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想像作文的途径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licious_bup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想像是儿童的天性。儿童的想像力特别丰富。儿童时期是培养想像力的黄金时期。因此,《语文课程标准》十分重视想像作文,要求我们“激发学生展开想像和幻想,鼓励写想像中的事物”。想像作文给儿童的思维空间打开了一片广阔的天地。那么,如何在日常教学中开展想像作文呢?
  1.仿写作文。
  低年级课文中有许多生动有趣的诗歌,教师要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进入情境,将儿歌中的人格美、故事美转化为学生思想的一部分,使学生情感得以积淀,智力得以开发,然后再引导学生将诗歌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展开创造性想象,进行仿写。如我教诗歌《我在长》后,让学生学着课文的样子,写几节“我在长”的小诗。有个学生写道:“从前不知道/我在长/一直在长/时时刻刻都在长//画着一幅画/我在长/唱着一首歌/我在长/做着劳技作品/我在长/写着几个字/我在长//跑步比赛时/读书时/搬东西时/我都在长/我每时每刻都在长”就这样在学习语言、训练表达中发展了学生的想像力。
  2.续写作文。
  语文教材中好多课文结尾意犹未尽,给学生留下了广阔的想像空间。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展开想像的翅膀,根据原文的情节进行续写。一方面,可作为课文阅读理解的延伸,另一方面也可以培养学生的扩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如教学寓言故事《狐狸和乌鸦》时,我首先引导学生想像狐狸和乌鸦各自曲折的内心变化,然后讨论:“假如第二天乌鸦又得到一块肉,狐狸看到了,他们俩又会说什么呢?”有的学生说乌鸦这次吸取了教训,无论狐狸说多少好话都不上当了;有的说乌鸦今天在肉里放了毒药,狐狸吃了就死了;还有的说狐狸看乌鸦不上当,就改用“激将法”,破口大骂,乌鸦听了,气得火冒三丈,大骂狐狸,它刚一张口,嘴里的肉就掉了下来……此时学生情绪高涨,想像的闸门被完全打开,这是孩子与文本深入对话以后呈现出的良好反馈。时机已到,我马上出示写话题目:《肉被骗走以后》……
  3.改写作文。
  将简洁精练的诗歌、寓言,如《宿徐公店》、《掩耳盗铃》等创造的情景,根据想像改写成一篇白话文。可以是探究式的,将深奥的哲理通过想像作文具体化,如《南郭先生新传》、《东郭先生的新历险》;还可以变换时空,变序式的、对比式的或多线索式的,如编写《新武松打虎》、《扬科是我新邻居》等;也可以文本逆位想像,即在阅读文本后,产生与文本材料相逆向的思维和想像。如第三册教材有一首儿歌《宁宁是个小画家》,写宁宁非常粗心,把好多事物都画错了,为了能让学生得到更深刻的教育,学完课文后,我让学生说说:如果是你会怎样画呢?再试着把它写下来,那就等于是把儿歌作了全新改写。经常进行这种练习,对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和创新意识有很大的帮助,同时,这也是利用文本开拓学生写话领域,丰富学生写话素材的有效办法。
  4.扩写作文。
  即扩写教材中的课文,把原来写得比较概括的地方加以扩展、补充。比如,《丑小鸭》一课中有这样一句话:“哥哥、姐姐咬他,公鸡啄他,连养鸭的小姑娘也讨厌他。丑小鸭感到非常孤单,就钻出了篱笆,离开了家。”这里写得就比较概括,“哥哥、姐姐咬他”,“公鸡啄他”,“连养鸭的小姑娘也讨厌他”以及“丑小鸭离开家”时的情景是怎样的呢?可以启发学生想像,然后写下来,或者给学生一个提纲或一个故事梗概,让学生说些具体的故事情节等。这种方法主要训练学生语言表达的形象生动性,进而培养想像的形象性。
   5.假想作文。
  教师要创造出让学生“眼睛为之一亮”的题目,让学生的想像自由地飞翔,学生想像空间一旦被打开,就会迸发出绚烂多姿的思维火花,写出人们意想不到的美文。如《假如……》、《未来牌 》、《二十年以后的我》等,就是想像性的作文练习题目,它的想像范围比较广,每一个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驰骋想像,写出生动的文章来。如我给学生一个题目《如果我是一朵云》,让学生根据“如果你是一朵云,你想变成什么,到哪里去,干什么”的内容编写小诗。学生写了很多,真是出乎意料:“如果我是一朵云/我会变成一只鸽子/飞到天上去/看看天上真的有神仙吗”“如果我是一朵云/我会变成宇宙/让金星、木星在里面畅游……”学生的这些想像如此丰富美丽,如此超凡聪慧!在这种创造性想象中,学生们不但更真切地领会了课文的真谛,而且培养了想像能力,发展了语言能力。实践证明,这类题目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口语表达的兴趣,书面表达又不拘泥于一定的模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写作兴趣很浓,效果很好。
  6.音乐作文。
  音乐作为艺术的一种形式,和作文有许多相通之处,特别是其广阔的情感空间和想像空间,为人们的审美想像提供了一个自由驰骋的大天地。音乐的旋律和节奏又最能拨动学生的心弦,引发强烈的审美共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针对学生对音乐非常感兴趣的心理特点,进行一些听音乐作想像作文的训练课,利用音乐中所蕴含的丰富的审美因素,来强化学生的审美体验和审美感受,让艺术和作文沟通起来,让美的因素塑造学生完美的人格和高度发达的个性。让学生闭上眼睛听音乐,让学生依据旋律和节奏打节拍,放松地摇晃身子的各个部位,发挥想像自由想像作文,把音乐在脑海里变成五彩的故事。
  放飞童心,还儿童一片想像的天空,想像作文是大有可为的。
其他文献
