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要】学困生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是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提高学困生的语文教学质量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一、抓住作文教学这一切入口,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二、培植爱心,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三、严格训练,提高学困生的自学能力和思维能力。这三者是相辅相成,互为联系的有机整体。是提高学困生语文教学质量的系统工程。
【关键词】兴趣 爱心 能力
学困生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是全面提高班级授课教学质量的前提,也是新时期培养创新人才、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语文教学要面对全体学生,重视学生个性发展和健康人格的形成。而学困生在长期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已经形成了较为稳定的学习观,对语文学习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缺陷。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学习兴趣索然;二是学习心理茫然;三是学习习惯漠然。正因为如此,他们的学习成绩随着课程的加深一落再落,导致班级语文教学质量的后退。如何提高学困生的教学质量,成为语文教师甚为头痛的问题。本文就此,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做一些初步的探讨。
一、抓住作文教学这一切入口,激发学习兴趣
作文是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集中体现,是教学考核的一大板块。作文能力的提高是学困生教学质量提高的关键所在。因此,抓住作文教学,激发学习兴趣,不失为快捷、有效的提高质量的一种途径。
但常规的作文教学,并不能引起学困生的兴趣。他们最怕写作文,一来觉得无素材可写,二来怕讲评时挨批,三来是思维懒惰。正是基于这几种心理,他们对作文望而却步,不肯动笔,能推则推;不能推,则敷衍了事。作文成为他们面前一堵不可逾越的墙。
如何提高学困生写作的兴趣呢?我认为,真正的写作兴趣首先应来自于对写作本身的领悟和发现,其次来自于写作成功的喜悦,再次来自于作文的实际应用。为此,我将学困生的作文教学,划入“另类”处理。每次布置作文,让他们自提题目,老师再综合确定三道题目,任他们选其一完成,文体不限。因为题目是他们自提自选的,觉得有话可说,解决了无素材之苦。其次,对学困生的作文,不论写得如何,在批改中多用鼓励的评语,找出他们作文中闪光的词、句、段加以赞赏,在作文评讲课上表扬宣读,摘选入班级《作文园地》班刊。再次,对课外练笔,提倡“能多写,便是成功”的口号,让学困生自由发挥,畅所欲言。并及时向他们推荐本班或本校同年级学生发表在报刊上的习作,让他们“有形可循”,体会作文的妙趣。
当然,开始试验时,起步尤为艰难,学困生不肯写;即使写了,不是抄袭就是东拉西扯,无中心可言,颇让人头疼。但由于对他们的要求很低,能写的尽量鼓励;不能写的,则心平气和与之交谈,共订下一次作文的字数,以后,每次训练比前一次多加50~100字不等,直到符合字数要求。由于作文只针对字数,不论中心,他们对写作的认识也随着实践次数的增多而略有感悟,常能写出一些心中的喜怒哀乐,逐渐感到作文“其实不难”。同时在每次评讲中,他们都品尝到一些成功的喜悦,或被宣读表扬,或公开张贴到《作文园地》,学困生对抄作文也感到没有必要。他们的真情实感在作文中得到了宣泄,动手能力也有所增强。再加上本班同学在报刊上发表习作,在全国作文竞赛获奖,也大大地刺激了他们的发表欲。作文课成为他们最感兴趣的语文课。2011年七下春学期开始,我着手对所带的七年级三个班的语文学困生进行作文教学改革试验。七上秋学期期末语文考试60分以下的学困生共23人,试验以七上期末作文成绩为参照,满分为40分。这23个学困生七上期末作文达到优秀的有0人(36分以上);良好的有2人(32~36分);及格到良好之间的有9人(24~31);不及格的有12人(24分以下)。作文改革试验10周后,参加七下期中语文考试,这23个学困生的作文成绩获得了大面积的丰收。其中作文达到优秀的有4人(36分以上);良好的有6人(32~36分);及格到良好之间的有12人(24~31);不及格的仅有1人(24分以下)。三个班级的语文平均成绩比试验前分别提高了6分、6.5分和7.2分。作文改革试验的成功,不仅打开了学困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之门,而且增强了他们学好语文的自信心。更重要的是,在作文改革实验中,他们逐渐掌握了一个学习的规律,那就是:抓住症结所在,从易到难,培养起真正的兴趣,才能学得愉快,学得自信。
二、培植爱心,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
