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探究性学习是学生自己探索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的一种学习方式,是《数学课程标准》所倡導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为适应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需要,体现时代对人才培养要求应运而生的探究性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式,目前已成为数学教学的一大趋势。作为教师就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如何更好地使学生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
一、探究情境注重实效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积极性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在钻研教材时,应努力挖掘教材本身的趣味因素,用数学教学本身的艺术魅力去感染学生,吸引学生,使他们呈现出求知者渴望的状态,达到积极参与的目的。但如果滥用情景教学,不分内容,不讲类型,千篇一律,“故事童话,游乐园,动物运动会……”,则使数学课堂变成表面热闹,形式丰富,但华而不实,思维肤浅的课堂。夸张的情境使学生游离于主题之外,原本的数学味没有了,也就失去了情境创设本身的意义。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教师讲课导入得好,不仅能吸引住学生,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而且能燃起学生智慧的火花,使学生积极思维,勇于探索,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情境设计,如探索性情境设计、竞争性情境设计、游戏性情境、故事性情境、操作性情境等等,不但使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乐趣,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大胆创新的精神。针对低年级儿童的心理特点,我都会根据教材内容创设情境,让学生带着好奇的心态进入新课。例如,在教学北师版二年级的《比大小》一课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故事情境:森林里的小动物们正在玩“翻牌游戏”,比一比谁翻开的卡片上的数大。小朋友们看(电脑出示情境图),小熊和唐老鸭玩得正高兴呢!他俩邀请小朋友们来做他们的裁判员。你们愿意吗?(愿意)在多媒体课件营造的生动、活泼的翻牌游戏情境下,学生的情绪高涨,纷纷表示很愿意做游戏的裁判员。因此创设情境一定要考虑是否有利于实现本节课的目标,讲究实效性。否则可以不用,但切不可滥用。
二、探究活动凸现问题性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是思维的催化剂,是探究活动的内驱力,它能使学生的求知欲望由潜伏状态达到活跃状态。而探究性学习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围绕问题开展教与学活动,而问题往往产生于具体的情境中。为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问题,教师应将教学中应解决的问题,隐藏在所创设的情境中,使学生在活动中形成认知冲突,再围绕问题开展活动。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先让学生运用学具,用不同的方法测量出圆的周长,再用一根系着小球的线在空中旋转,使其成为一个圆,学生观察思考后便知,这样的圆的周长用前面的方法来求肯定解决不了,又发现圆的周长与绳子的长短有关……学生便自觉地投入下一步的探究活动之中。同时教师要引导和启发学生敢于提问题,善于发现问题,勤于分析问题,乐于解决问题。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三、探究过程突出实践性
现代数学教学理论指出;数学知识能力的获得来自于学生参与数学探究活动,因此,数学课堂应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观察、尝试、操作的机会,引导学生通过眼、耳、手、嘴、脑多感官参与活动,全频道接受信息,处理信息,让学生不仅有探究的意愿,而且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大胆实践,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主动构建知识体系,克服“师代生劳”的现象,充分相信学生,让学生的实践行为落到实处,实践能力得到提高,从而在实践探索中主动发展。皮亚杰说:“知识本身就是活动。”动作和思维密不可分,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好奇好动,乐于模仿。根据这一特点,在讲8的组成时,我请同学们画出8个自己喜欢的水果。开始画之后,他们一边画着,嘴里一边数着:1、2、3……,相信他们在动手的同时,思维也在情不自禁的跟着动。在有人没画够8个水果时,我喊了“停”,孩子们纷纷表示没画完。我提问:那你画了几个?还差几个?由于有刚才动手、数数的经历,大多数孩子能清楚、正确地说出答案,而这个答案不正是他们通过动手操作,再抽象出来的8的组成吗?
四、探究形式体现合作性
合作交流是新课程所提倡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主动探究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合作交流,这对于学生实现认知上的互补,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增强合作意识,都是十分重要的。教学中,学生是一个积极的探索者,教师的作用是创设一种学生能够探索的情境,引导学生去探索。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究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如在教学“元、角、分”一课时,我让学生小组内自由分配商家和顾客的角色,在“购物”游戏中,学生不仅学会如何使用人民币,学会元角分的简单加减法,还学会了如何与人交流、相处。在教学中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参与者,不仅要参与到探究活动中去,与学生共同探讨,互学互动,还要指导学生掌握合作技巧和方法。如;在教学长方形面积时,每个学生的学具不够,肯定要小组合作才能完成;而在教学长方体体积时,一人肯定也不能搭成一个长方体,同样需要小组合作。那么学习任务、学习角色等等都需要老师的指导。合作探究不仅是形式上的合作,更是思维上的合作。因此,教师应在理解算理、寻找规律、操作演示、分析推理、抽象概括时组织学生合作探究,要善于让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这样学生获得的不仅是结论,更重要的是认知、思维、方发、情感等方面都得到充分发展构成1+1>2的模式。
五、探究学习关注发展性
把课堂还给学生,把时间还给学生,把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活力,这是基础教育的新理念,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是新课改的重要目标。在探究学习过程中,学生从发现问题、提出假设、搜集信息、分析推理、交流讨论、归纳概括、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是他们发展的全过程。因此,教师在确定三大目标的同时,也要确定发展性目标,在教学活动中,充分体现民主性,重视学生主体观;在探索材料上,留有更多地选择余地;在形式方法上,腾出更大的空间;在探究结果上,允许有不同的结论,真正意义上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的发展过程。
