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R246.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32-5281(2016)1
[摘要]查阅近十年有关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的文献。综述针灸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的研究进展情况,并指出针灸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方法众多,疗效显著,具有较高的研究及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针灸;中风;上肢;痉挛
偏瘫是中风后常见并发症之一,调查研究显示80%~90%的偏瘫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肌张力增高[1], 国外资料研究显示约为56%[2],其中以上肢肌张力增高更为常见。肌张力增高出现约在发病后1-3周[3],早期肌张力增高是中风患者中枢神经能恢复过程中一个重要阶段,但若不及早预防、纠正过高的肌张力的出现,则会影响上肢协调运动的产生,分离运动出现,持续的痉挛还会导致关节的挛缩,异常运动模式的出现,从而制约肢体功能的恢复,直接影响中风偏瘫患者的康复治疗效果。
中医认为,中风病的基本病机总属阴阳失调,气血逆乱,病位在心脑,病理基础则为肝肾阴虚,病理因素主要为风,火,痰、瘀,其形成与脏腑功能失调有关。中风后期常因正气未复而邪气独留,风、火、痰、瘀交互阻于肢体、筋络,机体阴阳的偏盛偏虚进一步加重,并最终导致肢体痉挛状态出现[4]。王朝霞等指出中风后痉挛状态是由阴阳跷脉脉气失调,而出现肢体阴、阳侧或拘急或驰缓的不平衡[5]。从部位上划分,人体外侧为阳,内侧为阴。背侧为阳,腹侧为阴。中医经络学说指出人之手三阳经从头走手,行与上肢外侧;足三阳经从头走足,除足阳明胃经在躯干走行腹部外,其余皆行于背侧或外侧。现代医学指出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多以上肢屈肌,下肢伸肌痉挛为主。现代医家结合中医古籍,提出众多具有中医特色的治疗方案,其中尤以针灸居多,但依据针刺的取穴、操作等不同,其治疗方法亦各不相同。近年来针灸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现介绍如下:
1针灸推拿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方法:
1.1针灸辩证取穴方法
依据相关中医古代典籍记录,辩证选取相关经脉穴位治疗偏瘫上肢肌张力增高,虽取穴不同,但均取得了一定的临床效果。针刺降低偏瘫上肢肌张力增高,多以选取上肢阳经(拮抗剂)穴位为主,部分选取上肢阴经(痉挛肌)穴位,如依据《内经》指出,“经之所过, 病之所在,主治所及”, 关莹,邢艳丽[6],采取针刺臂臑、肩髃、天井、手三里等穴位配合康复改善偏瘫痉挛状态30例,总有效率达90. 0%。《 难经 · 六十八难》:“输主体重节痛。 ”《灵枢·顺气一日四时》云:“病时间时甚者取之输”。《灵枢· 经脉》中说,输穴也可以治疗相的疾患。佘军,孙忠人,盛波[7]。选取手少阳三焦经输穴中渚穴与手阳明大肠经输穴谷穴针刺降低偏瘫上肢肌张力增高,结果显示结果随着提插手法操作,中渚穴组肌张力Ⅰ—Ⅲ级患者的手部肌肉张力迅速降低致五指全伸开及伸展;肌张力Ⅳ级患者手肌肌张力变化不明显。合谷穴组患侧全手肌肌张力针刺前后无显著性变化。刘悦,解书山[8]选取太阴、少阴、少阳经穴位针刺治疗中风后肌痉 挛与传统阳经取穴对比,结果显示:太阴、少阴、少阳经取穴针刺对中风后肌张力增高及肢体功能改善有显著疗效,且优于传统取穴针刺。少数医家采取阴阳经配合选穴降低偏瘫肢体肌张力增高,如余志辉,胡建芳[9],选取上肢阴经极泉、尺泽、曲泽、大陵,内关;上肢阳经取肩髑、天井、手三里、外关、阳池、合谷、后溪,针药并用调和阴阳治疗中风后肢体痉挛,总有效率为82.9%。
1.2针刺操作及特殊针具应用
