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幼儿在园一日活动中会遇到很多问题,教师应积极引发幼儿关注问题,通过探索与思考,采取有效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和提升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幼儿;问题意识;一日活动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明确指出:“重视幼儿的学习品质。幼儿在活动过程中表现出的积极态度和良好行为倾向是终身学习与发展所必需的宝贵品质。”学习品质包括:学习态度、行为习惯、学习方法等。幼儿在生活、游戏、交往与学习过程中,会遇到许多问题。积极的学习态度能够帮助幼儿在面对问题和困难时,富有主动的内在动机。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能够使幼儿在遇到问题时勇于面对、不怕困难、不断尝试并专注于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因此,具有良好的学习品质能够在发现、探究与解决众多问题中,丰富认知、积累经验,获得技能、培养能力、发展思维,从而逐步成长。幼儿所遇到的“问题”既是幼儿成长的“拦路虎”“试金石”又是他们成长的“催化剂”“磨砺石”。由此可见,在一日生活中培养和逐步提升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幼儿期的学习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问题意识——培养幼儿解决问题能力的基础
幼儿在日常生活中会遇到各种问题,但他们正面回应问题少,问题意识较弱,具体表现为:1.对遇到的问题视而不见,缺乏解决的兴趣和能动性;2.只看到问题的表面,缺乏预见潜在原因的能力;3.通过哭、求助、暴力等形式消极对待遇到的问题,缺乏适宜的解决方法。究其原因:1.幼儿年龄小,认知水平、社会经验及逻辑思维方式有限,无法意识到问题的存在;2.成人包办多,解决形式单一,多以指令式或直接告知来简单处理;3.问题情境少,创设的生活环境不丰富,幼儿与问题互动有限。因此,教师要重视幼儿问题意识的引领,将培养问题意识作为发展幼儿问题解决能力的起点。如进餐环节:通过视频回顾,幼儿意识到平时备餐环节容易出现混乱无序的问题有:值日生任务分工不明确、套桌布需要两人以上合作来解决、碗筷餐巾摆放要一一对应。整理书包环节:通过图片对比,幼儿意识到书包乱是收纳时没有把物品分类收放的问题。只有幼儿主动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才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积极思考、不断尝试,从中有效解决一日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二、真实问题——培养幼儿解决问题能力的动力
《纲要》《指南》反复强调幼儿园要“寓教育于生活和游戏中”。幼儿的问题与问题解决可以有多方面、多维度,但受其年龄特征影响,问题首先来自生活或游戏,也解决于生活和游戏之中。《指南》中,多个领域都要求或建议“鼓励幼儿主动提问”,“有问题愿意向别人请教”,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会“大胆联想猜想问题的答案”“积极动手动脑寻找答案或解决问题”“学会用适宜的方法探究和解决问题”。所以,教师应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及时回应幼儿的问题,只有来源于幼儿生活经验及成长需求的问题才是幼儿急需探求解决方法的真实的问题。如:大型玩具很重,怎样才能整理好?盥洗、饮水时怎样才能做到不拥挤?怎样才能将洒在地上的细小玩具快速拾起来?破损的图书或美术作品用什么材料修补?跳绳怎么收拾才能不打结?这些问题都是幼儿日常感到困惑疑虑但又急需解决的问题。在教师的引导帮助下,幼儿通过积极地思考和尝试,想出了合作搬运大型玩具,在地上增设标识隔开小朋友之间的距离,用篮子、口袋集中收拾细小玩具,用透明胶或浆糊修补图书,用纸杯或塑料袋收放跳绳等方法成功地解决了这些问题,他们感受到了无比自豪进而欣喜的情感体验。因此,教师应改变“教什么?”的旧观念,把幼儿一日生活中“遇到什么问题?”“怎样帮助幼儿解决问题?”作为观察与指导的基本点,并以幼儿年龄特征与当前的生活经验为依据,引导幼儿调动他们原有的学习经验,生成新的解决问题的经验,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不仅只是发展了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进一步体现问题解决的教育价值所在。
