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本文以三年级下册《可贵的沉默》为例,从整合资源、研出重点、研出个性、研出情感这几个方面探寻在“研学后教”的课改理念下,如何更好地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关键词】小学语文;“研学后教”;工具性;人文性;统一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语文教学中,无论我们实施哪一项教学活动,都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体现。所谓工具性,是指语文本身是传情达意、思维交际的工具,可以帮助人们生活、学习和工作,强调的是语文课程的功能和目的。而人文性,则是指语文还可以传承文化,可以传达社会价值观,是人性与文化性的整合,包括文化、道德、情感等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语文教学中,只要我们用心去践行,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不难实现。可这种统一,往往比较被动和古板,学生被老师牵着走,显得不够灵活。根据我区推行的“研学后教”课改理念,笔者就在新型课堂下如何更好地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做了尝试。下面,笔者将以三年级下册《可贵的沉默》一课为例,谈谈在“研学后教”课堂如何更好地体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一、整合资源,让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顺理成章
在现今的教学中,各种先进设备已走进课堂,我们的教学不再是以黑板和粉笔支撑整节课了。善于利用先进设备,整合教学资源,不但能更有效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其实也能让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顺理成章。
《可贵的沉默》一文是以课堂教学进程为线索,以师生对话交流为主要形式,以孩子们的情绪变化为描写的主要内容。文中孩子的情绪前后对比强烈,从热闹到沉默,再到热闹。其中,在感受父母为自己庆祝生日这一部分的教学中,我特意收集了学生过生日的照片,配上音乐,制成视频,把学生带进一片生日的热闹气氛当中,从中让学生感受来自父母的爱。在给学生的情感作好铺垫的基础上,我再引导学生对相关段落进行学习,并随机学习相关的生字词。通过这样的资源整合,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了,学习效率也提高了。为了让学生感悟自己并不知道父母生日、没有给父母祝福时,我利用了一个网络流传的关于孩子成长过程中,父母如何无私奉献的动画视频让学生观看,让他们在学习课本内容的基础上,更深层次地触动他们的心灵,接着让学生交流感受、进行品读。这样的教学,一改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惯性做法,让学生切身感受父母之爱,有着事半功倍的作用。其实,这个过程中,正是语文学科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重要体现,这样的操作,让两者的统一顺理成章。
善于发掘并利用身边的资源,教师要让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有效地统一起来。
二、研出重点,让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大放异彩
研学后教的核心理念,就是要让问题成为中心,把时间还给学生,让过程走向成功。“研学后教”的课堂中,如何引导学生研出重点尤其重要,所以,在《可贵的沉默》的教学中,我根据教学的重难点,引导学生确定了两个研学问题:第一,画出表示同学们沉默的句子,并在小组里交流为什么沉默,为什么说沉默是可贵的?第二,画出有关孩子们神态的词句,在小组内说说你对这些词句的体会,并区别沉默前后的热闹有什么不同。整节课,以研学问题为引领,学生在小组学习中通过自主朗读、合作朗读、交流读书感受等学习活动解决研学问题,研出重点。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聆听同学的心声、表达自己的情感、读出自己的感受来学习课文内容,同时,学生的情感在碰撞中得到熏陶和升华。
在语文课程上,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得到了培养的同时,也让读书的感受得到了深化,这样的教学环节,让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体现与统一不露声色,在无形的统一中大放异彩。
三、研出个性,让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灵活生动
个性是一个很复杂的概念。所谓个性,就是一个人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较稳定的个体心理特征,如性格,兴趣,气质,爱好。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也没有两个个性相同的人。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一个学生都有其独特的个性。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在语文学习上,学生对文本的见解,对情感的体会,都具有个性化。传统的教学,多数只管老师讲,一两个学生回答。大部分学生缺少思考过程,中下生更是人云亦云。因此,这样的读书体会,只是共性的,学生的个性化得不到发展。“研学后教”课堂则可以让学生研出个性,让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灵活生动。
