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能力是表达能力的一种。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部分对3、4年级的习作明确提出了阶段目标: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这些目标对于低年级作文教学来说,也就是要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和写作愿望,教给学生“怎样写”、“写什么”。
小学三年级是作文的起步阶段,作文的要求比一、二年级的写话高出一个层次,很多学生写作文时感到无话可写,兴趣不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使学生自发地经常练笔,才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就此,我谈谈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几条途径。
一、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
要写好一篇文章,首先要收集材料。这就需要去观察生活、认识生活,从而积累材料,然后进行分析、整理。在学生的周围有各种各样的事物,是他们学习说话,表达自己所见、所闻、所感的丰富源泉。如果学生对身边的事物缺乏直观感性的认识就让他们去描写、去评论是很难的。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认识世界的主要途径是观察,只有亲身去接触事物,仔细地观察事物才能获得真实、深刻、细致的写作素材,写出的文章才会真实、生动、感人。因此,起步作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现象直观的事物最容易使儿童接受。在作文起步教学中,教师应选学生熟悉的,能看得见的,摸得着的事物来写。观察事物前教师要给学生讲清楚观察的对象、范围和目的,使学生仔细、全面地观察。在观察过程中,教师还应指导学生不仅要用眼睛看,而且要用耳朵听,在有了丰富表象的基础上,再用心去想。指导学生抓住事物的特点,仔细地观察事物,能够开阔视野、丰富知识、提高学生的说话能力。例如让学生学习描写一种水果,可以在学《我爱故乡的杨梅》这篇课文时,让学生看关于杨梅的资料图片,使学生对杨梅生长过程和景象有一个直观的了解,对杨梅的颜色、形态等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再拿出实物让学生观察、品尝,加深印象。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初步掌握描写水果的写法。这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有顺序地观察和了解要写的水果的外形、色泽、味道等,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使学生懂得观察的重要性,养成细致观察的好习惯。学生通过仔细观察,积累了大量的素材,写作时就不会感到无话可写了。
二、诱发学生的想象思维
新大纲对作文有新的要求:“要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切实提高质量。在作文教学中,教师除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外,还要勇于激发学生奇思异想,让学生的作文充满鲜活的生命力,引导他们在自由的空间里任意想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激发想象的情景,引导他们的想象思维,培养他们的想象创造能力。把生活搬进课堂,演绎其中精彩的片段,给学生以真实的感受,引导学生体验生活、挖掘素材。例如习作七——听音乐写童话,跟课文《七色花》联系起来,学生已学过这篇课文,觉得写童话并不难,很多人跃跃欲试。这时教师展示很多声音,激起学生的兴趣,请学生小组合作为其中的一些声音确立关系,编故事,编对话……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互相启发、互相补充,使想象更加充实、生动,直到编写成一个完整的童话故事。在这种情景中,学生得到了自主学习、充分表现的机会,有了自由想象的空间,想象思维得到诱发和锻炼,写作兴趣也提高了,写出的作文就充实生动,充满感情。
三、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
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当文章的好词、佳句和写作技巧储备到一定数量时,就能在不知不觉中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教师要不断鼓励和督促学生积累语言,提高语言的储备量,叫学生每天读半小时书;坚持每天写一篇读书笔记,摘抄好词好句;课外向学生介绍一些古诗及儿童诗歌。要求他们熟读成诵,并学习运用;开班队课,开展读书交流会。每周一次精彩的朗诵比赛等有趣有益的活动,带领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尽量让学生去接触社会,投身于大自然,为作文积累下丰富的素材。此外,让学生多进行课外阅读,督促他们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从生活中去领悟、去积累,比如利用互联网查资料、做实验,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见闻,又帮助他们获得了真实生动、记忆深刻的素材。经过长期的积累和内化,学生写作的语言资料库不断丰富完美,写出的作文也能生动感人。
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一部分,作文教学应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角度出发,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关注生活、热爱生活,乐于在作文中尽情表达自己内心世界的独特感受,写出一篇真切、生动的好文章。这就需要教师不断探索、实践和创新,为培育二十一世纪新人不懈努力。
