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历史学家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jkl00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主讲/木心
  笔录/陈丹青
  整理/本刊编辑部
  中国古代历史,一上来就是文学,已经写得极其完美。我想钻空子,没法钻,写得太好。
  《左传》《国语》《战国策》的文学成就绝不下于《史记》,更高古奇拔。司马迁会写实,像是画油画。
  古代之所以有这光荣现象,因为文学家、史家、哲学家都是贯通的。现代知识分工大势所趋,一分工,智慧分开。
  古代文化的总和性现象,一定出华而又实的大人物。现代分工,是投机取巧。现代的新趋向,还是要求知识的统合。希望将来知识统合成功,人类又开始新纪元。
  ◎历史学家眼中的历史
  古代历史学家文章写得之好,功力奇妙!老子、庄子、孔子、孟子、荀子、墨子、韩非子,莫不如此。
  老子精练奥妙,庄子汪洋恣肆,孟子庄严雄辩,墨子质朴生动,韩非子犀利明畅,荀子严密透辟,孔子圆融周到——孔子调皮、滑头,话从不说死。
  他们的用字,用比喻,都成专利,别人冒充不得。
  这是文学遗产(狭义),是文化遗产(广义)。养育了中国两千多年的文化,直到两千多年后的“五四”的健将,鲁迅、周作人、郭沫若等。
  近代没有了,断了汉文化的血脉。
  一个巨大的断层。几乎没有一个当代文学家中能够看到这些古代的影响,好像现代的中国人不是古代的中国人的子孙,大悲哀。国穷民穷,或可转富,精神文化一失,再也回不来。
  我结结巴巴还是想要继承汉文化、古文化。绘画也一样,可以直追秦汉。文化遗产的继承,是佳法,是任其自然,不可自觉继承。一自觉,就模仿、搬弄,反而败坏家风。近代人笔下没有古人光彩,最最自然地浸淫其中,自然有成。道理和老子的“无为而无不为”一样,继承也无为继承。
  中国最古的古书,不是《左传》,也不是《国语》或《战国策》,乃是《尚书》。《中国文学史》的编著者把《尚书》列入,我认为不对。编著者着眼于“渊源”,而忘了编的是“文学史”。《尚书》可不是文学著作,是历史资料、档案(如皇帝的报告、打仗的宣言),是古代文诰誓语的汇编。文笔简练,内容烦琐,总之不是文学。如果你们以后碰到学问家,谈及《尚书》,你们就把责任推在我身上好了,说“因为木心先生讲世界文学史时,把《尚书》排除在外,所以我没有研究过《尚书》。”
  所以,今天不谈《尚书》。《尚书》之后,还有一部史书:《春秋》。作者不一定是孔子。《春秋》,也不能算是文学作品。但补充一下,其文笔简练到极点。例:
  郑伯克段于鄢。(《春秋》鲁隐公元年)
  史实呢,是郑国之君,有弟名共叔段,谋反,兄打败了弟——《春秋》作者认为郑国之君没有把弟弟教育好,失了做哥哥的责任,所以故意点名他不配做哥哥,降称之为郑伯。而共叔段呢,要抢王位,有亏弟弟敬事兄长的本分,故不配称弟,只叫他段。两者之斗争,情况类如两个国君交战,故名为克——这样,讥笑了哥哥,责备了弟弟,而且批评他们自己的家事弄到像两国交战。这种高度的简括,态度、立场、观点的毫不假借,就叫作“春秋笔法”。
  王安石批评《春秋》为“断烂朝报”,我还是肯定《春秋》的文学价值。《左传》《公羊传》等,都以《春秋》为师。所以虽然不是文学作品,但却属文学的源流。
  左丘明著《左传》。盲者,生平不可考。从前的人真是大派,不写回忆录。这是大自然的作风。只留作品,不留作者。他是第一个以文学水平写史书的人。
  《国语》作者谁?也不可考。有说仍是左丘明写,有说《左传》以年代先后分,《国语》以国家分代,故不是左丘明所写。我以为左丘明之才,完全可以一变,以国分代,有可能是他写的。
  《战国策》上继春秋,下至楚汉,记当时谋士的策略和言论,资料丰富,文笔大刀阔斧,有莎士比亚之风。作者不可考,一说为多人所作。可能。
  《公羊传》《榖梁传》。战国四君子:孟尝君、春申君、平原君、信陵君。各人有三千食客,真是豪华世纪。西方没有这样的派头养食客。
  可考的作者,司马迁。他是“以不死殉道”的伟大先驱。他为李陵说项,遭宫刑,成《史记》。他是真的强者。
  大家恐怕有个错觉,以为当时的史家执有褒贬生杀之权,名高位尊——所谓“孔子作《春秋》,乱臣贼子惧”——其实古时候的史官,地位极低,与算命、相士、戏子、歌伎同等级,不赐爵、不封功。中国专制帝王向来蔑视知识分子,可是中国少数几位最高的知识分子,非常看得起自己。
