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标(实验稿)》指出:“要培养学生直接从图中搜集、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苏教版低年级数学教材就是通过富有趣味且可读性强的主题图来呈现数学信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读图、描述、解读,去理解图意、理清思路、找准算法。
【关键词】读图;解读;描述;培养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要培养学生直接从图中搜集、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而“用形式多样、可读性强的主题图呈现数学信息”则是苏教版小学数学课本的特色之一。在教学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会看图、解读、描述图意,有助于帮助学生弄清算理,解决问题,发展能力。笔者在实际教学中,对于如何引导低年级学生看图、解读、培养数学能力方面做了如下尝试:
一、读图有顺序
观察能力的培养是低年级学生数学学习的主要任务之一。在课堂上,我们看出从幼儿园到刚进入小学,孩子看图的目的性不强,很随意,注意力容易分散。比如新学期第一课的主题图:
学生一打开课本就会被精美的画面所吸引,“哇,有木马!”“这边还有飞机呢!”……此时,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按从左往右或从上往下的顺序,用眼观察、动手点数,从数学的角度观察画面,并适时提问:你看到图中有几个滑梯?(指导学生完整地回答:我看到图中有1个滑梯。)你还看见有几个秋千?几个木马?几架飞机……在让学生“数一数、比一比、排一排”中建立起自然数与具体实物之间的联系。
二、描述有指导
在有序观察图的基础上,我们还要求学生能够描述所见所想。不同的年级段对描述的要求不一样。在低年级期间,只需要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表述,做到语言简练、条理清晰,从中获取数量上的多少、增减等一些直观性的教学信息,描述从模仿开始,教给学生描述图意和回答问题的“固定模式”。比如在教学20以内的加法时,我有意识地让学生这样描述图意,原来有( )只小鸟,后来先增加了( ),又增加了( ),现在一共有( );而对于减法题,则这样描述:原来有( ),先减少( ),再减少( ),现在还有( )。
对于指导学生说解题思路时,我用这样的句式来训练:“这道题我是这样想的,左边有( ),右边有( ),一共就有( )。”“这一题原来有( ),后来增加(减少)了( ),求现在一共有( ),所以就用加(减)法来计算。”……经过一段时间的反复强化训练,学生就学会用数学语言有序的描述了。
三、解读有诀窍
1.解读单一的主题图。为了提高学习兴趣,苏教版数学课本中的主题图,通常都会创设一个有趣的故事情境。比如: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教学“比多”、“比少”问题,教科书中创设了一个森林运动会的故事背景,其中蕴含了小兔和小猴的只数同样多、小松鼠的只数比小熊多、小熊的只数比小兔少等数学信息。可是在孩子们的眼里,闪现的更多的是故事情节,是美丽的森林,是碧绿的草地……都属于非数学信息。于是我抛出这样几个问题:①哪些小动物来参加运动会呢?②它们分别有几只?③小兔和小猴的只数一样多吗?这样几个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图中小猴的只数和小兔的只数一一对应,自然而然地认识到“同样多”的含义,学生说出:小猴的只数和小兔的只数同样多,还可以说小兔的只数和小猴同样多。在此基础上,再设计如下问题:①小松鼠队和小熊队也是同样多吗?②小松鼠队和小熊队比,谁的只数多?利用学具找出图中的小松鼠和小熊一一对应的部分,剩余部分就是“多”或“少”的部分,这样就认识了“多”和“少”的含义,通过让学生说:“小松鼠的只数比小熊多,小熊的只数比小松鼠少。”学生能够意识到“比多”、“比少”的关键是弄清“谁与谁比”。这样有层次的提问,长期坚持下去,就能提高低年级学生的读图能力。
2.解读图文结合的主题图。随着学生识字量的增加,主题上渐渐多了文字,但孩子们习惯于看图而忽视了文字。比如一年级上册期末复习的第19题:
图上描述的是一群小朋友去游玩,大树的左边有3个小朋友,右边出现的三个小朋友,文字描述的是“我后面有8人”。在实际教学时,很多学生不看文字,只是数到左边3人,右边3人(有3人被大树遮住了),于是一共有3+3=6(人),完全脱离文字描述。针对这些情况,在另一个班教学时,我引导学生先读图,再看文字,说一说,从图文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这一题要求什么问题,这样把图文结合起来理解,理清插图与文字之间的联系,解决问题就不容易出现失误了。
3.解读信息量大的主题图。到了单元复习时,有些图蕴含的信息量明显增多了,需要学生在有序观察、解读的基础上综合分析。例如一年级上学期第79页的第11题:
图上画了10只小狗、9只青蛙、10只小鸟,要求根据情节,写出连加或加减混合的算式。学生从图中说出:“荷叶上原来分别有5只青蛙和4只青蛙,后来有2只青蛙跳下水了,现在荷叶上有多少只青蛙呢?”“第一棵树上有5只小鸟,第二棵树上有2只小鸟,后来又飞来了3只小鸟,现在树上有多少只小鸟?”“第一只船上有3只小狗,第二只船上有4只小狗,又来了3只小狗,现在一共有多少只小狗?”这样弄清每种小动物出现的先后逻辑顺序,再运用已有的计算方法解决问题,从而培养了学生观察、分析、判断的能力。
总之,培养初入学孩子的数学能力,读图能力是基础。较强的读图能力。既可以帮助低年级学生弄清题意、理清思路,又为以后解读线段图、图表等打下牢固的基础,同时,为今后学生利用画图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奠定思维基础!
