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造万象诗生辉

来源 :阅读与鉴赏·学术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wboy9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唐诗》卷一百二十五中说:“王维,字摩诘。河东人,工书画。以诗名盛开元、天宝间”,“山水绝胜,与道友裴迪,浮舟往来。弹琴赋诗,啸咏终日,笃与佛教”,“殷璠谓维诗词秀调雅,意新理惬,在泉成珠,著壁成绘”。苏轼在《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云:“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诗曰‘蓝溪白石出,玉川红叶稀。山路原无雨,空翠湿人衣。’此摩诘之诗。”
  “诗中有画”是说王维作诗能最大限度地避免语言文字的抽象性和间接性,调动画家运用色彩、线条、光影的艺术手段,使诗歌形象具有最接近描写对象原貌的丰富性、直观性。读王维的诗歌,往往有五色绚丽、线条逼真的实感,这就是“诗中有画”,它使艺术家头脑中的意象变为可供欣赏的客观对象,产生了审美愉悦,读诗犹如观画,让诗歌鲜活起来、立体起来,给诗歌敷上异样光彩,为欣赏者提供更广阔的再创造空间,令人悦目赏心。
  文学史上称王维为“诗佛”,绘画上,董其昌将其尊为南宗画之祖。他的重要贡献,就是把诗与画结合起来,使之成为一体的艺术形式。诗与画相补充、映发,造就了一个全新的艺术境界。诗作读来犹如赏画,诗情画意,悦目赏心,意境无限。
  王维多才多艺,“工书画”,既是盛唐山水田园派的代表,又是南宗画派的始祖,诗画成就集于一身,最能体现诗画这对姊妹艺术的联系,同时也成就了王维的山水田园诗。翻开王维的诗歌小集《辋川集》、《田园乐》等,就如同打开名贵的古代绘画册页小品,使人赏心悦目,爱不释手。再看王维的名篇《桃源行》、《新晴野望》和《山居秋暝》,又仿佛在徐徐展开一卷卷条幅画和手卷画一样,令人赞不绝口。他的山水田园诗几乎每一首诗歌都有一个画面,而且每个画面都很讲究“经营位置。画面章法得当,自成格局”,很少有雷同之处。我们先来看这样几个画面:
  1.“深巷斜晖静,闲门高柳陈。荷锄修药圃,散失曝农书。”(《济州过赵臾家宴》)
  2.“日隐桑柘外,河明闾井间。牧童望村去,猎犬随人归。”(《淇上即事田园》)
  3.“渺渺孤烟起,芊芊远树齐。青山万井外,落日五陵西。”(《青龙寺昙壁上人兄院集》)
  4.“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山居秋暝》)
  这四幅秀丽的风俗小景,每一个画面都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第一首诗,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寂静村舍的画面:无限好的傍晚的夕阳,拉长了斜斜的余晖,静静地照着狭而深的小巷子,照着门前长着的高大的柳树,人们在傍晚的日光里,悠闲地干着自己的事情,修修药畦子等,怡然自得。“斜晖”、“深巷”、“闲门高柳”定点落幅,整体着眼;第二首诗,就像置身一个村头,左顾右盼,大有应接不暇之感;而第三首诗,我们在原地自上而下,由远及近地举目眺望,“渺渺”、“远树”、“万井外”、“五陵西”,由村外的炊烟直望到山外的落日,这是多深远的画面,悠长的意境啊!如果说前三首是在原地静观默想,定点落幅,那么第四幅《山居秋暝》,则是调整统一了,画面的主次,虚实关系,用非常流畅的“线条”——诗句来完成。由物而人,因人而物,由景而情,情景交融如画,诗情画意溢于言外。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下笔就言“空山”,诗歌中明明写有浣女渔舟,怎能说是“空山”?诗言此有原因两个:其一“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所谓空,实际上是说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人们活动的痕迹。