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唐诗》卷一百二十五中说:“王维,字摩诘。河东人,工书画。以诗名盛开元、天宝间”,“山水绝胜,与道友裴迪,浮舟往来。弹琴赋诗,啸咏终日,笃与佛教”,“殷璠谓维诗词秀调雅,意新理惬,在泉成珠,著壁成绘”。苏轼在《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云:“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诗曰‘蓝溪白石出,玉川红叶稀。山路原无雨,空翠湿人衣。’此摩诘之诗。”
“诗中有画”是说王维作诗能最大限度地避免语言文字的抽象性和间接性,调动画家运用色彩、线条、光影的艺术手段,使诗歌形象具有最接近描写对象原貌的丰富性、直观性。读王维的诗歌,往往有五色绚丽、线条逼真的实感,这就是“诗中有画”,它使艺术家头脑中的意象变为可供欣赏的客观对象,产生了审美愉悦,读诗犹如观画,让诗歌鲜活起来、立体起来,给诗歌敷上异样光彩,为欣赏者提供更广阔的再创造空间,令人悦目赏心。
文学史上称王维为“诗佛”,绘画上,董其昌将其尊为南宗画之祖。他的重要贡献,就是把诗与画结合起来,使之成为一体的艺术形式。诗与画相补充、映发,造就了一个全新的艺术境界。诗作读来犹如赏画,诗情画意,悦目赏心,意境无限。
王维多才多艺,“工书画”,既是盛唐山水田园派的代表,又是南宗画派的始祖,诗画成就集于一身,最能体现诗画这对姊妹艺术的联系,同时也成就了王维的山水田园诗。翻开王维的诗歌小集《辋川集》、《田园乐》等,就如同打开名贵的古代绘画册页小品,使人赏心悦目,爱不释手。再看王维的名篇《桃源行》、《新晴野望》和《山居秋暝》,又仿佛在徐徐展开一卷卷条幅画和手卷画一样,令人赞不绝口。他的山水田园诗几乎每一首诗歌都有一个画面,而且每个画面都很讲究“经营位置。画面章法得当,自成格局”,很少有雷同之处。我们先来看这样几个画面:
1.“深巷斜晖静,闲门高柳陈。荷锄修药圃,散失曝农书。”(《济州过赵臾家宴》)
2.“日隐桑柘外,河明闾井间。牧童望村去,猎犬随人归。”(《淇上即事田园》)
3.“渺渺孤烟起,芊芊远树齐。青山万井外,落日五陵西。”(《青龙寺昙壁上人兄院集》)
4.“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山居秋暝》)
这四幅秀丽的风俗小景,每一个画面都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第一首诗,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寂静村舍的画面:无限好的傍晚的夕阳,拉长了斜斜的余晖,静静地照着狭而深的小巷子,照着门前长着的高大的柳树,人们在傍晚的日光里,悠闲地干着自己的事情,修修药畦子等,怡然自得。“斜晖”、“深巷”、“闲门高柳”定点落幅,整体着眼;第二首诗,就像置身一个村头,左顾右盼,大有应接不暇之感;而第三首诗,我们在原地自上而下,由远及近地举目眺望,“渺渺”、“远树”、“万井外”、“五陵西”,由村外的炊烟直望到山外的落日,这是多深远的画面,悠长的意境啊!如果说前三首是在原地静观默想,定点落幅,那么第四幅《山居秋暝》,则是调整统一了,画面的主次,虚实关系,用非常流畅的“线条”——诗句来完成。由物而人,因人而物,由景而情,情景交融如画,诗情画意溢于言外。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下笔就言“空山”,诗歌中明明写有浣女渔舟,怎能说是“空山”?诗言此有原因两个:其一“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所谓空,实际上是说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人们活动的痕迹。其二,“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事遥望空云山”(《桃源行》),所谓“空”不过像桃花源似的人迹罕至;一般人不知内情罢了,空山正值新雨后,万物为之一新。又赶上正好是初秋的傍晚,阵阵清凉,令人异常地爽快,一下子感染了读者的身心,吸引你不得不往下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自上而下地画出一幅天色已暝,却又皓月当空,群芳已歇,却有青松如盖的静夜图画。但是静夜不静,山泉泻于石上更是白练似的洁白无暇,看上去闪闪发光,听起来淙淙作响,多么幽静的自然画面啊!