一、探究情境注重实效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积极性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在钻研教材时,应努力挖掘教材本身的趣味因素,用数学教学本身的艺术魅力去感染学生,吸引学生,使他们呈现出求知者渴望的状态,达到积极参与的目的。但如果滥用情景教学,不分内容,不讲类型,千篇一律,“故事童话,游乐园,动物运动会……”,则使数学课堂变成表面热闹,形式丰富,但华而不实,思维肤浅的课堂。夸张的情境使学生游离于主题之外,原本的数学味没有了,也就失去了情境创设本身的意义。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教师讲课导入得好,不仅能吸引住学生,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而且能燃起学生智慧的火花,使学生积极思维,勇于探索,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情境设计,如探索性情境设计、竞争性情境设计、游戏性情境、故事性情境、操作性情境等等,不但使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乐趣,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大胆创新的精神。针对低年级儿童的心理特点,我都会根据教材内容创设情境,让学生带着好奇的心态进入新课。例如,在教学北师版二年级的《比大小》一课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故事情境:森林里的小动物们正在玩“翻牌游戏”,比一比谁翻开的卡片上的数大。小朋友们看(电脑出示情境图),小熊和唐老鸭玩得正高兴呢!他俩邀请小朋友们来做他们的裁判员。你们愿意吗?(愿意)在多媒体课件营造的生动、活泼的翻牌游戏情境下,学生的情绪高涨,纷纷表示很愿意做游戏的裁判员。因此创设情境一定要考虑是否有利于实现本节课的目标,讲究实效性。否则可以不用,但切不可滥用。
二、探究活动凸现问题性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是思维的催化剂,是探究活动的内驱力,它能使学生的求知欲望由潜伏状态达到活跃状态。而探究性学习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围绕问题开展教与学活动,而问题往往产生于具体的情境中。为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问题,教师应将教学中应解决的问题,隐藏在所创设的情境中,使学生在活动中形成认知冲突,再围绕问题开展活动。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先让学生运用学具,用不同的方法测量出圆的周长,再用一根系着小球的线在空中旋转,使其成为一个圆,学生观察思考后便知,这样的圆的周长用前面的方法来求肯定解决不了,又发现圆的周长与绳子的长短有关……学生便自觉地投入下一步的探究活动之中。同时教师要引导和启发学生敢于提问题,善于发现问题,勤于分析问题,乐于解决问题。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三、探究过程突出实践性
现代数学教学理论指出;数学知识能力的获得来自于学生参与数学探究活动,因此,数学课堂应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观察、尝试、操作的机会,引导学生通过眼、耳、手、嘴、脑多感官参与活动,全频道接受信息,处理信息,让学生不仅有探究的意愿,而且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大胆实践,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主动构建知识体系,克服“师代生劳”的现象,充分相信学生,让学生的实践行为落到实处,实践能力得到提高,从而在实践探索中主动发展。皮亚杰说:“知识本身就是活动。”动作和思维密不可分,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好奇好动,乐于模仿。根据这一特点,在讲8的组成时,我请同学们画出8个自己喜欢的水果。开始画之后,他们一边画着,嘴里一边数着:1、2、3……,相信他们在动手的同时,思维也在情不自禁的跟着动。在有人没画够8个水果时,我喊了“停”,孩子们纷纷表示没画完。我提问:那你画了几个?还差几个?由于有刚才动手、数数的经历,大多数孩子能清楚、正确地说出答案,而这个答案不正是他们通过动手操作,再抽象出来的8的组成吗?
四、探究形式体现合作性
合作交流是新课程所提倡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主动探究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合作交流,这对于学生实现认知上的互补,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增强合作意识,都是十分重要的。教学中,学生是一个积极的探索者,教师的作用是创设一种学生能够探索的情境,引导学生去探索。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究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如在教学“元、角、分”一课时,我让学生小组内自由分配商家和顾客的角色,在“购物”游戏中,学生不仅学会如何使用人民币,学会元角分的简单加减法,还学会了如何与人交流、相处。在教学中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参与者,不仅要参与到探究活动中去,与学生共同探讨,互学互动,还要指导学生掌握合作技巧和方法。如;在教学长方形面积时,每个学生的学具不够,肯定要小组合作才能完成;而在教学长方体体积时,一人肯定也不能搭成一个长方体,同样需要小组合作。那么学习任务、学习角色等等都需要老师的指导。合作探究不仅是形式上的合作,更是思维上的合作。因此,教师应在理解算理、寻找规律、操作演示、分析推理、抽象概括时组织学生合作探究,要善于让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这样学生获得的不仅是结论,更重要的是认知、思维、方发、情感等方面都得到充分发展构成1+1>2的模式。
五、探究学习关注发展性
把课堂还给学生,把时间还给学生,把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活力,这是基础教育的新理念,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是新课改的重要目标。在探究学习过程中,学生从发现问题、提出假设、搜集信息、分析推理、交流讨论、归纳概括、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是他们发展的全过程。因此,教师在确定三大目标的同时,也要确定发展性目标,在教学活动中,充分体现民主性,重视学生主体观;在探索材料上,留有更多地选择余地;在形式方法上,腾出更大的空间;在探究结果上,允许有不同的结论,真正意义上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的发展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