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翻译是重要的文化传播手段,在翻译过程中文化现象是考虑的重要因素,在特点的文化背景下,针对不同文化现象的进行正确解读是做好翻译工作的关键。本文针对翻译的根本任务,从文化现象在翻译中中体现的问题,有针对性的提出在现代翻译过程中应该如何更好的融合地域文化去做好翻译工作,去传播异域文化。
关键词:文化现象;翻译;应用;归化与异化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文化现象,在现代社会,不同的民族在交流的过程中,既是人员及物资往来的交流更是文化的交流,在这个交流与碰撞的过程中,两个不同国家或者民族文化的交流是否能够正常交流,不仅仅是对于语言的理解和认识更是文化底蕴的深刻理解。而翻译就是传递这些文化现象和文化产品,在交流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文化现象的内涵
文化现象是指在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体现出外在的状态和联系,其特点主要表現在具体性及可观察性,是人类文化发展中具有典型外部特征和标志的现象。总得来说文化现象是有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现象,用外在的表现形式去揭示深层的文化内涵和底蕴。
文化现象的种类繁多,从一定程度上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生存方式、生活习惯及文明程度和文化发展方向。例如,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变革带来了特殊了许多具有时代特色的文化现象,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草根文化”,在阳春白雪的主流文化下,它承载着另一种重要的社会民众的诉求,表达了社会的需求而后心里需求。
不同的经济社会发展背景及文化背景,催生和产生的文化现象是不同的,而翻译作为了解和掌握其他异域文化的独特特点,对于不同的文化现象的解读和翻译,是抓住文化内涵的关键,作为文化内涵的外在表现,看似简单和毫无规律的现象和事件,其实背后的夹杂着复杂和有规律的联系。
二、翻译方法及其根本任务
1、翻译方法
1813年德国语言学家施莱尔马赫提出有两种翻译方法:其一,译者尽可能以作者为中心,尊重和保留作品原貌,引导读者去接近作者;其二,译者尽可能以读者为中心,满足和接近读者需求,而让作者去主动接近读者。只到上个世纪末,美国翻译理论家劳伦斯提出翻译方法主要是:其一,异化法,偏离民族中心主义,让读者走出国门;其二,归化法,从民族中心出发,使原文趋从于目的价值观,从而把作者带到本国。简单的说就是直译和意译。在学术争论中,对于翻译方法的应用趋同于根本文本的类型和翻译的目的,对于文化元素的归化和异化各有所需。
2、翻译根本任务
对于不同的语言来说,文化就像一道看不见墙,这道墙阻碍了正常的文化交流,范伯群在《中外文化比较史》对于翻译有这样的论述:事实上不折不扣的准确地在线其原义是不可能的,翻译的困难就在于文化翻译,文化再现的困难,这充分的体现了翻译的重点和难点。翻译由来已久,从古至今都是文化与文化的碰撞与交流,翻译也在文化交流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并在世界文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翻译作为两种语言、两种文化的社会交际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工具,它的根本任务是讲原作品中包含的现实世界的逻辑映像或者艺术映像完好无损的从一种语言中翻译到另一种语言中,归结而言翻译的根本任务是进行文化交流、促进社会经济进步。
三、文化现象理解是翻译的重点和难点
翻译作为文化交流的重要工具,从翻译文化作品来看,原著和译本之间的语言真能够达到传情达意,不相上下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国学大师钱钟书道出:一国文字和另一国的文字之间必然存在着差别,译者所理解和感悟的与原著本身不会不存在差距,而且受到翻译者本身的能力和经验限制,译文存在着一定的失真和走样,这一定程度上是文化地域性差异造成的。在翻译过程中,主要面临的几个困难,其一是文化背景的差异;其二是译者和作者的思想差异。而相对于去揣摩和理解作者的思想,文化背景差异更加直观和容易辨别,而反映在作品本身上,就是我们称为的文化现象,文化现象是文化背景的外在表现。作为一名译者来说,如何的融入到文化背景,去理解文化现象。例如,东西方文化差异,各自拥有自己的语言特点,汉语中常常有歌颂“东风”诗歌,朱熹“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但在西方却常常歌颂“西风”,雪莱的《西风颂》等。再例如,中国人对于未雨绸缪的崇尚,“先天下之忧而忧”。而西方却信奉“Every man for himself,and God for us all”。以及中国对于龙的崇拜,但是西方在翻译龙时则将龙翻译成“dragon”一种不祥之物,这就造成了很大的误解,造成了中西方文化理解的障碍和难度。这都是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造成不同的文化现象,而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对于文化现象的把握是做好翻译工作的关键,并且文化现象在翻译中的应用,也是提高翻译的准确性和适用性的关键。
四、文化现象在翻译中的应用
本节以中国经典名著《红楼梦》中的文化现象为例,简要叙述文化现象的应用。《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鸿篇巨制,也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具现实意义的一部巨著。下面对杨宪益和霍克斯的译文做对比,分析文化现象的翻译策略。
原文:应惭西子,实愧王嫱
杨译文:She would put Xishi to shame and make Wangqiang blush.
