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对甲基强的松龙在黄疸型病毒性肝炎中的临床治疗效果予以探讨。方法:随机选取我院在2012年3月至2013年12月间收治的黄疸型病毒性肝炎患者90例,将其均分为两组,分别作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对照组患者应用甲基强的松龙治疗,对两组患者的症状恢复时间、症状复常率,并对两组患者治疗20天后的谷丙转氨酶水平及总胆红素水平予以对比分析。结果:对照组患者的症状复常率为42.2%,复常时间为19.35.5天,观察组患者的症状复常率为82.2%,复常时间为15.76.8天,两组患者具有明显差异,并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20天后两组患者的谷丙转氨酶水平及总胆红素水平具有明显差异,并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将甲基强松龙应用于黄疸型病毒性肝炎的治疗中,具有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关键词】甲基强的松龙;黄疸型病毒性肝炎;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11- 0172-02
病毒性肝炎是一种慢性传染性疾病,具有传染力强、预后差、难以控制的特点,临床治疗过程中主要以免疫调节治疗、保肝治疗及抗病毒治疗为主,目前临床上还没有发现特效的治疗药物,相关研究发现,甲基强的松龙在黄疸型病毒性肝炎中具有一定的疗效,本文就主要对我院2012年3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90例黄疸型病毒性肝炎的治疗予以简单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我院2012年3月至2013年12月间收治的黄疸型病毒性肝炎患者90例,将其均分为两组,分别作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的45例患者中,有男性患者34例,女性患者11例,患者年龄处于34岁到60岁之间;观察组的45例患者中,有男性患者33例,女性患者12例,患者年龄处于33岁到65岁之间,两组患者想性别、年龄、病情等基本资料之间的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对照组患者应用还原型谷胱甘肽实施治疗,应用2.1克的谷胱甘肽实施静脉滴注,每天一次,每20天为一个疗程;对观察组患者应用甲基强的松龙实施治疗,对患者应用100mg的甲基强的松龙静滴,每天一次,七天之后将其剂量减小为40mg,每20天为一个疗程。治疗过程中,两组患者都加用相同的营养药物、能量合剂及维生素实施治疗,如果治疗期间有患者出现感染,应用二代头孢开展治疗,对于低蛋白血症患者输注白蛋白、血浆实施治疗[1]。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的症状恢复时间、症状复常率,并对两组患者治疗20天后的谷丙转氨酶水平及总胆红素水平予以对比分析[2]。
1.4 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中相关数据的处理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13.0实施处理,组间比较实施T检验,计数资料应用来表示,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照组患者的症状复常率为42.2%,复常时间为19.35.5天,观察组患者的症状复常率为82.2%,复常时间为15.76.8天,两组患者具有明显差异,并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20天后两组患者的谷丙转氨酶水平及总胆红素水平具有明显差异,并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具体数据如表1所示:
对照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没有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但是观察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有2例患者出现了夜间失眠症状,有9例患者出现了恶心症状,在对患者实施对症处理之后不良反应消失,没有产生其他相关后果。
3 讨论
在各种传染性疾病中,病毒性肝炎的发病率最高,并且具有较高的致死率,其中黄疸型病毒性肝炎的致病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其病理特点主要表现为:肝细胞轻中度坏死及肝细胞的嗜酸性变形、气球样变、肝细胞水肿等,临床表现主要为:皮肤巩膜黄染、腹胀、肝功能异常、厌油、乏力、纳差及谷丙转氨酶、总胆红素的升高。
还原型谷胱甘肽是人类细胞质中自然合成的一种肽,其广泛分布在人体的各个器官中,其能够通过转甲基及转丙氨基发挥抗氧化作用,从而起到保护肝脏合成、灭活激素及解毒的作用。而甲基强的松龙是一种合成的糖皮质激素,具有非常强的免疫抑制、抗炎及抗过敏的作用,其作用机理为通过扩散透过细胞膜,与特殊的细胞内受体结合,进入细胞核内,进而与 ABC 结合,通过转译合成各种酶蛋白,发挥其多种作用,达到保护肝细胞,防止肝细胞坏死的用途。
本次研究中,对对照组患者应用还原型谷胱甘肽实施治疗,对观察组患者应用甲基强的松龙实施治疗,研究结果表明,对照组患者的症状复常率为42.2%,复常时间为19.35.5天,观察组患者的症状复常率为82.2%,复常时间为15.76.8天,两组患者具有明显差异,并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20天后两组患者的谷丙转氨酶水平及总胆红素水平具有明显差异,并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由此可见,在黄疸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临床治疗过程中,应用甲基强的松龙对患者开展治疗,具有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对于患者的临床症状具有积极的改善作用,值得在临床应用中推广。
参考文献:
[1]蒋鹏,邓勇,樊海宁,王佳森.甲基强的松龙治疗黄疸型病毒性肝炎临床疗效观察[J].山东医药,2013,31(13):456-458.
