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话剧《生死场》是导演田沁鑫根据著名作家萧红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的一部作品。在继承原著对于生死这一命题的聚焦外,田沁鑫还重新搭建了人物关系,以两个家庭为主线,将新生与愚昧、剥削与反抗、侵略与觉醒这三对主要矛盾串联起来,化解了原著结构松散的问题,从而使话剧《生死场》更具艺术张力和戏剧冲击力。
关键词:话剧 《生死场》 戏剧冲突 愚昧 反抗 觉醒
话剧《生死场》是导演田沁鑫根据著名作家萧红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的一部作品。在继承原作对于生死这一命题的深入拓展之外,田沁鑫还“改变了原著人物形象单一、人物关系杂乱的情况,删减大批人物,重新搭建人物关系”a。以赵三和二里半两个家庭为主线,把夫妻关系、男女冲突、家庭冲突、阶级冲突、民族冲突等矛盾集中在这两个家庭中,通过他们展现人们面对生死的麻木与冷漠,以及人们在心灵和肉体感受上的巨大差异,展示人们过着虽生犹死的乡土生活。而在这些矛盾冲突之中最主要的就是新生与愚昧、剥削与反抗、侵略与觉醒这三对。“田沁鑫采用蒙太奇的艺术手法,将在同一时间、不同空间中发生的事平行地展现在舞台上,这些平行的故事情节互相交叉,人物之间的联系逐渐出现,各种矛盾接踵而至,不相关联的片段通过矛盾紧紧地联系在一起”b。可以说,这些矛盾冲突不仅构成了整部话剧最主要的戏剧冲突,而且也改变了原著散文化的倾向,克服了原著情结松散的问题,从而使得话剧《生死场》更具艺术张力和戏剧冲击力。
一、新生与愚昧
导演田沁鑫在萧红原著的基础上重新构建了人物关系,把赵三与二里半这两个本无关系的家庭串联起来,并由这两家人的矛盾纠葛连接起民族、阶级、父子、父女、夫妻、男女等冲突。这样一种调整使“几个主要人物的性格更加鲜明突出”c,这一冲突主要体现在“私奔”“提亲”“睡菜窖”“埋王婆”“金枝产子”“成业归来”等几幕戏当中。成业和金枝的未婚先孕引起了两个家庭的新生儿女对幸福的追求与传统父辈看重面子的愚昧之间的矛盾冲突。
二里半和赵三是传统愚昧的代表,在得知儿女的事后,更多的是关心自己的面子,觉得败坏了自己。由于自己“先有孩子后成亲”而被全村人所看不起、极度自卑的二里半一次次自言自语地说着“丢人呀,丢人呀,咋就这么丢人呢”,提亲时也只是吞吞吐吐东拉西扯,不敢直说两家结亲的事。而“胆子大”的赵三觉得二里半的提亲侮辱了自己的名声,看不起他们一家,并恼怒自己的女儿坑了自己,想打死她。他们怯懦、蒙昧,认为儿女“做熟饭”败坏门风,会被人看不起的,还会连累自己在整个村里没法抬头做人。愚昧无知的村民村妇们也以取笑谈论二里半和麻婆的不检点为乐,背后嘀咕着常去河沿的金枝,将王婆的死都怪罪在金枝的不争气上。
在家长眼中丢脸的事情,年轻儿女们却不是这样认为。导演借助于灯光舞美的设置展现出回忆闪现的场景,表现了传统与新生价值观之间的冲突。在剧中,成业一改原著中一个欺凌压迫女性的人性恶的代表,成为一个勇敢负责的正面男子汉形象。他勇敢地向父母表达了对金枝的喜欢,并在父亲软弱不堪时直接向赵三一家提亲,在遭到家人反对后便又带着金枝私奔。金枝也勇于追求自己的爱情,敢于承担不被世俗理解的后果。面对村人的侮辱和父亲鄙弃,金枝在母亲王婆的支持和保护下她勇敢地向村人抗争,为自己为孩子争取不被戳点的机会。他们是新一代的代表,比起父辈,他们活得更像个人,有自己的感情与追求,有盲目的出走与反抗,他们与传统的麻木和愚昧做斗争,追求属于自己的幸福。
