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崔峦老师说:“课改呼唤返璞归真的教学。”那日听了特级老师洪志明执教的《矛和盾的集合》一课,这种感受在心里便呼之欲出了。课上老师“真实、朴实”的教学风格,学生学得“扎实”的教学效果,使我看到了一个返璞归真的课堂,尽情地欣赏并真切地悟到了语文教学的真谛,使课堂因此而充满了生命的活力。
一、情感体验真实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至关重要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这两种阅读的方式,在洪老师的课上得到了充分体现。
片段1:
师:想不想非常乐意地把这篇课文浏览一遍。
生:想。
师:什么叫浏览你知道吗?
生:读一遍。
生:边读边看。
生:一边读一边享受,有感情、有语气地读。
师:你们都说出了自己的理解。其实这浏览就是默读,比较快地读,就用你的火眼金睛那么一扫,看看你能读懂哪些内容?一边浏览一边看画面,特别是通过这个画面,你能读懂课文哪些词语的意思?
生快速默读课文。
片段2:
师:是呀,发明家在想什么?他又是怎么想的呢?这些藏在发明家背后的东西,画面没有直接写出来,课文的第1—4段就详细地写了这个内容,咱们用心地读读1-4段,用心读一定要边读边思考,要翻来覆去地读,翻来覆去地想,直到把问题读懂,这样的读我们也叫复读。(师板书)
生细读课文,师巡视。
初读课文,洪老师把目标定位在通过看画面理解课文的词语和句子上,而不是追求意义的获取。通过默读使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对发明家的思想有了初步地了解。在教学生成中,洪老师只是教给学生一种阅读的方法,鼓励学生自读自悟,让学生反反复复地读,反反复复地想,把文本当作一个平面,直接与文本对话。紧紧扣住文本的字、词、句和文本的情感出发,在文本中不断地磨啊磨,磨出发明家到底是怎样想的,在磨的过程中展示出各种各样的舞姿,使学生对文本有了真实的情感体验。
二、教学形式朴实
语文标准在三个维度目标设计中定了“过程和方法”这一重要目标。即要求教师在教学生成中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了解学生课前懂得做什么,通过这节课,又获得了什么。让不同的学生在不同层面上有所发展,而同时又经历一个达到最高目标的过程。这就需要教师在预设过程中了解学生的原有知识水平,设计多个不同层次的“果子”,让每个学生都有一个“跳” 的过程,都能尽力地往上“跳”,摘到不同高度的“果子”。
片段:
师:说得好,发明家就是这样一步一步思考的,同学们,这个思考的过程就是发明家发明坦克的过程。如果有哪个人问你,发明家发明坦克是用什么方法思考的?你就可以这样一步一步告诉他,也可以用一个词语告诉他。
生:集合。
师:也可以用一句话告诉他。
生:把矛的进攻和盾的自卫合二为一。
师:换个词就是“集合”,现在看来“集合”不仅仅是像上体育课时的一种行动,而是一种思考的方法,带着对“集合”这样的理解,我们拿起课文,把题目再读一遍。
……
师:英国发明了坦克,成了胜利者,而发明了小灵通的又成了商场的胜利者,他们都运用了一种集合的思考方法,咱们的学习也是一种集合,请大家看一个故事《胡服骑射》。
生看故事。
师:读课文的最后一句话,齐读。
师:谁来启发一下大家?把自己的理解告诉大家,就是启发大家。
生:那里的赵国人因为十分勇敢,但是他们步行作战,身穿大袍,行动不方便,后来赵王知道了自己缺点,所以他们也学习胡人,就是说明了课文的这句话,赵国把别伯优点集到自己身上成为自己的优点,再加上他们军队十分庞大,所以就打了胜仗。
师:所以有一个成语就叫做——
生:取长补短。
师:我们再看咱们有的时候为了把事情办好,还要要把各个人的优点集中起来大家一起干,请你再这个故事。
生自读。
师:是谁与谁之间的合作?
