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问题也逐渐突现出来。本文对普通本科院校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进行了深入的探讨。首先将其培养目标准确地定位于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之后又分别从基础理论教学环节、实践教学环节、课外科技活动环节以及校企合作等方面提出了教育改革的基本思路和具体的实施措施。
关键词:高等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改革
1.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用人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也更加严格。在知识经济时代到来,高新技术迅猛发展的同时,社会及企业的用人需求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高级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为了适应这种人才需求的变化,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便成为了当前普通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而近年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进入了大众化阶段,传统的以理论性、学术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的本科教育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对于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应定位于应用型本科院校,以知识为基础,以实践为核心,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全面深入地对普通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探究[1]。要将人才培养作为根本任务,不断推进教学理念和制度的创新,努力探索一种新的有利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教育体系。
这种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定位,是普通应用型本科院校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入过程中的与时俱进的探索,实践证明这个定位是准确的,是适应时代发展的,这种培养模式下培养的高校人才是满足社会用人要求,适应企业人才需求的合理模式。而这类地方普通应用型本科院校将成为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或行业发展提供人才储备、智力支持、技术来源和文化传承的摇篮[2-4]。
工程应用型人才应与学术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有着本质上的区分。不同类型的人才培养,所对应的学校类型也应该是不同的。学术型人才的培养主要是由研究型或教学研究型大学来完成的,主要以211院校为主,其价值取向以“学术性”为主。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主要由高职高专学校来承担,其价值取向以“职业性”为主。介于二者之间的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就落在了普通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肩上。然而,我国传统的教育习惯使得普通本科学校通研究型大学一样,均以培养研究型、学术型人才为培养目标,而忽视了对于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但是由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在生源质量、师资力量、办学条件、科研水平、社会声誉等方面无法与研究型大学竞争,所以培养出来的人才其社会竞争力也较弱。因此,有必要对普通应用型本科院校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深入探究及改革,走特色发展的道路,突出应用型本科院校和应用型本科人才的优势和特点。要使普通应用型本科院校要在强调本科教育的同时,同样重视应用技术的培养。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实践技能,在具有扎实的本科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能够具有将知识转换成实际工程应用的能力。
普通应用型本科院校对人才的培养应当致力于将基础理论研究成果转化为高新技术和实际生产力,对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则应致力于高层次的工程技术应用型专家的培养。这就需要在教学上首先要使学生掌握一定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并在此基础上使学生能够掌握一定的生产工艺、生产设备等方面的技能。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产工艺或所要解决的生产实际问题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一定的工程技术能力。这些应用型人才在未来的工作中能够将总的技术方案和设计具体化,并能够制定出针对性措施实施到实际生产工艺中去。能够管理、监控和维护负责的技术系统,克服在实际生产及管理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发现、分析并解决复杂的综合性实际技术问题。他们最终将成为某一生产领域能够将科技成果转化成实际生产力的应用型工程师。
本文将从基础理论、实践教学、课外活动以及校企合作等几个方面就普通应用型本科院校对应用型人才进行培养的培养模式进行深入探讨。
2. 把好基础理论环节,夯实应用型人才的专业基础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综合培养过程,在培养其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的过程中,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将是后续能力形成的关键环节。而课堂教学则是实现这一环节的主要途径[4-6]。一个合理的课程设置、优质的教学效果,直接决定着所要培养的应用型人才的质量。
