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主要探索教师提问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研究数学课堂提问对学生学习积极性、思维能力及学习效果的影响,建立一种师生平等、相互交流的和谐课堂气氛,使课堂成为师生教与学的平台。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误区及对策—提问艺术
我从事初中数学教学工作二十余年,授课之余,积极听课,认真探讨,积累了一些教学经验。我认为,课堂提问是否得当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质量。下面向大家叙述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提问中存在的几种误区及解决的对策。
一、课堂提问中存在的误区及原因
由于受教师自身专业水平和教学经验的限制,课堂提问中的“徒劳提问”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形式单一,缺少活力
案例1:某位教师上 “相似三角形的性质”的校内公开课,为了解学生对相似三角形的判定的掌握情况,先后提出问题:“什么叫相似三角形?”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有哪几种方法?”听了学生流利、圆满的回答,教师满意地开始了新课题的学习。事实上,学生回答的只是一些浅层次记忆性知识,并不能根据回答确定他们是否真正理解其含义。我建议:可以将提问改为:“如图,在△ABC和△A1B1C1中,(1)已知∠A=∠A1,补充一个合适的条件,使△ABC∽△A1B1C1;(2)已知,补充一个合适的条件,使△ABC∽△A1B1C1。”回答这样的问题仅靠死记硬背显然答不出,只有在真正掌握相似三角形判定的基础上才能正确回答。这样的提问能起到反思的作用,学生的思维被激活,学习兴趣浓厚,教学有效性才能明显提高。
2、内容枯燥,缺乏引力
案例2:某老师上了一节“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的示范课,听课后,与会教师都肯定该教师的课前准备是精心的,教学的过程也按教师所预设的展开,最后一道思考题是:“足球由黑色正五边形和白色正六边形配置而成,已知它们共有32个,问正五边形和正六边形分别有多少个?”
师问:设正五边形为x个,那么正六边形个数可用什么表示?
生答:32-x
师问:方程该怎样列出?
生答:x+32-x=32
师问:等式中 x消去了,还怎么求呢?
(教师这里可以点出“它们共有32个”这个等量关系已经用过了,不能再用,列方程要找一个另外的等量关系。)
师问:我们从边考虑,x个正五边形共有5x条边,一个正六边形有三条边与正五边形相连接,那么正六边形个数可怎样表示?
此时许多学生思路不集中,课堂氛围较散;下面听课的老师开始议论纷纷。这里由于王老师提问的内容空洞,引导不力,从而使提问失去价值。
对于这个习题的分析和提问,我认为这样比较合理:“设正五边形x个,那么正六边形(32-x)个,再找一个什么等量关系列方程呢?”“一个正五边形有几条边与正六边形是公共边?那x 个呢?”(列出代数式5x)“从另一个角度看,一个正六边形有几条边与正五边形是公共边?那(32-x)个呢?”(列出代数式3(32-x))“这两个代数式表示的都是正五边形和正六边形的公共边条数,所以相等,从而得到方程5x=3(32-x)。”
二、课堂提问中实施的对策及措施
面对课堂提问的种种误区,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和探索,我实施了以下几种对策加以纠正。
1、精心设问,巧选角度
在设计提问时,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作多角度的设计,力求提问方法的多样化,并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选择最佳角度。问在学生“应发而未发”之前,问在“似懂非懂”之处,问在学生“无疑有疑”之间,这是问的艺术。
有这样一道题目:已知a、b、m都是正数,并且a<b,求证:>。此题证明时可以用分析法,但学生兴趣不浓。如果巧选角度设问:有糖a克,放在水中得b克糖水,则糖的质量分数是多少?()又问:糖增加m克,此时糖的质量分数是多少?(),糖变甜了还是变淡了?(变甜了)从而得到>。这样,学生轻松愉快地证明了这个不等式,并知道这个不等式的实际意义。这样的课堂提问,角度巧妙,言简意明,学生容易理解,最终实现有意义的学习。
2、循循善诱,铺设梯度
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课堂提问要围绕主题,设计一个有层次,有节奏,由浅入深,前后衔接,相互呼应的问题,诱使学生步步深入,拾级而上,在问答的过程中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如果“一语道破天机”,定会让学生感觉索然无味,思维能力培养更无从谈起。如在进行无理数概念的教学时,可以设计以下一系列问题:
(1)面积为2的正方形的边长a究竟是多少呢?(2)a介于哪两个相邻整数之间?(3)a是1点几呢?(4)a的十分位是几?百分位、千分位呢?还能往下算吗?边长a会不会算到某一位时,它的平方恰好等于2呢?