三、发现问题——培养幼儿解决问题能力的关键
具备丰富经验、掌握较多生活信息的幼儿能更加敏锐地捕捉到问题,从而创新地解决问题。教师在一日生活中,要帮助幼儿积累经验,引导其多角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及多方法解决问题。一次次的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为主线开展的活动都蕴藏着多维度的学习品质的培养。如:一日在美工区,两名男生各自用纸制作出了立体的房子。但是第二天他们发现纸房子受潮后塌了,他们提出要制作一座牢固的房子。他们找来了易拉罐、塑料垫板合作搭建了一座三层楼的房子。当听到一个女孩说这房子像冰雪女王的宫殿时,他们决定把房子改成宫殿的样子。教师提供了宫殿的图片引导幼儿观察,这时他们发现了宫殿有锥形房顶的特点,提出了怎样做出尖尖房顶的问题。他们找来卡纸和大圆盖子模出圆形剪下来变成锥形,贴合在易拉罐上。当他们制作宫殿拱门的时候发现无法将一张长方形卡纸分成两个一样大小的门,教师引导他们观察班级的双开门,他们通过相互讨论,不断尝试,最后找来尺子进行测量,用数学的方法将长方形门进行了对等分割。在制作栏杆时他们去材料超市寻找适合的材料,他们发现用毛根编制的栏杆方便简单,比之前他们用卡纸做得更牢固。活动前后维持了近一个月,他们发现在长方形上添加半圆形能变成拱形的大门;用纸筒、吸管等材料能制作出立体的栏杆、围墙、秋千、红旗;用大型透明胶、易拉罐、塑料垫板进行围合能使房子更加牢固等。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教师通过引导幼儿细致观察、提供丰富材料、共同复述操作过程、收集相关信息、保障充足的操作时间等,帮助他们发现问题、探索解决方法、反思总结经验。幼儿经过实践—思考—再实践—再思考,直到达成预期目标。幼儿通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不断明确并调整解决问题的目标,从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这不仅丰富了各领域的学习经历,还习得了具有生活意义的完整体验。
四、引发思考——提升幼儿解决问题能力的催化剂
幼儿发现问题时,积极思考并主动想办法尝试解决问题,是提升解决问题能力的内驱力,也是重要条件。所以,教师不仅要在一日生活中及时引导幼儿发现存在的问题,还要多方面鼓励幼儿主动思考,哪些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哪些是要经过了解讨论积累经验后才能解决的问题;哪些是通过自己地努力就能解决的问题,哪些是需要大家合作共同来解决的问题。如:在大班区域活动中,图书角因增添了许多书显得杂乱无章,阅读图书的孩子们提出要整理图书。面对全新的问题,教师引导幼儿多角度分析、积极思考,在讨论梳理后,幼儿对整理图书提出了许多有学习价值的问题。书要怎么有序分类摆放?书太多现有的柜子不够摆放怎么办?每一层柜子要放多少本书合适?怎样制作书柜标志便于日常图书的管理?经过思考,他们认为确定分类标准后能立即动手尝试,将书按厚薄大小来摆放;柜子不够需要与老师商量,增设新的柜子;制作标志要大家合作才能完成。此外,教师还运用了表彰激励的方法,在班上布置“问题小看台”,引导幼儿用图示表征符号提问思考,每周评选一次有价值的问题,每月汇报一次问题解决的事例,并评选出解决问题小能手。还创设了“亲子献计献策栏”,鼓励亲子互动思考并提出解决一日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的方法。以此消除幼儿解决问题中的依赖性,促进幼儿积极思考,使问题解决走向真正体现幼儿积极性主动性的理想境界。
五、有效参与——提升幼儿解决问题能力的核心