在“金枝生育”这一场景中,新生和愚昧的冲突得到充分体现。空空的舞台上,只有拴住金枝双脚的两根绳索,一个陶土盆和两个女人伶仃的身影。王婆和金枝交替叙述着卖牛和母猪生育的情景,而男人却在黑暗之中相互埋怨各自的丢人。两个男人,赵三和二里半哭丧着脸佝偻着腰,婆婆妈妈,絮絮叨叨,围绕着自己的面子问题兜圈子,各自唠叨着儿女的丢人。金枝却独自接受分娩这一“刑罚”,承担着繁衍生命之责。在王婆“死了也得生”的决绝中,婴儿呱呱坠地,面对小金枝的出生,赵三却将婴儿活活摔死,借此抹平自己心上的屈辱。而二里半也是为孩子的摔死而长舒一口气:“赵三,我不欠你了,咱俩两清了!”一个无辜的生命就这样成了两个男人内心怨恨憋屈的牺牲品。他们将生命看得如同草芥,麻木而不自知,固守封建道德思想,不认同未婚先孕的“孽种”,以自己的愚昧方式换取自己的面子。
在原始、落后的乡村中,村人个个蒙昧无知,对生死麻木,只关心着别人的家长里短和面子问题。成业与金枝却打破了这种愚昧状态,为了自己的爱情,不顾父母的压力和村人的白眼,勇敢地追求着属于自己的幸福。他们的新生和周围无处不在的封建愚昧氛围构成了激烈的冲突关系,然而却怎么也唤不醒沉浸其中的无知村民们。
二、剥削与反抗
虽然村民们固守传统,麻木不堪,可他们毕竟是人,他们要生存,要生活,所以当地主的剥削使其无法再活下去时他们选择了反抗,为了能够活下去而反抗。剥削与反抗的戏剧冲突在舞台上最重要的展现便是“杀小偷”这一幕戏,通过红色灯光和草架子幕布的巧妙设计向观众表演了赵三与“二爷”间的激烈搏斗,让人感受到赵三对于地主的仇恨。但即便是“胆子大”的赵三在杀完人之后也是无措与不安的,他手拿带血的镰刀,喘着粗气,挺着僵硬的身躯,迈着打战的步伐从幕后走向台前,以血为代价的反抗使他恐惧。在灯光的配合之下观众同赵三一起回忆了与地主间的谈话:在“吃了上顿没下顿,除了河里那点儿鱼没啥吃食了……吃了上顿没下顿……已经活不成了”的极度贫穷情况下,只顾剥削农民,还要不断加租满足自身利益的地主二爷,显然会受到被压迫农民的反抗:“那我……就,整死你!”可是农民本身的劣根性与奴性的存在使赵三在发现自己杀错人之后,便双腿乏力,无法相信眼前的一切却被迫接受这绝望的事实,从“一块铁”直接变成了“一摊泥”,不断地辩解渴求只为了能活着而已。
赵三因误杀小偷而锒铛入狱后,二爷这个地主却扮演了一个大善人的角色,用钱把赵三赎了出来。此时,蛮干的赵三只有惊讶疑惑和感激涕零。“传统意义上的剥削者和被剥削者的关系被放入背景,一个真实生活着的农民的心理动机和情感状态就自然呈现。他先前只能以谋杀的反抗形式来显示壮举,对于他的众人之首的地位只能如此,但怯懦和犹豫也伴随而生;现在他必然俯首帖耳,因为救命之恩,对于农民而言,就是不可违之的规约。之前的反抗早已抛诸脑后,荡然无存,生命肉體的救赎伴随着人性的泯灭,活着就是人这一生最重要的事情,为此可以没有尊严”d。狱中喜悦被赎的赵三与家中悲哀服毒的王婆通过前后灯光设计巧妙构成时空交错之感,赵三在后哼着欢快的小调,表达自己对二爷救命之恩的感激之情;王婆在前不断叙述家中的悲惨:二爷没死,金枝跑了,赵三服了软。一个内心刚强的女性看清丈夫骨子里存在的奴性与怯懦之后,精神支柱也随之崩塌,遏制不住的遗憾与失望促使王婆选择了服毒自杀。一明一暗,一喜一悲的舞台设置更显现了剥削与反抗之间的戏剧冲突的强烈张力。
