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家办学既是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殷切企盼,更是教育事业发展现实的强烈需要。教育家办学的要点在于践行教育理想,引领教育改革,投身课程教学实践,树立公共服务和公共治理的理念等,其根本在于按照教育规律办学。用教育家办学的理念审视当今教育事业发展面临的诸多问题和挑战,是教育家办学精髓的体现。
一、走向教育家办学
(一)教育事业发展的现实呼唤教育家办学
21世纪的中国教育正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改革与发展,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推进课程改革、追求教育均衡化、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等,都对教育者和办学者的能力、素质、修养以及办学思想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必须用教育家办学的理念来指引办学实践。
当前,校长负责制体制下,校长是学校的第一责任人,掌控着学校的全部教育教学资源,是学校管理和教学等各项工作的指挥者,是学校前进的引领者。因此,校长要首先具备教育家的气质,树立教育家办学的志向。
(二)教育家内涵解读
回顾总结以往教育家的成长经历和经验,我们发现,教育家必须具备一些基本的特质:第一,坚守职业伦理,对教育事业和学生充满爱;第二,有深怀教育理想并为之孜孜追求的实践品格;第三,恪守教育规律和个体成长规律办学;第四,有放眼世界、敢为天下先的博大胸怀与创新意识。
(三)我们离教育家办学还有多远
当前基础教育正面临着名师名校长年龄断层的问题。名校长在年龄上的断层固然严峻,但是更严峻的还是由此产生的办学理念和办学实践上的断层。现实中存在的一味地做出违背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的办学行为与此不无关系。名校长队伍断层的现实和办学过程中的种种“怪现象”看似偶然,实则必然。当前,由于种种原因,校长之所以出“名”,尽管被夹杂了世俗和功利因素,但是更主要的还是他们能够依据教育规律办学,把教育规律、学生成长规律、社会需要和个人办学理想有机地化成自己的办学思路和办学实践。本质上而言,这是一种教育家办学的行为。现实在呼唤教育家办学。
(四)走向教育家办学
1.以教育理想激励办学实践。理想是行动的根本动力,美国当代教育哲学家乔治·F·泰勒在《教育哲学导论》中说:“如果我是一个教师或教育领导人,没有理智上的信念的话,那么就会茫茫然无所适从。”没有教育理想就难以把教育办到一定境界,现实有许多枷锁,缺乏理想的支撑,我们往往会变成枷锁的奴隶,要么疲于应付,要么就成为世俗的吹捧者。温家宝总理曾经赋诗《仰望星空》,抒发了一位国家领导人对民族未来所持的淡定的心境和不渝的信念,引发了人们的无限感慨。
2.恪守公共教育服务的底线。如果说教育理想是校长走向教育家办学的最高境界,那么,把教育作为公益事业,树立公共教育服务的办学指导思想则是校长应恪守的办学底线,守住这条线,同样是教育家办学的内在要求。
3.锐意引领教育改革。校长对教育改革的引领表现在思想引领和行动引领两方面,其中的关键在于把思想引领和行动引领有机结合。杰出的校长能够把新的、好的、代表文化发展的先进理念转化成为具体的、大家认同的观念,形成学校具体的、可操作的目标,能把办学理念和办学思想转化成全校师生的共同追求,始终带领学校走在改革的前沿。
4.用先进的文化观经营学校。有学者说,一流的学校靠文化,二流的学校靠制度,三流的学校靠权力。这个观点充分肯定了文化对学校发展的长久张力。
5.扎根课程教学的实践。学校的基本任务是教书育人,课程与教学是完成教书育人任务的主要载体,校长必须关注课程与教学,提高课程与教学引导力,其中主要是执行力和开发力,即一方面执行好国家课程,满足国家课程实施的要求;另一方面在现有国家课程体制下,围绕学生需要和学校特点,渗透自己的办学理想和教育理念,开发校本课程,形成学校层面的课程体系。
二、转变政府职责:从教育管理走向教育治理
(一)当代政府的职责
任何国家和地区,政府的主要职责都集中在4个方面,即市场监管、经济调节、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而政府发展基础教育的责任,重点在于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