这样设问,由易到难,体现教学的思维顺序,学生的认识顺序,鼓励学生借助计算器探索,诱导他们循“序”渐进,最终得出a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即无理数。
三、课堂提问中获得的启示
提问是一门艺术。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有位教育家也曾说过:“中小学教师若不谙熟发问的艺术,他的教学是不易成功的。”课堂提问要选择一个“最佳的智能高度”进行设问,使大多数学生能够“跳一跳,够得着”。心理学家赞可夫认为,“教师提出的问题,课堂内三五秒钟就有多数人‘刷’地举起手来,是不值得称道的。” 因此,课堂提问要把学生引入问题情境,使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集中到某一特定的专题或概念上,产生解决问题的自觉意向,并最终解决问题。
提问要有思考的价值,能启发学生思考、达到巩固知识、调控教学情境的目的。同一个问题,提问的形式要多种多样:既可以设计成填空选择题,也可以设计成判断改错题。可以师生的一问一答,也可以是同桌之间或者小组之间的互相问答。甚至也允许学生在适当的时机向老师提问,使学生各抒己见,充分展现个性,彰显灵性。
提问的方法要灵活多变,注意角度转换,使其具有新鲜感,可以从不同角度设问,引导学生经历尝试、概括的过程,让学生通过自己努力探究获得的成果,体验成功的喜悦。
参考文献:
[1]沈松乾.浅谈到位的课堂提问[M].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1,10
[2]唐惠斌.课堂提问的原则和技巧探索[M].中学数学教学参考,1998,5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误区及对策—提问艺术
我从事初中数学教学工作二十余年,授课之余,积极听课,认真探讨,积累了一些教学经验。我认为,课堂提问是否得当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质量。下面向大家叙述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提问中存在的几种误区及解决的对策。
一、课堂提问中存在的误区及原因
由于受教师自身专业水平和教学经验的限制,课堂提问中的“徒劳提问”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形式单一,缺少活力
案例1:某位教师上 “相似三角形的性质”的校内公开课,为了解学生对相似三角形的判定的掌握情况,先后提出问题:“什么叫相似三角形?”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有哪几种方法?”听了学生流利、圆满的回答,教师满意地开始了新课题的学习。事实上,学生回答的只是一些浅层次记忆性知识,并不能根据回答确定他们是否真正理解其含义。我建议:可以将提问改为:“如图,在△ABC和△A1B1C1中,(1)已知∠A=∠A1,补充一个合适的条件,使△ABC∽△A1B1C1;(2)已知,补充一个合适的条件,使△ABC∽△A1B1C1。”回答这样的问题仅靠死记硬背显然答不出,只有在真正掌握相似三角形判定的基础上才能正确回答。这样的提问能起到反思的作用,学生的思维被激活,学习兴趣浓厚,教学有效性才能明显提高。
2、内容枯燥,缺乏引力
案例2:某老师上了一节“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的示范课,听课后,与会教师都肯定该教师的课前准备是精心的,教学的过程也按教师所预设的展开,最后一道思考题是:“足球由黑色正五边形和白色正六边形配置而成,已知它们共有32个,问正五边形和正六边形分别有多少个?”
师问:设正五边形为x个,那么正六边形个数可用什么表示?
生答:32-x
师问:方程该怎样列出?
生答:x+32-x=32
师问:等式中 x消去了,还怎么求呢?
