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从文化的视角看,作为古代主流文化的儒家文化,一直深刻影响着古代科技的发展。以民为本的儒家文化,既是人对精神层面需求的表现,也是人对物质层面需求的表现。在古代农学发展史上,贾思勰所著的《齐民要术》标志着古代农学体系的形成.因此,从传统儒家文化与古代农业科技发展的相互关系来看,中国古代农业科技的发展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同儒家文化密不可分。
关键词:《齐民要术》;农圣文化;儒家文化
在古代农学发展历史上,贾思勰所著《齐民要术》是古代农学体系形成的标志。他的重大的政治思想和智慧凝练于简洁的语言之中,具有深刻的哲学思想和前瞻性。作为古代主流文化的儒家文化,一直深刻影响着古代科技的发展,成为影响古代农业科技发展的主要文化因素。儒家的“重农”思想深深影响着农圣文化的发展,在《齐民要术》中具体表现为“食为政首”、“教民致富”以及“家理移官”等几个方面。
一、农圣文化与儒学文化的关系
中国自古以来农耕文明繁荣发达,儒家思想也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诞生的,所以,中国儒家思想的发展史就是中华农圣文化持续发展的历史,儒家文化和农圣文化相辅相成、彼此影响、相互促进。
1.农圣文化内涵源于儒学经典
《齐民要术》所倡导的“食为政首”思想源于早期的儒家典籍。如 “盖神农为耒耜, 以利天下”一句出自 《易传·系辞下传》。“庖牺氏没,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 ”是《尚书·禹贡》中的原句。“要在安民,富而教之。”这一名句也源于《论语》。《论语·子路》说:“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2.农圣文化思想是对儒家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齐民要术》还传承了儒家的“富而教之”理念,目的是达到“教民致富”。《齐民要术·序》列举很多例子阐释“教民”对于“致富”的意义:猗顿,鲁穷士,闻陶朱公富,问术焉。 告之曰:“欲速富,畜五牸。”猗顿通过向陶朱公学习“畜五牸”之后终得致富,而任延、王晶、皇甫隆、茨充等人向百姓造福一方同样是通过传授农业科技知识。据此,《齐民要术》指出:人民要富裕,“安在不教乎?”。所以,《齐民要术》所提倡的“教民致富”思想实际上是通过教育使人民富起来、是儒学的“富而教之”文化思想在古代农业生产中的实践运用。
3.农圣文化与儒学文化相辅相成
农圣文化中的“家理移官”理念同样融合于儒家文化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 “家理移官 ”的理念见于《齐民要术·序》:孔子曰:“居家理,治可移于官。 然则家犹国,国犹家,是以家贫则思良妻,国乱则思良相,其义一也。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 是以行成于内,而名立于后世矣。”儒家文化强调发展农业生产是富民强国的重中之重,提出“农本”思想,把农业生产置于国民经济发展的首位。
二、儒学文化对农圣文化的影响
在以儒家文化为主流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中国古代农圣文化逐渐孕育并发展 起来,因此,儒家文化必然对中国古代农圣文化产生积极的影响。具体表现在:
1. 农圣文化汲取了儒家经典中的相关内容及知识
在古代农学发展史上,贾思勰所著《齐民要术》标志着古代农学体系的形成。 “起自耕农,终于醯醢,资生之业,靡不毕书”,涉及精耕细种、选种育苗、植物栽培、林果种植、牲禽喂养、食物加工等方方面面,内容广泛丰富。儒家经典《尚书》、《周礼》、《诗经》、《礼记·月令》、《大戴礼记·夏小正》等中的农业科技知识成为农圣文化的重要资料。
2. 作为一种社会思潮,儒家文化对农圣文化起到引领和指导作用
儒家思想作为一社会种思潮在中国几千年的社会变迁中一直主导着中国社会发展的进程,反映了儒家文化的经典与不凡。特别是中国社会处在刀耕火种的远古时代时,儒家文化不仅是对人们心灵的完善、启迪,也在日俱增地影响着中国的农耕文化和农耕文明。这一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至高无上的标杆作用,一直主导着中国古代人民的心灵,甚至渗透到人们的衣食住行,无时无刻不在影响人们的思維,成为百姓生活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
3.农圣文化吸取了儒家文化中的“民本”、“农本”思想
贾思勰在《齐民要术》的“序”说:盖神农为耒耜,以利天下。尧命四子,敬授民时。舜命后稷,食为政首。禹制土地,万国作乂。这一引文出自于《汉书·食货志》,其中的民本、农本思想是在吸纳了《周易》、《尚书》、《诗经》等儒家文化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起来的,特别是《诗》、《书》重所述的“要在安民,富而教之”一句,本质上是把儒家文化同农学文化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是对儒家“民本”、“农本”思想的传承与发展。