1.公共服务。公共服务实质是对公共需求的供给,是公共资源投入与配置的产出,享有的对象是所有老百姓。所以,公共服务即指通过政府的公共支出使得所有老百姓都公平享有的服务。政府在社会事业中的公共服务,最重要的领域是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卫生保障、养老等。
公共服务的重要特征:一是非竞争性,不通过竞争手段而获得;二是平等性,覆盖所有老百姓,不论民族、种族、性别和贫富。
目前阶段学前教育、高中尤其是中等职业学校,更需要通过自己的优质服务来争取政府的公共服务,其办学机会则按照一定规则的竞争来得到,因为公共服务并不完全排斥竞争,公共服务也存在着一定的市场法则。
2.社会管理。社会管理有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社会自治,即许多老百姓自己的事情,通过一定的民主程序自行解决;另一方面则是政府承担的事务。因此政府在越来越多的公共事务管理中购买服务,主要职责在于监管评估,而管理的实施则由非政府的、专业的机构承担,更多地采用“契约”方式进行。
(二)从管理到治理:政府履行职责方式的转向
从管理走向治理,是指政府从直接管理走向更多地提供制度性的资源,通过创设制度与机制进行调节。这种治理比直接管理效率更高、起点更高,但也更需要管理者的智慧。
1.让专业性社会机构提供专业性事务,能使教育服务更加专业、更加精细、更加优质,有利于改善学校与社会、家庭的关系,构建和谐社会。
2.让家长参与学校教育。学校在自主办学的过程中,要兼顾家长利益,通过让家长反映诉求、自愿服务、提供改进意见、参与评价等方式,使家长参与到学校教育中来。
(三)从管理转向治理:在深层次上思考体制机制改革
制度设计是最大的资源,科学合理的制度是政策执行的保证,制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今天教育管理走向治理的必要前提,为此强化教育决策者的制度意识和建立制度、运用制度的能力,就显得更为迫切和必须了。委托优质教育资源组织对城郊薄弱学校进行管理,就是在教育家办学理念下,转变政府管理教育方式,改革教育制度设计的一次实践。
三、薄弱学校委托管理:教育家办学的一次实践
上海市浦东新区是全市最早启动委托管理项目的区。实施“以委托管理推进义务教育学校内涵发展”项目,其重要出发点就是发挥优质教育资源机构的服务潜能,促进薄弱学校的内涵发展,并从中培育出服务质量高的专业性社会中介机构。这一项目,不仅以新的方式去提高学校的发展,同时在探索政府走向教育治理的道路上迈出了积极的一步,符合教育家办学的内在要求,是教育家办学理念的一次实践。
(一)委托管理的背景
长期以来,由于城市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致使城市和农村的教育文化差异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主要表现为:
1.基于学校对既有的思维方式、工作方法、价值认同的依赖,相当多的教师安于现状,并不希望有大的改变,缺乏改变现状、奋发进取的校园文化。
2.学校管理囿于农村文化的影响,管理松散,制度缺失,人事制度明显滞后,缺乏有效的教师专业发展机制。
3.学校教育教学不能满足新课程的要求,表现为教学观念陈旧,方法单一,教学有效性不足。
这些都必须通过学校教育观念、价值观、制度、组织文化、教师教育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校文化等改革才能奏效。
(二)委托管理体制架构和组织形式
委托管理的前提是明确责任主体,但在具体的方式、方法上可以有多种实现形式,这要视具体的情况而定。从目前的情况看,主要有三种形式:
一是成立委托管理领导班子和托管团队,对受援学校实施全方位的管理。领导班子由支援学校(机构)的校长任受援学校校长,受援学校原校长任副校长;二是支援学校(机构)在对受援学校校长进行考察后,任命其继续担任校长,主持学校日常工作,落实支援学校的托管要求。同时支援学校(机构)派出团队,开展托管工作;三是支援学校(机构)委派老校长坐镇。不管哪一种模式,其责任主体都是支援学校(机构)。
(三)委托管理的制度改革
一是委托管理在现行的体制外搭建了一个平台,突破了人、财、物等资源跨区县流动的瓶颈,探索从体制改革上推进城乡一体化、均衡化发展的有效途径,具有积极的意义。二是通过责任主体的转移,将责任落实到支援学校(机构),较之于传统的结对帮扶,输出管理是一种体制上的改革,支援学校(机构)需要切实承担起受援学校的办学责任。委托管理是对现行教育管理体制的突破,是体制改革的一种探索和实践,其目标是努力形成“政府宏观管理、学校自主办学、中介优质服务”的教育发展新格局。