根据针刺角度、方向、提插力度、捻转方向等不同,可分为不同的操作方法,如《内经》所记载的巨刺、豹纹刺、挑刺、散刺等《金针赋》记载的青龙摆尾、白虎摇头,苍龟探穴等复试操作手法。后世医家根据不同针刺操作方法的特点及其适应症将其应用到降低偏瘫患者肌张力治疗中,并且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如倪克锋,骆燕宁,王延武等[10]运用巨刺法结合持续静力牵张治疗中风后肌张力增高,结果显示其疗效优于传统针刺法。常颖慧,申鹏飞,石学敏[11]运用合谷透三间降低中风致全手肌张力增高,效果明显优于传统醒脑开窍治疗组。《灵枢 ·九针十二原》系统的论述了九针,即员针、毫针、长针、铍针、锋针、员利针、緹针、大针、鑱针的不同形制及用途,后世根据《灵枢》记载在九针基础上发展了新九针,如火针、梅花针、锋勾针、三棱针等,在治疗中风后偏瘫肌张力增高中也多有应用,巩凤梅,谭乐成,栾贻红等[12]采用铍针配合中药治疗中风后肌张力增强总有效90.0%。倪卫民, 沈洁等于肘横纹上的肱二头肌肌腱处(泽穴与曲泽穴之间,局部肌紧张)络拔罐法可著改善脑血管意外患者肌张力增高的情况。
1.3特殊针刺操作方法
随着人们对针灸经络理论认识的不断深入,现代医家结合其临床经验不断提出新的思想观点,并以其来指导临床,如临床上广泛应用的头皮针、耳针、腹针、平衡针等。现代医学仪器发展也促进了针灸临床的发展,如电针、穴位注射等针灸治疗方法已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在降低偏瘫上肢肌张力增高的临床实践中,这些方法也得以尝试并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祝晓忠指出腹部是人体脏腑最集中,经络分部最多的部位,气血最丰沛的部位。采用腹针针刺中脘、气海、关元、水分、滑肉门(双)、外陵(双)、上风湿点(患側)、下风湿点(患侧)治疗中风后肢体肌张力增高,结果显示腹针治疗效果优于传统治疗组。刘伶俐,刘忠象采用电针阳经穴位结合康复治疗中风痉挛性偏瘫,结果显示电针治疗组在降低患者肌张力、改善肌痉挛的总有效率高于90%。王晓燕,李静茁选取运动区(上点在前后正中线向后移0.5cm处,下点在眉枕线和鬓角发际前缘相交处)、配合患侧天鼎、环跳,头针与体针联用治疗脑卒中后偏瘫肌张力过高,与传统体针治疗组比较,结果显示在减低患者肌张力、改善运动模式等方面头针联合体针治疗组明显优于传统体针治疗组。
1.4艾灸推拿方法
吴佶,周翠侠,史骏超等,沿患者上臂内侧至前臂手三阴经循行部位进行滚法治疗,配合重点穴位的按揉,推拿手三阴经配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上肢肌张力增高,对照组采取康复训练,结果显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中风后上肢肌张力增高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6.67 %和70%。林海,王玮,刘岗等认为中风后后肌张力异常增高多属于阳气不能濡养筋脉所致。治疗上选取艾灸中脘、关元、双侧天枢,水道,采用隔姜灸,每穴3壮,并配合脊柱旋转训练,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为78.61%。杨昆鹏肩髑、后溪、命门、陵泉、 丘墟穴施灸治疗中风痉挛20例,取得较好疗效。 小结:
目前针对中风后期上肢痉挛的治疗多以针灸结合康复治疗为主,治疗上呈现出以增强上肢拮抗肌肌力抑制上肢痉挛肌或单纯放松上肢痉挛肌改善上肢功能的特点,康复医学指出人体任何一个动作都不是单一肌独立完成的,需要一组肌群的协作才能实现。从中医整体观及康复医学角度出发,认为在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问题上,不应单纯的通过松弛痉挛肌或加强拮抗肌来抑制上肢痉挛,应综合协调痉挛肌与拮抗肌两者之间关系,预防异常运动模式的产生,从而改善患者患肢功能。
参考文献:
[1]周天健. 康复技术全书[M]. 北京: 北京出版社,1993:801-802.