[2]沈美蓉,裴彬,李仲平.八宝丹胶囊治疗黄疸型病毒性肝炎临床研究[J].河北中医,2012,28(5):1002-1005
【关键词】甲基强的松龙;黄疸型病毒性肝炎;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11- 0172-02
病毒性肝炎是一种慢性传染性疾病,具有传染力强、预后差、难以控制的特点,临床治疗过程中主要以免疫调节治疗、保肝治疗及抗病毒治疗为主,目前临床上还没有发现特效的治疗药物,相关研究发现,甲基强的松龙在黄疸型病毒性肝炎中具有一定的疗效,本文就主要对我院2012年3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90例黄疸型病毒性肝炎的治疗予以简单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我院2012年3月至2013年12月间收治的黄疸型病毒性肝炎患者90例,将其均分为两组,分别作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的45例患者中,有男性患者34例,女性患者11例,患者年龄处于34岁到60岁之间;观察组的45例患者中,有男性患者33例,女性患者12例,患者年龄处于33岁到65岁之间,两组患者想性别、年龄、病情等基本资料之间的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对照组患者应用还原型谷胱甘肽实施治疗,应用2.1克的谷胱甘肽实施静脉滴注,每天一次,每20天为一个疗程;对观察组患者应用甲基强的松龙实施治疗,对患者应用100mg的甲基强的松龙静滴,每天一次,七天之后将其剂量减小为40mg,每20天为一个疗程。治疗过程中,两组患者都加用相同的营养药物、能量合剂及维生素实施治疗,如果治疗期间有患者出现感染,应用二代头孢开展治疗,对于低蛋白血症患者输注白蛋白、血浆实施治疗[1]。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的症状恢复时间、症状复常率,并对两组患者治疗20天后的谷丙转氨酶水平及总胆红素水平予以对比分析[2]。
1.4 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中相关数据的处理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13.0实施处理,组间比较实施T检验,计数资料应用来表示,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照组患者的症状复常率为42.2%,复常时间为19.35.5天,观察组患者的症状复常率为82.2%,复常时间为15.76.8天,两组患者具有明显差异,并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20天后两组患者的谷丙转氨酶水平及总胆红素水平具有明显差异,并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具体数据如表1所示:
对照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没有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但是观察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有2例患者出现了夜间失眠症状,有9例患者出现了恶心症状,在对患者实施对症处理之后不良反应消失,没有产生其他相关后果。
3 讨论
在各种传染性疾病中,病毒性肝炎的发病率最高,并且具有较高的致死率,其中黄疸型病毒性肝炎的致病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其病理特点主要表现为:肝细胞轻中度坏死及肝细胞的嗜酸性变形、气球样变、肝细胞水肿等,临床表现主要为:皮肤巩膜黄染、腹胀、肝功能异常、厌油、乏力、纳差及谷丙转氨酶、总胆红素的升高。
还原型谷胱甘肽是人类细胞质中自然合成的一种肽,其广泛分布在人体的各个器官中,其能够通过转甲基及转丙氨基发挥抗氧化作用,从而起到保护肝脏合成、灭活激素及解毒的作用。而甲基强的松龙是一种合成的糖皮质激素,具有非常强的免疫抑制、抗炎及抗过敏的作用,其作用机理为通过扩散透过细胞膜,与特殊的细胞内受体结合,进入细胞核内,进而与 ABC 结合,通过转译合成各种酶蛋白,发挥其多种作用,达到保护肝细胞,防止肝细胞坏死的用途。
本次研究中,对对照组患者应用还原型谷胱甘肽实施治疗,对观察组患者应用甲基强的松龙实施治疗,研究结果表明,对照组患者的症状复常率为42.2%,复常时间为19.35.5天,观察组患者的症状复常率为82.2%,复常时间为15.76.8天,两组患者具有明显差异,并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20天后两组患者的谷丙转氨酶水平及总胆红素水平具有明显差异,并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由此可见,在黄疸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临床治疗过程中,应用甲基强的松龙对患者开展治疗,具有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对于患者的临床症状具有积极的改善作用,值得在临床应用中推广。
参考文献:
[1]蒋鹏,邓勇,樊海宁,王佳森.甲基强的松龙治疗黄疸型病毒性肝炎临床疗效观察[J].山东医药,2013,31(13):456-458.
[2]沈美蓉,裴彬,李仲平.八宝丹胶囊治疗黄疸型病毒性肝炎临床研究[J].河北中医,2012,28(5):1002-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