◇责任编辑矣 勇◇
一、走向教育家办学
(一)教育事业发展的现实呼唤教育家办学
21世纪的中国教育正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改革与发展,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推进课程改革、追求教育均衡化、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等,都对教育者和办学者的能力、素质、修养以及办学思想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必须用教育家办学的理念来指引办学实践。
当前,校长负责制体制下,校长是学校的第一责任人,掌控着学校的全部教育教学资源,是学校管理和教学等各项工作的指挥者,是学校前进的引领者。因此,校长要首先具备教育家的气质,树立教育家办学的志向。
(二)教育家内涵解读
回顾总结以往教育家的成长经历和经验,我们发现,教育家必须具备一些基本的特质:第一,坚守职业伦理,对教育事业和学生充满爱;第二,有深怀教育理想并为之孜孜追求的实践品格;第三,恪守教育规律和个体成长规律办学;第四,有放眼世界、敢为天下先的博大胸怀与创新意识。
(三)我们离教育家办学还有多远
当前基础教育正面临着名师名校长年龄断层的问题。名校长在年龄上的断层固然严峻,但是更严峻的还是由此产生的办学理念和办学实践上的断层。现实中存在的一味地做出违背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的办学行为与此不无关系。名校长队伍断层的现实和办学过程中的种种“怪现象”看似偶然,实则必然。当前,由于种种原因,校长之所以出“名”,尽管被夹杂了世俗和功利因素,但是更主要的还是他们能够依据教育规律办学,把教育规律、学生成长规律、社会需要和个人办学理想有机地化成自己的办学思路和办学实践。本质上而言,这是一种教育家办学的行为。现实在呼唤教育家办学。
(四)走向教育家办学
1.以教育理想激励办学实践。理想是行动的根本动力,美国当代教育哲学家乔治·F·泰勒在《教育哲学导论》中说:“如果我是一个教师或教育领导人,没有理智上的信念的话,那么就会茫茫然无所适从。”没有教育理想就难以把教育办到一定境界,现实有许多枷锁,缺乏理想的支撑,我们往往会变成枷锁的奴隶,要么疲于应付,要么就成为世俗的吹捧者。温家宝总理曾经赋诗《仰望星空》,抒发了一位国家领导人对民族未来所持的淡定的心境和不渝的信念,引发了人们的无限感慨。
2.恪守公共教育服务的底线。如果说教育理想是校长走向教育家办学的最高境界,那么,把教育作为公益事业,树立公共教育服务的办学指导思想则是校长应恪守的办学底线,守住这条线,同样是教育家办学的内在要求。
3.锐意引领教育改革。校长对教育改革的引领表现在思想引领和行动引领两方面,其中的关键在于把思想引领和行动引领有机结合。杰出的校长能够把新的、好的、代表文化发展的先进理念转化成为具体的、大家认同的观念,形成学校具体的、可操作的目标,能把办学理念和办学思想转化成全校师生的共同追求,始终带领学校走在改革的前沿。
4.用先进的文化观经营学校。有学者说,一流的学校靠文化,二流的学校靠制度,三流的学校靠权力。这个观点充分肯定了文化对学校发展的长久张力。
5.扎根课程教学的实践。学校的基本任务是教书育人,课程与教学是完成教书育人任务的主要载体,校长必须关注课程与教学,提高课程与教学引导力,其中主要是执行力和开发力,即一方面执行好国家课程,满足国家课程实施的要求;另一方面在现有国家课程体制下,围绕学生需要和学校特点,渗透自己的办学理想和教育理念,开发校本课程,形成学校层面的课程体系。
二、转变政府职责:从教育管理走向教育治理
(一)当代政府的职责
任何国家和地区,政府的主要职责都集中在4个方面,即市场监管、经济调节、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而政府发展基础教育的责任,重点在于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
1.公共服务。公共服务实质是对公共需求的供给,是公共资源投入与配置的产出,享有的对象是所有老百姓。所以,公共服务即指通过政府的公共支出使得所有老百姓都公平享有的服务。政府在社会事业中的公共服务,最重要的领域是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卫生保障、养老等。