在《可贵的沉默》一文中,体会沉默的可贵是教学的重难点。在解决这一重难点时,笔者注意引导学生在小组里进行有效的“研”,让他们研出情感。文中的重点段落中,有好几处写到了同学们沉默的细节,教学这一细节时,笔者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研出文中的空白处。例如:“教室里寂然无声,没有人举手,没有人说话。孩子们沉默着,我和孩子们一起沉默着……”笔者引导学生代入角色,如果你是这些孩子中的一员,你会在沉默中想些什么,感到怎样?在小组汇报时,有的学生说:“我会感到惭愧。”有的说:“我会感到自责。”还有的说:“我会感到后悔。”……随后,笔者再让他们说出原因并有感情地进行朗读。这样的教学,不但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还能有效地解决本课的重难点,让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更灵活生动。
四、研出情感,让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更具深度
梁启超曾说:“用情感激发人,好像磁力吸铁一样,有多大份量的磁,便吸引多大份量的铁,丝毫不得躲闪。所以情感这东西,可以说是人类一切的原动力。”在语文教学中,恰如其分的情感渗透不但能让课文的核心思想得以传颂,还能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在研学后教的课堂中,更注重学生自主的“研”,学生通过对文本的不同解读、不同理解,所体会到的情感精粹也是不同的。
《可贵的沉默》是一篇极具情感深度的文章,通过对文章的学习,让学生学会感受父母对自己的爱,受到要关心父母、回报父母的教育,学会关心别人,体会沉默的可贵。在对课文内容学习后,进行延伸拓展尤其重要。这次的延伸拓展,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先让学生观看一组父母如何关爱孩子的照片,再采取读写结合的方法,让学生在研学案上写上一两句最想对父母说的话。学生通过一节课的学习,他们的心里会产生报答父母的思想。因此,这时他们所写的心里话也是最真实的。在这样的环节上,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得到了训练,情感也进一步深化了,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更具深度。
语文教学中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到的事。因此,我们要在“研学后教”的课改理念指导下,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结合课改的核心理念和指导思想,树立正确的观念,在教学中不断探索,不断实践。
参考文献
[1]任苏民.叶圣陶教育改革思想研究[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4(09).
[2]杨再隋等编.《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学习与辅导[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1.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2012.
【关键词】小学语文;“研学后教”;工具性;人文性;统一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语文教学中,无论我们实施哪一项教学活动,都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体现。所谓工具性,是指语文本身是传情达意、思维交际的工具,可以帮助人们生活、学习和工作,强调的是语文课程的功能和目的。而人文性,则是指语文还可以传承文化,可以传达社会价值观,是人性与文化性的整合,包括文化、道德、情感等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语文教学中,只要我们用心去践行,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不难实现。可这种统一,往往比较被动和古板,学生被老师牵着走,显得不够灵活。根据我区推行的“研学后教”课改理念,笔者就在新型课堂下如何更好地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做了尝试。下面,笔者将以三年级下册《可贵的沉默》一课为例,谈谈在“研学后教”课堂如何更好地体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一、整合资源,让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顺理成章
在现今的教学中,各种先进设备已走进课堂,我们的教学不再是以黑板和粉笔支撑整节课了。善于利用先进设备,整合教学资源,不但能更有效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其实也能让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顺理成章。
《可贵的沉默》一文是以课堂教学进程为线索,以师生对话交流为主要形式,以孩子们的情绪变化为描写的主要内容。文中孩子的情绪前后对比强烈,从热闹到沉默,再到热闹。其中,在感受父母为自己庆祝生日这一部分的教学中,我特意收集了学生过生日的照片,配上音乐,制成视频,把学生带进一片生日的热闹气氛当中,从中让学生感受来自父母的爱。在给学生的情感作好铺垫的基础上,我再引导学生对相关段落进行学习,并随机学习相关的生字词。通过这样的资源整合,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了,学习效率也提高了。为了让学生感悟自己并不知道父母生日、没有给父母祝福时,我利用了一个网络流传的关于孩子成长过程中,父母如何无私奉献的动画视频让学生观看,让他们在学习课本内容的基础上,更深层次地触动他们的心灵,接着让学生交流感受、进行品读。这样的教学,一改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惯性做法,让学生切身感受父母之爱,有着事半功倍的作用。其实,这个过程中,正是语文学科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重要体现,这样的操作,让两者的统一顺理成章。