【关键词】读图;解读;描述;培养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要培养学生直接从图中搜集、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而“用形式多样、可读性强的主题图呈现数学信息”则是苏教版小学数学课本的特色之一。在教学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会看图、解读、描述图意,有助于帮助学生弄清算理,解决问题,发展能力。笔者在实际教学中,对于如何引导低年级学生看图、解读、培养数学能力方面做了如下尝试:
一、读图有顺序
观察能力的培养是低年级学生数学学习的主要任务之一。在课堂上,我们看出从幼儿园到刚进入小学,孩子看图的目的性不强,很随意,注意力容易分散。比如新学期第一课的主题图:
学生一打开课本就会被精美的画面所吸引,“哇,有木马!”“这边还有飞机呢!”……此时,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按从左往右或从上往下的顺序,用眼观察、动手点数,从数学的角度观察画面,并适时提问:你看到图中有几个滑梯?(指导学生完整地回答:我看到图中有1个滑梯。)你还看见有几个秋千?几个木马?几架飞机……在让学生“数一数、比一比、排一排”中建立起自然数与具体实物之间的联系。
二、描述有指导
在有序观察图的基础上,我们还要求学生能够描述所见所想。不同的年级段对描述的要求不一样。在低年级期间,只需要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表述,做到语言简练、条理清晰,从中获取数量上的多少、增减等一些直观性的教学信息,描述从模仿开始,教给学生描述图意和回答问题的“固定模式”。比如在教学20以内的加法时,我有意识地让学生这样描述图意,原来有( )只小鸟,后来先增加了( ),又增加了( ),现在一共有( );而对于减法题,则这样描述:原来有( ),先减少( ),再减少( ),现在还有( )。
对于指导学生说解题思路时,我用这样的句式来训练:“这道题我是这样想的,左边有( ),右边有( ),一共就有( )。”“这一题原来有( ),后来增加(减少)了( ),求现在一共有( ),所以就用加(减)法来计算。”……经过一段时间的反复强化训练,学生就学会用数学语言有序的描述了。
三、解读有诀窍
1.解读单一的主题图。为了提高学习兴趣,苏教版数学课本中的主题图,通常都会创设一个有趣的故事情境。比如: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教学“比多”、“比少”问题,教科书中创设了一个森林运动会的故事背景,其中蕴含了小兔和小猴的只数同样多、小松鼠的只数比小熊多、小熊的只数比小兔少等数学信息。可是在孩子们的眼里,闪现的更多的是故事情节,是美丽的森林,是碧绿的草地……都属于非数学信息。于是我抛出这样几个问题:①哪些小动物来参加运动会呢?②它们分别有几只?③小兔和小猴的只数一样多吗?这样几个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图中小猴的只数和小兔的只数一一对应,自然而然地认识到“同样多”的含义,学生说出:小猴的只数和小兔的只数同样多,还可以说小兔的只数和小猴同样多。在此基础上,再设计如下问题:①小松鼠队和小熊队也是同样多吗?②小松鼠队和小熊队比,谁的只数多?利用学具找出图中的小松鼠和小熊一一对应的部分,剩余部分就是“多”或“少”的部分,这样就认识了“多”和“少”的含义,通过让学生说:“小松鼠的只数比小熊多,小熊的只数比小松鼠少。”学生能够意识到“比多”、“比少”的关键是弄清“谁与谁比”。这样有层次的提问,长期坚持下去,就能提高低年级学生的读图能力。
2.解读图文结合的主题图。随着学生识字量的增加,主题上渐渐多了文字,但孩子们习惯于看图而忽视了文字。比如一年级上册期末复习的第19题:
图上描述的是一群小朋友去游玩,大树的左边有3个小朋友,右边出现的三个小朋友,文字描述的是“我后面有8人”。在实际教学时,很多学生不看文字,只是数到左边3人,右边3人(有3人被大树遮住了),于是一共有3+3=6(人),完全脱离文字描述。针对这些情况,在另一个班教学时,我引导学生先读图,再看文字,说一说,从图文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这一题要求什么问题,这样把图文结合起来理解,理清插图与文字之间的联系,解决问题就不容易出现失误了。
3.解读信息量大的主题图。到了单元复习时,有些图蕴含的信息量明显增多了,需要学生在有序观察、解读的基础上综合分析。例如一年级上学期第79页的第11题:
图上画了10只小狗、9只青蛙、10只小鸟,要求根据情节,写出连加或加减混合的算式。学生从图中说出:“荷叶上原来分别有5只青蛙和4只青蛙,后来有2只青蛙跳下水了,现在荷叶上有多少只青蛙呢?”“第一棵树上有5只小鸟,第二棵树上有2只小鸟,后来又飞来了3只小鸟,现在树上有多少只小鸟?”“第一只船上有3只小狗,第二只船上有4只小狗,又来了3只小狗,现在一共有多少只小狗?”这样弄清每种小动物出现的先后逻辑顺序,再运用已有的计算方法解决问题,从而培养了学生观察、分析、判断的能力。
总之,培养初入学孩子的数学能力,读图能力是基础。较强的读图能力。既可以帮助低年级学生弄清题意、理清思路,又为以后解读线段图、图表等打下牢固的基础,同时,为今后学生利用画图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奠定思维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