在课程的设置上,要改变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素质,重学术、轻技术的课程设置理念,在构建课程体系的时候将实际生产的需要与专业课程的设置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更多地加大教学的实用性力度,在保证专业主干课的前提下增设一些应用理论课程、实践活动等专业必修课,使学生能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掌握到该门课程所对应的专业技能,进而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升学生对专业知识的主动学习热情。其次,对课程模式进行调整,设置并加大综合课程的教学力度,通过这种途径将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相结合,提高学生对所学专业的整体性认识,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加强学生在实际应用中解决问题处理困难的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的教学环节上,也应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将其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形成自主学习的积极课堂气氛。教师在此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通过各种有效手段来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在模式转变的过程中,应大力推进教学改革方案的实施,定期进行经验交流,组织学生与教师坐在一起共同探讨应用型教学及研究型教学的内涵、肯定其价值。通过学生对新的教学方法的感受及体会,总结教学改革过程中的成功经验,找出仍需继续改进的环节,并探讨解决方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课程的实施过程,积极推广启发式教学和探究式教学,将教学与研究结合起来,注重形成全员参与的课堂氛围,重视讲授知识的转化,使学生能够通过课堂的学习,掌握好所学的专业知识、具有一定的知识技能运用能力、养成主动思考的习惯。最终通过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使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成为一个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的研究过程,并通过这样一个过程来完成知识的学习及应用,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创新精神和实际应用能力。
3. 重视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应用型人才的应用能力
实践环节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创新能力及动手能力的重要环节和主要途径之一[6-8]。完善的实践教学环节应当是以配合独立课程的实验教学为主体,以综合课程设计、综合实验、毕业设计为提升,以专业教学实习和社会实践为补充的综合实践过程,应当是适应社会及企业需求的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沃土。
首先,应对传统的实验教学环节进行改革,告别传统的以老师讲授学生验证为主的实验课教学,从改变实验内容入手,提高内容的多样性,减少传统的验证性实验,增加以学生为主体,能够结合所学知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设计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在課程设计上注重与企业的实际生产管理需要相结合,加大设计的实用性。在综合实验及综合课程设计上同样要在将多个实验、多门专业知识有效结合的基础上,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并结合学生对知识的实际掌握情况尽可能地给学生留有自我创新的发挥空间,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大力建设一个开放式试验室,同时在原有实验课程的基础上开设各类选修实验,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实践学习空间,使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对这些实验活动进行选择性参与,为学生创造多种渠道来实现实践能力训练的持续进行,这种参与方式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避免“填鸭式”教学所带来的弊端。
其次,增加实践环节力度,让学生在实际生产经营中体验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过程。大力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在校内建立与实际生产有紧密联系的专业模拟实验室;同时与企业联合,建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以这些实践教学基地为基础,开展综合实训,将学生所学的多种专业知识以这种形式结合在一起,从而提升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综合实践能力,缩短学校与社会、与企业之间的距离,以便在最短的时间内适应社会和企业的要求。此外,对学校原有的实习环节,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加大该环节的建设力度,改变传统“一走一过”的参观式实习方式,要使学生真正深入到企业的实际生产过程中,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及企业的运作模式。与理论知识相结合,了解理论与实际结合的过程,若为早期的生产实习,则应通过这个过程明确本专业的学习方向及应用领域,为以后的专业知识学习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若为后期的毕业实习,则应通过该过程使学生能够熟悉企业生产、运作、经营等活动,进一步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产过程相结合,提升专业知识的实用价值,明确自己专业的对口方向和实际岗位对所学知识及能力的相应要求,为将要到来的就业选择提供航标。
4. 开展丰富的课外创新活动,为应用型人才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丰富多彩的课外创新活动,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之一,也为应用型人才的成长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通过采取有效的措施,将课外创新活动与学生所学知识相结合,激励和保证学生参加科研和科技活动,进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激情和学习兴趣。