善于发掘并利用身边的资源,教师要让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有效地统一起来。
二、研出重点,让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大放异彩
研学后教的核心理念,就是要让问题成为中心,把时间还给学生,让过程走向成功。“研学后教”的课堂中,如何引导学生研出重点尤其重要,所以,在《可贵的沉默》的教学中,我根据教学的重难点,引导学生确定了两个研学问题:第一,画出表示同学们沉默的句子,并在小组里交流为什么沉默,为什么说沉默是可贵的?第二,画出有关孩子们神态的词句,在小组内说说你对这些词句的体会,并区别沉默前后的热闹有什么不同。整节课,以研学问题为引领,学生在小组学习中通过自主朗读、合作朗读、交流读书感受等学习活动解决研学问题,研出重点。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聆听同学的心声、表达自己的情感、读出自己的感受来学习课文内容,同时,学生的情感在碰撞中得到熏陶和升华。
在语文课程上,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得到了培养的同时,也让读书的感受得到了深化,这样的教学环节,让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体现与统一不露声色,在无形的统一中大放异彩。
三、研出个性,让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灵活生动
个性是一个很复杂的概念。所谓个性,就是一个人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较稳定的个体心理特征,如性格,兴趣,气质,爱好。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也没有两个个性相同的人。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一个学生都有其独特的个性。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在语文学习上,学生对文本的见解,对情感的体会,都具有个性化。传统的教学,多数只管老师讲,一两个学生回答。大部分学生缺少思考过程,中下生更是人云亦云。因此,这样的读书体会,只是共性的,学生的个性化得不到发展。“研学后教”课堂则可以让学生研出个性,让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灵活生动。
在《可贵的沉默》一文中,体会沉默的可贵是教学的重难点。在解决这一重难点时,笔者注意引导学生在小组里进行有效的“研”,让他们研出情感。文中的重点段落中,有好几处写到了同学们沉默的细节,教学这一细节时,笔者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研出文中的空白处。例如:“教室里寂然无声,没有人举手,没有人说话。孩子们沉默着,我和孩子们一起沉默着……”笔者引导学生代入角色,如果你是这些孩子中的一员,你会在沉默中想些什么,感到怎样?在小组汇报时,有的学生说:“我会感到惭愧。”有的说:“我会感到自责。”还有的说:“我会感到后悔。”……随后,笔者再让他们说出原因并有感情地进行朗读。这样的教学,不但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还能有效地解决本课的重难点,让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更灵活生动。
四、研出情感,让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更具深度
梁启超曾说:“用情感激发人,好像磁力吸铁一样,有多大份量的磁,便吸引多大份量的铁,丝毫不得躲闪。所以情感这东西,可以说是人类一切的原动力。”在语文教学中,恰如其分的情感渗透不但能让课文的核心思想得以传颂,还能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在研学后教的课堂中,更注重学生自主的“研”,学生通过对文本的不同解读、不同理解,所体会到的情感精粹也是不同的。
《可贵的沉默》是一篇极具情感深度的文章,通过对文章的学习,让学生学会感受父母对自己的爱,受到要关心父母、回报父母的教育,学会关心别人,体会沉默的可贵。在对课文内容学习后,进行延伸拓展尤其重要。这次的延伸拓展,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先让学生观看一组父母如何关爱孩子的照片,再采取读写结合的方法,让学生在研学案上写上一两句最想对父母说的话。学生通过一节课的学习,他们的心里会产生报答父母的思想。因此,这时他们所写的心里话也是最真实的。在这样的环节上,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得到了训练,情感也进一步深化了,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更具深度。
语文教学中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到的事。因此,我们要在“研学后教”的课改理念指导下,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结合课改的核心理念和指导思想,树立正确的观念,在教学中不断探索,不断实践。
参考文献
[1]任苏民.叶圣陶教育改革思想研究[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4(09).
[2]杨再隋等编.《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学习与辅导[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1.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