语文教学中师生关系的处理,直接影响着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处理是否得当是一个关系到教学成败的重要问题。
我认为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是优化教学改革的前提,在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中,教师才能更好地发挥其主导地位,将课堂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其主体的作用。
怎样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呢?我认为,爱心的培植是必由之路,它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教师热爱学生,二是学生尊敬教师,三是学生与学生之间要友爱。而这三方面中,教师与学困生,学困生与其他学生关系的融洽,是爱心培植的关键。
因为学困生都经历过学习上的挫折,他们都有一种自卑感,若长期得不到纠正,就会出现心理障碍,严重的会导致他们人格的不健全。表现在或孤僻独行,或沉默寡语,甚至认为社会不公,而对人产生敌视,易怒、易躁。在课堂上或沉默不语,一问三不知;或神经质地大叫起哄,对别人的言行求全责备,吹毛求疵,故意找茬。因此,对学困生的爱心培植不容忽视。处理不当,势必破坏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
对学困生的爱心培植不可忽视两种力量:一是教师本人的人格魅力,二是班集体的凝聚力。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教师的亲和力是学生学习动力的催化剂。我在课堂上倡导微笑教学,以宽松、平和的心态去面对每一个学生,尤其是对学困生要耐心和蔼。让他们乐于学,主动学。课后,则诚心诚意爱护他们的心灵,给予他们温暖,让他们敞开心胸,消除师生之间的心理隔阂。同时,充分利用班集体的力量,举行“我为集体做了什么”的讨论,将学困生与学优生结成对子,互帮互学,树立他们的自信心。经过不懈的努力,学困生学会了用爱心去关心别人,乐于与教师配合,与同学协作,在学习中肯向别人请教。班级的语文课堂教学氛围呈现出良好势头,为全面地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严格训练,提高学困生的自学能力和思维能力
学困生在学习上的障碍,除了兴趣索然外,还有一个习惯漠然的毛病。他们在学习中的不良习惯,常使他们的学习兴趣不能维持长久。为此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习惯,促进他们的学习主动性,显得很有必要。
学困生的不良习惯主要有以下几种:(一)上课精力不集中,难以融入常规的教学过程;(二)常丢三落四,忘记带教材或学习用具;(三)对教材学习,思考不够,疏于探索等等。正因为如此,学困生在课堂上总处于被动状态,跟不上教学节奏,思维怠惰。而语文教师每日的工作都很忙,不可能置班级教学进度不顾而降低学习的深度和难度,舍本逐末。在处理教法和学法的关系中,叶圣陶先生有句名言很有指导意义: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对待学困生要教他们能够“自能读书”,教给他们学习语文的方法,“授之以渔”。特级教师王俊鸣说:“学生毕竟要长大,要独立。要自主读书。所以随着年级的增高,要逐步强化独立读书,独立学习的方法。这才是真正为学生的未来着想,才是真正的人文主义。”①为了达到学困生“自能读书”,我注重提高学困生的自学能力和思维能力,并严格训练,督促检查,一丝不苟。具体作法是:一是培养学困生使用工具书的能力,要求学生人手《新华字典》和《现代汉语小词典》两册,能熟练地翻检工具书,获得正音、辩形、释义的能力。每学期末,举行一次查字典比赛。二是提高学困生概括段意和归纳中心的能力,每节课前抽查预习笔记。三是培养学困生写读书笔记的能力。思考和总结学习中的得失,鼓励质疑,发表不同看法,训练学困生的思维能力。每周上交一次。当然这些能力的培养都是面向全班学生的,只是检查督促的重点在学困生上,以期待他们能跟上教学节奏,参与课堂学习,开拓思维。经过训练,学困生的自学能力和思维能力都有了较大的发展。有的学困生已转变为学优生,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人。写出了一大批较有见地的习作和心得体会,如说《〈夸父逐日〉之我见》、《我这么看〈社戏〉》、《也谈〈伟大的悲剧〉》《语文其实并不难》等等。总之,只要坚持不懈,学困生的自学能力和思维能力是完全可以提高的。从而让他们意识到,只有掌握学习方法,提高能力,才能培养起学习的主动性和长久性,才能学得扎实,学得有效。
总之,提高学困生的语文教学质量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激发兴趣,是教学质量提高的契机;爱心培植是教学质量提高的情感基础;提高能力是教学质量提高的素质要求。这三者不是孤立的,分阶段的,而是互相沟通,网状实施,互为联系的有机整体,它是教法,又是学法,是教与学的统一,是提高学困生教学质量的系统工程。我们只有将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坚持不懈,锲而不舍,才能全面地提高学困生的语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1]中学著名语文特级教师教育思想精粹. 语文出版社.
