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是教师教学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教师教学效果的好坏。优化课堂教学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那么,如何利用初中化学的特点,在现有教育环境下提高课堂教育效率呢?本人就多年的教学经验来谈一谈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效率的几点看法。
一、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因势利导,引导学生扫除学习中的障碍,唤起他们对学习的兴趣,使他们能积极主动自觉地学习。而学生刚接触化学时会对化学颇有兴趣,尤其对化学实验更感到好奇,所以教师一定要上好第一节课。我利用小实验导入新课,立即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
(1)取一支试管加入无色的氢氧化钠溶液,然后加入几滴无色的酚酞试剂,当学生看到红色液体时候,我再向试管中滴加稀硫酸溶液,试管中的液体又变回原来的无色。
(2)点燃镁条,发出耀眼的白光,产生大量白烟。
(3)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到课前准备好的氧气纯度很高的集气瓶中,带火星的木条能够重新燃烧。
通过对以上的实验操作激发了学生的极大兴趣,同时也向他们展示了化学的博大精深。化学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进而会加强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那么,学生学习化学的动力就长期存在。
二、重视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平等、和諧、信任的师生关系,融洽的课堂气氛是唤起学生学习兴趣并促其主动学习的基础,也是实现主体性参与教学的前提。作为教师,有责任在教育教学中,努力创造和谐、乐学、互相信任、心情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的个性潜能得到释放,让学生愉快地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主动的接近学生,了解学情,热爱本职工作,认真备课,上好每一节课,把自己所有的知识全部传授给每一个学生,赢得学生的尊敬和信任。
三、找准教学关键点
选择与处理好教学关键点是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效率的一个重要环节。如在讲溶解度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浓溶液”和“稀溶液”这些概念,对它们之间的关系不少学生仍分辨不清。在他们看来,“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因为在一定条件下,溶质不能再溶解了;反之,“稀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这种看法正是“先入为主”造成概念性错误,也是初中化学教学的难点所在。为突破这一难点,教师应把问题具体化,巧妙地设计一些有针对性的思考题,让学生分析、判断。例如,先让学生计算20 ℃时氢氧化钙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启发学生回答下列问题:
(1)这时氢氧化钙溶液是否饱和?
(2)这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3)这时溶液是浓溶液还是稀溶液?
(4)饱和溶液是否一定是浓溶液?
这样组织教学,既解决了疑难,又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强化实验问题的研究性
强化实验问题的研究性,对于把握好关键点是至关重要的。如电解水的实验有两种做法:一是观察实验后,教师直接告诉学生负极上产生的是氢气,反应是什么;另一种是观察后问学生,负极上放出的是什么气体。学生可能会说是氢气,教师追问一句“你怎么知道是氢气?”显然只有第二种做法才会使学生产生急切的探究心理,创设出良好的问题情境。通过实验问题的研究来把握教学的关键点,不但能达到理解重点、难点的目的,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研究实验来体会科学研究的乐趣。
五、不要忽视课外实验实践活动
教师在抓好课堂教学的同时,也要指导学生独立开展课外兴趣实验活动,积极为学生创造条件,提供实践活动的场所,增加学生亲身体验研究的机会,推进他们创新实践活动的开展。
(1)带着课题有目的的开展课外实验活动。结合课堂教学内容,以日常生活实践为对象,开展实验活动。如食盐中是否加碘及其碘元素存在形式的分析、收集油烟机上的废弃油制成肥皂等。
(2)走向社会,调查研究,发现问题拟定实验课题进行实地活动。如调查当地农村江河、池水变黑发臭的原因;市民日常食品快餐包装材料、使用数量、废弃处理的调查及建议等作为实验内容,既能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又能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怀。
总之,课堂教学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课堂不再是教师主宰、学生跟着教师走的课堂,教师也不能是单纯的教书匠,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教会学生怎样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的继续学习的能力,课堂上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才能事半功倍,真正提高课堂效率。
(江都市大桥镇中学)
一、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因势利导,引导学生扫除学习中的障碍,唤起他们对学习的兴趣,使他们能积极主动自觉地学习。而学生刚接触化学时会对化学颇有兴趣,尤其对化学实验更感到好奇,所以教师一定要上好第一节课。我利用小实验导入新课,立即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
(1)取一支试管加入无色的氢氧化钠溶液,然后加入几滴无色的酚酞试剂,当学生看到红色液体时候,我再向试管中滴加稀硫酸溶液,试管中的液体又变回原来的无色。
(2)点燃镁条,发出耀眼的白光,产生大量白烟。
(3)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到课前准备好的氧气纯度很高的集气瓶中,带火星的木条能够重新燃烧。
通过对以上的实验操作激发了学生的极大兴趣,同时也向他们展示了化学的博大精深。化学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进而会加强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那么,学生学习化学的动力就长期存在。
二、重视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平等、和諧、信任的师生关系,融洽的课堂气氛是唤起学生学习兴趣并促其主动学习的基础,也是实现主体性参与教学的前提。作为教师,有责任在教育教学中,努力创造和谐、乐学、互相信任、心情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的个性潜能得到释放,让学生愉快地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主动的接近学生,了解学情,热爱本职工作,认真备课,上好每一节课,把自己所有的知识全部传授给每一个学生,赢得学生的尊敬和信任。
三、找准教学关键点
选择与处理好教学关键点是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效率的一个重要环节。如在讲溶解度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浓溶液”和“稀溶液”这些概念,对它们之间的关系不少学生仍分辨不清。在他们看来,“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因为在一定条件下,溶质不能再溶解了;反之,“稀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这种看法正是“先入为主”造成概念性错误,也是初中化学教学的难点所在。为突破这一难点,教师应把问题具体化,巧妙地设计一些有针对性的思考题,让学生分析、判断。例如,先让学生计算20 ℃时氢氧化钙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启发学生回答下列问题:
(1)这时氢氧化钙溶液是否饱和?
(2)这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3)这时溶液是浓溶液还是稀溶液?
(4)饱和溶液是否一定是浓溶液?
这样组织教学,既解决了疑难,又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强化实验问题的研究性
强化实验问题的研究性,对于把握好关键点是至关重要的。如电解水的实验有两种做法:一是观察实验后,教师直接告诉学生负极上产生的是氢气,反应是什么;另一种是观察后问学生,负极上放出的是什么气体。学生可能会说是氢气,教师追问一句“你怎么知道是氢气?”显然只有第二种做法才会使学生产生急切的探究心理,创设出良好的问题情境。通过实验问题的研究来把握教学的关键点,不但能达到理解重点、难点的目的,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研究实验来体会科学研究的乐趣。
五、不要忽视课外实验实践活动
教师在抓好课堂教学的同时,也要指导学生独立开展课外兴趣实验活动,积极为学生创造条件,提供实践活动的场所,增加学生亲身体验研究的机会,推进他们创新实践活动的开展。
(1)带着课题有目的的开展课外实验活动。结合课堂教学内容,以日常生活实践为对象,开展实验活动。如食盐中是否加碘及其碘元素存在形式的分析、收集油烟机上的废弃油制成肥皂等。
(2)走向社会,调查研究,发现问题拟定实验课题进行实地活动。如调查当地农村江河、池水变黑发臭的原因;市民日常食品快餐包装材料、使用数量、废弃处理的调查及建议等作为实验内容,既能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又能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怀。
总之,课堂教学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课堂不再是教师主宰、学生跟着教师走的课堂,教师也不能是单纯的教书匠,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教会学生怎样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的继续学习的能力,课堂上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才能事半功倍,真正提高课堂效率。
(江都市大桥镇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