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愚昧走向觉醒

来源 :名作欣赏·评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gen_g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话剧《生死场》是导演田沁鑫根据著名作家萧红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的一部作品。在继承原著对于生死这一命题的聚焦外,田沁鑫还重新搭建了人物关系,以两个家庭为主线,将新生与愚昧、剥削与反抗、侵略与觉醒这三对主要矛盾串联起来,化解了原著结构松散的问题,从而使话剧《生死场》更具艺术张力和戏剧冲击力。
  关键词:话剧 《生死场》 戏剧冲突 愚昧 反抗 觉醒
  话剧《生死场》是导演田沁鑫根据著名作家萧红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的一部作品。在继承原作对于生死这一命题的深入拓展之外,田沁鑫还“改变了原著人物形象单一、人物关系杂乱的情况,删减大批人物,重新搭建人物关系”a。以赵三和二里半两个家庭为主线,把夫妻关系、男女冲突、家庭冲突、阶级冲突、民族冲突等矛盾集中在这两个家庭中,通过他们展现人们面对生死的麻木与冷漠,以及人们在心灵和肉体感受上的巨大差异,展示人们过着虽生犹死的乡土生活。而在这些矛盾冲突之中最主要的就是新生与愚昧、剥削与反抗、侵略与觉醒这三对。“田沁鑫采用蒙太奇的艺术手法,将在同一时间、不同空间中发生的事平行地展现在舞台上,这些平行的故事情节互相交叉,人物之间的联系逐渐出现,各种矛盾接踵而至,不相关联的片段通过矛盾紧紧地联系在一起”b。可以说,这些矛盾冲突不仅构成了整部话剧最主要的戏剧冲突,而且也改变了原著散文化的倾向,克服了原著情结松散的问题,从而使得话剧《生死场》更具艺术张力和戏剧冲击力。
  一、新生与愚昧
  导演田沁鑫在萧红原著的基础上重新构建了人物关系,把赵三与二里半这两个本无关系的家庭串联起来,并由这两家人的矛盾纠葛连接起民族、阶级、父子、父女、夫妻、男女等冲突。这样一种调整使“几个主要人物的性格更加鲜明突出”c,这一冲突主要体现在“私奔”“提亲”“睡菜窖”“埋王婆”“金枝产子”“成业归来”等几幕戏当中。成业和金枝的未婚先孕引起了两个家庭的新生儿女对幸福的追求与传统父辈看重面子的愚昧之间的矛盾冲突。
  二里半和赵三是传统愚昧的代表,在得知儿女的事后,更多的是关心自己的面子,觉得败坏了自己。由于自己“先有孩子后成亲”而被全村人所看不起、极度自卑的二里半一次次自言自语地说着“丢人呀,丢人呀,咋就这么丢人呢”,提亲时也只是吞吞吐吐东拉西扯,不敢直说两家结亲的事。而“胆子大”的赵三觉得二里半的提亲侮辱了自己的名声,看不起他们一家,并恼怒自己的女儿坑了自己,想打死她。他们怯懦、蒙昧,认为儿女“做熟饭”败坏门风,会被人看不起的,还会连累自己在整个村里没法抬头做人。愚昧无知的村民村妇们也以取笑谈论二里半和麻婆的不检点为乐,背后嘀咕着常去河沿的金枝,将王婆的死都怪罪在金枝的不争气上。
  在家长眼中丢脸的事情,年轻儿女们却不是这样认为。导演借助于灯光舞美的设置展现出回忆闪现的场景,表现了传统与新生价值观之间的冲突。在剧中,成业一改原著中一个欺凌压迫女性的人性恶的代表,成为一个勇敢负责的正面男子汉形象。他勇敢地向父母表达了对金枝的喜欢,并在父亲软弱不堪时直接向赵三一家提亲,在遭到家人反对后便又带着金枝私奔。金枝也勇于追求自己的爱情,敢于承担不被世俗理解的后果。面对村人的侮辱和父亲鄙弃,金枝在母亲王婆的支持和保护下她勇敢地向村人抗争,为自己为孩子争取不被戳点的机会。他们是新一代的代表,比起父辈,他们活得更像个人,有自己的感情与追求,有盲目的出走与反抗,他们与传统的麻木和愚昧做斗争,追求属于自己的幸福。
  在“金枝生育”这一场景中,新生和愚昧的冲突得到充分体现。空空的舞台上,只有拴住金枝双脚的两根绳索,一个陶土盆和两个女人伶仃的身影。王婆和金枝交替叙述着卖牛和母猪生育的情景,而男人却在黑暗之中相互埋怨各自的丢人。两个男人,赵三和二里半哭丧着脸佝偻着腰,婆婆妈妈,絮絮叨叨,围绕着自己的面子问题兜圈子,各自唠叨着儿女的丢人。金枝却独自接受分娩这一“刑罚”,承担着繁衍生命之责。在王婆“死了也得生”的决绝中,婴儿呱呱坠地,面对小金枝的出生,赵三却将婴儿活活摔死,借此抹平自己心上的屈辱。而二里半也是为孩子的摔死而长舒一口气:“赵三,我不欠你了,咱俩两清了!”一个无辜的生命就这样成了两个男人内心怨恨憋屈的牺牲品。他们将生命看得如同草芥,麻木而不自知,固守封建道德思想,不认同未婚先孕的“孽种”,以自己的愚昧方式换取自己的面子。