在提升幼儿解决问题能力的组织实施过程中,我们还要强调幼儿参与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才能避免形式主义走过场的教育弊端,也让幼儿感受到问题有效解决的成功体验,从而增强问题解决的自信心。为此,我们采用了引导幼儿积极讨论问题、帮助幼儿主动梳理分析、鼓励找寻问题解决的方法、组织合作反思与评价这四个步骤,连续不断地以螺旋式进行循环推进,从中取得幼儿有效参与问题解决的办法。如中班《垃圾分类在行动》活动案例:在开展垃圾分类进校园的主题活动中,幼儿发现园里垃圾桶变样增多,产生了许多问题:垃圾能像玩具一样分类吗?四个颜色的垃圾桶里要放哪些垃圾?怎样向家人宣传垃圾分类的重要性?怎样把可用的垃圾回收再次利用?在幼儿对自己或同伴提出的问题产生了浓厚的探究兴趣后,教师鼓励幼儿用简单符号记录的形式把他们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表征和梳理,进一步组织幼儿一起对记录结果进行分析整理,引导他们将同类的问题归纳在一起。幼儿对需要解决的问题有了清晰的认识,从而更加有针对性的找寻适合自己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他们有的迁移原有玩具分类的经验,尝试着将垃圾进行分类处理;有的像以往的主题活活动一样上网寻找有关垃圾分类的知识、图片;有的利用散步的時间数清垃圾桶的数量;有的利用区域绘画宣传手册;他们还将罐子里装上豆子制作成表演的道具;最后还利用一日活动的零散时间,验证评价他们解决问题时使用方法的可行性与操作性,及时调整解决问题的策略。经过这四个步骤的循环实施,幼儿获得的经验变得更加完整,解决问题的结果更有成效。这让幼儿有更深的学习体验,进一步有效提升了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在一日生活中教师必须善于解读幼儿在学习与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引导幼儿认识问题并鼓励幼儿真实主动参与其中,多维度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并积极思考调整策略,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得以有效提升。进而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品质,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本文为福州市教育科学研究“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课题——一日活动中提升幼儿问题解决能力的实践探索(编号:FZ2019GH050)阶段成果。】
【关键词】幼儿;问题意识;一日活动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明确指出:“重视幼儿的学习品质。幼儿在活动过程中表现出的积极态度和良好行为倾向是终身学习与发展所必需的宝贵品质。”学习品质包括:学习态度、行为习惯、学习方法等。幼儿在生活、游戏、交往与学习过程中,会遇到许多问题。积极的学习态度能够帮助幼儿在面对问题和困难时,富有主动的内在动机。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能够使幼儿在遇到问题时勇于面对、不怕困难、不断尝试并专注于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因此,具有良好的学习品质能够在发现、探究与解决众多问题中,丰富认知、积累经验,获得技能、培养能力、发展思维,从而逐步成长。幼儿所遇到的“问题”既是幼儿成长的“拦路虎”“试金石”又是他们成长的“催化剂”“磨砺石”。由此可见,在一日生活中培养和逐步提升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幼儿期的学习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问题意识——培养幼儿解决问题能力的基础
幼儿在日常生活中会遇到各种问题,但他们正面回应问题少,问题意识较弱,具体表现为:1.对遇到的问题视而不见,缺乏解决的兴趣和能动性;2.只看到问题的表面,缺乏预见潜在原因的能力;3.通过哭、求助、暴力等形式消极对待遇到的问题,缺乏适宜的解决方法。究其原因:1.幼儿年龄小,认知水平、社会经验及逻辑思维方式有限,无法意识到问题的存在;2.成人包办多,解决形式单一,多以指令式或直接告知来简单处理;3.问题情境少,创设的生活环境不丰富,幼儿与问题互动有限。因此,教师要重视幼儿问题意识的引领,将培养问题意识作为发展幼儿问题解决能力的起点。如进餐环节:通过视频回顾,幼儿意识到平时备餐环节容易出现混乱无序的问题有:值日生任务分工不明确、套桌布需要两人以上合作来解决、碗筷餐巾摆放要一一对应。整理书包环节:通过图片对比,幼儿意识到书包乱是收纳时没有把物品分类收放的问题。只有幼儿主动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才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积极思考、不断尝试,从中有效解决一日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二、真实问题——培养幼儿解决问题能力的动力
