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主动地、独创地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见解,具有创见的思维,它强调的是思维过程。创造性思维不仅能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内在联系,而且可以产生新颖的独特的想法,提出创造性的见解。
【关键词】 小学数学 创造性思维 培养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激起学生学习的需要,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多种多样,关键是让学生从情境中激发求知欲,从情境中产生问题。在教学中,我尝试利用多媒体的动画效果创设问题情境。例如,教学《圆的面积》的导入部分,先设计一个动画,利用动画复习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推导方法“数方格法”、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推导方法“割补法”、三角形面积推导方法“拼合法”,从而提出问题:求圆的面积应用哪一种方法呢?学生情绪高涨,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究欲望,有的说用“数方格法”,有的说用“拼合法”,有的说用“割补法”,但学生通过继续观察动画却发现这三种方法都不能准确得出圆面积的大小。通过讨论,有的学生提出能不能把圆切开再拼,这样做能行吗?由此产生新的问题。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动画演示,验证了只有“切拼法”才能得出圆面积极大小的设想,使学生对圆面积公式推导的过程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教师只有努力创设情境,摒弃传统的“师道尊严”,做到教学民主,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教与学氛围,才能打开学生的“问题闸门”,进而激活学生的思维。
二、追溯问题的解决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传统的数学教学一直停留在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教学模式上,过于强调对数学概念、法则、性质、公式等的灌输与记忆上,而忽视了对这些知识的产生、发展、形成和应用过程的揭示与探究,未能较好地将知识中蕴藏的丰富的思想方法暴露出来,即使有应用,也只是在解题过程中,强调对问题的一题一解、一招一式的个别解决。反映到教学思想上,就是重结论、轻过程,重解题、轻思路,重知识、轻思维。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已有不少教师认识到数学教学的本质应是“数学思维活动过程”的教学,通过追溯问题的解决过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性思维能力。具体到教学中,要求教师通过展现科学家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诱导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课堂教学有三个因素组成,即学生、教师、教材,与此相适应,在教学活动中,也存在三种思维活动,即学生的思维活动、教师的思維活动、科学家的思维活动(体现在教材中)。这就要求教师必须通过钻研教材,将教材中蕴涵的科学家的思维活动内化为自己的思维活动。让学生在分析、研究过程中,既学到知识,又受到科学思维的熏陶,进而激发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三、加强实践操作,提高学生创新意识
学生有活动实践的天性和创造成功的愿望,我们应该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使他们在“做中想,想中学”。小学生思维是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而抽象思维需要以感性材料为基础。数学教学尤其如此。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创新思维因素,让学生动手摆一摆、量一量、画一画,以及分割、拼合等操作过程,多种感官协调统一。在操作过程中引导学生感受、探索、发现未知,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时,让学生拿事先准备好的12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按要求拼成任意一个长方体,然后观察长、宽、高与体积的关系,学生们通过操作、对比、辨析,既得出体积与长、宽、高有关系,还得出了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并清楚了一个看似简单却最容易领会错误的现象:12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摆成一种长方体后,无论摆放位置发生怎样变化,还是同一种长方体,而且体积没有发生变化。 这样通过实践操作加深了学生对形体的认识,正确区分图形的本质和非本质特征。课堂教学中的教师必须合理采用操作手段,有的放矢地加强诱导、点拨,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适时激励评价,发展创新潜能
当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帮助和指导下解决问题后,教师就应该对他们的学习结果进行评价。教师的恰当评价,特别是对学生个体的评价,会给学生一种自信,从而激励学生创新。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积极性被调动起来,有时学生思维活跃,独到的见解往往会偏离我们预设的教案,教师要能及时对这些想法给予解释。当学生出现错误时,也要及时点拨启发,保持学生尤其是学困生的自尊和自信。这样学生得到的不仅是知识上的启迪,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支持和情感上的满足,学生才敢大胆地各抒己见。当学生有新颖解决方法时,要多加鼓舞,让其保持喜悦心境,体会成功和创造的欢乐,他们才会展开想象的翅膀,发挥创新潜能,做到敢想敢做,不断创新。当然,创新意识的培养,创新能力的形成,需要给学生思考的时间。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长期而艰巨的过程。教师要针对学科的特点,结合教学内容,做到适时、适度贯穿于教学始终;同时也要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做到有趣,有效。让我们给学生一片广阔的天地,给他们一个自主的空间,让他们乐学、会学、善学,让他们的创造思维能力在课堂学习中得到充分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郭敏.浅谈小学数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J].成才之路,2010(19):65-66.