其二,“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事遥望空云山”(《桃源行》),所谓“空”不过像桃花源似的人迹罕至;一般人不知内情罢了,空山正值新雨后,万物为之一新。又赶上正好是初秋的傍晚,阵阵清凉,令人异常地爽快,一下子感染了读者的身心,吸引你不得不往下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自上而下地画出一幅天色已暝,却又皓月当空,群芳已歇,却有青松如盖的静夜图画。但是静夜不静,山泉泻于石上更是白练似的洁白无暇,看上去闪闪发光,听起来淙淙作响,多么幽静的自然画面啊!“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原来所谓的“空山”,其实不空,静夜尤其不静。你听,竹林里传来了一阵阵的歌声笑语,那是一群天真无邪的姑娘们洗完衣服笑逐着归来了;你看,那亭亭如盖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掀落了无数珍珠般晶莹的水珠,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的宁静。在这青松明月之下,在这翠竹青莲之中,生活着这样一群无忧无虑,勤劳善良的人们。这是一种多么令人向往的纯洁美好的生活图景啊!作者也由此生出“王孙自可留”的感喟,实在是因为被这图画吸引而生留恋之心了。这首诗动静结合恰当自如,虚实安排得当,深有画趣。
  “中国的山水画在要求真实地描绘自然景物的同时,又要求有很大的概括性,所以画中所体现的意境有深厚的内容,给予人们的审美观感受也是宽泛的、丰富而不确定,它不表现出也不使观赏者联想起某种特定的或比较具体的诗意、思想感情,却仍能表现出,也使人清晰地感受到那整体自然与人生的牧歌似的亲切关系,”(《美术鉴赏》)达到“状难言之景列于目前,含不尽之意溢出画面”。
  在王维的诗中还可以举出一些如上作品,其中以《终南山》和《汉江临眺》较为突出:
  终南山
  太乙近天都,连天到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汉江临眺
  楚汉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在《终南山》中,作者的视点不断出现变换:遥望(远视)——“太乙近天都,连天到海隅”,纵观“分野中峰变”;回首、入看“青霭入看无”;四个观察点上去绘写终南山的群峰众壑,阴晴变化及虚实有无等万千气象的。而在《汉江临眺》一诗中,作者用的几乎是半壁江山尽收眼底的鸟瞰手法,将汉楚三湘、荆门九派的山光水色作了酣畅淋漓的渲染。像这样的一批气吞山河的壮丽画卷,不是完全可以同《千里江山图》(北宋,王希孟)等一些中国山水画的传世珍品相媲美吗?
  我们认识到王维之所以在诗人辈出、名作如林的盛唐诗坛独树一帜,于他不仅有才华,而且“工书画”、“擅音乐”是密不可分的。他的诗不但情浓,而且画醇,这一点我们从王维的自述中可以得到印证:
  “宿世妙词客,前身应画师;不能舍余习,偶被时人知。”
  王维具有高度的形象感,作诗犹如绘画。所以苏轼称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把典型的“空间艺术”的“画”和典型的“时间艺术”的“诗”共鸣在一体,“状难言之景列于目前,含不尽之意溢出画面”,千百年来供人欣赏,学习。■
其他文献
“被自杀”意味着自杀行为另有原因,文中萨姆沙·格里高尔怀着对家人的深爱和回忆,在无限空洞与平和的状态中又痛又饿,鼻孔呼出了最后一丝微弱的气息,孤独绝望地死去。表面看来他是绝食而死,主动选择放弃自己的生命,而实际上他的死另有原因,本文试图从格里高尔的几次愉悦的情感体验中探究他的死因。  萨姆沙·格里高尔变成甲虫之后,是有几次愉快的情感体验的,让我们从这几次情感体验中去探究作品主题。第一次感到“适意”
期刊