在开放式实验室的基础上建立学生创新实践基地,配置必要的仪器设备,并向学生全面开放。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有实践经验的教师的指导下参与各种新产品研制、科研项目的研发及仪器设备的维护等实践活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技术应用能力和动手实践的能力。鼓励学生参加重大科技竞赛,并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来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结合专业特点开展与学生知识紧密结合的课外科技活动、科技竞赛等活动,并组织学生广泛地参与到活动中来。这种形式的科技活动不但可以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还有利于大学生团队协作意识的培养。开展竞赛的同时还应当注意营造一种积极宽松的创新氛围和包容失败的良好环境,进而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通过竞赛活动,使学生更好地了解了从理论到实践的知识结合过程,培养学生的独立科研能力、与人交往和合作的能力,并提升了学生的参与和服务意识。
此外,还可以通过加强学术交流的方式,开阔学生的视野,为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可以定期或不定期地邀请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来校为大学生作专题学术报告,扩展学生的科研思维;也可以邀请海内外的著名企业家为大学生做专题讲座,激发学生的创新激情及创业意识等。师生间或同学间也可以开展形式各异的讲座和学术交流活动,将最近得到启发的,或学习到的较新的科技成果与大家进行分享。这种学术交流活动能够在锻炼大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同时扩展大学生的科技视野。这些知识的积累,都将为大学生以后的创新活动提供必要的知识储备。
5. 大力推进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
利用地方院校与地方企业联系紧密的优势,为应用型人才能力的培养开辟便捷的快速通道[9-11]。
普通本科院校多为地方性大学,因此,应当面向地方经济更多地与地方企业单位进行联系,建立以实际企业资源为依据的实践教学基地,为学生提供广泛的实践空间。高校教师应当与地方企业有更广泛的联系。鼓励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下企业,将科研项目与企业对接,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在此过程中,教师将与企业实际生产密切相关的实际问题带回学校,并以这些实际问题作为本科毕业设计及研究生的实际课题。通过这种对实际生产问题的解决过程来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创造能力。实践证明,这些实际课题对学生的吸引力要远远超过传统的理论课题,学生在较高的学习兴趣前提下来完成毕业设计和课题研究则具有更好的实际效果。教师还可以将一些企业的实际问题带进课堂,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兴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也可以通过对实际问题解决方法的探讨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
还可将企业中的工程师、高级管理人员等聘请到学校来,以兼职教师的形式来承担一些与企业实践相关的应用性公益性强的课程的教学工作,使师资队伍逐渐向“双师型”队伍转型。这些兼职教师可以将企业现有的技术知识带进课堂,能够使学生所学的知识直接与生产实际相联系;还可将企业的实际问题和实际需求及企业的发展方向带进课堂,让学生能够更充分地了解本专业或本行业的发展趋势及对人才的需求。此外,还可以开辟校企联合培养的新型培养模式,培养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全面应用型人才,这些人才将成为企业亟需的合格人才。高校与地方企业建立创新人才培养的合作关系,可以以校企合作培养、企业定制培养等模式来制定培养计划,亦可以根据企业的实际人才需求情况进行相应的课程计划修订,施行订单式培养,使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更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为创新型应用人才的培养拓展更广阔的空间。
6. 结论
总之,地方普通应用型本科院校应立足于为地区经济建设服务的宗旨,大力转变传统的教育思想观念,以不断的教育改革来求发展,定位于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不断探索、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在实践中优化人才培养的方式、方法,走产学研相结合的特色办学之路,不断地为社会输送适应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的具有现代思维方式、方法和修养的,具有实际工程实践能力的创新型应用人才。
参考文献:
[1]童华,朱华,安频.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0(6): 170-171.
[2]潘懋元. 略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定位[J]. 高等教育研究,2009,30(5): 35-38.
[3]顾永安,何东亮. 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型人才培的探索[J]. 中国成人教育,2009,(23): 115-116.
[4]Donald H Wulff,Maresi Nerad. Usingan alighment Model as a Framework in the assessment of Doctoral Programs. The assessment of Doctoral education:Emerging criteria and New Modelsfor improving outcomes[M]. Virginia: Stylus Publishing, 2006: 84 .
[5]D.H.Wulff. Aligning for learning: Strategies for Teaching Effec-tiveness[M]. Bolton: Anker Publishing, 2005: 3~15.
[6]Brooks,R. L. Measuring university quality[J].The Review of Higher Education, 2005, 29 (1): 1~21 .
[7]Melvin•M•Mark. Building a Better Evidence-Base for Evaluation Theory[A] .Fundamental Issues in Evaluation[M]. New York: Guilford, 2008, l :11-126 .
[8]劉志鹏,杨祥,陈小虎. 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模式的创新与实践[J]. 中国高等教育,2010,(11): 34-36.
[9]潘懋元. 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几个理论问题[J]. 中国大学教学,2008,(3): 15-17.
[10]朱崇实. 研究型大学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思考与探索[J]. 中国高等教育,2007,(15-16): 31-34.
