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育部门、国家民族委员会等在这些年来召开了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活动,使得青少年意识到汉族与少数民族是呈现出互不分离的状态。只有各民族人民共同进步,不断加强民族凝聚力,才可以真正地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
关键词: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新课程改革标准如下,可以看出,各民族之间的互相团结进步才是实现民族统一的主要目标。所以,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活动的开展可以使得学生正确地意识到民族团结的重要性,以及树立起自觉维护民族团结的观点,为祖国之后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一、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的问题
(一)力度不够
教育部门在进行宣传的环节中力度不够,对学校开展工作也只是停留在文件的传递方面,并没有让学校将整个文件内容加以贯彻。其次,学校内部在开展的时候活动力度也是不够的。为了能够更好地提高学生成绩,相关学校以及教育部门会将民族团结活动的宣传和交流作为辅助性的内容加以开展,并没有在任何一所学校开展专门的课堂或者是栏目,这就会使得学生很少能够意识到民族教育团结的重要性。
(二)认识不到位
国家各个级别的教育行政部门包括学校在内的对教育活动的认识还不是特别的到位,还没有从国家安全、团结一致、民族团结等方面进行高度的认识,这会导致民族凝聚力成为一个问题。因为教师、学校个教育部门认识不到此项内容的重要性,在实施的环节中就会把它当成一种任务去完成。那么,就像教师教授学习知识一样只是当成了一个任务,而不是用心地去对待某一件事情,导致的结果往往与最初的设想恰恰相反。甚至还存在着一种应付工作或者是为了能够满足领导的指标,去刻意却没有用心完成的现象。
(三)形式单一
我国的一些中小学在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时,一般都会选择几个试点工作,从而展开这项活动。而活动的形式都是授课为主,在讲故事的环节中将这些内容加以呈现,还没有做到类似于天津等城市那样结合教材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演讲或者是节目,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认识的民族团结的主要性。相对比这一内容来看,我国的一些地区在开展民族团结活动时确实存在着机械化的处理,对学生来说没有真正地做到细致化引导。
二、推进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策略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想要真正的开展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活动的最关键因素就是提高领导们的重视,只有认识到位,才可以保证有效开展。就像教师在教授学生学习知识的环节中只要让学生对这一内容产生兴趣,学生才会学得好,甚至还会主动学习开展中小学团结教育活动也是如此。首先,这就需要将各教育部门、学校等部门形成对于国家法律的统一认知。由于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党的领导以来团结问题一直都关乎着国家的安全,尤其是建国这么多年以来,历史上所遗留的一些民族问题,在党的领导下都完美地进行了解决。虽然目前西方的国家还是很仇视我国的发展,尤其是近些年来的经济走势,让西方国家更是对我国的强大产生的一些假象,妄图利用这些民族或者是一些宗教的问题,让我国自乱阵脚出现一些分裂状态。针对这种国际形势,虽然个民族学校不能直接的对其进行影响,但是可以在党的领导下实现各民族教育活动的统一,防止外国势力对我国进行一些民族入侵。
其次,加强了对各民族教育活动的重视,而关键的就是如何进行开展?在我国的一些云南或者是边境地区少数民族,随着改革开放境内境外的思想有了一些改善,但是由于处于边境的少数民族地区偏远,还是有一些不稳定因素所存在,所以各教育部门或者是当地的省份应当从当地的真实状况出发。最后,在加强领导方面的措施也是极为重要的。由于是在中小学开展民族团结活动,这就证明中小学开展团结统一活动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各部门长此以往的坚持,循序渐进的引导才可以使得学生意识的民族工作的重要性。
(二)统一教材和监督
在各省分类应该尽可能的统一教材和课时,保证教材进入中小学课堂上全民族学习的内容都呈现出统一的状态。即使一些民族会存在更改,但是可以在原本的初衷进行些许的调动。各省级部门应该严格的按照教育部或者是国家要求,统一进行编写,并且保证这些教材在进入学校内不会呈现形同虚设的状态。尤其是在课室的安排上,应该严格的要求每学年都不少于八课时的规定。不能因为注重成绩,而让学生长时间地学习一门科目;也不得不重视成绩,让学生学不到相應的课时,这种工作的开展是极为不正确的。所以,严格按照教育部门所开展的课时规定,保证活动开展的有效性。除此之外,各教育或者是民族工作部门在建立起对教育的监督检查工作时,应该及时的向上级进行汇报,督促相关工作人员将教育活动有效开展,方便各中小学将民族教育统一工作进行有效开展。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新世纪发展的背景下综合国力包含着一个国家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的凝聚力,民族凝聚力的形成需要全国各地人民共同努力,因此想要统一思想,扎实工作,推进中小学民族团结工作的开展,就需要各地区人民共同努力,争取开创世界新局面。
参考文献
[1]饶思豪. 新时期民族团结教育法制化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9.
