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就略读课文的教学提出了一些有效的教学方法,以真正实现有效的略读课文的教学,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略读课文;独立阅读;学法迁移;一课一得
关于略读课文,叶圣陶先生在他的《略读指导举隅》里明确提出:“略读的‘略’字,一半系就教师的指导而言,还是要指导,但是只须提纲挈领,不必纤屑不略,所以叫做‘略’。一半系就学生的功夫而言,还要像精读那样仔细咬嚼。”究其特性,就是半独立阅读。其主要功能是使之承担起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职责,架设起阅读课由课内通向课外的桥梁,以此来扩大阅读量,最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那么,如何让略读课文成为精读课文的有机延伸,将精读所习得的方法进行有效的迁移运用,真正实现略读课文的功能呢?
一、整体观照,关注学法迁移
略读课文的教学价值在于恰当地选择略读课文的教学路径,处理好讲读与自读的知识迁移和能力训练的衔接点,同时完成从教向学的过渡与转化。因此略读课文的教学,应该以课文为拓展点,内引外连,适度延伸,使得略读课文的教学成为单元教学主题的延续。
1.要关注单元训练目标
定题选文是现行课本编写的主要操作思路之一,所有的课文都以主题的形式进行组合,并在每组课文的“阅读提示”部分加以提示。每一组都是先出现一两篇精读课文,后面紧接着出现略读课文。略读课文以其鲜明的主题,与精读课文相呼应,形成课文链,组成单元块,支撑起整个单元主题。
2.要精准定位文本的特点
什么样的文本就还它什么样的味道。六年级下册的第二组课文里有三篇略读课文,分别是《藏戏》《各具特色的民居》《和田的维吾尔》,这样的文章都是主要抓住事物的几个方面进行有条理的描述。教学时,可采用“纲要式”的教学模式。如,《各具特色的民居》的学习,一张表格足于拎出整篇课文的脉络,表头分三栏——民居名称、特点、描写方法,利用小组合作的模式进行语文实践,既简单又实用。学完文中所描写的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后,还可利用表格来培养学生整理资料的能力:如果让你利用你课余搜集到的资料来描写你感兴趣的一类民居,你会怎样写出它的特点?
二、略教学丰,提高阅读能力
略读课文的教学定位应是略教丰学。略读课文教学的核心价值取向是提高阅读能力,让学生善读;养成阅读习惯,让学生好读。此处的“略”不是心不在焉的忽略,而是别具匠心的简略。这样的略能体现教师用心良苦、举重若轻的教学艺术。此处的“略”,略去地浮夸的表面文章和形式主义,把课堂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让学生有充分的阅读实践。
1.略问深研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教师应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提炼一两个能引发学生与文本作深度对话的主问题,消除其在阅读过程中形成的认知偏差,满足其自主探索的需要。因此,中心问题的设计就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一般来说,中心问题要体现三个特征,有张力,有领导力,有激励性。虞大明老师在执教《金钱的魔力》一课时,通过“你们能从课文中找到能证明托德和老板是‘鬼’的证据吗?”一个主问题叩开了整篇课文学习的大门。围绕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品鬼相、悟鬼品,整个课堂就在教师的巧妙点拨中引发了阅读主体,深入语言文字肌理,体验语言文字的情感脉搏。在主线明晰的基础上,学生的迁移读法、自主阅读也有了保证。
2.略导精读
略读教学中,教师的导入尽量要做到简洁、开放,即要三言两语、切中肯繁,让学生更多元地理解文本,寻找学习中的着力点。如,四年级有一略读课文《秦兵马俑》,执教这类文章,教师切忌操作的烦琐,面面俱到。在找到全文的中心句“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后,教师简洁的“课文是如何写出兵马俑的这些特点的呢?”一句导入,再设计分小组进行研读,自主选择填表式、朗读式、读写结合等方法,然后进行代表汇报交流。节约了常规学习中一段一段推进教学的时间,达成了“教略而学不略”的效果。
三、扣住要点,追求一课一得
在单元编排上,精读课文往往比较精粹,而略读课文普遍篇幅较长。要在有限的教学时空里消化大篇幅的阅读量,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必须对课文进行一番整合、取舍,力求达成统揽全文,长文短教,抓住重点,实现一课一得。
1.目标简明
面面俱到的目标导致的教学结果是“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在进行略读教学的目标定位时,我们要力求精简,抓住重点,展现阅读的增量。
2.训练集中
每一篇略读课文的前面都有一段提示语,这段提示语不仅实现了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内容上的自然衔接,而且明确提出了本课学习的重点,为这篇课文的学习指明了方向。
当然,教无定法。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沈大安说过:“略读课文教学可以有一定的模式,但又要避免模式化。”不同的文体,不同的学生,都可以决定“略”的程度与“精”的比重。要把一篇略读课文真正上成略读课,衡量的标准决非是技巧模式,而是思想观念。略读教学的课堂,我们更多的是关注教材内容是否整合,学习方式是否多元,学习态度是否积极,学习效果是否有效。让我们一起追求高效实施略读教学的境界,让学生尽情徜徉在语文的世界里,放飞思想,张扬个性,造就“精神底气”的幸福之旅!
参考文献:
[1]叶圣陶.略读指导举隅[M].中华书局,2013-04.