  在原始、落后的乡村中,村人个个蒙昧无知,对生死麻木,只关心着别人的家长里短和面子问题。成业与金枝却打破了这种愚昧状态,为了自己的爱情,不顾父母的压力和村人的白眼,勇敢地追求着属于自己的幸福。他们的新生和周围无处不在的封建愚昧氛围构成了激烈的冲突关系,然而却怎么也唤不醒沉浸其中的无知村民们。
  二、剥削与反抗
  虽然村民们固守传统,麻木不堪,可他们毕竟是人,他们要生存,要生活,所以当地主的剥削使其无法再活下去时他们选择了反抗,为了能够活下去而反抗。剥削与反抗的戏剧冲突在舞台上最重要的展现便是“杀小偷”这一幕戏,通过红色灯光和草架子幕布的巧妙设计向观众表演了赵三与“二爷”间的激烈搏斗,让人感受到赵三对于地主的仇恨。但即便是“胆子大”的赵三在杀完人之后也是无措与不安的,他手拿带血的镰刀,喘着粗气,挺着僵硬的身躯,迈着打战的步伐从幕后走向台前,以血为代价的反抗使他恐惧。在灯光的配合之下观众同赵三一起回忆了与地主间的谈话:在“吃了上顿没下顿,除了河里那点儿鱼没啥吃食了……吃了上顿没下顿……已经活不成了”的极度贫穷情况下,只顾剥削农民,还要不断加租满足自身利益的地主二爷,显然会受到被压迫农民的反抗:“那我……就,整死你!”可是农民本身的劣根性与奴性的存在使赵三在发现自己杀错人之后,便双腿乏力,无法相信眼前的一切却被迫接受这绝望的事实,从“一块铁”直接变成了“一摊泥”,不断地辩解渴求只为了能活着而已。
  赵三因误杀小偷而锒铛入狱后,二爷这个地主却扮演了一个大善人的角色,用钱把赵三赎了出来。此时,蛮干的赵三只有惊讶疑惑和感激涕零。“传统意义上的剥削者和被剥削者的关系被放入背景,一个真实生活着的农民的心理动机和情感状态就自然呈现。他先前只能以谋杀的反抗形式来显示壮举,对于他的众人之首的地位只能如此,但怯懦和犹豫也伴随而生;现在他必然俯首帖耳,因为救命之恩,对于农民而言,就是不可违之的规约。之前的反抗早已抛诸脑后,荡然无存,生命肉體的救赎伴随着人性的泯灭,活着就是人这一生最重要的事情,为此可以没有尊严”d。狱中喜悦被赎的赵三与家中悲哀服毒的王婆通过前后灯光设计巧妙构成时空交错之感,赵三在后哼着欢快的小调,表达自己对二爷救命之恩的感激之情;王婆在前不断叙述家中的悲惨:二爷没死,金枝跑了,赵三服了软。一个内心刚强的女性看清丈夫骨子里存在的奴性与怯懦之后,精神支柱也随之崩塌,遏制不住的遗憾与失望促使王婆选择了服毒自杀。一明一暗,一喜一悲的舞台设置更显现了剥削与反抗之间的戏剧冲突的强烈张力。
其他文献
摘 要: 老子提倡的“无为”思想,其中一个重要内容是“不争”。“不争”意味着要保持甘于居下、淡泊名利、少私寡欲的生存状态,它如同水一般具有包容性、涵养性的特征。作为一种品德,“不争”是每个人所应当具有的重要美德,它是统治者施政所具有的善德,同时,也是天地万物所本具有的一种内在品德。“不争”所體现出来的价值观对提升个人修养、建构和谐社会与建设生态文明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老子 无为 不争
摘 要: 如今英語电视剧在中国飞速传播,字幕翻译已经成为一个研究热点。翻译目的论认为翻译目的决定翻译行为。本文以英剧《唐顿庄园》为例,从翻译目的论的视角出发,以字幕的目的限制、技术限制和文化差异为切入点,分析字幕翻译中的难点,并提供解决方法,以达到帮助中国观众准确了解剧情的目的。  关键词:目的论 《唐顿庄园》 字幕翻译 翻译方法  一、引言  如今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越来越高,在欣赏中国优秀影视作
摘 要: 《周南·关雎》为《诗经》之首,通过塑造“持中平和”者(君子)的形象,对我国传统“中庸”思想做了现身说法般深入浅出的阐释。大语文观下,《关雎》一文蕴含的“中庸”思想,既能引导当今中学生体认中华民族古老智慧,又对学生的精神生活和价值追求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迪,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和教育意义。  关键词 : 《诗经·关雎》 中庸之道 中和思想 礼 教育意义  当下的教育大环境应试之风盛行,面对一