《纲要》《指南》反复强调幼儿园要“寓教育于生活和游戏中”。幼儿的问题与问题解决可以有多方面、多维度,但受其年龄特征影响,问题首先来自生活或游戏,也解决于生活和游戏之中。《指南》中,多个领域都要求或建议“鼓励幼儿主动提问”,“有问题愿意向别人请教”,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会“大胆联想猜想问题的答案”“积极动手动脑寻找答案或解决问题”“学会用适宜的方法探究和解决问题”。所以,教师应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及时回应幼儿的问题,只有来源于幼儿生活经验及成长需求的问题才是幼儿急需探求解决方法的真实的问题。如:大型玩具很重,怎样才能整理好?盥洗、饮水时怎样才能做到不拥挤?怎样才能将洒在地上的细小玩具快速拾起来?破损的图书或美术作品用什么材料修补?跳绳怎么收拾才能不打结?这些问题都是幼儿日常感到困惑疑虑但又急需解决的问题。在教师的引导帮助下,幼儿通过积极地思考和尝试,想出了合作搬运大型玩具,在地上增设标识隔开小朋友之间的距离,用篮子、口袋集中收拾细小玩具,用透明胶或浆糊修补图书,用纸杯或塑料袋收放跳绳等方法成功地解决了这些问题,他们感受到了无比自豪进而欣喜的情感体验。因此,教师应改变“教什么?”的旧观念,把幼儿一日生活中“遇到什么问题?”“怎样帮助幼儿解决问题?”作为观察与指导的基本点,并以幼儿年龄特征与当前的生活经验为依据,引导幼儿调动他们原有的学习经验,生成新的解决问题的经验,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不仅只是发展了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进一步体现问题解决的教育价值所在。
三、发现问题——培养幼儿解决问题能力的关键
具备丰富经验、掌握较多生活信息的幼儿能更加敏锐地捕捉到问题,从而创新地解决问题。教师在一日生活中,要帮助幼儿积累经验,引导其多角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及多方法解决问题。一次次的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为主线开展的活动都蕴藏着多维度的学习品质的培养。如:一日在美工区,两名男生各自用纸制作出了立体的房子。但是第二天他们发现纸房子受潮后塌了,他们提出要制作一座牢固的房子。他们找来了易拉罐、塑料垫板合作搭建了一座三层楼的房子。当听到一个女孩说这房子像冰雪女王的宫殿时,他们决定把房子改成宫殿的样子。教师提供了宫殿的图片引导幼儿观察,这时他们发现了宫殿有锥形房顶的特点,提出了怎样做出尖尖房顶的问题。他们找来卡纸和大圆盖子模出圆形剪下来变成锥形,贴合在易拉罐上。当他们制作宫殿拱门的时候发现无法将一张长方形卡纸分成两个一样大小的门,教师引导他们观察班级的双开门,他们通过相互讨论,不断尝试,最后找来尺子进行测量,用数学的方法将长方形门进行了对等分割。在制作栏杆时他们去材料超市寻找适合的材料,他们发现用毛根编制的栏杆方便简单,比之前他们用卡纸做得更牢固。活动前后维持了近一个月,他们发现在长方形上添加半圆形能变成拱形的大门;用纸筒、吸管等材料能制作出立体的栏杆、围墙、秋千、红旗;用大型透明胶、易拉罐、塑料垫板进行围合能使房子更加牢固等。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教师通过引导幼儿细致观察、提供丰富材料、共同复述操作过程、收集相关信息、保障充足的操作时间等,帮助他们发现问题、探索解决方法、反思总结经验。幼儿经过实践—思考—再实践—再思考,直到达成预期目标。幼儿通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不断明确并调整解决问题的目标,从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这不仅丰富了各领域的学习经历,还习得了具有生活意义的完整体验。
