执行法院或执行法官之外的因素所导致法院生效裁判确认的权利义务不能完全实现的情形,是执行法院或执行法官在现行法律框架下难以克服的“执行难”。这样的执行“难”问题不仅存在于债务人确无执行力,导致难以执行生效裁判的情形,主要还存在于民事执行中不当的行政干预、地方保护主义、种种因素呈现的“一己私利”,人为导致执行法院或执行法官难以执行的情形。要改善民事执行的外部环境,就需要建立健全法律监督机制,以检察监督制约外来干预对司法公正的损害,减少和杜绝行政干预、地方保护主义、“一己私利”等因素对民事执行活动的干扰,充分维护和保证国家法律的正确统一实施。
  三、检察机关开展民事执行监督的原则、范围及方式
  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是社会主义监督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在目前立法尚不完善,检法两家对民事执行监督认识不一的情况下,检察机关探索开展民事执行监督过程中应依法行使,不得滥用监督权,对他人行使权利造成干预。故笔者认为,检察机关开展民事执行检察监督宜坚持以下几个方面:
  (一) 监督原则。1、当事人申诉原则。民事执行不同于刑事执行和行政执行,涉及私权的处分,依照民事诉讼的意思自治原则,当事人和案外人有权处置自己的实体权利和诉讼权利,在当事人和案外人没有提出申诉的情况下,检察机关不应当介入。2、有限监督原则 。从执行的案件性质看,由于该类案件都是民事案件,执行的标的具有私权性质,当事人对私权享有处分权。因此,在民事执行程序中当事人的意志仍贯彻在其中,在执行过程中虽有违法或不当行为侵害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而当事人对此不予主张的,只要不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检察机关就不宜主动追究。3、事后监督原则 。检察监督权是一种事后监督权,民事执行检察监督是检察监督权的一部分,检察机关行使民事执行监督权应在执行程序结束或某一法律文书(如中止执行、变更被执行人裁定等)作出之后,而不应是程序进行之中。当然程序结束是指某一阶段程序,如受理、准备程序之后,而不是全部执行完毕。
  (二) 监督范围。民事裁判执行监督的目的是维护人民法院民事裁判的权威性和严肃性,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但检察机关对民事执行监督的范围应与其法律职责、监督目的相适当,不应干预过多。检察机关对民事执行监督的范围主要包括:1、人民法院执行人员故意不执行、消极执行和执行不力的情形。2、执行过程中损害国家利益、公共利益的情形。3、执行过程中执行人员违法执行,侵害了当事人或利害关系人合法权益的情形,
  (三)监督方式。1、抗诉。根据民诉法第187条规定,对违法或错误的民事执行裁定文书,依法提出抗诉,要求法院重新审理,作出新的裁定。2、纠正违法通知书。适用于执行裁定文书本身正确,执行员不遵照执行,或没有执行依据而违法强制执行的。如对符合条件的不予执行,或超出法律文书确认的履行范围,严重超标的执行;截留、扣押已执行的财物不交付申请执行人;低价拍卖,变卖被执行人财产;对已裁定停止执行的案件仍然强制执行等。3、检察建议。对于执行裁定及执行行为本身不具違法性,但执行行为在民事诉讼全过程引起不当结果的,既不能依裁定错误提出抗诉,也不应依照行为违法发纠正通知书,而要建议、督促法院予以解决。如对诉前财产保全裁定依法执行扣押后,一直不予以开庭审理,致使财产处于灭失的潜在危险中等。对此,检察机关不能坐视不问,应采取发检察建议书的方式建议法院尽快解决。4、查处职务犯罪。对国家工作人员职务犯罪案件直接立案侦查,是检察机关履行法律监督职责的重要方式。对于执行人员在执行环节中的贪污受贿和渎职犯罪行为,检察机关应依法予以查处,这是杜绝现实中“执行乱”、“执行难”现象的有效途径。
  (作者通讯地址: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人民检察院,江苏 南通 226301)
  
  
其他文献
摘 要:取保候审作为一种刑事强制措施,它的适用应该是十分严肃和慎重的,但司法实践表明,取保候审在决定、执行等方面都存在不少问题。本人结合实践,简要分析了取保候审在司法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剖析了其原因,并提出了完善取保候审制度的建议。  关键词:取保候审;强制措施;保证金;监督    一、取保候审在司法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取保候审的对象条件把握不严  刑事诉讼法第51条明确规定了可以取保候
期刊
摘 要:近几年来,富川县涉及林业部门工作人员职务犯罪案件呈明显上升趋势,导致国家、集体森林资源遭受严重破坏,正常的木材市场经济秩序受到严重扰乱,严重影响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社会的大局。本文以一名基层反渎干警的视角,对所查办的涉林职务犯罪案件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做探讨分析。  关键词:林业部门工作人员;职务犯罪;情況分析    一、涉林职务犯罪的严峻形势  (一)涉林职务犯罪的