[2]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编辑 韩 晓
关键词:略读课文;独立阅读;学法迁移;一课一得
关于略读课文,叶圣陶先生在他的《略读指导举隅》里明确提出:“略读的‘略’字,一半系就教师的指导而言,还是要指导,但是只须提纲挈领,不必纤屑不略,所以叫做‘略’。一半系就学生的功夫而言,还要像精读那样仔细咬嚼。”究其特性,就是半独立阅读。其主要功能是使之承担起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职责,架设起阅读课由课内通向课外的桥梁,以此来扩大阅读量,最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那么,如何让略读课文成为精读课文的有机延伸,将精读所习得的方法进行有效的迁移运用,真正实现略读课文的功能呢?
一、整体观照,关注学法迁移
略读课文的教学价值在于恰当地选择略读课文的教学路径,处理好讲读与自读的知识迁移和能力训练的衔接点,同时完成从教向学的过渡与转化。因此略读课文的教学,应该以课文为拓展点,内引外连,适度延伸,使得略读课文的教学成为单元教学主题的延续。
1.要关注单元训练目标
定题选文是现行课本编写的主要操作思路之一,所有的课文都以主题的形式进行组合,并在每组课文的“阅读提示”部分加以提示。每一组都是先出现一两篇精读课文,后面紧接着出现略读课文。略读课文以其鲜明的主题,与精读课文相呼应,形成课文链,组成单元块,支撑起整个单元主题。
2.要精准定位文本的特点
什么样的文本就还它什么样的味道。六年级下册的第二组课文里有三篇略读课文,分别是《藏戏》《各具特色的民居》《和田的维吾尔》,这样的文章都是主要抓住事物的几个方面进行有条理的描述。教学时,可采用“纲要式”的教学模式。如,《各具特色的民居》的学习,一张表格足于拎出整篇课文的脉络,表头分三栏——民居名称、特点、描写方法,利用小组合作的模式进行语文实践,既简单又实用。学完文中所描写的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后,还可利用表格来培养学生整理资料的能力:如果让你利用你课余搜集到的资料来描写你感兴趣的一类民居,你会怎样写出它的特点?
二、略教学丰,提高阅读能力
略读课文的教学定位应是略教丰学。略读课文教学的核心价值取向是提高阅读能力,让学生善读;养成阅读习惯,让学生好读。此处的“略”不是心不在焉的忽略,而是别具匠心的简略。这样的略能体现教师用心良苦、举重若轻的教学艺术。此处的“略”,略去地浮夸的表面文章和形式主义,把课堂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让学生有充分的阅读实践。
1.略问深研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教师应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提炼一两个能引发学生与文本作深度对话的主问题,消除其在阅读过程中形成的认知偏差,满足其自主探索的需要。因此,中心问题的设计就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一般来说,中心问题要体现三个特征,有张力,有领导力,有激励性。虞大明老师在执教《金钱的魔力》一课时,通过“你们能从课文中找到能证明托德和老板是‘鬼’的证据吗?”一个主问题叩开了整篇课文学习的大门。围绕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品鬼相、悟鬼品,整个课堂就在教师的巧妙点拨中引发了阅读主体,深入语言文字肌理,体验语言文字的情感脉搏。在主线明晰的基础上,学生的迁移读法、自主阅读也有了保证。
2.略导精读
略读教学中,教师的导入尽量要做到简洁、开放,即要三言两语、切中肯繁,让学生更多元地理解文本,寻找学习中的着力点。如,四年级有一略读课文《秦兵马俑》,执教这类文章,教师切忌操作的烦琐,面面俱到。在找到全文的中心句“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后,教师简洁的“课文是如何写出兵马俑的这些特点的呢?”一句导入,再设计分小组进行研读,自主选择填表式、朗读式、读写结合等方法,然后进行代表汇报交流。节约了常规学习中一段一段推进教学的时间,达成了“教略而学不略”的效果。
三、扣住要点,追求一课一得
在单元编排上,精读课文往往比较精粹,而略读课文普遍篇幅较长。要在有限的教学时空里消化大篇幅的阅读量,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必须对课文进行一番整合、取舍,力求达成统揽全文,长文短教,抓住重点,实现一课一得。
1.目标简明
面面俱到的目标导致的教学结果是“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在进行略读教学的目标定位时,我们要力求精简,抓住重点,展现阅读的增量。
2.训练集中
每一篇略读课文的前面都有一段提示语,这段提示语不仅实现了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内容上的自然衔接,而且明确提出了本课学习的重点,为这篇课文的学习指明了方向。
当然,教无定法。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沈大安说过:“略读课文教学可以有一定的模式,但又要避免模式化。”不同的文体,不同的学生,都可以决定“略”的程度与“精”的比重。要把一篇略读课文真正上成略读课,衡量的标准决非是技巧模式,而是思想观念。略读教学的课堂,我们更多的是关注教材内容是否整合,学习方式是否多元,学习态度是否积极,学习效果是否有效。让我们一起追求高效实施略读教学的境界,让学生尽情徜徉在语文的世界里,放飞思想,张扬个性,造就“精神底气”的幸福之旅!
参考文献:
[1]叶圣陶.略读指导举隅[M].中华书局,2013-04.
[2]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编辑 韩 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