英国一位心理学家曾讲过:“错误人皆有之,作为教师不利用是不可原谅的。”合理利用教学中出现的“错误”资源,让“错误”为教学服务。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呵护学生的自尊心,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有利于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启迪学生的思维,有利于促进课堂教学生成。下面结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谈谈自己在这方面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将错就错,因势利导    “将错就错”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当学生在回答
新课程理念在新世纪的创生,为我们照亮了迷径。原来课堂教学不仅是科学,更是艺术的;不仅是知识,更是人文的;不仅是传递知识的物的载体,更是生命交往的美的诗情。  解读新课程,我们会发现课程教学本来就应是一首诗。马卡连柯《教育诗》早就理直气壮地把教育说成是诗。课堂教学的艺术性不是与诗一样激情、含蓄、精湛,不是同样具有艺术的智慧精神吗?应当看到语文学科是最富情感性、审美性的学科,和诗有着特殊的血缘。因此,
在与学生的接触交谈中发现,学生普遍将作文当成了一件与现实生活无关的事,总是在自己的生活范围之外去想意思、找材料,认识不到作文就是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针对这种现象,笔者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大胆尝试,认真研究,积极探索将习作过程“融解”在学生的生活实践之中,得出使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的策略。    一、引导观察,摄取材料    生活是习作的源泉。只有从生活中得到较深的了解和感受,才能写下
威尼斯的面具文化在欧洲文明中独具一格,是极少数将面具融入日常生活的城市。威尼斯人把面具作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要追溯到12世紀初,为了庆祝战争的胜利,人们带着装饰华丽的面具在街头狂欢。在18世纪前后威尼斯的面具文化达到鼎盛时期,法律允许威尼斯人在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里戴着面具去工作和生活。人们外出,不论男女,都要戴上面具,披上斗篷。由于面具能掩盖大家的真实身份,人们可以毫无顾忌,肆意狂欢
老师寄语:你灵敏的思维在画纸上跳跃,独具匠心的创意常令大家惊叹不已。每一幅作品里都藏着一个故事,每一个故事里都包含了你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喜欢你,这个能让画笔讲故事的男孩!
人教版课标本四年级下册第五组课文的主题是“生命”,教学目标一是要引导学生通过读书感受生命的美好,激发其对生命的思考,从而使他们更加热爱生命,珍惜生命;二是要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发现并总结体会句子含义的方法,培养学生理解语言的能力;三是要收集、了解更多热爱生命的故事。可学生年龄小,如何因文而异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感受生命呢?    一、点面结合,感受生命之难,引导学生用心生活    《触摸春天》写
素质教育提出:要将孩子培养成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不难看出,德育在学校工作中的重要地位。一个学校,如果没有抓好学生的德育工作,那么学生的思想品德就会有问题,而没有良好的品德。就不会培养出合格的人才。学校的生存与发展也就成了一句空话。那么,作为新形势下的学校,该如何抓好学生的德育工作呢?多年的班主任经验告诉我:德育应从小、实、趣等处着手,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一、活动背景  秋日的周末,小小798秋季大型户外艺术活动“不一样的奥斯卡”在大家的期待下在南京体育公园拉开了帷幕。按照惯例,老师们为大家准备了活动手册,孩子们走完红毯后在工作站处领上小手册就可以开始本次“奥斯卡”之旅啦!  二、活动准备  本次活动针对孩子的年龄特点分了《哈利波特》《冰雪奇缘》《哆啦A梦》《海底总动员》四种不同电影主题,为了更加凸显活动气氛活动前,老师们在每个活动区布置了主题电影
活动导学是对已有的其他科研成果的吸纳与创新,它在广大教师的创造性实践应用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与其他教学改革实验模式不同:所设计的学习路子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允许教师在实践中根据具体的学情、教情、校情,加以创造性的运用和发展来体现课堂教学潜能,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    一、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前提    过去很长的时间里,在评价课堂教学改革的时候,往往只是注重教师如何教、教得好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这一新的理念说明:数学教学活动是学生经历的一个“数学化”的过程,是学生自己建构数学知识的活动。课堂上,教师不再是主宰,学生也不再单纯地被教师牵着鼻子走,课堂应当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活动的具体情况,对课前的教学“预设”做恰当调整的动态“生成”过程。    一、数学课堂的课前“预设”    1.吃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