四、引发思考——提升幼儿解决问题能力的催化剂
幼儿发现问题时,积极思考并主动想办法尝试解决问题,是提升解决问题能力的内驱力,也是重要条件。所以,教师不仅要在一日生活中及时引导幼儿发现存在的问题,还要多方面鼓励幼儿主动思考,哪些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哪些是要经过了解讨论积累经验后才能解决的问题;哪些是通过自己地努力就能解决的问题,哪些是需要大家合作共同来解决的问题。如:在大班区域活动中,图书角因增添了许多书显得杂乱无章,阅读图书的孩子们提出要整理图书。面对全新的问题,教师引导幼儿多角度分析、积极思考,在讨论梳理后,幼儿对整理图书提出了许多有学习价值的问题。书要怎么有序分类摆放?书太多现有的柜子不够摆放怎么办?每一层柜子要放多少本书合适?怎样制作书柜标志便于日常图书的管理?经过思考,他们认为确定分类标准后能立即动手尝试,将书按厚薄大小来摆放;柜子不够需要与老师商量,增设新的柜子;制作标志要大家合作才能完成。此外,教师还运用了表彰激励的方法,在班上布置“问题小看台”,引导幼儿用图示表征符号提问思考,每周评选一次有价值的问题,每月汇报一次问题解决的事例,并评选出解决问题小能手。还创设了“亲子献计献策栏”,鼓励亲子互动思考并提出解决一日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的方法。以此消除幼儿解决问题中的依赖性,促进幼儿积极思考,使问题解决走向真正体现幼儿积极性主动性的理想境界。
五、有效参与——提升幼儿解决问题能力的核心
在提升幼儿解决问题能力的组织实施过程中,我们还要强调幼儿参与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才能避免形式主义走过场的教育弊端,也让幼儿感受到问题有效解决的成功体验,从而增强问题解决的自信心。为此,我们采用了引导幼儿积极讨论问题、帮助幼儿主动梳理分析、鼓励找寻问题解决的方法、组织合作反思与评价这四个步骤,连续不断地以螺旋式进行循环推进,从中取得幼儿有效参与问题解决的办法。如中班《垃圾分类在行动》活动案例:在开展垃圾分类进校园的主题活动中,幼儿发现园里垃圾桶变样增多,产生了许多问题:垃圾能像玩具一样分类吗?四个颜色的垃圾桶里要放哪些垃圾?怎样向家人宣传垃圾分类的重要性?怎样把可用的垃圾回收再次利用?在幼儿对自己或同伴提出的问题产生了浓厚的探究兴趣后,教师鼓励幼儿用简单符号记录的形式把他们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表征和梳理,进一步组织幼儿一起对记录结果进行分析整理,引导他们将同类的问题归纳在一起。幼儿对需要解决的问题有了清晰的认识,从而更加有针对性的找寻适合自己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他们有的迁移原有玩具分类的经验,尝试着将垃圾进行分类处理;有的像以往的主题活活动一样上网寻找有关垃圾分类的知识、图片;有的利用散步的時间数清垃圾桶的数量;有的利用区域绘画宣传手册;他们还将罐子里装上豆子制作成表演的道具;最后还利用一日活动的零散时间,验证评价他们解决问题时使用方法的可行性与操作性,及时调整解决问题的策略。经过这四个步骤的循环实施,幼儿获得的经验变得更加完整,解决问题的结果更有成效。这让幼儿有更深的学习体验,进一步有效提升了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在一日生活中教师必须善于解读幼儿在学习与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引导幼儿认识问题并鼓励幼儿真实主动参与其中,多维度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并积极思考调整策略,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得以有效提升。进而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品质,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本文为福州市教育科学研究“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课题——一日活动中提升幼儿问题解决能力的实践探索(编号:FZ2019GH050)阶段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