[11]Critical Issues in STEM Evaluation[J]. New directions for evaluation, 2006, (109): 219 .
关键词:高等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改革
1.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用人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也更加严格。在知识经济时代到来,高新技术迅猛发展的同时,社会及企业的用人需求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高级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为了适应这种人才需求的变化,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便成为了当前普通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而近年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进入了大众化阶段,传统的以理论性、学术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的本科教育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对于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应定位于应用型本科院校,以知识为基础,以实践为核心,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全面深入地对普通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探究[1]。要将人才培养作为根本任务,不断推进教学理念和制度的创新,努力探索一种新的有利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教育体系。
这种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定位,是普通应用型本科院校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入过程中的与时俱进的探索,实践证明这个定位是准确的,是适应时代发展的,这种培养模式下培养的高校人才是满足社会用人要求,适应企业人才需求的合理模式。而这类地方普通应用型本科院校将成为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或行业发展提供人才储备、智力支持、技术来源和文化传承的摇篮[2-4]。
工程应用型人才应与学术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有着本质上的区分。不同类型的人才培养,所对应的学校类型也应该是不同的。学术型人才的培养主要是由研究型或教学研究型大学来完成的,主要以211院校为主,其价值取向以“学术性”为主。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主要由高职高专学校来承担,其价值取向以“职业性”为主。介于二者之间的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就落在了普通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肩上。然而,我国传统的教育习惯使得普通本科学校通研究型大学一样,均以培养研究型、学术型人才为培养目标,而忽视了对于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但是由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在生源质量、师资力量、办学条件、科研水平、社会声誉等方面无法与研究型大学竞争,所以培养出来的人才其社会竞争力也较弱。因此,有必要对普通应用型本科院校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深入探究及改革,走特色发展的道路,突出应用型本科院校和应用型本科人才的优势和特点。要使普通应用型本科院校要在强调本科教育的同时,同样重视应用技术的培养。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实践技能,在具有扎实的本科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能够具有将知识转换成实际工程应用的能力。
普通应用型本科院校对人才的培养应当致力于将基础理论研究成果转化为高新技术和实际生产力,对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则应致力于高层次的工程技术应用型专家的培养。这就需要在教学上首先要使学生掌握一定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并在此基础上使学生能够掌握一定的生产工艺、生产设备等方面的技能。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产工艺或所要解决的生产实际问题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一定的工程技术能力。这些应用型人才在未来的工作中能够将总的技术方案和设计具体化,并能够制定出针对性措施实施到实际生产工艺中去。能够管理、监控和维护负责的技术系统,克服在实际生产及管理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发现、分析并解决复杂的综合性实际技术问题。他们最终将成为某一生产领域能够将科技成果转化成实际生产力的应用型工程师。
本文将从基础理论、实践教学、课外活动以及校企合作等几个方面就普通应用型本科院校对应用型人才进行培养的培养模式进行深入探讨。
2. 把好基础理论环节,夯实应用型人才的专业基础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综合培养过程,在培养其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的过程中,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将是后续能力形成的关键环节。而课堂教学则是实现这一环节的主要途径[4-6]。一个合理的课程设置、优质的教学效果,直接决定着所要培养的应用型人才的质量。