(作者单位:629100四川省蓬溪县高坪镇小学)
小学三年级是作文的起步阶段,作文的要求比一、二年级的写话高出一个层次,很多学生写作文时感到无话可写,兴趣不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使学生自发地经常练笔,才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就此,我谈谈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几条途径。
一、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
要写好一篇文章,首先要收集材料。这就需要去观察生活、认识生活,从而积累材料,然后进行分析、整理。在学生的周围有各种各样的事物,是他们学习说话,表达自己所见、所闻、所感的丰富源泉。如果学生对身边的事物缺乏直观感性的认识就让他们去描写、去评论是很难的。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认识世界的主要途径是观察,只有亲身去接触事物,仔细地观察事物才能获得真实、深刻、细致的写作素材,写出的文章才会真实、生动、感人。因此,起步作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现象直观的事物最容易使儿童接受。在作文起步教学中,教师应选学生熟悉的,能看得见的,摸得着的事物来写。观察事物前教师要给学生讲清楚观察的对象、范围和目的,使学生仔细、全面地观察。在观察过程中,教师还应指导学生不仅要用眼睛看,而且要用耳朵听,在有了丰富表象的基础上,再用心去想。指导学生抓住事物的特点,仔细地观察事物,能够开阔视野、丰富知识、提高学生的说话能力。例如让学生学习描写一种水果,可以在学《我爱故乡的杨梅》这篇课文时,让学生看关于杨梅的资料图片,使学生对杨梅生长过程和景象有一个直观的了解,对杨梅的颜色、形态等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再拿出实物让学生观察、品尝,加深印象。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初步掌握描写水果的写法。这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有顺序地观察和了解要写的水果的外形、色泽、味道等,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使学生懂得观察的重要性,养成细致观察的好习惯。学生通过仔细观察,积累了大量的素材,写作时就不会感到无话可写了。
二、诱发学生的想象思维
新大纲对作文有新的要求:“要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切实提高质量。在作文教学中,教师除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外,还要勇于激发学生奇思异想,让学生的作文充满鲜活的生命力,引导他们在自由的空间里任意想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激发想象的情景,引导他们的想象思维,培养他们的想象创造能力。把生活搬进课堂,演绎其中精彩的片段,给学生以真实的感受,引导学生体验生活、挖掘素材。例如习作七——听音乐写童话,跟课文《七色花》联系起来,学生已学过这篇课文,觉得写童话并不难,很多人跃跃欲试。这时教师展示很多声音,激起学生的兴趣,请学生小组合作为其中的一些声音确立关系,编故事,编对话……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互相启发、互相补充,使想象更加充实、生动,直到编写成一个完整的童话故事。在这种情景中,学生得到了自主学习、充分表现的机会,有了自由想象的空间,想象思维得到诱发和锻炼,写作兴趣也提高了,写出的作文就充实生动,充满感情。
三、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
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当文章的好词、佳句和写作技巧储备到一定数量时,就能在不知不觉中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教师要不断鼓励和督促学生积累语言,提高语言的储备量,叫学生每天读半小时书;坚持每天写一篇读书笔记,摘抄好词好句;课外向学生介绍一些古诗及儿童诗歌。要求他们熟读成诵,并学习运用;开班队课,开展读书交流会。每周一次精彩的朗诵比赛等有趣有益的活动,带领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尽量让学生去接触社会,投身于大自然,为作文积累下丰富的素材。此外,让学生多进行课外阅读,督促他们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从生活中去领悟、去积累,比如利用互联网查资料、做实验,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见闻,又帮助他们获得了真实生动、记忆深刻的素材。经过长期的积累和内化,学生写作的语言资料库不断丰富完美,写出的作文也能生动感人。
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一部分,作文教学应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角度出发,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关注生活、热爱生活,乐于在作文中尽情表达自己内心世界的独特感受,写出一篇真切、生动的好文章。这就需要教师不断探索、实践和创新,为培育二十一世纪新人不懈努力。
(作者单位:629100四川省蓬溪县高坪镇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