  孔子自封圣人,似乎早就知道后世会给他塑像,屈原也明白但丁可以和他排排坐。司马迁《史记》自序,直截了当“表态”——我真为他捏一把汗——他说: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孔子卒后至于今五百岁,有能绍明世,正《易传》,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让焉。
  简直大声疾呼,可爱透顶,难得难得!这等气派才叫是真正的“难得糊涂”啊!我推想,司马迁是《史记》全部定稿才写下这篇中气十足的序言。
  中国文化是阴性的,以阴柔达到阳刚——西方是直截了当的阳刚(耶和华、丘比特、宙斯,是西方至高的神,中国人的始祖和保护神,则是女娲、王母娘娘、妈祖、观世音菩萨)——这样子看看,司马迁是古人中最阳刚的,给中国文化史扬眉吐气。
  ◎中国历代大人物的自我期许
  这里不妨稍许谈谈中国历代大人物的自我期许,自我评价——现代话叫做“自我推销”,古话叫作“言志”——统体看,我以为魏晋人士言志最好,好在狂而得体,本身确有那点分量,不肉麻,而能诗意洋溢。
  陶渊明,平淡到不在乎说。他非常明白他的诗同代没有读者,倒也心地放宽了。
  回头看孔丘。孔丘多重人格,表面一套,心里一套,标榜“君子泰而不骄”,却又熬不住,说出来:
  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明明指说周文王以后就是他孔丘了。
  孟子更是摆明了直讲:“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
  再来看看后世文学家如何一个个夸海口。
  南朝谢灵运:“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一斗。”
  李白:“梁陈以来,艳薄斯极,沈休文又尚以声律,将复古道,非我而谁欤?”
  杜甫:“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
  欧阳修说:“吾诗《庐山高》,今人莫能为。唯李太白能之,《明妃曲》后篇,太白不能为,唯杜子美能之。至于前篇,则子美亦不能为,唯吾能之也。”
  你们看,就是这样子!可是从儒家到文学家,再到宋代的理学家,越来越不像话了。
  陆象山说:“宇宙内事乃己分内事,己分内事乃宇宙事。”
  王阳明说:“人本与天地一般大,只是自小耳。”
  ◎《史记》之伟大
  再看司马迁那篇序,我奇怪的是,当时竟没人指责他狂妄。一部《史记》,总算落落大方,丈夫气概。我从小熟读司马迁,读到最近,起了怪想法:
  如果司马迁不全持孔丘立场,而用李耳的宇宙观治史,以他的天才,《史记》这才真正伟大。但是再想想,不开心了,因为不可能——中国文化五千年、三千年,论面积和体量,不好和西方比。几乎没有哲学家,没有正式的大自然科学家。诸子百家是热心于王、霸的伦理学家、权术家,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哲学吗?
  兵家、法家、杂家,都在权术范畴。
  什么是哲学?是思考宇宙,思考人在宇宙的位置,思考生命意义,无功利可言。忠、孝、仁、义、信,则规定人际关系。伦理学在中国,就是人际关系学,纯粹着眼功利。
  尼采怀疑此前的所有哲学,后世哲学家无人不在尼采的光照中。中国可悲,出不了尼采,也接受不了尼采。以司马迁的人格、才华,最有条件接受尼采,但他不会抛开儒家。
  或曰,时代相距太远,司马迁不可与尼采并论。是的。可是司马迁读过老子,为何不认同、不发挥?如果他能抛开孔丘,足可接受老庄——老庄和尼采通。
  魏晋高士倒是和尼采通,因为魏晋人通老庄,行为风格易与西方近代精神通。再一例:鲁迅早年受尼采启示,他的才华品格也合乎尼采,后来半途而废,晚年鲁迅,尼采的影响完全消失。
  为什么?儒家思想势力太大。
  司马迁不接受老子,鲁迅放弃尼采。司马迁的最高价值是安邦治国,他们不会认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小事,不是大事。
  无论什么人物都得有个基本的哲学态度,一个以宇宙为对象的思考基础。对此视所有古往今来的大人物,概莫能外。非自宇宙观开始、以宇宙观结束的大人物,我还没见过。否则,都是小人物。
  读《史记》,当司马迁写出人物、忘掉儒家时,是他最精彩的部分。写屈原,以儒家精神写,不佳;写到“鸿门宴”人物,忘了儒家,大好!