期刊
摘 要:当前,制约反渎工作发展的因素很多,既有“三难一大”的客观问题,也有反渎干警在侦查思维、侦查习惯和侦查方式方法等主观上的问题。客观上的问题是一个渐进过程,而主观上的问题则需要我们更新观念、及时调整、善加引导。  关键词:反渎;侦查;意识;跨越;发展    当前,制约反渎工作发展的因素很多,既有显而易见的“三难一大”(即渎职侵权检察工作中存在的发现难、查证难、处理难及干扰阻力大)的客观问题,也
期刊
摘 要:提单对整个国际贸易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主要探讨了提单的定义,分析了提单的种类,并对提单的法律性质和功能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提单;定义;种类;法律性质    一、提单的定义    提单在现代国际贸易和海上货物运输中处于中枢地位,其影响范围涵盖了从贸易合同签订到运输直至支付和交货的整个流程。正如一位英国法官曾经说过:“国际贸易是一张由合同组成的网,这张网的中央就是提单。”  从提
期刊
摘要:新型行政行为事实上就是行政指导、行政合同等的一个总概括。这一高屋建瓴的概念是有杨海坤教授和黄学贤教授于《行政指导比较研究新探》(中国法学1999年第3期)上首先提出。这一观点很好的解决了关于行政指导等一类行政活动的定性问题而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由于它具有过渡性、动态性、复杂性等特征。是不可能把它纳入传统的行政行为范畴之中。这样做,可以避免用传统的、严格的法治学说和理论来要求行政指导。然而,反
期刊
摘要:由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制定于计划经济时代,受到时代和立法技术上的局限,已经难以适应今天社會经济的发展,需要进一步加以完善。尤其是作为继承客体的遗产,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内容更加丰富,存在形态更加复杂,这就需要重新构建我国遗产的体系,进一步完善遗产范围的确定,以更好的解决现实中的遗产继承纠纷。  关键词:财产;遗产范围;立法    一、各国遗产范围的立法例评析    关于
期刊
摘 要:全国政法工作会议、全国检察长会议、全区政法工作会议和全区检察长会议,明确提出了“十二五”时期政法工作、检察工作的总体要求和总体目标。本文结合长洲区检察院的实际,就“十二五”时期检察工作科学发展进行专题调研。探讨如何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坚持“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的检察工作主题,全面履行检察职能,将检察工作置身于服务经济建设和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工作大局中,为长洲区新跨越发展提供有力的司
期刊
我们先来看两个案例。  案例一,被告人王某于1996年6月与妻子钱某感情破裂为由起诉要求离婚,法院判决“不予支持”后双方仍处于分居状态。1997年3月,王某再次提出离婚诉讼,1997年10月8日,上海市青浦区人民法院作出准予离婚的判决。双方对此均无异议。同年10月13日晚7时许(判决尚未生效),被告人王某来到原住所,见钱某在房间整理衣物,便上前从背后抱住钱某要求发生性关系,在遭到严词拒绝后,被告人
期刊
化解社会矛盾是检察机关重要而紧迫的政治任务,探索多元化解矛盾纠纷机制,是检察机关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处于探索中的民事检察调解作为民行检察部门维护公平正义,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一项新举措,既遵循自愿原则,同时又不违背法律基本原则,符合利益协调和纠纷解决的特点,对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民事检察调解存在的必要性  检察机关在受理民事行政申诉案件后,主持双方当事人调解,化解民事纠纷和
期刊
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对刑事审判方式作了重大改革,要求对案件的实体审查必须通过庭审进行,也就是说,指控犯罪、证明犯罪、核实全部证据都要通过庭审进行。因此,新的审判方式要求,作为重要诉讼参与人的证人应当出庭作证。然而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实施几年来,在司法实践中,证人出庭作证这一制度的执行情况并不尽如人意。证人拒不出庭作证,使庭审不能当庭进行询问、质证,不能核实证据,导致有些案件事实无法查清、查实,甚至导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