在课程的设置上,要改变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素质,重学术、轻技术的课程设置理念,在构建课程体系的时候将实际生产的需要与专业课程的设置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更多地加大教学的实用性力度,在保证专业主干课的前提下增设一些应用理论课程、实践活动等专业必修课,使学生能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掌握到该门课程所对应的专业技能,进而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升学生对专业知识的主动学习热情。其次,对课程模式进行调整,设置并加大综合课程的教学力度,通过这种途径将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相结合,提高学生对所学专业的整体性认识,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加强学生在实际应用中解决问题处理困难的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的教学环节上,也应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将其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形成自主学习的积极课堂气氛。教师在此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通过各种有效手段来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在模式转变的过程中,应大力推进教学改革方案的实施,定期进行经验交流,组织学生与教师坐在一起共同探讨应用型教学及研究型教学的内涵、肯定其价值。通过学生对新的教学方法的感受及体会,总结教学改革过程中的成功经验,找出仍需继续改进的环节,并探讨解决方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课程的实施过程,积极推广启发式教学和探究式教学,将教学与研究结合起来,注重形成全员参与的课堂氛围,重视讲授知识的转化,使学生能够通过课堂的学习,掌握好所学的专业知识、具有一定的知识技能运用能力、养成主动思考的习惯。最终通过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使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成为一个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的研究过程,并通过这样一个过程来完成知识的学习及应用,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创新精神和实际应用能力。
3. 重视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应用型人才的应用能力
实践环节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创新能力及动手能力的重要环节和主要途径之一[6-8]。完善的实践教学环节应当是以配合独立课程的实验教学为主体,以综合课程设计、综合实验、毕业设计为提升,以专业教学实习和社会实践为补充的综合实践过程,应当是适应社会及企业需求的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沃土。
首先,应对传统的实验教学环节进行改革,告别传统的以老师讲授学生验证为主的实验课教学,从改变实验内容入手,提高内容的多样性,减少传统的验证性实验,增加以学生为主体,能够结合所学知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设计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在課程设计上注重与企业的实际生产管理需要相结合,加大设计的实用性。在综合实验及综合课程设计上同样要在将多个实验、多门专业知识有效结合的基础上,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并结合学生对知识的实际掌握情况尽可能地给学生留有自我创新的发挥空间,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大力建设一个开放式试验室,同时在原有实验课程的基础上开设各类选修实验,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实践学习空间,使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对这些实验活动进行选择性参与,为学生创造多种渠道来实现实践能力训练的持续进行,这种参与方式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避免“填鸭式”教学所带来的弊端。
其次,增加实践环节力度,让学生在实际生产经营中体验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过程。大力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在校内建立与实际生产有紧密联系的专业模拟实验室;同时与企业联合,建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以这些实践教学基地为基础,开展综合实训,将学生所学的多种专业知识以这种形式结合在一起,从而提升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综合实践能力,缩短学校与社会、与企业之间的距离,以便在最短的时间内适应社会和企业的要求。此外,对学校原有的实习环节,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加大该环节的建设力度,改变传统“一走一过”的参观式实习方式,要使学生真正深入到企业的实际生产过程中,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及企业的运作模式。与理论知识相结合,了解理论与实际结合的过程,若为早期的生产实习,则应通过这个过程明确本专业的学习方向及应用领域,为以后的专业知识学习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若为后期的毕业实习,则应通过该过程使学生能够熟悉企业生产、运作、经营等活动,进一步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产过程相结合,提升专业知识的实用价值,明确自己专业的对口方向和实际岗位对所学知识及能力的相应要求,为将要到来的就业选择提供航标。
4. 开展丰富的课外创新活动,为应用型人才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丰富多彩的课外创新活动,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之一,也为应用型人才的成长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通过采取有效的措施,将课外创新活动与学生所学知识相结合,激励和保证学生参加科研和科技活动,进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激情和学习兴趣。
在开放式实验室的基础上建立学生创新实践基地,配置必要的仪器设备,并向学生全面开放。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有实践经验的教师的指导下参与各种新产品研制、科研项目的研发及仪器设备的维护等实践活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技术应用能力和动手实践的能力。鼓励学生参加重大科技竞赛,并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来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结合专业特点开展与学生知识紧密结合的课外科技活动、科技竞赛等活动,并组织学生广泛地参与到活动中来。这种形式的科技活动不但可以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还有利于大学生团队协作意识的培养。开展竞赛的同时还应当注意营造一种积极宽松的创新氛围和包容失败的良好环境,进而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通过竞赛活动,使学生更好地了解了从理论到实践的知识结合过程,培养学生的独立科研能力、与人交往和合作的能力,并提升了学生的参与和服务意识。