[2] Mc Guke JR,Harvey RL.The prevention and management of com Plieations after stroke[J]. Pbys Med RehabilClin N Am,1999,10:857-874.
[3]姜桂美,吴思平,贾超,等.不同刺激量针刺拮抗肌与主动肌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08,24(11):1.
[4]陈党红,梁蕴瑜,蔡业峰,等.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病理机制探讨[J].陕西中医,2009,30(6):701-702.
[5]王朝霞,赵曼丽.养阴止痉颗粒治疗卒中后肌张力增高[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6,4(5):4516.
[6]关莹,邢艳丽.针刺配合康复改善偏瘫痉挛状态30例[J].上海针灸杂志,2008, 27(4):15.
[7]佘军,孙忠人,盛波.针刺中渚穴对降低中风致全手肌高肌张力现象的机理探讨[J].针灸临床杂志,2007,23(6):34-35.
[8]刘悦解.太阴少阴少阳经取穴针刺治疗中风后肌痉挛的临床研究[J].中医临床研究,2012,4(9):4-9.
[9]余志辉,胡建芳.针药并用调和阴阳对中风后肢体痉挛状态的影响[J].海针灸杂志,2008,27(80):18-20.
[10]倪克锋, 骆燕宁, 王延武,等.巨刺法结合持续静力牵张治疗中风后肌张力增高的临床观察[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9,33(4): 576-577.
[11]常穎慧,申鹏飞,石学敏.合谷透三间对减低中风致全手肌张力增高的临床疗效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10,26(6): 30-32.
[12]巩凤梅,谭乐成,栾贻红,等.铍针配合中药治疗中风后肌张力增强疗效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11 ,27(7):12-14.
作者简介:王娇(1988-),女,2013级硕士,研究方向:脊柱及其相关疾病
通讯作者:周文强(1968-),男,主任中医师,研究方向:脊柱及其相关疾病
[摘要]查阅近十年有关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的文献。综述针灸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的研究进展情况,并指出针灸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方法众多,疗效显著,具有较高的研究及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针灸;中风;上肢;痉挛
偏瘫是中风后常见并发症之一,调查研究显示80%~90%的偏瘫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肌张力增高[1], 国外资料研究显示约为56%[2],其中以上肢肌张力增高更为常见。肌张力增高出现约在发病后1-3周[3],早期肌张力增高是中风患者中枢神经能恢复过程中一个重要阶段,但若不及早预防、纠正过高的肌张力的出现,则会影响上肢协调运动的产生,分离运动出现,持续的痉挛还会导致关节的挛缩,异常运动模式的出现,从而制约肢体功能的恢复,直接影响中风偏瘫患者的康复治疗效果。
中医认为,中风病的基本病机总属阴阳失调,气血逆乱,病位在心脑,病理基础则为肝肾阴虚,病理因素主要为风,火,痰、瘀,其形成与脏腑功能失调有关。中风后期常因正气未复而邪气独留,风、火、痰、瘀交互阻于肢体、筋络,机体阴阳的偏盛偏虚进一步加重,并最终导致肢体痉挛状态出现[4]。王朝霞等指出中风后痉挛状态是由阴阳跷脉脉气失调,而出现肢体阴、阳侧或拘急或驰缓的不平衡[5]。从部位上划分,人体外侧为阳,内侧为阴。背侧为阳,腹侧为阴。中医经络学说指出人之手三阳经从头走手,行与上肢外侧;足三阳经从头走足,除足阳明胃经在躯干走行腹部外,其余皆行于背侧或外侧。现代医学指出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多以上肢屈肌,下肢伸肌痉挛为主。现代医家结合中医古籍,提出众多具有中医特色的治疗方案,其中尤以针灸居多,但依据针刺的取穴、操作等不同,其治疗方法亦各不相同。近年来针灸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现介绍如下:
