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把握课堂教学的节奏就要讲究动(“动”是讲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练习、解答、讨论。)静(教师讲,学生安静的听)互补。有人讲一堂课老师能使学生“静”的时候“动”起来,“动”的时候“静”下来,这堂课大体便成功了
关键词:挤压 课堂效率 质量 节奏
挤压学生课余时间,反复做各种习题,是小学语文教学中较为普遍存在的问题。这主要是由于低,为了弥补,老师不得不利用课余时间或是技能课时间。不仅是学生,就连老师也厌烦了这种恶性循环。要想改变这一现状,必须从提高课堂效率入手,向40分钟要质量。现就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问题,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合理分配课堂教学时间。
效率的含义是指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工作量和取得的收获。其实,一节课40分钟,一个正常人真正可以集中精力的只有20分钟左右.这也就是为什么老师在讲课的时候要突出重点的原因,也是现在课堂教学逐渐调整的原因.因为,我们发现孩子不能够集中40分钟的精力,那么每个孩子效率最高的20分钟出现在哪个时间段呢?这20分钟是集中出现还是分散的呢? 所以,我们要做的不是要100%地集中40分钟的注意力.而是,根据孩子注意力的能力让她在有效的20分钟里发挥她的潜力.这和老师的教学安排有关.所以在设计教学预案时注意一些时间限制。连续长时间的学习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我们应该注重设置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对学生学习知识、形式能力和提高认识真正起作用的时间,并充分利用好这些时间。合理分配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在一堂课中的时间。教师满堂灌,或是一味地要求学生自主、合作、探究,都是在浪费课堂教学时间。
二、准确把握课堂教学节奏。
把握课堂教学的节奏就要讲究动(“动”是讲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练习、解答、讨论。)静(教师讲,学生安静的听)互补。有人讲一堂课老师能使学生“静”的时候“动”起来,“动”的时候“静”下来,这堂课大体便成功了。我觉得此话颇有道理。 “动”和“静”就像音乐中的高低音组合,两种音组合的好,才能产生出美妙的乐章。只有“静”,教学成了老师的演讲或个人表演,学生就会被动而分散注意力;光是“动”,也不成其为教学。所以教师在每讲一个内容时,要给学生留有相互探讨,积极参与的时间,让他们在活动中理解、消化、掌握技能。
古人在论及中国画的构图技巧时说:“疏可走马,密不透风。”意思是说留下的空白,可以用来跑马,用墨多的地方连风也吹不过去。把握课堂教学的节奏也应讲究“疏”与“密”的技巧,对非重点的内容,学生自己可以学得懂的部分,则或放手自学,或以读代讲,是教学上的粗线条,是写意;而对重点部分,特别是既是重点又是难点部分,则必须是“工笔画”,浓墨重彩,认真描画。同时,要讲究“疏中有密”“密中有疏”“疏密有致”。“一张一弛,文武之道。”“张”是快节奏,“弛”是慢节奏。有人把节奏当作是开启生命奥秘的钥匙。符合生命节律的课堂教学节奏,不仅能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能陶冶学生的身心。在教学中,教学内容简单的,学生自学可以学懂的,或内容比较有趣的,可以快节奏进行。内容比较难的,比较枯燥的,比较抽象的,或是课文的重点部分,则要“慢动作”,提问后要留出较多时间让学生思考、讨论、交流,老师适当的讲解也要放慢些语速,让学生来得及消化。在教学中,应张弛有度,“张”,时间不可太长,应以学生身心不会过度疲劳为度;“弛”,也不可过度,应不致使学生注意力涣散。
三、巧妙创设课堂教学情境。
良好的课堂气氛,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求知欲,思维能力,有利于保持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有利于挖掘学生的潜能。
课堂教学中教师充分发扬民主精神,融洽师生关系,教师把爱心带进课堂,把微笑带进课堂,把激励带进课堂教师把信任留给学生,把温暖送给学生,形成平等、宽容、相互理解、尊重人格、民主愉悦的氛围,创设活泼、轻松、有趣、和谐的课堂气氛。使学生产生最佳的学习心态,主动参与学习。
从一个人接受信息的情况来看,有关专家测定显示:视觉的接受率为听觉的7倍多,对画面的接受能力是对有声语言接受能力的10倍多。由此可见,语文教师应要尽可能打破“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张嘴巴”讲到底的落后状况,多利用现代教具。如小黑板、挂图、投影仪、录音机等,这样既可节约板书,有关内容简介等课堂教学时间,又可让学生在单位时间内接受更多的信息,利于学生立体思维。其中教材上图文并茂的插图常是教师教学疏忽的一个地方,需要我们多加揣摩,多利用。可见重视教具及课本插图的作用,也不失为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手段。