4. 农圣文化秉承并融合于儒家的“三才”之道
儒家的“三才”之道可以追溯到孟子所言:“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其真谛与其后所说的“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不谋而合。 《易传》则明确强调天时、地利、人和三者的统一,提出“三才之道”。 《齐民要术》的序中引用《孟子》的经典名句:“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指出遵循自然规律在发展农业生产中的重要地位;同时,也是在论证儒家的“三才”之道与古代农学的紧密联系。
5. 农圣文化是对儒家文化经典理念和传统思想的传承和发扬
儒家思想中集中体现在孔子时代的礼乐制度以及孔子的仁、礼、孝道。孔子的名言“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以及:“朝闻道,夕死可矣。”同样是儒家思想中“读书明理、耕读教子、追慕圣贤”思想理念的直接反映。其本质内涵恰恰是农圣文化在孕育发展过程中呈现的“忠孝”“节义”“勤俭”“厚道”“仁和”等理念。农圣文化正是在发展过程中传承了儒家思想的优秀典籍,比如耕读传家、尊师重教,勤俭持家,邻里和睦等。
综上所述,儒家思想与农圣文化是根与果的关系。农圣文化源于儒家思想,同时又超越了儒家思想。农圣文化在儒家文化基础之上不断传承发展,通过历史的积淀与验证,成为中国古代农业科技发展的指导和纲要,也是中华传统文化中影响深远的古典珍藏。
参考文献:
[1][后魏]贾思勰.齐民要术[M].台北: 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
[2]缪启愉,缪桂龙.齐民要术校释[M].北京: 农业出版社,1982.
[3]李立雄,蔡梦麒.齐民要术( 点校本)[M].北京: 团结出版社,2002.
[4]郭文韬,严火其. 贾思勰王祯评传[M].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5]缪启愉.齐民要术导读[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8.
[6]梁家勉. 有关《齐民要术》若干问题的再探讨[J]. 农史研究,1982,( 3) .
[7]许嘉璐,周国林.魏书[M].上海: 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陈爱莲(1972.12-),女,汉族,山东潍坊人,潍坊科技学院教师,研究方向:英语教学研究。
基金项目:2018年度山东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农圣文化研究中心课题《从〈齐民要术〉看儒学文化对农圣文化的影响研究》(项目编号:2018NS009)
关键词:《齐民要术》;农圣文化;儒家文化
在古代农学发展历史上,贾思勰所著《齐民要术》是古代农学体系形成的标志。他的重大的政治思想和智慧凝练于简洁的语言之中,具有深刻的哲学思想和前瞻性。作为古代主流文化的儒家文化,一直深刻影响着古代科技的发展,成为影响古代农业科技发展的主要文化因素。儒家的“重农”思想深深影响着农圣文化的发展,在《齐民要术》中具体表现为“食为政首”、“教民致富”以及“家理移官”等几个方面。
一、农圣文化与儒学文化的关系
中国自古以来农耕文明繁荣发达,儒家思想也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诞生的,所以,中国儒家思想的发展史就是中华农圣文化持续发展的历史,儒家文化和农圣文化相辅相成、彼此影响、相互促进。
1.农圣文化内涵源于儒学经典
《齐民要术》所倡导的“食为政首”思想源于早期的儒家典籍。如 “盖神农为耒耜, 以利天下”一句出自 《易传·系辞下传》。“庖牺氏没,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 ”是《尚书·禹贡》中的原句。“要在安民,富而教之。”这一名句也源于《论语》。《论语·子路》说:“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2.农圣文化思想是对儒家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齐民要术》还传承了儒家的“富而教之”理念,目的是达到“教民致富”。《齐民要术·序》列举很多例子阐释“教民”对于“致富”的意义:猗顿,鲁穷士,闻陶朱公富,问术焉。 告之曰:“欲速富,畜五牸。”猗顿通过向陶朱公学习“畜五牸”之后终得致富,而任延、王晶、皇甫隆、茨充等人向百姓造福一方同样是通过传授农业科技知识。据此,《齐民要术》指出:人民要富裕,“安在不教乎?”。所以,《齐民要术》所提倡的“教民致富”思想实际上是通过教育使人民富起来、是儒学的“富而教之”文化思想在古代农业生产中的实践运用。
3.农圣文化与儒学文化相辅相成
农圣文化中的“家理移官”理念同样融合于儒家文化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 “家理移官 ”的理念见于《齐民要术·序》:孔子曰:“居家理,治可移于官。 然则家犹国,国犹家,是以家贫则思良妻,国乱则思良相,其义一也。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 是以行成于内,而名立于后世矣。”儒家文化强调发展农业生产是富民强国的重中之重,提出“农本”思想,把农业生产置于国民经济发展的首位。