1针灸推拿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方法:
1.1针灸辩证取穴方法
依据相关中医古代典籍记录,辩证选取相关经脉穴位治疗偏瘫上肢肌张力增高,虽取穴不同,但均取得了一定的临床效果。针刺降低偏瘫上肢肌张力增高,多以选取上肢阳经(拮抗剂)穴位为主,部分选取上肢阴经(痉挛肌)穴位,如依据《内经》指出,“经之所过, 病之所在,主治所及”, 关莹,邢艳丽[6],采取针刺臂臑、肩髃、天井、手三里等穴位配合康复改善偏瘫痉挛状态30例,总有效率达90. 0%。《 难经 · 六十八难》:“输主体重节痛。 ”《灵枢·顺气一日四时》云:“病时间时甚者取之输”。《灵枢· 经脉》中说,输穴也可以治疗相的疾患。佘军,孙忠人,盛波[7]。选取手少阳三焦经输穴中渚穴与手阳明大肠经输穴谷穴针刺降低偏瘫上肢肌张力增高,结果显示结果随着提插手法操作,中渚穴组肌张力Ⅰ—Ⅲ级患者的手部肌肉张力迅速降低致五指全伸开及伸展;肌张力Ⅳ级患者手肌肌张力变化不明显。合谷穴组患侧全手肌肌张力针刺前后无显著性变化。刘悦,解书山[8]选取太阴、少阴、少阳经穴位针刺治疗中风后肌痉 挛与传统阳经取穴对比,结果显示:太阴、少阴、少阳经取穴针刺对中风后肌张力增高及肢体功能改善有显著疗效,且优于传统取穴针刺。少数医家采取阴阳经配合选穴降低偏瘫肢体肌张力增高,如余志辉,胡建芳[9],选取上肢阴经极泉、尺泽、曲泽、大陵,内关;上肢阳经取肩髑、天井、手三里、外关、阳池、合谷、后溪,针药并用调和阴阳治疗中风后肢体痉挛,总有效率为82.9%。
1.2针刺操作及特殊针具应用
根据针刺角度、方向、提插力度、捻转方向等不同,可分为不同的操作方法,如《内经》所记载的巨刺、豹纹刺、挑刺、散刺等《金针赋》记载的青龙摆尾、白虎摇头,苍龟探穴等复试操作手法。后世医家根据不同针刺操作方法的特点及其适应症将其应用到降低偏瘫患者肌张力治疗中,并且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如倪克锋,骆燕宁,王延武等[10]运用巨刺法结合持续静力牵张治疗中风后肌张力增高,结果显示其疗效优于传统针刺法。常颖慧,申鹏飞,石学敏[11]运用合谷透三间降低中风致全手肌张力增高,效果明显优于传统醒脑开窍治疗组。《灵枢 ·九针十二原》系统的论述了九针,即员针、毫针、长针、铍针、锋针、员利针、緹针、大针、鑱针的不同形制及用途,后世根据《灵枢》记载在九针基础上发展了新九针,如火针、梅花针、锋勾针、三棱针等,在治疗中风后偏瘫肌张力增高中也多有应用,巩凤梅,谭乐成,栾贻红等[12]采用铍针配合中药治疗中风后肌张力增强总有效90.0%。倪卫民, 沈洁等于肘横纹上的肱二头肌肌腱处(泽穴与曲泽穴之间,局部肌紧张)络拔罐法可著改善脑血管意外患者肌张力增高的情况。
1.3特殊针刺操作方法
随着人们对针灸经络理论认识的不断深入,现代医家结合其临床经验不断提出新的思想观点,并以其来指导临床,如临床上广泛应用的头皮针、耳针、腹针、平衡针等。现代医学仪器发展也促进了针灸临床的发展,如电针、穴位注射等针灸治疗方法已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在降低偏瘫上肢肌张力增高的临床实践中,这些方法也得以尝试并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祝晓忠指出腹部是人体脏腑最集中,经络分部最多的部位,气血最丰沛的部位。采用腹针针刺中脘、气海、关元、水分、滑肉门(双)、外陵(双)、上风湿点(患側)、下风湿点(患侧)治疗中风后肢体肌张力增高,结果显示腹针治疗效果优于传统治疗组。刘伶俐,刘忠象采用电针阳经穴位结合康复治疗中风痉挛性偏瘫,结果显示电针治疗组在降低患者肌张力、改善肌痉挛的总有效率高于90%。王晓燕,李静茁选取运动区(上点在前后正中线向后移0.5cm处,下点在眉枕线和鬓角发际前缘相交处)、配合患侧天鼎、环跳,头针与体针联用治疗脑卒中后偏瘫肌张力过高,与传统体针治疗组比较,结果显示在减低患者肌张力、改善运动模式等方面头针联合体针治疗组明显优于传统体针治疗组。