学生感知课文不是孤立地进行,总是跟课文相关背景知识相联系,背景知识越清楚,对课文的感知也就越清晰,这就是感知的选择性。CAI的优势,在于运用音乐、图画、动画、影视等手段强化感知,加深学生对情境的内心体验,采用这种感情强化刺激手段,一定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利用CAI营造的情境氛围成功地突破了时空造成的教学上的难点,迅速有效地让学生在感情上产生强烈的共鸣。
四、灵活运用课堂教学技巧。
苏霍姆林斯基的全面发展教学的理论。核心内容是:学习是生动活泼的智力生活,学习是在游戏童话、美术、音乐和创造的世界里进行的学习要成为丰富的精神生活的部分,学生应是这个世界的旅行者、发现者和创造者。我们要通过我们的课堂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语文的自信。让他们以旅行者、发现者和创造者的角色进入课堂学习,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斯霞老师讲得好,“讲课讲到快乐的地方,就自然地露出微笑;讲到愤怒的地方,情绪就激昂;讲到悲伤的地方,声音变得很低沉。”教师要充分利用面部、眼神、语言等传递自己所获得的情感,要将自己融入课堂,全身心的投入,对文本的理解要表现出最纯最浓的真情。只有你的情感真诚,学生才能真正被感染。
如果我们能合理分配课堂教学时间、准确把握课堂教学节奏、巧妙创设课堂教学情境、灵活运用课堂教学技巧,我们的小学语文课堂效率就能得到真正意义的提高。
一、发现型
学习知识的一种有效途径是自己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深刻,也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在课堂教学中,放手让学生自读课文,当一名发现者、探索者,在读中有思,思中有疑,疑中有见,见中有异,异中求新,
进行自我发现学习,让“自主”和“创造”得到落实。
二、辩论型
“辩论”是学生根据自己对问题的理解,表明思想的倾向性,也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有效方法。
三、表演型
表演是对课文加深理解的一种较好的表现形式。通过演一演,不但强化学生运用、理解、积累语言的能力,而且大大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此外还有尝试型、讨论型、朗诵型、洽谈型、参观型、展览型等,只要根据学生的特点、课文的内容,开放课堂教学,就能产生求知欲望,促进学生思维,萌发出创造力。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 北京师范大学,2001年7月
[2]小学新课程教学设计[M].辽宁人民出版社,2002年8月
关键词:挤压 课堂效率 质量 节奏
挤压学生课余时间,反复做各种习题,是小学语文教学中较为普遍存在的问题。这主要是由于低,为了弥补,老师不得不利用课余时间或是技能课时间。不仅是学生,就连老师也厌烦了这种恶性循环。要想改变这一现状,必须从提高课堂效率入手,向40分钟要质量。现就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问题,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合理分配课堂教学时间。
效率的含义是指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工作量和取得的收获。其实,一节课40分钟,一个正常人真正可以集中精力的只有20分钟左右.这也就是为什么老师在讲课的时候要突出重点的原因,也是现在课堂教学逐渐调整的原因.因为,我们发现孩子不能够集中40分钟的精力,那么每个孩子效率最高的20分钟出现在哪个时间段呢?这20分钟是集中出现还是分散的呢? 所以,我们要做的不是要100%地集中40分钟的注意力.而是,根据孩子注意力的能力让她在有效的20分钟里发挥她的潜力.这和老师的教学安排有关.所以在设计教学预案时注意一些时间限制。连续长时间的学习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我们应该注重设置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对学生学习知识、形式能力和提高认识真正起作用的时间,并充分利用好这些时间。合理分配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在一堂课中的时间。教师满堂灌,或是一味地要求学生自主、合作、探究,都是在浪费课堂教学时间。
二、准确把握课堂教学节奏。
把握课堂教学的节奏就要讲究动(“动”是讲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练习、解答、讨论。)静(教师讲,学生安静的听)互补。有人讲一堂课老师能使学生“静”的时候“动”起来,“动”的时候“静”下来,这堂课大体便成功了。我觉得此话颇有道理。 “动”和“静”就像音乐中的高低音组合,两种音组合的好,才能产生出美妙的乐章。只有“静”,教学成了老师的演讲或个人表演,学生就会被动而分散注意力;光是“动”,也不成其为教学。所以教师在每讲一个内容时,要给学生留有相互探讨,积极参与的时间,让他们在活动中理解、消化、掌握技能。