“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原来所谓的“空山”,其实不空,静夜尤其不静。你听,竹林里传来了一阵阵的歌声笑语,那是一群天真无邪的姑娘们洗完衣服笑逐着归来了;你看,那亭亭如盖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掀落了无数珍珠般晶莹的水珠,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的宁静。在这青松明月之下,在这翠竹青莲之中,生活着这样一群无忧无虑,勤劳善良的人们。这是一种多么令人向往的纯洁美好的生活图景啊!作者也由此生出“王孙自可留”的感喟,实在是因为被这图画吸引而生留恋之心了。这首诗动静结合恰当自如,虚实安排得当,深有画趣。
“中国的山水画在要求真实地描绘自然景物的同时,又要求有很大的概括性,所以画中所体现的意境有深厚的内容,给予人们的审美观感受也是宽泛的、丰富而不确定,它不表现出也不使观赏者联想起某种特定的或比较具体的诗意、思想感情,却仍能表现出,也使人清晰地感受到那整体自然与人生的牧歌似的亲切关系,”(《美术鉴赏》)达到“状难言之景列于目前,含不尽之意溢出画面”。
在王维的诗中还可以举出一些如上作品,其中以《终南山》和《汉江临眺》较为突出:
终南山
太乙近天都,连天到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汉江临眺
楚汉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在《终南山》中,作者的视点不断出现变换:遥望(远视)——“太乙近天都,连天到海隅”,纵观“分野中峰变”;回首、入看“青霭入看无”;四个观察点上去绘写终南山的群峰众壑,阴晴变化及虚实有无等万千气象的。而在《汉江临眺》一诗中,作者用的几乎是半壁江山尽收眼底的鸟瞰手法,将汉楚三湘、荆门九派的山光水色作了酣畅淋漓的渲染。像这样的一批气吞山河的壮丽画卷,不是完全可以同《千里江山图》(北宋,王希孟)等一些中国山水画的传世珍品相媲美吗?
我们认识到王维之所以在诗人辈出、名作如林的盛唐诗坛独树一帜,于他不仅有才华,而且“工书画”、“擅音乐”是密不可分的。他的诗不但情浓,而且画醇,这一点我们从王维的自述中可以得到印证:
“宿世妙词客,前身应画师;不能舍余习,偶被时人知。”
王维具有高度的形象感,作诗犹如绘画。所以苏轼称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把典型的“空间艺术”的“画”和典型的“时间艺术”的“诗”共鸣在一体,“状难言之景列于目前,含不尽之意溢出画面”,千百年来供人欣赏,学习。■
“诗中有画”是说王维作诗能最大限度地避免语言文字的抽象性和间接性,调动画家运用色彩、线条、光影的艺术手段,使诗歌形象具有最接近描写对象原貌的丰富性、直观性。读王维的诗歌,往往有五色绚丽、线条逼真的实感,这就是“诗中有画”,它使艺术家头脑中的意象变为可供欣赏的客观对象,产生了审美愉悦,读诗犹如观画,让诗歌鲜活起来、立体起来,给诗歌敷上异样光彩,为欣赏者提供更广阔的再创造空间,令人悦目赏心。
文学史上称王维为“诗佛”,绘画上,董其昌将其尊为南宗画之祖。他的重要贡献,就是把诗与画结合起来,使之成为一体的艺术形式。诗与画相补充、映发,造就了一个全新的艺术境界。诗作读来犹如赏画,诗情画意,悦目赏心,意境无限。
王维多才多艺,“工书画”,既是盛唐山水田园派的代表,又是南宗画派的始祖,诗画成就集于一身,最能体现诗画这对姊妹艺术的联系,同时也成就了王维的山水田园诗。翻开王维的诗歌小集《辋川集》、《田园乐》等,就如同打开名贵的古代绘画册页小品,使人赏心悦目,爱不释手。再看王维的名篇《桃源行》、《新晴野望》和《山居秋暝》,又仿佛在徐徐展开一卷卷条幅画和手卷画一样,令人赞不绝口。他的山水田园诗几乎每一首诗歌都有一个画面,而且每个画面都很讲究“经营位置。画面章法得当,自成格局”,很少有雷同之处。我们先来看这样几个画面:
1.“深巷斜晖静,闲门高柳陈。荷锄修药圃,散失曝农书。”(《济州过赵臾家宴》)
2.“日隐桑柘外,河明闾井间。牧童望村去,猎犬随人归。”(《淇上即事田园》)
3.“渺渺孤烟起,芊芊远树齐。青山万井外,落日五陵西。”(《青龙寺昙壁上人兄院集》)
4.“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山居秋暝》)
