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音乐是人文历史上重要的艺术表现形式。对于这样一种艺术形式而言,聆听是教师指引学生真正理解音乐艺术的关键点,而聆听也是日常音乐教学过程中的核心之一。目前,音乐教师往往对小学生音乐培养只注重视唱练耳,只将音乐技术和音乐理论作为教学重点。因此,这样的教学模式很难使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艺术的魅力。为了改变这种被动式的学习模式,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聆听音乐方面做好功课,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以适应于学生年龄特征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音乐兴趣。
引导学生专注课堂
对于小学生而言,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他们往往依赖于教师的引导和训练。因此,教师是否和蔼可亲,课堂内容是否有趣也影响着学生上课效率和效果。对于小学生来说,过于紧张严肃的课堂氛围和过于简洁的话语,并不能够让学生对于音乐艺术产生浓厚的兴趣。
例如,教师在进行实际音乐教学时,某些学生不能够很好地遵守纪律,经常交头接耳和弓腰弯背,当教师严肃的批评时,学生改正的效果并不尽人意。然而,教师变换了另一种教学模式,在引导学生学习《我和小树来比赛》时候,对学生们说:“在我们的歌曲里,一棵棵的小树长得是多么地挺拔呀!不知道小朋友们能够比得过这些小树苗吗?”而这句话刚说完,学生立马坐正,效果显著。
教师的态度,对于学生的上课效果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对于低年级教师而言,应当学会换位思考,使用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的语音语调和语言形式来进行积极向上的课堂引导,将自己和班级学生摆放在同一阶段,时刻用充实而饱满的精神状态来引导每一位学生积极的投入到课堂活动中去。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将注意力专注于课堂活动,才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优良的学习习惯。
引导赏析,培养习惯
作为音乐课程的关注对象,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对于学生的音乐引导,应当多方入手,诸如训练学生的节奏感、肢体动作、表情等,使学生赏析音乐、演绎音乐和对音乐进行二次创作。因此,对于音乐教师而言,应当训练学生将音乐赏析和课堂实践相融合,从而在音乐课堂中表现出对音乐艺术的兴趣和创作音乐的需求。最终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聆听习惯。
例如,教师在进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这一课程教学时,向学生提问:“在升国旗,奏国歌的时候,我们应当怎样做?能不能随意嬉笑?”而学生也顺利回答:“我们应当严肃庄重,立正且行注目礼。”之后,教师请学生起立,一同来欣赏国歌。而在国歌演奏的过程中,教师观察到学生的表情大多严肃认真。
在课程的第二阶段,教师又让学生欣赏歌曲《一对好朋友》。欣赏结束后,教师提出问题:“你们感受到这首乐曲有什么样的情绪?而我们又应该用怎样的脸部表情和肢体动作来表达歌曲的情感?”学生回答:“这首歌曲是欢快而愉悦的,我们应当面带微笑,通过点头来表达内心的愉悦。”因此,对于不同风格类型的音乐作品,它能够传递给人类的情感也是不同的,而引导学生带着面部表情去赏析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也是学生对音乐情感认知的重要步骤之一。使用舞蹈动作和节奏引导学生表达音乐情感也是一个高效的教学方式,它可以帮助学生融进音乐,提升课堂参与度,从而将被动接受学习的模式转变成积极主动的探索模式。
正确的聆听选择
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学习演唱歌曲时,聆听往往容易被教师所忽略。根据以往的教学模式,练习演唱是日常音乐课堂中最常见的练习方式之一,诸如分成小组唱、指定同学演唱、分成男女声演唱等等。可是这样的教学模式,对于高年段的学生而言,并不能够带来高效的练习成果。教师往往抱怨,学生合唱时效果并不突出。然而,这并不是学生音乐能力的问题。而是他们并没有学习怎样聆听音乐。正确的聆听过程是根据需求,有选择的进行聆听。
例如,教师可引导学生对某一乐句出现节奏和音准问题,而进行重复聆听,或者使学生仔细聆听优秀的同学和老师的示范。如果是因为不同的声部之间出现了合作的问题,教师需指引学生进行声部之间的聆听学习,采用多声部的聆听方式;如果是因为演唱的方式出现了偏差,教师也可指引学生对不同的演唱方式进行重复聆听。对于多声部的合唱模式,教师也应该指引学生,进行多声部聆听,从而提升班级的合唱能力。以《长成一座山》为例,其中包含有多处弱起节奏和切分节奏,而这样的节奏模式也使演唱者和聆听者眼前浮現出这样一幅画面:我跨在父亲的双肩上,而悠扬的不断起伏的旋律,也好像成长历程中的挫折和风雨。对于歌曲《共产主义儿童团歌》而言,附点节奏的使用使歌曲充满了力量,同时也展现了团员们的精神风貌。教师在指引学生学习这些歌曲时,也应当指导学生仔细倾听歌曲中出现的特征节奏。
