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白金汉宫翻修,65件王室收藏出宫展出

来源 :收藏·拍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vashhai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英国白金汉宫翻修,65件王室收藏出宫展出
  白金汉宫是英国王室位于伦敦的主要寝宫及办公处,因为翻修,包括提香、维米尔、伦勃朗、凡·戴克、鲁本斯等艺术家的65件作品将于12月首次在女王画廊展出。
  在过去的200多年中,它们直悬挂在建筑师约翰·纳什(Jonn Nash)为乔治四世设计的白金汉宫47米高的“国王收藏厅”的墙上,除了每年夏季开放日外,仅有有限的
  受邀者才能睹这些几个世纪以来的英国王室收藏,展
  览中有张伦勃朗的作品是英国女王的最爱。
  大英博物馆重启,开放底层经典展厅
  大英博物馆于8月27日对外开放,因疫情影响,大英博物馆在3月18日闭馆。此次重新开馆后,博物馆大部分的平层展厅都将开放,围绕底层展厅的条新的单向参观路线将让观众可以接触到博物馆最具标志性的展品,包括埃及、希腊、罗马、亚述等展厅的9000多件文物。自9月21日后,博物馆将开始重新开放2、3上层展厅。
  重启后,英美博物馆迎来“裁员潮”
  经历了闭馆潮、重新开馆的英美博物馆,在8月又迎来了“裁员潮”。前一段时间,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第二次裁员,导致该馆员工规模缩至疫情前的20%。近期,英国泰特美术馆馆长玛利亚’巴尔肖正式确定裁减商业部门泰特企业的300多名员工。而英国国家美术馆预计也将面临裁员。
  美国两大知名博物馆馆藏高更画作被指赝品
  美国两大知名博物馆——华盛顿国家美术馆和波士顿美术博物馆将分别对其馆藏的一件高更画作进行真赝的调查。两幅作品目前都被博物馆视为真迹,却被一高更研究者及收藏家质疑为赝品。
  据悉,这两幅画分别是华盛顿国家美术馆的《祈愿》(The Invocation)(1 903)和波士顿美术博物馆的《女人和白马》(Women and a White Horse)(1903)。两幅作品目前都被博物馆视为真迹,并被认为是画家去世前几个月在马克萨斯群岛上创作的。
  乐山大佛被淹到脚趾
  持续特大暴雨影响,乐山大佛景区遭受洪涝灾害。在乐山大佛佛脚观景平台上,水已淹没至大佛脚趾。据乐山大佛景区管委会消息,这是1949年来,乐山大佛首次被洪水淹至脚趾。八仙洞码头水位没过腰部,当地辅警全员出动营救被困群众。另外,乐山大佛景区北门到八仙洞码头的水位已经没过人腰部。
  贝鲁特爆炸中的文化遗产亟待“急救”
  个由国际博物馆和遗产组织组成的联盟正在为贝鲁特的相关遗产机构统筹“文化急救”。黎巴嫩首都貝鲁特在8月4日发生爆炸,该城市的文化遗产在此次毁灭性爆炸中遭受重创。包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博物馆协会、中国国家博物馆、卢浮宫在内的全球27家组织签署承诺,“尽所能为完全恢复贝鲁特在爆炸中受损的遗产做出贡献”。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及相关机构称,初步评估发现,贝鲁特历史街区至少有8000栋建筑受到爆炸影响,8座博物馆在爆炸中受损。
  美国华盛顿国家美术馆首藏原住民艺术家作品
  位于美国华盛顿的国家美术馆宣布了创历史之举——首次购买了美国原住民艺术家的画作。华盛顿国家美术馆购买了杰恩·史密斯创作于1992年的作品《我看见红色:靶子(I See Red:Tage)》,以回应传统观念中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对美洲殖民地的贡献。
  3D技术还原拉斐尔真实样貌
  近期,意大利研究人员对“文艺复兴三杰”之一、意大利著名画家拉斐尔的面部进行了3D重建,科学家们根据挖掘出的头骨所制的石膏模型,制作了3D渲染图,然后将其与拉斐尔的自画像和其他人的画作进行对比。经过比对,科学家们表示,他们能够证明骸骨确实属于拉斐尔。但科学家们同时发现,拉斐尔在自画像中改变了自己鼻子的大小。
其他文献
一个看似天方夜谭的计划  伴随耳边响起阿拉伯语,仿佛将置身那个属于《一千零一夜》的魔幻世界中。带着沉思,终于抵达了阿布扎比,在阿拉伯语中, ??? ??? ( Abu Dhabi),其名字的含义很简单:“羚羊之父”。作为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的首都,同时也作为七大酋长国中最大的一个国家,带有“父”字的称呼一点也不为过。  粗略翻过阿布扎比的历史, 20世纪70年代之前这里只是一个小小沙漠部落,石油资源的