生:比乐盖茨和鲍尔
师:他们各利用什么优势,你们看出来了吗?他们各用自己的优势来做同一件事情,最后取得了成功,成了最大的赢家。不认识几个字没关系,我们用已经认识的字把文章大概地读下来就行了,你们已经用了这样的本领,这样的事情我们也可以用这样的词语强强联合或强强联手(师板书)。
师:同学们,集合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具体行动,它已经成了一种思考的方法,更是一种人生的智慧,我们要牢记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是胜利者,你就会终身受益。拿起课文,读读课文的最后一句话。
……
洪老师在本节课中设计了多个有关让学生花力气往上“跳”的教学任务。由刚开始谈话学生理解的集合是一种简单的行动,到了解发明家的思考过程明白集合是一种思考的方法,更是一种人生的智慧,由集合还想到取长补短,想到强强联合。洪老师都由易到难地在不同的高度放了不同的果子,让学生尽自己的能力往上跳,摘到力所能及的那颗果子。一部分学生或许已经摘到所有的果子,而一部分学生可能只摘到“集合是一种思考的方法”这颗果子,可至少这些学生也经历了一个摘“取长补短,强强联合”这些果子的过程。整堂课完全没有花里胡哨的资源引进,就是以文本为基本,用文本超越文本,虽不是热热闹闹,小手如林,却让学生在“朴实”中获得了不同的发展。
三、读写训练扎实
语文教学提倡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即要为学生打好精神和文化的底子。洪老师的课不仅给了学生一种精神滋养,更是把语文训练当作了语文教学之本,训练什么是教学的方法,怎样训练则是教学的艺术。洪老师将读和写有效地结合起来,恰到好处地实现了理解文本、词语积累与运用和口语训练。
片段1:
师:同学们,这个时候对德国来讲,他失败了,反过来你是一位德四的将士,你会用怎样的话语来发布这场战斗的消息,你还会说“哇哇直叫”吗?你会怎么说,变换一下角色,讲话的口气就不一样了。
生:这次我们见到了英国新发明的一处庞然大物,虽然我们不知道是什么,但是我们也要发明一种新型武器,和他们打一打。
师:发布战斗的情况还没有说出来,如果这一点能加上去,就更好了。
生:这次我们在战场上看到了英国新发明了一种庞然大物,我们被他们吓得非常紧张,下次我们要发明一种更新颖的武器。
师:最后两个词说得很好。看到庞然大物就紧张,从而燃烧起发明的欲望,也就是说,我们要发明更加有威力的武器。同学们,面对坦克这样的威力,面对坦克这样的力量,你想对发明家说一句话吗,你想怎么说?
生:……
片段2:
师:你们见过坦克吗?你们印象当中的坦克是怎么样的?
生:很大的,攻击力很强。
生:庞然大物。
师: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生议论欣赏)
师:感觉怎么样,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坦克不仅是庞然大物,而且攻击力、防御力都很强。
师:听得清楚吗?你可真能说,请你把刚才的话写下来。
生:坦克的威力好大。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洪老师在教学生成过程中总是让学生将一些感受和问题写在教材旁边,当冷不防一个学生的发言很精彩,洪老师也马上让他记下来,而这样的写,是在读的基础上训练的,它不会扰乱课堂的情感,读写也得到了比较理想的结合。
洪老师这一课上得真实、朴实、扎实,他着眼于整体设计,把语言的感受、理解、积累和运用构成一个良性循环系统。教学中,紧紧抓住“集合”这个点,围绕“优势对接的思想方法”主题,按照“研读解悟第1-4段(理解什么是优势对接的思想方法),适度放大第5段(感受由“集合”思想带来的新成果),拓展提升第6段(学会优势对接的思想方法)的思路,以“互文性”解读,唤醒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用教材教”的新课程操作要求,帮助学生建立更清晰的文本意义,在自读自悟中有更实在更丰富的收获。
一、情感体验真实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至关重要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这两种阅读的方式,在洪老师的课上得到了充分体现。
片段1:
师:想不想非常乐意地把这篇课文浏览一遍。
生:想。
师:什么叫浏览你知道吗?
生:读一遍。
生:边读边看。
生:一边读一边享受,有感情、有语气地读。
师:你们都说出了自己的理解。其实这浏览就是默读,比较快地读,就用你的火眼金睛那么一扫,看看你能读懂哪些内容?一边浏览一边看画面,特别是通过这个画面,你能读懂课文哪些词语的意思?
生快速默读课文。
片段2:
师:是呀,发明家在想什么?他又是怎么想的呢?这些藏在发明家背后的东西,画面没有直接写出来,课文的第1—4段就详细地写了这个内容,咱们用心地读读1-4段,用心读一定要边读边思考,要翻来覆去地读,翻来覆去地想,直到把问题读懂,这样的读我们也叫复读。(师板书)
生细读课文,师巡视。
初读课文,洪老师把目标定位在通过看画面理解课文的词语和句子上,而不是追求意义的获取。通过默读使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对发明家的思想有了初步地了解。在教学生成中,洪老师只是教给学生一种阅读的方法,鼓励学生自读自悟,让学生反反复复地读,反反复复地想,把文本当作一个平面,直接与文本对话。紧紧扣住文本的字、词、句和文本的情感出发,在文本中不断地磨啊磨,磨出发明家到底是怎样想的,在磨的过程中展示出各种各样的舞姿,使学生对文本有了真实的情感体验。
二、教学形式朴实
语文标准在三个维度目标设计中定了“过程和方法”这一重要目标。即要求教师在教学生成中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了解学生课前懂得做什么,通过这节课,又获得了什么。让不同的学生在不同层面上有所发展,而同时又经历一个达到最高目标的过程。这就需要教师在预设过程中了解学生的原有知识水平,设计多个不同层次的“果子”,让每个学生都有一个“跳” 的过程,都能尽力地往上“跳”,摘到不同高度的“果子”。
片段:
师:说得好,发明家就是这样一步一步思考的,同学们,这个思考的过程就是发明家发明坦克的过程。如果有哪个人问你,发明家发明坦克是用什么方法思考的?你就可以这样一步一步告诉他,也可以用一个词语告诉他。
生:集合。
师:也可以用一句话告诉他。
生:把矛的进攻和盾的自卫合二为一。
师:换个词就是“集合”,现在看来“集合”不仅仅是像上体育课时的一种行动,而是一种思考的方法,带着对“集合”这样的理解,我们拿起课文,把题目再读一遍。
……
师:英国发明了坦克,成了胜利者,而发明了小灵通的又成了商场的胜利者,他们都运用了一种集合的思考方法,咱们的学习也是一种集合,请大家看一个故事《胡服骑射》。
生看故事。
师:读课文的最后一句话,齐读。
师:谁来启发一下大家?把自己的理解告诉大家,就是启发大家。
生:那里的赵国人因为十分勇敢,但是他们步行作战,身穿大袍,行动不方便,后来赵王知道了自己缺点,所以他们也学习胡人,就是说明了课文的这句话,赵国把别伯优点集到自己身上成为自己的优点,再加上他们军队十分庞大,所以就打了胜仗。
师:所以有一个成语就叫做——
生:取长补短。
师:我们再看咱们有的时候为了把事情办好,还要要把各个人的优点集中起来大家一起干,请你再这个故事。
生自读。
师:是谁与谁之间的合作?