关键词:话剧 《生死场》 戏剧冲突 愚昧 反抗 觉醒
话剧《生死场》是导演田沁鑫根据著名作家萧红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的一部作品。在继承原作对于生死这一命题的深入拓展之外,田沁鑫还“改变了原著人物形象单一、人物关系杂乱的情况,删减大批人物,重新搭建人物关系”a。以赵三和二里半两个家庭为主线,把夫妻关系、男女冲突、家庭冲突、阶级冲突、民族冲突等矛盾集中在这两个家庭中,通过他们展现人们面对生死的麻木与冷漠,以及人们在心灵和肉体感受上的巨大差异,展示人们过着虽生犹死的乡土生活。而在这些矛盾冲突之中最主要的就是新生与愚昧、剥削与反抗、侵略与觉醒这三对。“田沁鑫采用蒙太奇的艺术手法,将在同一时间、不同空间中发生的事平行地展现在舞台上,这些平行的故事情节互相交叉,人物之间的联系逐渐出现,各种矛盾接踵而至,不相关联的片段通过矛盾紧紧地联系在一起”b。可以说,这些矛盾冲突不仅构成了整部话剧最主要的戏剧冲突,而且也改变了原著散文化的倾向,克服了原著情结松散的问题,从而使得话剧《生死场》更具艺术张力和戏剧冲击力。
一、新生与愚昧
导演田沁鑫在萧红原著的基础上重新构建了人物关系,把赵三与二里半这两个本无关系的家庭串联起来,并由这两家人的矛盾纠葛连接起民族、阶级、父子、父女、夫妻、男女等冲突。这样一种调整使“几个主要人物的性格更加鲜明突出”c,这一冲突主要体现在“私奔”“提亲”“睡菜窖”“埋王婆”“金枝产子”“成业归来”等几幕戏当中。成业和金枝的未婚先孕引起了两个家庭的新生儿女对幸福的追求与传统父辈看重面子的愚昧之间的矛盾冲突。
二里半和赵三是传统愚昧的代表,在得知儿女的事后,更多的是关心自己的面子,觉得败坏了自己。由于自己“先有孩子后成亲”而被全村人所看不起、极度自卑的二里半一次次自言自语地说着“丢人呀,丢人呀,咋就这么丢人呢”,提亲时也只是吞吞吐吐东拉西扯,不敢直说两家结亲的事。而“胆子大”的赵三觉得二里半的提亲侮辱了自己的名声,看不起他们一家,并恼怒自己的女儿坑了自己,想打死她。他们怯懦、蒙昧,认为儿女“做熟饭”败坏门风,会被人看不起的,还会连累自己在整个村里没法抬头做人。愚昧无知的村民村妇们也以取笑谈论二里半和麻婆的不检点为乐,背后嘀咕着常去河沿的金枝,将王婆的死都怪罪在金枝的不争气上。
在家长眼中丢脸的事情,年轻儿女们却不是这样认为。导演借助于灯光舞美的设置展现出回忆闪现的场景,表现了传统与新生价值观之间的冲突。在剧中,成业一改原著中一个欺凌压迫女性的人性恶的代表,成为一个勇敢负责的正面男子汉形象。他勇敢地向父母表达了对金枝的喜欢,并在父亲软弱不堪时直接向赵三一家提亲,在遭到家人反对后便又带着金枝私奔。金枝也勇于追求自己的爱情,敢于承担不被世俗理解的后果。面对村人的侮辱和父亲鄙弃,金枝在母亲王婆的支持和保护下她勇敢地向村人抗争,为自己为孩子争取不被戳点的机会。他们是新一代的代表,比起父辈,他们活得更像个人,有自己的感情与追求,有盲目的出走与反抗,他们与传统的麻木和愚昧做斗争,追求属于自己的幸福。