霍克斯译文:The beauties of days gone by by her beauty are all abashed.
解释:西子和王嫱分别指的是西施和王昭君,都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是美丽的象征。霍克斯在翻译的过程中回避了这两个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而翻译成英文读者更能够接受的 beauties,这种翻译方式克服了文化障碍,但是这种方式却使得国外读者失去了进一步深入了解中国文化的机会,就算熟读了整篇文章都不能认识西施和王嫱这中国的美女。但是在杨译文中,原封保留和直译了西子和王嫱,但是由于译文信息和整篇文章的上下贴合度不高,就会增加读者的阅读困难度。
从上述的分析中能够看出,文化现象在翻译中的应用不同的译者应用截然不同,杨的译本严格遵循中国文化翻译观,艺术性较强,而霍克斯的采用的是归化法,忠实于读者,可读性较强。所以翻译过程中,对于文化现象采用归化和异化,根据翻译目的不同以及读者群的不同,需要结合具体的情况。
参考文献:
[1]杨艺欣. 关联理论在汉英隐喻翻译中的应用[J].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4年(08)
[2]李利. 翻译中的文化现象[J]. 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4(04)
关键词:文化现象;翻译;应用;归化与异化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文化现象,在现代社会,不同的民族在交流的过程中,既是人员及物资往来的交流更是文化的交流,在这个交流与碰撞的过程中,两个不同国家或者民族文化的交流是否能够正常交流,不仅仅是对于语言的理解和认识更是文化底蕴的深刻理解。而翻译就是传递这些文化现象和文化产品,在交流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文化现象的内涵
文化现象是指在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体现出外在的状态和联系,其特点主要表現在具体性及可观察性,是人类文化发展中具有典型外部特征和标志的现象。总得来说文化现象是有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现象,用外在的表现形式去揭示深层的文化内涵和底蕴。
文化现象的种类繁多,从一定程度上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生存方式、生活习惯及文明程度和文化发展方向。例如,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变革带来了特殊了许多具有时代特色的文化现象,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草根文化”,在阳春白雪的主流文化下,它承载着另一种重要的社会民众的诉求,表达了社会的需求而后心里需求。
不同的经济社会发展背景及文化背景,催生和产生的文化现象是不同的,而翻译作为了解和掌握其他异域文化的独特特点,对于不同的文化现象的解读和翻译,是抓住文化内涵的关键,作为文化内涵的外在表现,看似简单和毫无规律的现象和事件,其实背后的夹杂着复杂和有规律的联系。
二、翻译方法及其根本任务
1、翻译方法
1813年德国语言学家施莱尔马赫提出有两种翻译方法:其一,译者尽可能以作者为中心,尊重和保留作品原貌,引导读者去接近作者;其二,译者尽可能以读者为中心,满足和接近读者需求,而让作者去主动接近读者。只到上个世纪末,美国翻译理论家劳伦斯提出翻译方法主要是:其一,异化法,偏离民族中心主义,让读者走出国门;其二,归化法,从民族中心出发,使原文趋从于目的价值观,从而把作者带到本国。简单的说就是直译和意译。在学术争论中,对于翻译方法的应用趋同于根本文本的类型和翻译的目的,对于文化元素的归化和异化各有所需。
2、翻译根本任务
