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河北省威县梨元屯学区明德学校054700)
课堂教学是实施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教师只有注重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学习能力和勇于创新的主体意识,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展,才能做到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那么,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与教学研究,总结了以下几点经验,以期与各位同仁共勉:
一、激趣引思,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前提
课堂教学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是一个充满心理活动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精心设计课堂提问,讲究提问的艺术,是数学课堂教学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环节。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问题与创新紧密相联,创新源于问题,没有问题也就没有创新。创新的生命力在于质疑和批判,即对所认识的知识提出“为什么”,并能从逆向思考的角度去分析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怀疑、敢于批判、敢于另辟蹊径,以此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即教学中提倡“五敢”精神:
敢说——直言不讳,
敢疑——怀疑一切,
敢问——不耻多问,
敢做——班门弄斧,
敢创——标新立异。
二、营造平等、民主、融洽、和谐的学习环境,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基础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人的心情愉快时,感觉、观察都会很敏锐,想象丰富、思维敏捷;而在沮丧时,这一切都将受到抑制。学生在平等、民主、融洽、和谐的氛围中学习,就会心情舒畅、敢说敢问、勇于创新。这就要求教师平时多与学生接触,沟通师生感情,多鼓励学生提问题,并及时给予表扬鼓励、引导,即使答错了也不妄加指责,使学生敢于提出一些曾经不敢提的问题,勇于闯进知识的“禁区”,使课堂教学进一步开放化、民主化,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意识。
三、自主合作,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途径
创新意识的培养主要是通过创新学习来实现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需要教师彻底改变旧有观念,从“教学”转向“学教”,从“以知识为中心”转向“以学习为中心”,从“重视知识的积累”转向“重视创新意识的培养”。
心理学认为:学生的学习不是一个被动吸收的过程,而是以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构建知识结构的过程,通过积极努力地探索而产生“新的结果”,即创新意识是在学生对新知识的主动探索中产生,并不断加以完善的。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要把学生置于学习的主体地位。那么,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如何处理好主导与主体的关系?笔者认为关键是教师要正确地认识和对待学生,把学生视为有人格的人、平等的人、自主的人、有潜力的人,相信每个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都能自主发展。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营造一种平等、民主、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还应坚持以探讨商量式的方式组织教学,使学生敢于并乐于参与探讨与学习。此外,更为重要的是重视教学中教师的激励作用、启迪作用和组织作用,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实践证明:自主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有效途径。
四、适当分组,让学生在讨论中学习是培养创新意识的重要方法之一
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以小组的形式为学习群体,它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合作为手段,开展有组织的互教、互学、互帮活动的精神。这种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激活思维、互相启发、互相学习,集众人智慧于一身,获取大量自我表现的机会。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认真分析教材,充分运用“合作探讨”的教学方式。
如:在讲“圆柱体的认识”时,可先让学生分组参与活动:“观察手中的圆柱体,你发现了什么?”学生你一言、我一语,相互启发讨论得出结论:圆柱上下两个底面都是圆形,圆柱的上下一样粗。教师再问;“圆柱的上下两个圆是不是同样大呢?”这时,每个小组的学生都会想办法来证实一下。学生讨论积极,群策群力,想出了各种办法。有的小组把圆柱一头画在纸上,再把另一头掉过来进行比较;有的小组用纸条量圆柱两头外围看是否一样大……课堂气氛热烈,学生积极性极高。
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教师引导学生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教师的鼓励下,学生的创新意识不断提高,各种能力也得到了全面的锤炼和发展。
五、学法指导,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关键
问题是促进创新的原动力,著名教育家顾明远曾说过:“不会提问的学生不是好学生。”现代教育要求学生能独立思考,具备提出问题的能力,而鼓励学生敢问、善问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和必要条件。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使学生变“学答”为“学问”,重视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寻根问底、敢于大胆怀疑、勇于质疑问难、提出自己见解的习惯,启发学生多思考、多提问,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对于学生的提问,无论价值如何、正确与否,教师都应给予合理的评价与鼓励,以保护学生的自尊与自信。
如:在教授学生认识量角器时,教师问:“你发现量角器有哪些特点?针对这些特点,你有哪些疑问?”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提出:“为什么会有两个半圆的刻度?”“内外两个刻度有什么用处?”“一个刻度会不会比两个刻度更方便度量?”“为什么只有一个中心?”等问题。
对学生提出的各种不同疑问,教师应不断地给予鼓励,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使学生学会创造性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六、练活习题,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手段
数学习题是使学生系统地掌握数学知识、训练技能、技巧的有效手段,也是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途径。数学习题必须精心设计与安排,通过习题训练不仅能使学生掌握数学知识,更能获得创造性思维能力。教师应充分发挥数学习题的功能,设计时由浅入深、难易适度、逐步提高,突出重点、难点与关键点。此外,还应注意题型搭配,强化习题的拓展性、开放性、探索性和操作性,设计力争求变、变异、求活。
对于任何一个数学问题,所得答案虽然与他人相同,但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思维方式往往不尽相同。想法、设计具有独特性都属于创新意识的基本表现,这既是创造性思维的出发点,又是数学教学培养创新意识的基础。教师在设计课堂习题时,除基础练习以外,还应设计一些开放性问题,为学生积极思考创设丰富的问题情境,提供数学交流的机会,更好地体现“人人掌握数学”、“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等现代数学新理念。
教学实践表明:习题的趣味性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习题的开放性能给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机会,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的发展。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作为教育者应更新自身的教育教学观念,在课堂教学中力求给学生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勤于参加实践活动,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将逐步得到提高。