二、儒学文化对农圣文化的影响
在以儒家文化为主流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中国古代农圣文化逐渐孕育并发展 起来,因此,儒家文化必然对中国古代农圣文化产生积极的影响。具体表现在:
1. 农圣文化汲取了儒家经典中的相关内容及知识
在古代农学发展史上,贾思勰所著《齐民要术》标志着古代农学体系的形成。 “起自耕农,终于醯醢,资生之业,靡不毕书”,涉及精耕细种、选种育苗、植物栽培、林果种植、牲禽喂养、食物加工等方方面面,内容广泛丰富。儒家经典《尚书》、《周礼》、《诗经》、《礼记·月令》、《大戴礼记·夏小正》等中的农业科技知识成为农圣文化的重要资料。
2. 作为一种社会思潮,儒家文化对农圣文化起到引领和指导作用
儒家思想作为一社会种思潮在中国几千年的社会变迁中一直主导着中国社会发展的进程,反映了儒家文化的经典与不凡。特别是中国社会处在刀耕火种的远古时代时,儒家文化不仅是对人们心灵的完善、启迪,也在日俱增地影响着中国的农耕文化和农耕文明。这一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至高无上的标杆作用,一直主导着中国古代人民的心灵,甚至渗透到人们的衣食住行,无时无刻不在影响人们的思維,成为百姓生活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
3.农圣文化吸取了儒家文化中的“民本”、“农本”思想
贾思勰在《齐民要术》的“序”说:盖神农为耒耜,以利天下。尧命四子,敬授民时。舜命后稷,食为政首。禹制土地,万国作乂。这一引文出自于《汉书·食货志》,其中的民本、农本思想是在吸纳了《周易》、《尚书》、《诗经》等儒家文化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起来的,特别是《诗》、《书》重所述的“要在安民,富而教之”一句,本质上是把儒家文化同农学文化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是对儒家“民本”、“农本”思想的传承与发展。
4. 农圣文化秉承并融合于儒家的“三才”之道
儒家的“三才”之道可以追溯到孟子所言:“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其真谛与其后所说的“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不谋而合。 《易传》则明确强调天时、地利、人和三者的统一,提出“三才之道”。 《齐民要术》的序中引用《孟子》的经典名句:“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指出遵循自然规律在发展农业生产中的重要地位;同时,也是在论证儒家的“三才”之道与古代农学的紧密联系。
5. 农圣文化是对儒家文化经典理念和传统思想的传承和发扬
儒家思想中集中体现在孔子时代的礼乐制度以及孔子的仁、礼、孝道。孔子的名言“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以及:“朝闻道,夕死可矣。”同样是儒家思想中“读书明理、耕读教子、追慕圣贤”思想理念的直接反映。其本质内涵恰恰是农圣文化在孕育发展过程中呈现的“忠孝”“节义”“勤俭”“厚道”“仁和”等理念。农圣文化正是在发展过程中传承了儒家思想的优秀典籍,比如耕读传家、尊师重教,勤俭持家,邻里和睦等。
综上所述,儒家思想与农圣文化是根与果的关系。农圣文化源于儒家思想,同时又超越了儒家思想。农圣文化在儒家文化基础之上不断传承发展,通过历史的积淀与验证,成为中国古代农业科技发展的指导和纲要,也是中华传统文化中影响深远的古典珍藏。
参考文献:
[1][后魏]贾思勰.齐民要术[M].台北: 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
[2]缪启愉,缪桂龙.齐民要术校释[M].北京: 农业出版社,1982.
[3]李立雄,蔡梦麒.齐民要术( 点校本)[M].北京: 团结出版社,2002.
[4]郭文韬,严火其. 贾思勰王祯评传[M].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5]缪启愉.齐民要术导读[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8.
[6]梁家勉. 有关《齐民要术》若干问题的再探讨[J]. 农史研究,1982,( 3) .
[7]许嘉璐,周国林.魏书[M].上海: 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陈爱莲(1972.12-),女,汉族,山东潍坊人,潍坊科技学院教师,研究方向:英语教学研究。
基金项目:2018年度山东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农圣文化研究中心课题《从〈齐民要术〉看儒学文化对农圣文化的影响研究》(项目编号:2018NS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