[2]李先猷.统一思想 扎实工作 推进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工作[J].中国民族教育,2001(05):33-35.
关键词: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新课程改革标准如下,可以看出,各民族之间的互相团结进步才是实现民族统一的主要目标。所以,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活动的开展可以使得学生正确地意识到民族团结的重要性,以及树立起自觉维护民族团结的观点,为祖国之后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一、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的问题
(一)力度不够
教育部门在进行宣传的环节中力度不够,对学校开展工作也只是停留在文件的传递方面,并没有让学校将整个文件内容加以贯彻。其次,学校内部在开展的时候活动力度也是不够的。为了能够更好地提高学生成绩,相关学校以及教育部门会将民族团结活动的宣传和交流作为辅助性的内容加以开展,并没有在任何一所学校开展专门的课堂或者是栏目,这就会使得学生很少能够意识到民族教育团结的重要性。
(二)认识不到位
国家各个级别的教育行政部门包括学校在内的对教育活动的认识还不是特别的到位,还没有从国家安全、团结一致、民族团结等方面进行高度的认识,这会导致民族凝聚力成为一个问题。因为教师、学校个教育部门认识不到此项内容的重要性,在实施的环节中就会把它当成一种任务去完成。那么,就像教师教授学习知识一样只是当成了一个任务,而不是用心地去对待某一件事情,导致的结果往往与最初的设想恰恰相反。甚至还存在着一种应付工作或者是为了能够满足领导的指标,去刻意却没有用心完成的现象。
(三)形式单一
我国的一些中小学在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时,一般都会选择几个试点工作,从而展开这项活动。而活动的形式都是授课为主,在讲故事的环节中将这些内容加以呈现,还没有做到类似于天津等城市那样结合教材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演讲或者是节目,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认识的民族团结的主要性。相对比这一内容来看,我国的一些地区在开展民族团结活动时确实存在着机械化的处理,对学生来说没有真正地做到细致化引导。
二、推进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策略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想要真正的开展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活动的最关键因素就是提高领导们的重视,只有认识到位,才可以保证有效开展。就像教师在教授学生学习知识的环节中只要让学生对这一内容产生兴趣,学生才会学得好,甚至还会主动学习开展中小学团结教育活动也是如此。首先,这就需要将各教育部门、学校等部门形成对于国家法律的统一认知。由于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党的领导以来团结问题一直都关乎着国家的安全,尤其是建国这么多年以来,历史上所遗留的一些民族问题,在党的领导下都完美地进行了解决。虽然目前西方的国家还是很仇视我国的发展,尤其是近些年来的经济走势,让西方国家更是对我国的强大产生的一些假象,妄图利用这些民族或者是一些宗教的问题,让我国自乱阵脚出现一些分裂状态。针对这种国际形势,虽然个民族学校不能直接的对其进行影响,但是可以在党的领导下实现各民族教育活动的统一,防止外国势力对我国进行一些民族入侵。
其次,加强了对各民族教育活动的重视,而关键的就是如何进行开展?在我国的一些云南或者是边境地区少数民族,随着改革开放境内境外的思想有了一些改善,但是由于处于边境的少数民族地区偏远,还是有一些不稳定因素所存在,所以各教育部门或者是当地的省份应当从当地的真实状况出发。最后,在加强领导方面的措施也是极为重要的。由于是在中小学开展民族团结活动,这就证明中小学开展团结统一活动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各部门长此以往的坚持,循序渐进的引导才可以使得学生意识的民族工作的重要性。
(二)统一教材和监督
在各省分类应该尽可能的统一教材和课时,保证教材进入中小学课堂上全民族学习的内容都呈现出统一的状态。即使一些民族会存在更改,但是可以在原本的初衷进行些许的调动。各省级部门应该严格的按照教育部或者是国家要求,统一进行编写,并且保证这些教材在进入学校内不会呈现形同虚设的状态。尤其是在课室的安排上,应该严格的要求每学年都不少于八课时的规定。不能因为注重成绩,而让学生长时间地学习一门科目;也不得不重视成绩,让学生学不到相應的课时,这种工作的开展是极为不正确的。所以,严格按照教育部门所开展的课时规定,保证活动开展的有效性。除此之外,各教育或者是民族工作部门在建立起对教育的监督检查工作时,应该及时的向上级进行汇报,督促相关工作人员将教育活动有效开展,方便各中小学将民族教育统一工作进行有效开展。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新世纪发展的背景下综合国力包含着一个国家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的凝聚力,民族凝聚力的形成需要全国各地人民共同努力,因此想要统一思想,扎实工作,推进中小学民族团结工作的开展,就需要各地区人民共同努力,争取开创世界新局面。
参考文献
[1]饶思豪. 新时期民族团结教育法制化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9.
[2]李先猷.统一思想 扎实工作 推进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工作[J].中国民族教育,2001(05):3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