  古时候不写商人,不写流氓,司马迁才气大,胆魄大,皆入文章,写得出了神,忘了儒家的训诫。以下是我以为司马迁最精彩的篇章:《项羽本纪》《管晏列传》《廉颇蔺相如列传》《刺客列传》《李将军传》。
  编辑/林青雨
其他文献
◎正能量  “正能量”早已是网络热词,物理学上的“正能量”是以真空能量为基准,能量高的为正,能量低的为负。我们现在常用的“正能量”一词显然已经引申为“向善的思维和心态、积极的情绪和作为”。  一个人的能量是非常巨大的,这种能量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中国传统观念认为“人之初,性本善”,也就是说,人的天性里带着正能量;但现在有一些学者反对“人性本善”说,提出“人性向善”说,即人性之能量正负均有,不过全
期刊
十二辟卦代表十二个月,十二辟卦是以“阴爻阳爻”喻示一年十二个月气候中阴阳消长的变化规律。即从子月复卦到巳月乾卦,阳爻从初爻逐次上升,复卦为冬至一阳升,为十一月,临卦为十二月二阳升,泰卦为正月三阳升,(即三阳开泰),大壮卦为二月四阳升,夬卦为三月五阳升,乾卦为四月则全阳,六个卦象中阳爻在此逐次增长,故称为消息卦,“息”即为生长之意。反之从午后的姤卦到亥月的坤卦,阴爻逐序上升,阳爻依序递减。从乾卦到姤
期刊
中国山水画技法的发展,从唐以前绘画的工笔重彩,渐渐转移到写意和泼墨、积墨法,就是从重视色彩逐渐地转变到水墨方面来。色彩在中国画中逐步让位给单纯的水墨,正说明着中国人对客观对象,从外在追逐到内向静观的过程。
期刊
《说文》中说,“泰,大也。”泰者,大中之大也。可见泰的意思是极其的博大。地大物博,人们自然就富裕,所以泰也有富裕、宽裕的意思。人们丰衣足食,社会就和谐安定,所以泰还含有平安、稳定的含义。  泰卦是异卦相叠(乾下坤上)。本卦上卦为坤代表阴与地,其性质向下;下卦为乾代表阳与天,其性质向上,阴气凝重而下沉,阳气清明而上升,阴阳交感,万物纷纭,所以卦名曰泰。泰,通泰。泰卦是十二消息卦之一,其阳爻代表阳气,
期刊
中国绘画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经过数千年的不断丰富、革新和发展,以汉族为主、包括少数民族在内的画家和匠师,创造了具有鲜明民族风格和丰富多彩的形式手法,形成了独具中国意味的绘画体系,自战国以来,发展到清朝鸦片战争之前,已经过约两千年的发展,在东方以至世界艺术中都具有重要的地位与影响。  ◎起源  中国绘画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的彩陶纹饰和岩画,原始绘画技巧虽幼稚,但已掌握了初步的造型
期刊
北宋绘画形式的写实技巧,有着空前绝后的艰辛与坚定,山水画大师们用一生的热情去实现自身的理想,把所有的精力和智慧,包括身体的磨砺,都置于绘画实践中。就是这些超凡入圣的人们奠定了中国画的精神和技巧的基础。置身于他们的作品面前,就会感到自然的博大与精微,感到画家丝丝入扣的缜密心智和物我一体的气息。作者成为融入自然的生命,而作品是充盈着生命力的自然。
期刊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 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道德经》第八章  ◎水之大德  “上善”中的“上”是至高的意思,“上善”即至善,至善既不是善也不是恶,而是无善无恶。什么是无善无恶?是一切遵循自然,如佛家所讲“大爱无爱”。  “上善若水”,就是至高无尚的品德像水一样。水有什么品质那么值得推崇呢?“善利万物而不
期刊
如果说,初春的清明节,是通过对故人的追忆、对往昔的悼念,绽放新一轮的勃勃生机、吹起新一度的无限希望,那么,走入晚秋的重阳节,就是通过一季热力与一年活力的最后释放,关注起年华的晚景、生命的岁暮。  ◎菊花节,从青涩走向成熟  九月初九的重阳节,正处于农历的“菊月”,此时菊花盛放,黄金满城,于是在重阳日聚会赏菊,自古就成为习俗,重阳节就此又被称作“菊花节”。  赏菊花,饮菊花酒,赋菊花诗,既是平民化的
期刊
“知行合一”是阳明心学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明武宗正德三年(1508),阳明先生在贵阳文明书院讲学,首次提出知行合一说。所谓 “知行合一”,不是一般理解意义上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而是道德意识和道德践履的本体合一关系。阳明先生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查处即是知。  阳明先生的“知行合一”之说是怎么产生的呢?  南宋大儒朱熹对格物的
期刊
蒙卦:蒙昧之意。  “蒙”字在这里是细雨蒙蒙的意思,通“濛”。上一卦为屯卦,卦象表现的是乌云密布,雷声阵阵,不过雨点还没掉下来,所以接下来这一卦便掉下了细小的雨点。  蒙卦 的卦画同屯卦 一样,也是两个阳爻四个阴爻,只是位置发生了变化,这一变其含义就变了。蒙卦的上卦为艮为山,下卦为坎为水,山下的水蒸腾而形成雾气,好一派山水蒙蒙的自然景致,这便是蒙卦的卦象。这种朦胧的景致,是天地初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