[2] 郭爱英.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J].新疆教育,2012(21):98-99.
【关键词】 小学数学 创造性思维 培养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激起学生学习的需要,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多种多样,关键是让学生从情境中激发求知欲,从情境中产生问题。在教学中,我尝试利用多媒体的动画效果创设问题情境。例如,教学《圆的面积》的导入部分,先设计一个动画,利用动画复习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推导方法“数方格法”、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推导方法“割补法”、三角形面积推导方法“拼合法”,从而提出问题:求圆的面积应用哪一种方法呢?学生情绪高涨,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究欲望,有的说用“数方格法”,有的说用“拼合法”,有的说用“割补法”,但学生通过继续观察动画却发现这三种方法都不能准确得出圆面积的大小。通过讨论,有的学生提出能不能把圆切开再拼,这样做能行吗?由此产生新的问题。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动画演示,验证了只有“切拼法”才能得出圆面积极大小的设想,使学生对圆面积公式推导的过程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教师只有努力创设情境,摒弃传统的“师道尊严”,做到教学民主,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教与学氛围,才能打开学生的“问题闸门”,进而激活学生的思维。
二、追溯问题的解决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传统的数学教学一直停留在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教学模式上,过于强调对数学概念、法则、性质、公式等的灌输与记忆上,而忽视了对这些知识的产生、发展、形成和应用过程的揭示与探究,未能较好地将知识中蕴藏的丰富的思想方法暴露出来,即使有应用,也只是在解题过程中,强调对问题的一题一解、一招一式的个别解决。反映到教学思想上,就是重结论、轻过程,重解题、轻思路,重知识、轻思维。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已有不少教师认识到数学教学的本质应是“数学思维活动过程”的教学,通过追溯问题的解决过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性思维能力。具体到教学中,要求教师通过展现科学家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诱导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课堂教学有三个因素组成,即学生、教师、教材,与此相适应,在教学活动中,也存在三种思维活动,即学生的思维活动、教师的思維活动、科学家的思维活动(体现在教材中)。这就要求教师必须通过钻研教材,将教材中蕴涵的科学家的思维活动内化为自己的思维活动。让学生在分析、研究过程中,既学到知识,又受到科学思维的熏陶,进而激发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三、加强实践操作,提高学生创新意识
学生有活动实践的天性和创造成功的愿望,我们应该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使他们在“做中想,想中学”。小学生思维是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而抽象思维需要以感性材料为基础。数学教学尤其如此。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创新思维因素,让学生动手摆一摆、量一量、画一画,以及分割、拼合等操作过程,多种感官协调统一。在操作过程中引导学生感受、探索、发现未知,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时,让学生拿事先准备好的12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按要求拼成任意一个长方体,然后观察长、宽、高与体积的关系,学生们通过操作、对比、辨析,既得出体积与长、宽、高有关系,还得出了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并清楚了一个看似简单却最容易领会错误的现象:12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摆成一种长方体后,无论摆放位置发生怎样变化,还是同一种长方体,而且体积没有发生变化。 这样通过实践操作加深了学生对形体的认识,正确区分图形的本质和非本质特征。课堂教学中的教师必须合理采用操作手段,有的放矢地加强诱导、点拨,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适时激励评价,发展创新潜能
当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帮助和指导下解决问题后,教师就应该对他们的学习结果进行评价。教师的恰当评价,特别是对学生个体的评价,会给学生一种自信,从而激励学生创新。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积极性被调动起来,有时学生思维活跃,独到的见解往往会偏离我们预设的教案,教师要能及时对这些想法给予解释。当学生出现错误时,也要及时点拨启发,保持学生尤其是学困生的自尊和自信。这样学生得到的不仅是知识上的启迪,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支持和情感上的满足,学生才敢大胆地各抒己见。当学生有新颖解决方法时,要多加鼓舞,让其保持喜悦心境,体会成功和创造的欢乐,他们才会展开想象的翅膀,发挥创新潜能,做到敢想敢做,不断创新。当然,创新意识的培养,创新能力的形成,需要给学生思考的时间。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长期而艰巨的过程。教师要针对学科的特点,结合教学内容,做到适时、适度贯穿于教学始终;同时也要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做到有趣,有效。让我们给学生一片广阔的天地,给他们一个自主的空间,让他们乐学、会学、善学,让他们的创造思维能力在课堂学习中得到充分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郭敏.浅谈小学数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J].成才之路,2010(19):65-66.
[2] 郭爱英.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J].新疆教育,2012(21):9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