此外,还可以通过加强学术交流的方式,开阔学生的视野,为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可以定期或不定期地邀请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来校为大学生作专题学术报告,扩展学生的科研思维;也可以邀请海内外的著名企业家为大学生做专题讲座,激发学生的创新激情及创业意识等。师生间或同学间也可以开展形式各异的讲座和学术交流活动,将最近得到启发的,或学习到的较新的科技成果与大家进行分享。这种学术交流活动能够在锻炼大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同时扩展大学生的科技视野。这些知识的积累,都将为大学生以后的创新活动提供必要的知识储备。
5. 大力推进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
利用地方院校与地方企业联系紧密的优势,为应用型人才能力的培养开辟便捷的快速通道[9-11]。
普通本科院校多为地方性大学,因此,应当面向地方经济更多地与地方企业单位进行联系,建立以实际企业资源为依据的实践教学基地,为学生提供广泛的实践空间。高校教师应当与地方企业有更广泛的联系。鼓励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下企业,将科研项目与企业对接,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在此过程中,教师将与企业实际生产密切相关的实际问题带回学校,并以这些实际问题作为本科毕业设计及研究生的实际课题。通过这种对实际生产问题的解决过程来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创造能力。实践证明,这些实际课题对学生的吸引力要远远超过传统的理论课题,学生在较高的学习兴趣前提下来完成毕业设计和课题研究则具有更好的实际效果。教师还可以将一些企业的实际问题带进课堂,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兴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也可以通过对实际问题解决方法的探讨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
还可将企业中的工程师、高级管理人员等聘请到学校来,以兼职教师的形式来承担一些与企业实践相关的应用性公益性强的课程的教学工作,使师资队伍逐渐向“双师型”队伍转型。这些兼职教师可以将企业现有的技术知识带进课堂,能够使学生所学的知识直接与生产实际相联系;还可将企业的实际问题和实际需求及企业的发展方向带进课堂,让学生能够更充分地了解本专业或本行业的发展趋势及对人才的需求。此外,还可以开辟校企联合培养的新型培养模式,培养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全面应用型人才,这些人才将成为企业亟需的合格人才。高校与地方企业建立创新人才培养的合作关系,可以以校企合作培养、企业定制培养等模式来制定培养计划,亦可以根据企业的实际人才需求情况进行相应的课程计划修订,施行订单式培养,使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更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为创新型应用人才的培养拓展更广阔的空间。
6. 结论
总之,地方普通应用型本科院校应立足于为地区经济建设服务的宗旨,大力转变传统的教育思想观念,以不断的教育改革来求发展,定位于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不断探索、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在实践中优化人才培养的方式、方法,走产学研相结合的特色办学之路,不断地为社会输送适应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的具有现代思维方式、方法和修养的,具有实际工程实践能力的创新型应用人才。
参考文献:
[1]童华,朱华,安频.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0(6): 170-171.
[2]潘懋元. 略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定位[J]. 高等教育研究,2009,30(5): 35-38.
[3]顾永安,何东亮. 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型人才培的探索[J]. 中国成人教育,2009,(23): 115-116.
[4]Donald H Wulff,Maresi Nerad. Usingan alighment Model as a Framework in the assessment of Doctoral Programs. The assessment of Doctoral education:Emerging criteria and New Modelsfor improving outcomes[M]. Virginia: Stylus Publishing, 2006: 84 .
[5]D.H.Wulff. Aligning for learning: Strategies for Teaching Effec-tiveness[M]. Bolton: Anker Publishing, 2005: 3~15.
[6]Brooks,R. L. Measuring university quality[J].The Review of Higher Education, 2005, 29 (1): 1~21 .
[7]Melvin•M•Mark. Building a Better Evidence-Base for Evaluation Theory[A] .Fundamental Issues in Evaluation[M]. New York: Guilford, 2008, l :11-126 .
[8]劉志鹏,杨祥,陈小虎. 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模式的创新与实践[J]. 中国高等教育,2010,(11): 34-36.
[9]潘懋元. 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几个理论问题[J]. 中国大学教学,2008,(3): 15-17.
[10]朱崇实. 研究型大学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思考与探索[J]. 中国高等教育,2007,(15-16): 31-34.
[11]Critical Issues in STEM Evaluation[J]. New directions for evaluation, 2006, (109): 2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