【关键词】兴趣 爱心 能力
学困生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是全面提高班级授课教学质量的前提,也是新时期培养创新人才、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语文教学要面对全体学生,重视学生个性发展和健康人格的形成。而学困生在长期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已经形成了较为稳定的学习观,对语文学习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缺陷。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学习兴趣索然;二是学习心理茫然;三是学习习惯漠然。正因为如此,他们的学习成绩随着课程的加深一落再落,导致班级语文教学质量的后退。如何提高学困生的教学质量,成为语文教师甚为头痛的问题。本文就此,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做一些初步的探讨。
一、抓住作文教学这一切入口,激发学习兴趣
作文是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集中体现,是教学考核的一大板块。作文能力的提高是学困生教学质量提高的关键所在。因此,抓住作文教学,激发学习兴趣,不失为快捷、有效的提高质量的一种途径。
但常规的作文教学,并不能引起学困生的兴趣。他们最怕写作文,一来觉得无素材可写,二来怕讲评时挨批,三来是思维懒惰。正是基于这几种心理,他们对作文望而却步,不肯动笔,能推则推;不能推,则敷衍了事。作文成为他们面前一堵不可逾越的墙。
如何提高学困生写作的兴趣呢?我认为,真正的写作兴趣首先应来自于对写作本身的领悟和发现,其次来自于写作成功的喜悦,再次来自于作文的实际应用。为此,我将学困生的作文教学,划入“另类”处理。每次布置作文,让他们自提题目,老师再综合确定三道题目,任他们选其一完成,文体不限。因为题目是他们自提自选的,觉得有话可说,解决了无素材之苦。其次,对学困生的作文,不论写得如何,在批改中多用鼓励的评语,找出他们作文中闪光的词、句、段加以赞赏,在作文评讲课上表扬宣读,摘选入班级《作文园地》班刊。再次,对课外练笔,提倡“能多写,便是成功”的口号,让学困生自由发挥,畅所欲言。并及时向他们推荐本班或本校同年级学生发表在报刊上的习作,让他们“有形可循”,体会作文的妙趣。
当然,开始试验时,起步尤为艰难,学困生不肯写;即使写了,不是抄袭就是东拉西扯,无中心可言,颇让人头疼。但由于对他们的要求很低,能写的尽量鼓励;不能写的,则心平气和与之交谈,共订下一次作文的字数,以后,每次训练比前一次多加50~100字不等,直到符合字数要求。由于作文只针对字数,不论中心,他们对写作的认识也随着实践次数的增多而略有感悟,常能写出一些心中的喜怒哀乐,逐渐感到作文“其实不难”。同时在每次评讲中,他们都品尝到一些成功的喜悦,或被宣读表扬,或公开张贴到《作文园地》,学困生对抄作文也感到没有必要。他们的真情实感在作文中得到了宣泄,动手能力也有所增强。再加上本班同学在报刊上发表习作,在全国作文竞赛获奖,也大大地刺激了他们的发表欲。作文课成为他们最感兴趣的语文课。2011年七下春学期开始,我着手对所带的七年级三个班的语文学困生进行作文教学改革试验。七上秋学期期末语文考试60分以下的学困生共23人,试验以七上期末作文成绩为参照,满分为40分。这23个学困生七上期末作文达到优秀的有0人(36分以上);良好的有2人(32~36分);及格到良好之间的有9人(24~31);不及格的有12人(24分以下)。作文改革试验10周后,参加七下期中语文考试,这23个学困生的作文成绩获得了大面积的丰收。其中作文达到优秀的有4人(36分以上);良好的有6人(32~36分);及格到良好之间的有12人(24~31);不及格的仅有1人(24分以下)。三个班级的语文平均成绩比试验前分别提高了6分、6.5分和7.2分。作文改革试验的成功,不仅打开了学困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之门,而且增强了他们学好语文的自信心。更重要的是,在作文改革实验中,他们逐渐掌握了一个学习的规律,那就是:抓住症结所在,从易到难,培养起真正的兴趣,才能学得愉快,学得自信。
二、培植爱心,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
语文教学中师生关系的处理,直接影响着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处理是否得当是一个关系到教学成败的重要问题。
我认为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是优化教学改革的前提,在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中,教师才能更好地发挥其主导地位,将课堂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其主体的作用。