生:比乐盖茨和鲍尔
师:他们各利用什么优势,你们看出来了吗?他们各用自己的优势来做同一件事情,最后取得了成功,成了最大的赢家。不认识几个字没关系,我们用已经认识的字把文章大概地读下来就行了,你们已经用了这样的本领,这样的事情我们也可以用这样的词语强强联合或强强联手(师板书)。
师:同学们,集合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具体行动,它已经成了一种思考的方法,更是一种人生的智慧,我们要牢记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是胜利者,你就会终身受益。拿起课文,读读课文的最后一句话。
……
洪老师在本节课中设计了多个有关让学生花力气往上“跳”的教学任务。由刚开始谈话学生理解的集合是一种简单的行动,到了解发明家的思考过程明白集合是一种思考的方法,更是一种人生的智慧,由集合还想到取长补短,想到强强联合。洪老师都由易到难地在不同的高度放了不同的果子,让学生尽自己的能力往上跳,摘到力所能及的那颗果子。一部分学生或许已经摘到所有的果子,而一部分学生可能只摘到“集合是一种思考的方法”这颗果子,可至少这些学生也经历了一个摘“取长补短,强强联合”这些果子的过程。整堂课完全没有花里胡哨的资源引进,就是以文本为基本,用文本超越文本,虽不是热热闹闹,小手如林,却让学生在“朴实”中获得了不同的发展。
三、读写训练扎实
语文教学提倡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即要为学生打好精神和文化的底子。洪老师的课不仅给了学生一种精神滋养,更是把语文训练当作了语文教学之本,训练什么是教学的方法,怎样训练则是教学的艺术。洪老师将读和写有效地结合起来,恰到好处地实现了理解文本、词语积累与运用和口语训练。
片段1:
师:同学们,这个时候对德国来讲,他失败了,反过来你是一位德四的将士,你会用怎样的话语来发布这场战斗的消息,你还会说“哇哇直叫”吗?你会怎么说,变换一下角色,讲话的口气就不一样了。
生:这次我们见到了英国新发明的一处庞然大物,虽然我们不知道是什么,但是我们也要发明一种新型武器,和他们打一打。
师:发布战斗的情况还没有说出来,如果这一点能加上去,就更好了。
生:这次我们在战场上看到了英国新发明了一种庞然大物,我们被他们吓得非常紧张,下次我们要发明一种更新颖的武器。
师:最后两个词说得很好。看到庞然大物就紧张,从而燃烧起发明的欲望,也就是说,我们要发明更加有威力的武器。同学们,面对坦克这样的威力,面对坦克这样的力量,你想对发明家说一句话吗,你想怎么说?
生:……
片段2:
师:你们见过坦克吗?你们印象当中的坦克是怎么样的?
生:很大的,攻击力很强。
生:庞然大物。
师: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生议论欣赏)
师:感觉怎么样,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坦克不仅是庞然大物,而且攻击力、防御力都很强。
师:听得清楚吗?你可真能说,请你把刚才的话写下来。
生:坦克的威力好大。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洪老师在教学生成过程中总是让学生将一些感受和问题写在教材旁边,当冷不防一个学生的发言很精彩,洪老师也马上让他记下来,而这样的写,是在读的基础上训练的,它不会扰乱课堂的情感,读写也得到了比较理想的结合。
洪老师这一课上得真实、朴实、扎实,他着眼于整体设计,把语言的感受、理解、积累和运用构成一个良性循环系统。教学中,紧紧抓住“集合”这个点,围绕“优势对接的思想方法”主题,按照“研读解悟第1-4段(理解什么是优势对接的思想方法),适度放大第5段(感受由“集合”思想带来的新成果),拓展提升第6段(学会优势对接的思想方法)的思路,以“互文性”解读,唤醒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用教材教”的新课程操作要求,帮助学生建立更清晰的文本意义,在自读自悟中有更实在更丰富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