摘 要: 悲剧理论在两千余年的发展中得到了丰富的阐释,近代以降的悲剧逐渐跳脱出英雄受难的模式,呈现出更为世俗化的特征;在此背景下,不少学者宣称悲剧在现代社会已然衰亡。然而以雷蒙·威廉斯、特里·伊格尔顿为代表的英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认为,悲剧不仅没有死亡,相反,其更为普遍地存在于现代社会中,这在如今形式更为丰富的艺术作品及日常生活经验中都有所显现。对“邪恶”“无序”“革命”的批判性阐释是威廉斯的现
摘要:《诗经》中的“方”与现代汉语中的“方”主要不同之处有两个:一个是《诗经》的“方”可以假借为“子房”的“房”;另一个是《诗经》中的“方”可以做谓语中心词,意思是“到达尽头”或“占据”。  摘要:《诗经》 方 动词 语境义 语言义  “方”的古今词义差别不大,《新华字典》(第11版)有七个义项:四个角全是直角的四边形或六个面全是方形的六面体;正直;方向,方面;方法,法子;副词,才;副词,正,正当
摘 要: 以普通人为对象的爱情叙事反映了现代社会复杂的两性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展示出市民文化中的社会矛盾。何顿在《幸福街》中通过对青年一代与父母一代两辈人的爱情故事的描绘展现生活最本真的状态,以底层市民群体爱情问题来折射社会的发展状况。本文从故事模式、艺术表现以及价值与局限三个方面对不同人物角色的爱情叙事进行研究,旨在基于对作品中的形象塑造的梳理来发掘叙事特色与技巧以及探寻隐藏在情感关系和伦理关系背
摘 要:巴金最早曾以异域题材小说创作闻名,这些作品凝聚着作家的个人理想与抱负。靳以早期小说虽然也被冠以“异域情调”,但究其实,不过是把异域人物放在国内背景中,旨在书写个体的情感隐痛。巴金、靳以的这些小说,对他们个人的总体创作,都有极为重要的奠基意义,即巴金具有深广的创作视野与博大的人道主义情怀,靳以则因器局颇为狭小而难有更多建树。  关键词:巴金 靳以 小说 “异域情调”  在20世纪30年代,巴
摘要:将知识思维全面展现出来的主要途径就是阅读,借助思维导图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全面改革,是现如今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教师借助思维导图教学可以将教学目标最大限度地展现,课前利用导图进行课程准备,可以将教学思路更加言简意赅地教授给学生。教学课程中,思维导图的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深度理解以及记忆,在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的同时,促进学生多方位全面发展。  关键词:思维导图;语文教学  一、精心设计板
摘 要: 脱胎于西方文学史的成长小说伴随非理性主义思潮的兴起孕育出反成长小说。受多元文化熏陶的艾利丝·门罗创作出反成长小说《亲爱的生活》。该部作品通过审视女性的成长历程,揭示两性生存处境、阐明人的成长方式、澄清成长的过程性,为反成长小说的对象、现象、本质提供参照。  关键词:成长 反成长 门罗 《亲爱的生活》  成长小说形成于浪漫主义时期,在德国的典型样式是教育小说,如维兰德《阿迦同的故事》、歌德
摘 要:新世纪以来的文化界掀起了一股“阳明热”,其中在王阳明的故乡浙江就创排了多部“阳明戏”。姚剧《王阳明》、越剧《王阳明》 和话剧《千古一圣王阳明》 等“阳明戏”,立足于全面展现王阳明一生的传奇经历,这些戏剧的创排无疑既有助于我们形象地了解王阳明的生平事迹,又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王阳明的思想精神。  关键词:王阳明 越剧 姚剧 话剧  一、新世纪浙江“阳明戏”的创排  新世纪以来的文化界掀起了一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