结束语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音乐聆听技巧十分重要,因为音乐是一门“听”的艺术,只有小学生的音乐聆听技巧提升了,他们的音乐核心素养培养才能落地。
(作者单位:江苏省启东市南苑小学)
引导学生专注课堂
对于小学生而言,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他们往往依赖于教师的引导和训练。因此,教师是否和蔼可亲,课堂内容是否有趣也影响着学生上课效率和效果。对于小学生来说,过于紧张严肃的课堂氛围和过于简洁的话语,并不能够让学生对于音乐艺术产生浓厚的兴趣。
例如,教师在进行实际音乐教学时,某些学生不能够很好地遵守纪律,经常交头接耳和弓腰弯背,当教师严肃的批评时,学生改正的效果并不尽人意。然而,教师变换了另一种教学模式,在引导学生学习《我和小树来比赛》时候,对学生们说:“在我们的歌曲里,一棵棵的小树长得是多么地挺拔呀!不知道小朋友们能够比得过这些小树苗吗?”而这句话刚说完,学生立马坐正,效果显著。
教师的态度,对于学生的上课效果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对于低年级教师而言,应当学会换位思考,使用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的语音语调和语言形式来进行积极向上的课堂引导,将自己和班级学生摆放在同一阶段,时刻用充实而饱满的精神状态来引导每一位学生积极的投入到课堂活动中去。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将注意力专注于课堂活动,才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优良的学习习惯。
引导赏析,培养习惯
作为音乐课程的关注对象,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对于学生的音乐引导,应当多方入手,诸如训练学生的节奏感、肢体动作、表情等,使学生赏析音乐、演绎音乐和对音乐进行二次创作。因此,对于音乐教师而言,应当训练学生将音乐赏析和课堂实践相融合,从而在音乐课堂中表现出对音乐艺术的兴趣和创作音乐的需求。最终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聆听习惯。
例如,教师在进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这一课程教学时,向学生提问:“在升国旗,奏国歌的时候,我们应当怎样做?能不能随意嬉笑?”而学生也顺利回答:“我们应当严肃庄重,立正且行注目礼。”之后,教师请学生起立,一同来欣赏国歌。而在国歌演奏的过程中,教师观察到学生的表情大多严肃认真。
在课程的第二阶段,教师又让学生欣赏歌曲《一对好朋友》。欣赏结束后,教师提出问题:“你们感受到这首乐曲有什么样的情绪?而我们又应该用怎样的脸部表情和肢体动作来表达歌曲的情感?”学生回答:“这首歌曲是欢快而愉悦的,我们应当面带微笑,通过点头来表达内心的愉悦。”因此,对于不同风格类型的音乐作品,它能够传递给人类的情感也是不同的,而引导学生带着面部表情去赏析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也是学生对音乐情感认知的重要步骤之一。使用舞蹈动作和节奏引导学生表达音乐情感也是一个高效的教学方式,它可以帮助学生融进音乐,提升课堂参与度,从而将被动接受学习的模式转变成积极主动的探索模式。
正确的聆听选择
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学习演唱歌曲时,聆听往往容易被教师所忽略。根据以往的教学模式,练习演唱是日常音乐课堂中最常见的练习方式之一,诸如分成小组唱、指定同学演唱、分成男女声演唱等等。可是这样的教学模式,对于高年段的学生而言,并不能够带来高效的练习成果。教师往往抱怨,学生合唱时效果并不突出。然而,这并不是学生音乐能力的问题。而是他们并没有学习怎样聆听音乐。正确的聆听过程是根据需求,有选择的进行聆听。
例如,教师可引导学生对某一乐句出现节奏和音准问题,而进行重复聆听,或者使学生仔细聆听优秀的同学和老师的示范。如果是因为不同的声部之间出现了合作的问题,教师需指引学生进行声部之间的聆听学习,采用多声部的聆听方式;如果是因为演唱的方式出现了偏差,教师也可指引学生对不同的演唱方式进行重复聆听。对于多声部的合唱模式,教师也应该指引学生,进行多声部聆听,从而提升班级的合唱能力。以《长成一座山》为例,其中包含有多处弱起节奏和切分节奏,而这样的节奏模式也使演唱者和聆听者眼前浮現出这样一幅画面:我跨在父亲的双肩上,而悠扬的不断起伏的旋律,也好像成长历程中的挫折和风雨。对于歌曲《共产主义儿童团歌》而言,附点节奏的使用使歌曲充满了力量,同时也展现了团员们的精神风貌。教师在指引学生学习这些歌曲时,也应当指导学生仔细倾听歌曲中出现的特征节奏。
结束语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音乐聆听技巧十分重要,因为音乐是一门“听”的艺术,只有小学生的音乐聆听技巧提升了,他们的音乐核心素养培养才能落地。
(作者单位:江苏省启东市南苑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