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创新思维品质

来源 :成才之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ute_xiaoxi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时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以电子计算机、网络和通讯技术为主体的信息技术迅速崛起,正以惊人的速度深刻而广泛地改变着人类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人类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而知识经济的核心是科技,关键是人才,基础是教育。如何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当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在数学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力,是新世纪交给我们的历史使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创新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教育的主阵地在课堂,良好的创新思维品质的培养主阵地也在课堂,笔者在这方面作了一些尝试。
  
  一、 质疑思辨,培养创新思维积极的求异性
  
  创新思维的过程,既有求同思维,也有求异思维,是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的统一,就目前的课堂教学模式和学生的智能结构来看,着力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显得尤为重要。求异思维是对所要解决的某一新问题从各个方面加以思考,并提出许多新的答案的思维方式,即发散思维,亦可称创造性思维。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呢?笔者认为,“疑”是积极思维的内驱力,是创造性学习的核心。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可从“疑”字入手。
  1. 教师注意于不疑处设疑
  数学教材一般易读,学生往往存在看看都懂,问问不会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对某一问题缺乏全方位、深层次的思考,认知水平停留在“是什么”的层次。因此,教师就应注意于不疑处设疑,多问几个“问什么”。
  2. 学生学会于不疑处生疑
  古人云:“于不疑处生疑方为进”,学生光会回答“问什么”是远远不够的。主要的是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培养学生主动探索问题的习惯,教师还学生质疑的权利,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鼓励学生的提问,欢迎学生争辩,营造一种鼓励求疑的学习氛围。对学生的提问要充分认可,热情回答,积极引导。
  3. 以疑激思,以思激学,学以致用
  数学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探索问题的能力,并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思想、方法去为现实生活服务,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重在发现新问题,贵在解决新问题。(1)用与实际生活有关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2)让学生及时产生成功的体现。(3)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大胆假设。因疑而学,因学而疑,循环反复,从而使学生的认识不断深化,创新思维能力逐步提高,真正做到学会数学,会学数学。
  
  二、 利用媒体,培养创新思维敏锐的观察力
  
  1. 利用事物型媒体培养观察力
  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模型等教具,发挥实物媒体直观性、形象性、真实感、立体感较强等优势,让学生学会观察的方法。如:整体-部分-整体或部分-整体-部分的顺序观察法,部分-部分的对比观察法等。
  2. 利用图像型媒体培养观察力
  图像型媒体主要指教学挂图、插图、静态投影等,图像型媒体善于表现客观事物,清晰度好,呈现时间可控,是培养学生观察力的好材料。方法有:一是让学生带着问题探索,二是让学生从观察中发现问题。
  3. 利用动态型媒体培养观察力
  动态型媒体是指表现实物运动变化状态的媒体,如活动投影、录像、多媒体计算机等。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电教手段,以电化教学广阔的时空性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观察材料。
  
  三、开发右脑,培养创新思维创造性的想象力
  
  鉴于想象力在科学发展中作用和意义,在创新思维中应高度重视创造性想象力的培养。创造性想象与人的右脑活动密切相关,对绝大多数学生来说,右脑未得到充分开发,因而创造性想象力、创新思维能力较差。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应从开发学生的右脑做起。
  1. 文字形象化、图像直观化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把知识和结论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创设问题情景,诱导学生自己主动探索过程,寻找联系,发现结论,并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在头脑中构思描绘一幅数学图画。这样既有利于数学知识的整体理解掌握,又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创造性想象力。
  2. 构建想象模型,设计想象试验
  构建想象模型是创造性想象的重要过程,是创新思维的结果。科学的许多发明与发现都依赖想象模型。在课堂的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构建想象模型,引导学生大胆进行想象试验。
  3. 鼓励大胆假设,大胆猜想
  数学猜想是一种数学想象,它是关于数学概念的规律的联系和设想,是一种探索数学现象规律的创造性思维活动。在数学教学中,应用数学猜想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平时应鼓励学生大胆假设,引导学生大胆提出科学的猜想,激发学生智慧的火花。
  当然,培养创新思维积极的求异性、敏锐的观察力、创造性的想象力,还有很多方法和途径,笔者仅在上述方面做了一点尝试。
其他文献
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具有以下特点:课程内容是从教科书扩展到所有对儿童有意义、有兴趣的题材;课堂是从教室扩展到家庭、社区及其儿童的其他生活空间;时间可以在与学校其他活动或学科的配合和联结中弹性地延展。正是因为这样的课程体系,我们在教学中就应该以课的内容确立教育的中心主题,围绕这个主题,开展系列活动教育,各科配合,突出主题思想。通过课内活动和社会实践实现知行统一,使思想品德课教学实现思想性、知
摘要:根据学校体育课程、学生、教师、社会等因素,进一步探讨我国现代学校体育教育目标,提出合理地研究学生身体发育的过程,充分利用体育的价值原则和体育因素加强体育课程的教育性等。   关键词:学校 体育 改革    随着我国教育与体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日益深入,我国原有的学校体育教育与社会对现代人才培养的需要不相适应:学术竞争力不强,科研队伍尚未形成,体育教育质量不好,领导对体育教育的认识
教学工作的成效,即学生学习的效果,不仅取决于学生学习的客观条件,而且主要决定于学生本身的主观条件。即使是在一节课上,学生也常不能始终如一,保持稳定的积极状态。英语课
如何提高大学法语二外教学,一直是高校法语教学研究的重要问题。本文试从大学法语二外教学存在的问题入手,从教学内容上分析,进而提出解决的方法。
面对方兴未艾的新课程改革,很多美术教师在实践中努力寻求和探索实现新课程发展目标的手段和方法,但囿于认识的偏差,有部分教师在培养合作精神、竞争意识、民主思想和运用现代媒体手段的教学实践中存在着不当做法,或流于形式,这是值得我们注意并应及时纠正的。    一、盲目分组合作,抑制学生个性发展     有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管具体的学习内容是什么,常常生硬地搬用分组合作的固定形式,以为只有采用分组练习,才
体育与健康教育课程作为一门通过身体锻炼和实践来实现的课程,在心理素质教育方面具有特殊的意义。因而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将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划分为:身体健康、运动参与、运动技能、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五个领域,首次把心理健康目标提高到课程目标地位,也是除心理健康教育课外将心理健康目标作为课程目标的唯一课程,对发挥该课程对学生心理健康品质影响有积极的意义。  但是,由于旧的体育课程体系和教学观念的影响,体
师范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中师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素质教育中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和作用。随着学校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作为一名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必须坚持正确的方针和原则,尊重学生的人格。   如今的教师虽早已丢掉了令学生望而生畏的教鞭,那种靠体罚学生而达到教育目的的做法已被教师们唾弃。但是毋庸讳言,仍有许多教师有意无意地采取讽刺、挖苦、揭短等种种手段,使学生在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