这四幅秀丽的风俗小景,每一个画面都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第一首诗,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寂静村舍的画面:无限好的傍晚的夕阳,拉长了斜斜的余晖,静静地照着狭而深的小巷子,照着门前长着的高大的柳树,人们在傍晚的日光里,悠闲地干着自己的事情,修修药畦子等,怡然自得。“斜晖”、“深巷”、“闲门高柳”定点落幅,整体着眼;第二首诗,就像置身一个村头,左顾右盼,大有应接不暇之感;而第三首诗,我们在原地自上而下,由远及近地举目眺望,“渺渺”、“远树”、“万井外”、“五陵西”,由村外的炊烟直望到山外的落日,这是多深远的画面,悠长的意境啊!如果说前三首是在原地静观默想,定点落幅,那么第四幅《山居秋暝》,则是调整统一了,画面的主次,虚实关系,用非常流畅的“线条”——诗句来完成。由物而人,因人而物,由景而情,情景交融如画,诗情画意溢于言外。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下笔就言“空山”,诗歌中明明写有浣女渔舟,怎能说是“空山”?诗言此有原因两个:其一“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所谓空,实际上是说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人们活动的痕迹。其二,“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事遥望空云山”(《桃源行》),所谓“空”不过像桃花源似的人迹罕至;一般人不知内情罢了,空山正值新雨后,万物为之一新。又赶上正好是初秋的傍晚,阵阵清凉,令人异常地爽快,一下子感染了读者的身心,吸引你不得不往下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自上而下地画出一幅天色已暝,却又皓月当空,群芳已歇,却有青松如盖的静夜图画。但是静夜不静,山泉泻于石上更是白练似的洁白无暇,看上去闪闪发光,听起来淙淙作响,多么幽静的自然画面啊!“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原来所谓的“空山”,其实不空,静夜尤其不静。你听,竹林里传来了一阵阵的歌声笑语,那是一群天真无邪的姑娘们洗完衣服笑逐着归来了;你看,那亭亭如盖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掀落了无数珍珠般晶莹的水珠,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的宁静。在这青松明月之下,在这翠竹青莲之中,生活着这样一群无忧无虑,勤劳善良的人们。这是一种多么令人向往的纯洁美好的生活图景啊!作者也由此生出“王孙自可留”的感喟,实在是因为被这图画吸引而生留恋之心了。这首诗动静结合恰当自如,虚实安排得当,深有画趣。
“中国的山水画在要求真实地描绘自然景物的同时,又要求有很大的概括性,所以画中所体现的意境有深厚的内容,给予人们的审美观感受也是宽泛的、丰富而不确定,它不表现出也不使观赏者联想起某种特定的或比较具体的诗意、思想感情,却仍能表现出,也使人清晰地感受到那整体自然与人生的牧歌似的亲切关系,”(《美术鉴赏》)达到“状难言之景列于目前,含不尽之意溢出画面”。
在王维的诗中还可以举出一些如上作品,其中以《终南山》和《汉江临眺》较为突出:
终南山
太乙近天都,连天到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汉江临眺
楚汉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在《终南山》中,作者的视点不断出现变换:遥望(远视)——“太乙近天都,连天到海隅”,纵观“分野中峰变”;回首、入看“青霭入看无”;四个观察点上去绘写终南山的群峰众壑,阴晴变化及虚实有无等万千气象的。而在《汉江临眺》一诗中,作者用的几乎是半壁江山尽收眼底的鸟瞰手法,将汉楚三湘、荆门九派的山光水色作了酣畅淋漓的渲染。像这样的一批气吞山河的壮丽画卷,不是完全可以同《千里江山图》(北宋,王希孟)等一些中国山水画的传世珍品相媲美吗?
我们认识到王维之所以在诗人辈出、名作如林的盛唐诗坛独树一帜,于他不仅有才华,而且“工书画”、“擅音乐”是密不可分的。他的诗不但情浓,而且画醇,这一点我们从王维的自述中可以得到印证:
“宿世妙词客,前身应画师;不能舍余习,偶被时人知。”
王维具有高度的形象感,作诗犹如绘画。所以苏轼称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把典型的“空间艺术”的“画”和典型的“时间艺术”的“诗”共鸣在一体,“状难言之景列于目前,含不尽之意溢出画面”,千百年来供人欣赏,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