1.4艾灸推拿方法
吴佶,周翠侠,史骏超等,沿患者上臂内侧至前臂手三阴经循行部位进行滚法治疗,配合重点穴位的按揉,推拿手三阴经配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上肢肌张力增高,对照组采取康复训练,结果显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中风后上肢肌张力增高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6.67 %和70%。林海,王玮,刘岗等认为中风后后肌张力异常增高多属于阳气不能濡养筋脉所致。治疗上选取艾灸中脘、关元、双侧天枢,水道,采用隔姜灸,每穴3壮,并配合脊柱旋转训练,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为78.61%。杨昆鹏肩髑、后溪、命门、陵泉、 丘墟穴施灸治疗中风痉挛20例,取得较好疗效。 小结:
目前针对中风后期上肢痉挛的治疗多以针灸结合康复治疗为主,治疗上呈现出以增强上肢拮抗肌肌力抑制上肢痉挛肌或单纯放松上肢痉挛肌改善上肢功能的特点,康复医学指出人体任何一个动作都不是单一肌独立完成的,需要一组肌群的协作才能实现。从中医整体观及康复医学角度出发,认为在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问题上,不应单纯的通过松弛痉挛肌或加强拮抗肌来抑制上肢痉挛,应综合协调痉挛肌与拮抗肌两者之间关系,预防异常运动模式的产生,从而改善患者患肢功能。
参考文献:
[1]周天健. 康复技术全书[M]. 北京: 北京出版社,1993:801-802.
[2] Mc Guke JR,Harvey RL.The prevention and management of com Plieations after stroke[J]. Pbys Med RehabilClin N Am,1999,10:857-874.
[3]姜桂美,吴思平,贾超,等.不同刺激量针刺拮抗肌与主动肌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08,24(11):1.
[4]陈党红,梁蕴瑜,蔡业峰,等.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病理机制探讨[J].陕西中医,2009,30(6):701-702.
[5]王朝霞,赵曼丽.养阴止痉颗粒治疗卒中后肌张力增高[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6,4(5):4516.
[6]关莹,邢艳丽.针刺配合康复改善偏瘫痉挛状态30例[J].上海针灸杂志,2008, 27(4):15.
[7]佘军,孙忠人,盛波.针刺中渚穴对降低中风致全手肌高肌张力现象的机理探讨[J].针灸临床杂志,2007,23(6):34-35.
[8]刘悦解.太阴少阴少阳经取穴针刺治疗中风后肌痉挛的临床研究[J].中医临床研究,2012,4(9):4-9.
[9]余志辉,胡建芳.针药并用调和阴阳对中风后肢体痉挛状态的影响[J].海针灸杂志,2008,27(80):18-20.
[10]倪克锋, 骆燕宁, 王延武,等.巨刺法结合持续静力牵张治疗中风后肌张力增高的临床观察[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9,33(4): 576-577.
[11]常穎慧,申鹏飞,石学敏.合谷透三间对减低中风致全手肌张力增高的临床疗效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10,26(6): 30-32.
[12]巩凤梅,谭乐成,栾贻红,等.铍针配合中药治疗中风后肌张力增强疗效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11 ,27(7):12-14.
作者简介:王娇(1988-),女,2013级硕士,研究方向:脊柱及其相关疾病
通讯作者:周文强(1968-),男,主任中医师,研究方向:脊柱及其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