(教师这里可以点出“它们共有32个”这个等量关系已经用过了,不能再用,列方程要找一个另外的等量关系。)
师问:我们从边考虑,x个正五边形共有5x条边,一个正六边形有三条边与正五边形相连接,那么正六边形个数可怎样表示?
此时许多学生思路不集中,课堂氛围较散;下面听课的老师开始议论纷纷。这里由于王老师提问的内容空洞,引导不力,从而使提问失去价值。
对于这个习题的分析和提问,我认为这样比较合理:“设正五边形x个,那么正六边形(32-x)个,再找一个什么等量关系列方程呢?”“一个正五边形有几条边与正六边形是公共边?那x 个呢?”(列出代数式5x)“从另一个角度看,一个正六边形有几条边与正五边形是公共边?那(32-x)个呢?”(列出代数式3(32-x))“这两个代数式表示的都是正五边形和正六边形的公共边条数,所以相等,从而得到方程5x=3(32-x)。”
二、课堂提问中实施的对策及措施
面对课堂提问的种种误区,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和探索,我实施了以下几种对策加以纠正。
1、精心设问,巧选角度
在设计提问时,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作多角度的设计,力求提问方法的多样化,并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选择最佳角度。问在学生“应发而未发”之前,问在“似懂非懂”之处,问在学生“无疑有疑”之间,这是问的艺术。
有这样一道题目:已知a、b、m都是正数,并且a<b,求证:>。此题证明时可以用分析法,但学生兴趣不浓。如果巧选角度设问:有糖a克,放在水中得b克糖水,则糖的质量分数是多少?()又问:糖增加m克,此时糖的质量分数是多少?(),糖变甜了还是变淡了?(变甜了)从而得到>。这样,学生轻松愉快地证明了这个不等式,并知道这个不等式的实际意义。这样的课堂提问,角度巧妙,言简意明,学生容易理解,最终实现有意义的学习。
2、循循善诱,铺设梯度
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课堂提问要围绕主题,设计一个有层次,有节奏,由浅入深,前后衔接,相互呼应的问题,诱使学生步步深入,拾级而上,在问答的过程中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如果“一语道破天机”,定会让学生感觉索然无味,思维能力培养更无从谈起。如在进行无理数概念的教学时,可以设计以下一系列问题:
(1)面积为2的正方形的边长a究竟是多少呢?(2)a介于哪两个相邻整数之间?(3)a是1点几呢?(4)a的十分位是几?百分位、千分位呢?还能往下算吗?边长a会不会算到某一位时,它的平方恰好等于2呢?
这样设问,由易到难,体现教学的思维顺序,学生的认识顺序,鼓励学生借助计算器探索,诱导他们循“序”渐进,最终得出a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即无理数。
三、课堂提问中获得的启示
提问是一门艺术。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有位教育家也曾说过:“中小学教师若不谙熟发问的艺术,他的教学是不易成功的。”课堂提问要选择一个“最佳的智能高度”进行设问,使大多数学生能够“跳一跳,够得着”。心理学家赞可夫认为,“教师提出的问题,课堂内三五秒钟就有多数人‘刷’地举起手来,是不值得称道的。” 因此,课堂提问要把学生引入问题情境,使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集中到某一特定的专题或概念上,产生解决问题的自觉意向,并最终解决问题。
提问要有思考的价值,能启发学生思考、达到巩固知识、调控教学情境的目的。同一个问题,提问的形式要多种多样:既可以设计成填空选择题,也可以设计成判断改错题。可以师生的一问一答,也可以是同桌之间或者小组之间的互相问答。甚至也允许学生在适当的时机向老师提问,使学生各抒己见,充分展现个性,彰显灵性。
提问的方法要灵活多变,注意角度转换,使其具有新鲜感,可以从不同角度设问,引导学生经历尝试、概括的过程,让学生通过自己努力探究获得的成果,体验成功的喜悦。
参考文献:
[1]沈松乾.浅谈到位的课堂提问[M].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1,10
[2]唐惠斌.课堂提问的原则和技巧探索[M].中学数学教学参考,19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