期刊
细思艺术之于我们的生活,有点像猫与人的关系——若即若离、可有可无、只可远观不可亵玩。当你想热情拥抱它的时候,会觉得它有种拒人千里、高高在上的疏离;当你接受了这个事实与它相安无事时,它又不经意地出现在你身边,用小尾巴撩一撩你。  这让人不由得要去思考,是不是我们没有掌握艺术的正确打开方式呢?  一直以来,我们走近艺术的方式无外乎去博物馆、美术馆里,欣赏殿堂级的作品;或在课堂中接受正规的艺术教育;抑或
期刊
随着“最后一次,成交!”的落槌声,忐忑半年的心得以放下。中国书画、二十世纪及现当代艺术、瓷器工艺品三驾马车高歌猛进,驱散了今年弥漫于艺术品市场的阴霾。  今年由于疫情影响,各大拍卖行都不得不把春季拍卖押后,北京直到8月份才开始陆续启动春季拍卖。跟前几年积极模仿香港苏富比、佳士得的“国际范儿”不同,这一季的北京拍卖从专场设置和拍品征集都非常的“本土”。没有欧美日韩的流量抢占C位,也没有旅外华人艺术家
期刊
在疫情的影响下,为了生存,今年上半年拍卖企业纷纷加大了经营方式的创新力度。在这期间,香港苏富比尝试了一种被称为“绝密竞投”的拍卖方法,即类似于“暗标”的竞价方式。  所谓“暗标”,也叫招标式拍卖。其通常方式是让竞买人将自己心仪拍卖品的出价写在出价单上,密封后交由拍卖方统一开标,最后由拍卖师按照价高者得原则挑出最高价来宣布成交,最高出价单上填写的价格就是最后的成交价。比如,开标比出的最高出价为100
期刊
将艺术展会、艺术节带入乡村,以此带动当地的发展,是艺术激活乡村的重要手段。近年,各类在乡村举办的展会、艺术节不断涌现,但坚持下来或广受认可的寥寥无几。除了模式上的生搬硬套,没有真正结合当地实际的自然、人文环境,甚至脱离当地村民的日常生活是一大关键因素。  相比大城市,乡村更为偏僻,参观成本自然更高,要吸引人们前往在乡村举办的艺术展会、艺术节,更高水平的策划是必需的。因此,将艺术展会、艺术节引入乡村
期刊
隋唐之始,日本开始大规模接受、吸收中华文化,已经逐渐汉化了的佛教文化也在这一时期东渐日本,與日本传统文化和宗教习俗相融合,进而形成了近似而又不同于中国漆木造像的日本佛造像。受唐风影响甚深的日本造像在模仿的同时,也形成自己的特色,也不乏一些优秀佛师和优秀作品,且一直秉承到现今。中日佛像文化这种千丝万缕的关系很值得我们再深入去挖掘和探究,从中能找到之间的联系与差异,也印证从古至今历史文化的关系和差异。
期刊
从零散走向系统  “‘原生艺术’是一种意识形态的现象,这是作为二十世纪文化的标志着美学、社会和制度的偏离和破碎的重要阶段之一。毫无疑问,我们还没有看到它的终结。”  —— 约翰· 梅泽尔斯  原生艺术”(Artbrut)这个词从字面上来看,已经看到其中诞生于自然的语义。“原生艺术”最早是在20世纪40年代中期由法国艺术家让·杜布菲(JeanDubuffet)提出。其时,杜布菲在瑞士交流,他被精神病
期刊
甲骨文一般是指商王朝所使用的,刻(或写)在龟甲兽骨上的占卜记事文字。商朝灭亡之后,甲骨文渐渐不为人知。  1899年,王襄、王懿荣等学者先后在天津和北京见到了古董商从河南带来的甲骨片,认识到其上所刻为古代文字,并有意识地加以购藏。其后,又有刘鹗、罗振玉等人大力搜购、著录,甲骨文遂渐为学界所知。经过大批优秀学者的艰辛探索、潜心研究,甲骨学逐渐发展成一门成熟的、国际性的显学。  甲骨文见证殷商占卜文化
期刊
唤醒和激活乡村,需要艺术柔性之力。“疏动”式乡建与艺术家团队扎根某个村落开始长达多年的项目建设不同,这类项目一般是艺术机构定点帮扶乡村,或者是艺术高校的某些院系与地方的乡镇政府或村级组织展开的合作项目……他们不回避艺术的实用性,让艺术重回生活现场。这也不失为符合中国国情的一种艺术乡建探索。  艺术院校实践项目支援乡建  代表:中央美术学院  艺术高校是我国艺术乡建的一支重要力量,多是某些院系与地方
期刊
艺术总能“化腐朽为神奇”,即使衰败的偏僻乡村也能经过艺术的改造而重获新生。以艺术激活乡村,早已不是新鲜事,近年中国国内各类艺术乡村、特色小镇如雨后舂笋般涌现,但真正具有国际影响力者寥寥无几。如何在千军万马的建设潮中找准方向,真正运用好艺术的力量,激活并振兴那些“沉睡”的乡村?  城市化进程的产物  以艺术激活乡村,方式可谓多样,最常见的是通过吸引艺术家进驻,形成艺术聚落,打造成远近闻名的艺术村或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