公共服务的重要特征:一是非竞争性,不通过竞争手段而获得;二是平等性,覆盖所有老百姓,不论民族、种族、性别和贫富。
目前阶段学前教育、高中尤其是中等职业学校,更需要通过自己的优质服务来争取政府的公共服务,其办学机会则按照一定规则的竞争来得到,因为公共服务并不完全排斥竞争,公共服务也存在着一定的市场法则。
2.社会管理。社会管理有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社会自治,即许多老百姓自己的事情,通过一定的民主程序自行解决;另一方面则是政府承担的事务。因此政府在越来越多的公共事务管理中购买服务,主要职责在于监管评估,而管理的实施则由非政府的、专业的机构承担,更多地采用“契约”方式进行。
(二)从管理到治理:政府履行职责方式的转向
从管理走向治理,是指政府从直接管理走向更多地提供制度性的资源,通过创设制度与机制进行调节。这种治理比直接管理效率更高、起点更高,但也更需要管理者的智慧。
1.让专业性社会机构提供专业性事务,能使教育服务更加专业、更加精细、更加优质,有利于改善学校与社会、家庭的关系,构建和谐社会。
2.让家长参与学校教育。学校在自主办学的过程中,要兼顾家长利益,通过让家长反映诉求、自愿服务、提供改进意见、参与评价等方式,使家长参与到学校教育中来。
(三)从管理转向治理:在深层次上思考体制机制改革
制度设计是最大的资源,科学合理的制度是政策执行的保证,制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今天教育管理走向治理的必要前提,为此强化教育决策者的制度意识和建立制度、运用制度的能力,就显得更为迫切和必须了。委托优质教育资源组织对城郊薄弱学校进行管理,就是在教育家办学理念下,转变政府管理教育方式,改革教育制度设计的一次实践。
三、薄弱学校委托管理:教育家办学的一次实践
上海市浦东新区是全市最早启动委托管理项目的区。实施“以委托管理推进义务教育学校内涵发展”项目,其重要出发点就是发挥优质教育资源机构的服务潜能,促进薄弱学校的内涵发展,并从中培育出服务质量高的专业性社会中介机构。这一项目,不仅以新的方式去提高学校的发展,同时在探索政府走向教育治理的道路上迈出了积极的一步,符合教育家办学的内在要求,是教育家办学理念的一次实践。
(一)委托管理的背景
长期以来,由于城市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致使城市和农村的教育文化差异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主要表现为:
1.基于学校对既有的思维方式、工作方法、价值认同的依赖,相当多的教师安于现状,并不希望有大的改变,缺乏改变现状、奋发进取的校园文化。
2.学校管理囿于农村文化的影响,管理松散,制度缺失,人事制度明显滞后,缺乏有效的教师专业发展机制。
3.学校教育教学不能满足新课程的要求,表现为教学观念陈旧,方法单一,教学有效性不足。
这些都必须通过学校教育观念、价值观、制度、组织文化、教师教育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校文化等改革才能奏效。
(二)委托管理体制架构和组织形式
委托管理的前提是明确责任主体,但在具体的方式、方法上可以有多种实现形式,这要视具体的情况而定。从目前的情况看,主要有三种形式:
一是成立委托管理领导班子和托管团队,对受援学校实施全方位的管理。领导班子由支援学校(机构)的校长任受援学校校长,受援学校原校长任副校长;二是支援学校(机构)在对受援学校校长进行考察后,任命其继续担任校长,主持学校日常工作,落实支援学校的托管要求。同时支援学校(机构)派出团队,开展托管工作;三是支援学校(机构)委派老校长坐镇。不管哪一种模式,其责任主体都是支援学校(机构)。
(三)委托管理的制度改革
一是委托管理在现行的体制外搭建了一个平台,突破了人、财、物等资源跨区县流动的瓶颈,探索从体制改革上推进城乡一体化、均衡化发展的有效途径,具有积极的意义。二是通过责任主体的转移,将责任落实到支援学校(机构),较之于传统的结对帮扶,输出管理是一种体制上的改革,支援学校(机构)需要切实承担起受援学校的办学责任。委托管理是对现行教育管理体制的突破,是体制改革的一种探索和实践,其目标是努力形成“政府宏观管理、学校自主办学、中介优质服务”的教育发展新格局。
◇责任编辑矣 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