课堂教学是实施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教师只有注重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学习能力和勇于创新的主体意识,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展,才能做到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那么,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与教学研究,总结了以下几点经验,以期与各位同仁共勉:
一、激趣引思,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前提
课堂教学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是一个充满心理活动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精心设计课堂提问,讲究提问的艺术,是数学课堂教学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环节。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问题与创新紧密相联,创新源于问题,没有问题也就没有创新。创新的生命力在于质疑和批判,即对所认识的知识提出“为什么”,并能从逆向思考的角度去分析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怀疑、敢于批判、敢于另辟蹊径,以此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即教学中提倡“五敢”精神:
敢说——直言不讳,
敢疑——怀疑一切,
敢问——不耻多问,
敢做——班门弄斧,
敢创——标新立异。
二、营造平等、民主、融洽、和谐的学习环境,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基础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人的心情愉快时,感觉、观察都会很敏锐,想象丰富、思维敏捷;而在沮丧时,这一切都将受到抑制。学生在平等、民主、融洽、和谐的氛围中学习,就会心情舒畅、敢说敢问、勇于创新。这就要求教师平时多与学生接触,沟通师生感情,多鼓励学生提问题,并及时给予表扬鼓励、引导,即使答错了也不妄加指责,使学生敢于提出一些曾经不敢提的问题,勇于闯进知识的“禁区”,使课堂教学进一步开放化、民主化,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意识。
三、自主合作,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途径
创新意识的培养主要是通过创新学习来实现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需要教师彻底改变旧有观念,从“教学”转向“学教”,从“以知识为中心”转向“以学习为中心”,从“重视知识的积累”转向“重视创新意识的培养”。
心理学认为:学生的学习不是一个被动吸收的过程,而是以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构建知识结构的过程,通过积极努力地探索而产生“新的结果”,即创新意识是在学生对新知识的主动探索中产生,并不断加以完善的。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要把学生置于学习的主体地位。那么,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如何处理好主导与主体的关系?笔者认为关键是教师要正确地认识和对待学生,把学生视为有人格的人、平等的人、自主的人、有潜力的人,相信每个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都能自主发展。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营造一种平等、民主、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还应坚持以探讨商量式的方式组织教学,使学生敢于并乐于参与探讨与学习。此外,更为重要的是重视教学中教师的激励作用、启迪作用和组织作用,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实践证明:自主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有效途径。
四、适当分组,让学生在讨论中学习是培养创新意识的重要方法之一
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以小组的形式为学习群体,它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合作为手段,开展有组织的互教、互学、互帮活动的精神。这种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激活思维、互相启发、互相学习,集众人智慧于一身,获取大量自我表现的机会。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认真分析教材,充分运用“合作探讨”的教学方式。
如:在讲“圆柱体的认识”时,可先让学生分组参与活动:“观察手中的圆柱体,你发现了什么?”学生你一言、我一语,相互启发讨论得出结论:圆柱上下两个底面都是圆形,圆柱的上下一样粗。教师再问;“圆柱的上下两个圆是不是同样大呢?”这时,每个小组的学生都会想办法来证实一下。学生讨论积极,群策群力,想出了各种办法。有的小组把圆柱一头画在纸上,再把另一头掉过来进行比较;有的小组用纸条量圆柱两头外围看是否一样大……课堂气氛热烈,学生积极性极高。
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教师引导学生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教师的鼓励下,学生的创新意识不断提高,各种能力也得到了全面的锤炼和发展。
五、学法指导,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关键
问题是促进创新的原动力,著名教育家顾明远曾说过:“不会提问的学生不是好学生。”现代教育要求学生能独立思考,具备提出问题的能力,而鼓励学生敢问、善问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和必要条件。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使学生变“学答”为“学问”,重视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寻根问底、敢于大胆怀疑、勇于质疑问难、提出自己见解的习惯,启发学生多思考、多提问,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对于学生的提问,无论价值如何、正确与否,教师都应给予合理的评价与鼓励,以保护学生的自尊与自信。
如:在教授学生认识量角器时,教师问:“你发现量角器有哪些特点?针对这些特点,你有哪些疑问?”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提出:“为什么会有两个半圆的刻度?”“内外两个刻度有什么用处?”“一个刻度会不会比两个刻度更方便度量?”“为什么只有一个中心?”等问题。
对学生提出的各种不同疑问,教师应不断地给予鼓励,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使学生学会创造性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六、练活习题,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手段
数学习题是使学生系统地掌握数学知识、训练技能、技巧的有效手段,也是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途径。数学习题必须精心设计与安排,通过习题训练不仅能使学生掌握数学知识,更能获得创造性思维能力。教师应充分发挥数学习题的功能,设计时由浅入深、难易适度、逐步提高,突出重点、难点与关键点。此外,还应注意题型搭配,强化习题的拓展性、开放性、探索性和操作性,设计力争求变、变异、求活。
对于任何一个数学问题,所得答案虽然与他人相同,但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思维方式往往不尽相同。想法、设计具有独特性都属于创新意识的基本表现,这既是创造性思维的出发点,又是数学教学培养创新意识的基础。教师在设计课堂习题时,除基础练习以外,还应设计一些开放性问题,为学生积极思考创设丰富的问题情境,提供数学交流的机会,更好地体现“人人掌握数学”、“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等现代数学新理念。
教学实践表明:习题的趣味性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习题的开放性能给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机会,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的发展。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作为教育者应更新自身的教育教学观念,在课堂教学中力求给学生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勤于参加实践活动,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将逐步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