在“金枝生育”这一场景中,新生和愚昧的冲突得到充分体现。空空的舞台上,只有拴住金枝双脚的两根绳索,一个陶土盆和两个女人伶仃的身影。王婆和金枝交替叙述着卖牛和母猪生育的情景,而男人却在黑暗之中相互埋怨各自的丢人。两个男人,赵三和二里半哭丧着脸佝偻着腰,婆婆妈妈,絮絮叨叨,围绕着自己的面子问题兜圈子,各自唠叨着儿女的丢人。金枝却独自接受分娩这一“刑罚”,承担着繁衍生命之责。在王婆“死了也得生”的决绝中,婴儿呱呱坠地,面对小金枝的出生,赵三却将婴儿活活摔死,借此抹平自己心上的屈辱。而二里半也是为孩子的摔死而长舒一口气:“赵三,我不欠你了,咱俩两清了!”一个无辜的生命就这样成了两个男人内心怨恨憋屈的牺牲品。他们将生命看得如同草芥,麻木而不自知,固守封建道德思想,不认同未婚先孕的“孽种”,以自己的愚昧方式换取自己的面子。
在原始、落后的乡村中,村人个个蒙昧无知,对生死麻木,只关心着别人的家长里短和面子问题。成业与金枝却打破了这种愚昧状态,为了自己的爱情,不顾父母的压力和村人的白眼,勇敢地追求着属于自己的幸福。他们的新生和周围无处不在的封建愚昧氛围构成了激烈的冲突关系,然而却怎么也唤不醒沉浸其中的无知村民们。
二、剥削与反抗
虽然村民们固守传统,麻木不堪,可他们毕竟是人,他们要生存,要生活,所以当地主的剥削使其无法再活下去时他们选择了反抗,为了能够活下去而反抗。剥削与反抗的戏剧冲突在舞台上最重要的展现便是“杀小偷”这一幕戏,通过红色灯光和草架子幕布的巧妙设计向观众表演了赵三与“二爷”间的激烈搏斗,让人感受到赵三对于地主的仇恨。但即便是“胆子大”的赵三在杀完人之后也是无措与不安的,他手拿带血的镰刀,喘着粗气,挺着僵硬的身躯,迈着打战的步伐从幕后走向台前,以血为代价的反抗使他恐惧。在灯光的配合之下观众同赵三一起回忆了与地主间的谈话:在“吃了上顿没下顿,除了河里那点儿鱼没啥吃食了……吃了上顿没下顿……已经活不成了”的极度贫穷情况下,只顾剥削农民,还要不断加租满足自身利益的地主二爷,显然会受到被压迫农民的反抗:“那我……就,整死你!”可是农民本身的劣根性与奴性的存在使赵三在发现自己杀错人之后,便双腿乏力,无法相信眼前的一切却被迫接受这绝望的事实,从“一块铁”直接变成了“一摊泥”,不断地辩解渴求只为了能活着而已。
赵三因误杀小偷而锒铛入狱后,二爷这个地主却扮演了一个大善人的角色,用钱把赵三赎了出来。此时,蛮干的赵三只有惊讶疑惑和感激涕零。“传统意义上的剥削者和被剥削者的关系被放入背景,一个真实生活着的农民的心理动机和情感状态就自然呈现。他先前只能以谋杀的反抗形式来显示壮举,对于他的众人之首的地位只能如此,但怯懦和犹豫也伴随而生;现在他必然俯首帖耳,因为救命之恩,对于农民而言,就是不可违之的规约。之前的反抗早已抛诸脑后,荡然无存,生命肉體的救赎伴随着人性的泯灭,活着就是人这一生最重要的事情,为此可以没有尊严”d。狱中喜悦被赎的赵三与家中悲哀服毒的王婆通过前后灯光设计巧妙构成时空交错之感,赵三在后哼着欢快的小调,表达自己对二爷救命之恩的感激之情;王婆在前不断叙述家中的悲惨:二爷没死,金枝跑了,赵三服了软。一个内心刚强的女性看清丈夫骨子里存在的奴性与怯懦之后,精神支柱也随之崩塌,遏制不住的遗憾与失望促使王婆选择了服毒自杀。一明一暗,一喜一悲的舞台设置更显现了剥削与反抗之间的戏剧冲突的强烈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