对于不同的语言来说,文化就像一道看不见墙,这道墙阻碍了正常的文化交流,范伯群在《中外文化比较史》对于翻译有这样的论述:事实上不折不扣的准确地在线其原义是不可能的,翻译的困难就在于文化翻译,文化再现的困难,这充分的体现了翻译的重点和难点。翻译由来已久,从古至今都是文化与文化的碰撞与交流,翻译也在文化交流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并在世界文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翻译作为两种语言、两种文化的社会交际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工具,它的根本任务是讲原作品中包含的现实世界的逻辑映像或者艺术映像完好无损的从一种语言中翻译到另一种语言中,归结而言翻译的根本任务是进行文化交流、促进社会经济进步。
三、文化现象理解是翻译的重点和难点
翻译作为文化交流的重要工具,从翻译文化作品来看,原著和译本之间的语言真能够达到传情达意,不相上下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国学大师钱钟书道出:一国文字和另一国的文字之间必然存在着差别,译者所理解和感悟的与原著本身不会不存在差距,而且受到翻译者本身的能力和经验限制,译文存在着一定的失真和走样,这一定程度上是文化地域性差异造成的。在翻译过程中,主要面临的几个困难,其一是文化背景的差异;其二是译者和作者的思想差异。而相对于去揣摩和理解作者的思想,文化背景差异更加直观和容易辨别,而反映在作品本身上,就是我们称为的文化现象,文化现象是文化背景的外在表现。作为一名译者来说,如何的融入到文化背景,去理解文化现象。例如,东西方文化差异,各自拥有自己的语言特点,汉语中常常有歌颂“东风”诗歌,朱熹“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但在西方却常常歌颂“西风”,雪莱的《西风颂》等。再例如,中国人对于未雨绸缪的崇尚,“先天下之忧而忧”。而西方却信奉“Every man for himself,and God for us all”。以及中国对于龙的崇拜,但是西方在翻译龙时则将龙翻译成“dragon”一种不祥之物,这就造成了很大的误解,造成了中西方文化理解的障碍和难度。这都是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造成不同的文化现象,而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对于文化现象的把握是做好翻译工作的关键,并且文化现象在翻译中的应用,也是提高翻译的准确性和适用性的关键。
四、文化现象在翻译中的应用
本节以中国经典名著《红楼梦》中的文化现象为例,简要叙述文化现象的应用。《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鸿篇巨制,也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具现实意义的一部巨著。下面对杨宪益和霍克斯的译文做对比,分析文化现象的翻译策略。
原文:应惭西子,实愧王嫱
杨译文:She would put Xishi to shame and make Wangqiang blush.
霍克斯译文:The beauties of days gone by by her beauty are all abashed.
解释:西子和王嫱分别指的是西施和王昭君,都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是美丽的象征。霍克斯在翻译的过程中回避了这两个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而翻译成英文读者更能够接受的 beauties,这种翻译方式克服了文化障碍,但是这种方式却使得国外读者失去了进一步深入了解中国文化的机会,就算熟读了整篇文章都不能认识西施和王嫱这中国的美女。但是在杨译文中,原封保留和直译了西子和王嫱,但是由于译文信息和整篇文章的上下贴合度不高,就会增加读者的阅读困难度。
从上述的分析中能够看出,文化现象在翻译中的应用不同的译者应用截然不同,杨的译本严格遵循中国文化翻译观,艺术性较强,而霍克斯的采用的是归化法,忠实于读者,可读性较强。所以翻译过程中,对于文化现象采用归化和异化,根据翻译目的不同以及读者群的不同,需要结合具体的情况。
参考文献:
[1]杨艺欣. 关联理论在汉英隐喻翻译中的应用[J].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4年(08)
[2]李利. 翻译中的文化现象[J]. 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