怎样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呢?我认为,爱心的培植是必由之路,它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教师热爱学生,二是学生尊敬教师,三是学生与学生之间要友爱。而这三方面中,教师与学困生,学困生与其他学生关系的融洽,是爱心培植的关键。
因为学困生都经历过学习上的挫折,他们都有一种自卑感,若长期得不到纠正,就会出现心理障碍,严重的会导致他们人格的不健全。表现在或孤僻独行,或沉默寡语,甚至认为社会不公,而对人产生敌视,易怒、易躁。在课堂上或沉默不语,一问三不知;或神经质地大叫起哄,对别人的言行求全责备,吹毛求疵,故意找茬。因此,对学困生的爱心培植不容忽视。处理不当,势必破坏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
对学困生的爱心培植不可忽视两种力量:一是教师本人的人格魅力,二是班集体的凝聚力。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教师的亲和力是学生学习动力的催化剂。我在课堂上倡导微笑教学,以宽松、平和的心态去面对每一个学生,尤其是对学困生要耐心和蔼。让他们乐于学,主动学。课后,则诚心诚意爱护他们的心灵,给予他们温暖,让他们敞开心胸,消除师生之间的心理隔阂。同时,充分利用班集体的力量,举行“我为集体做了什么”的讨论,将学困生与学优生结成对子,互帮互学,树立他们的自信心。经过不懈的努力,学困生学会了用爱心去关心别人,乐于与教师配合,与同学协作,在学习中肯向别人请教。班级的语文课堂教学氛围呈现出良好势头,为全面地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严格训练,提高学困生的自学能力和思维能力
学困生在学习上的障碍,除了兴趣索然外,还有一个习惯漠然的毛病。他们在学习中的不良习惯,常使他们的学习兴趣不能维持长久。为此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习惯,促进他们的学习主动性,显得很有必要。
学困生的不良习惯主要有以下几种:(一)上课精力不集中,难以融入常规的教学过程;(二)常丢三落四,忘记带教材或学习用具;(三)对教材学习,思考不够,疏于探索等等。正因为如此,学困生在课堂上总处于被动状态,跟不上教学节奏,思维怠惰。而语文教师每日的工作都很忙,不可能置班级教学进度不顾而降低学习的深度和难度,舍本逐末。在处理教法和学法的关系中,叶圣陶先生有句名言很有指导意义: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对待学困生要教他们能够“自能读书”,教给他们学习语文的方法,“授之以渔”。特级教师王俊鸣说:“学生毕竟要长大,要独立。要自主读书。所以随着年级的增高,要逐步强化独立读书,独立学习的方法。这才是真正为学生的未来着想,才是真正的人文主义。”①为了达到学困生“自能读书”,我注重提高学困生的自学能力和思维能力,并严格训练,督促检查,一丝不苟。具体作法是:一是培养学困生使用工具书的能力,要求学生人手《新华字典》和《现代汉语小词典》两册,能熟练地翻检工具书,获得正音、辩形、释义的能力。每学期末,举行一次查字典比赛。二是提高学困生概括段意和归纳中心的能力,每节课前抽查预习笔记。三是培养学困生写读书笔记的能力。思考和总结学习中的得失,鼓励质疑,发表不同看法,训练学困生的思维能力。每周上交一次。当然这些能力的培养都是面向全班学生的,只是检查督促的重点在学困生上,以期待他们能跟上教学节奏,参与课堂学习,开拓思维。经过训练,学困生的自学能力和思维能力都有了较大的发展。有的学困生已转变为学优生,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人。写出了一大批较有见地的习作和心得体会,如说《〈夸父逐日〉之我见》、《我这么看〈社戏〉》、《也谈〈伟大的悲剧〉》《语文其实并不难》等等。总之,只要坚持不懈,学困生的自学能力和思维能力是完全可以提高的。从而让他们意识到,只有掌握学习方法,提高能力,才能培养起学习的主动性和长久性,才能学得扎实,学得有效。
总之,提高学困生的语文教学质量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激发兴趣,是教学质量提高的契机;爱心培植是教学质量提高的情感基础;提高能力是教学质量提高的素质要求。这三者不是孤立的,分阶段的,而是互相沟通,网状实施,互为联系的有机整体,它是教法,又是学法,是教与学的统一,是提高学困生教学质量的系统工程。我们只有将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坚持不懈,锲而不舍,才能全面地提高学困生的语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1]中学著名语文特级教师教育思想精粹. 语文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