古人在论及中国画的构图技巧时说:“疏可走马,密不透风。”意思是说留下的空白,可以用来跑马,用墨多的地方连风也吹不过去。把握课堂教学的节奏也应讲究“疏”与“密”的技巧,对非重点的内容,学生自己可以学得懂的部分,则或放手自学,或以读代讲,是教学上的粗线条,是写意;而对重点部分,特别是既是重点又是难点部分,则必须是“工笔画”,浓墨重彩,认真描画。同时,要讲究“疏中有密”“密中有疏”“疏密有致”。“一张一弛,文武之道。”“张”是快节奏,“弛”是慢节奏。有人把节奏当作是开启生命奥秘的钥匙。符合生命节律的课堂教学节奏,不仅能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能陶冶学生的身心。在教学中,教学内容简单的,学生自学可以学懂的,或内容比较有趣的,可以快节奏进行。内容比较难的,比较枯燥的,比较抽象的,或是课文的重点部分,则要“慢动作”,提问后要留出较多时间让学生思考、讨论、交流,老师适当的讲解也要放慢些语速,让学生来得及消化。在教学中,应张弛有度,“张”,时间不可太长,应以学生身心不会过度疲劳为度;“弛”,也不可过度,应不致使学生注意力涣散。
三、巧妙创设课堂教学情境。
良好的课堂气氛,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求知欲,思维能力,有利于保持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有利于挖掘学生的潜能。
课堂教学中教师充分发扬民主精神,融洽师生关系,教师把爱心带进课堂,把微笑带进课堂,把激励带进课堂教师把信任留给学生,把温暖送给学生,形成平等、宽容、相互理解、尊重人格、民主愉悦的氛围,创设活泼、轻松、有趣、和谐的课堂气氛。使学生产生最佳的学习心态,主动参与学习。
从一个人接受信息的情况来看,有关专家测定显示:视觉的接受率为听觉的7倍多,对画面的接受能力是对有声语言接受能力的10倍多。由此可见,语文教师应要尽可能打破“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张嘴巴”讲到底的落后状况,多利用现代教具。如小黑板、挂图、投影仪、录音机等,这样既可节约板书,有关内容简介等课堂教学时间,又可让学生在单位时间内接受更多的信息,利于学生立体思维。其中教材上图文并茂的插图常是教师教学疏忽的一个地方,需要我们多加揣摩,多利用。可见重视教具及课本插图的作用,也不失为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手段。
学生感知课文不是孤立地进行,总是跟课文相关背景知识相联系,背景知识越清楚,对课文的感知也就越清晰,这就是感知的选择性。CAI的优势,在于运用音乐、图画、动画、影视等手段强化感知,加深学生对情境的内心体验,采用这种感情强化刺激手段,一定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利用CAI营造的情境氛围成功地突破了时空造成的教学上的难点,迅速有效地让学生在感情上产生强烈的共鸣。
四、灵活运用课堂教学技巧。
苏霍姆林斯基的全面发展教学的理论。核心内容是:学习是生动活泼的智力生活,学习是在游戏童话、美术、音乐和创造的世界里进行的学习要成为丰富的精神生活的部分,学生应是这个世界的旅行者、发现者和创造者。我们要通过我们的课堂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语文的自信。让他们以旅行者、发现者和创造者的角色进入课堂学习,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斯霞老师讲得好,“讲课讲到快乐的地方,就自然地露出微笑;讲到愤怒的地方,情绪就激昂;讲到悲伤的地方,声音变得很低沉。”教师要充分利用面部、眼神、语言等传递自己所获得的情感,要将自己融入课堂,全身心的投入,对文本的理解要表现出最纯最浓的真情。只有你的情感真诚,学生才能真正被感染。
如果我们能合理分配课堂教学时间、准确把握课堂教学节奏、巧妙创设课堂教学情境、灵活运用课堂教学技巧,我们的小学语文课堂效率就能得到真正意义的提高。
一、发现型
学习知识的一种有效途径是自己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深刻,也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在课堂教学中,放手让学生自读课文,当一名发现者、探索者,在读中有思,思中有疑,疑中有见,见中有异,异中求新,
进行自我发现学习,让“自主”和“创造”得到落实。
二、辩论型
“辩论”是学生根据自己对问题的理解,表明思想的倾向性,也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有效方法。
三、表演型
表演是对课文加深理解的一种较好的表现形式。通过演一演,不但强化学生运用、理解、积累语言的能力,而且大大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此外还有尝试型、讨论型、朗诵型、洽谈型、参观型、展览型等,只要根据学生的特点、课文的内容,开放课堂教学,就能产生求知欲望,促进学生思维,萌发出创造力。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 北京师范大学,2001年7月
[2]小学新课程教学设计[M].辽宁人民出版社,2002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