这首诗是席慕蓉作品中的名篇,曾经被灌制成录音磁带广为流传。文学作品中咏青春的篇什不胜枚举,其中的名篇也成千累万,但是席慕蓉的这首诗还是以其独有的魅力让人一见难忘。  所谓青春易逝,节序如流,人的一生中,真正属于青春的那一段时光确实是十分短暂的。当我们还懵懵懂懂的时候,岁月早已从你的身边悄悄滑过了。所以,现实生活中,的的确确如本诗所感叹的:“青春”实在“是一本太仓促的书”。  当我们不知不觉走过,当
期刊
《世说新语》是我国最早的一本志人小说集,由南朝宋刘义庆(403~444)编撰而成。内容有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36门,分类记事,主要记载了魏晋时期文人名士的轶闻隽语,从中可以体察到那个时代的政风俗尚和士族阶层的精神风貌。同时,又极具文学价值,其创作成就代表了当时小说创作的最高水平。下面仅就其人物刻画问题,做一些粗浅的分析。    一、善于借助典型事件来刻画人物,使人物形象活灵活现    典型事件
期刊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说过:“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的确,文章不是无情物,唯有真情可动人。只有充满真情实感,文章才会获得生命。那么,在中考时,怎样才能让自己笔下的文章充满真情,做到以情动人呢?下面介绍几种方法,供同学们参考、演练。  技法之一:描摹细节,细微之处见真情。  世间也许存在那种轰轰烈烈、惊心动魄的情感,但更多却是那么细微平凡、具体真切。其实,我们身边,真情无处不在:一声亲切的问候,一个鼓励的
期刊
学生在写作文的时候,总有一些抱怨说日子过得平淡没有什么可写,其实当我们静下心的时候就会发现,平淡最真,本色最美。那些经典的作品,总能以不同的视角表现平凡中的美好,让我们共同去领略一下,借以打开我们的心灵之窗,拓宽写作之路。    一、以物写理    林清玄先生的《心田上的百合花》以一株百合花努力成长的历程告诉我们一个朴实而真挚的人生哲理:“不管别人怎么欣赏,满山的百合都谨记着第一株百合的教导,我们
期刊
一、利用三种思维方式,寻求三种立论方法    问题:用自己的话简单概括三位诗人对项羽的评价。  杜诗:江东子弟卷土重来的设想为前面提供证据,宣扬了百折不挠的精神。  王诗:说明项羽人心丧尽,不可能卷土重来,人贵有自知之明。  李诗:描绘了一代英雄西楚霸王的高大形象,展现了项羽宁死不屈的品质。提出人生在世,应该怎样活着才有价值呢?人应该活出自己的价值。  结论1:正反褒贬角度立论  例如:一条淡水用
期刊
如何进行《项脊轩志》教学?魏华中老师曾经提出“先让学生从文章内容推知作者身世,以深入理解和把握课文,老师再适时补充,从而与作者产生共鸣”的构想。但读其教学实录《推知作者的生平》(原载《语文学习》2003年第6期第28页),我却发现:魏老师的教学构想善则善矣,但其实际操作过程,却可套用叶圣陶《语文教学二十韵》中的话来说,是未曾“潜心会本文”,从而难免“疏狂不可循”之讥。  魏老师的“疏狂”主要表现在
期刊
摘 要:唐之盛从诗歌的创作便可窥见一斑,诗的内容与形式可谓纷繁多姿。从山水田园派代表人物孟浩然《春晓》一诗,来探讨其诗作的风格。  关键词:陶熔气质 清真蕴藉 艺术风格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而在所有的文学样式中,诗歌则是最精妙的语言艺术,作为我国古典诗歌黄金时代的唐代诗歌,无论从题材、体裁、形式、流派、风格和手法上均呈现繁荣的景象。盛唐冲淡即清澹之风虽由张九龄发起,然而却由王维、孟浩然引领。孟
期刊
摘 要:作为一名教师,我们总是希望上好每一堂课,但一个老师教学方法很丰富,如果所教内容是错误的,那么这堂课的教学还有何意义呢?所以,确定合理的教学内容才是上好一堂课的根本。  关键词:教学内容 反思 合理确定    背景:一次语文组教研活动中,本人借了一个班上了一堂曹文轩先生的《前方》。  教学情景经典再现:    一、创设情境,介绍文本导入    上课时我由一张月饼的照片切入,问学生:由这张照片
期刊
在中国词史上,南宋张炎的《解连环·孤雁》、明代高启的《沁园春·雁》和清代朱彝尊的《长亭怨慢·雁》同被称为咏雁名词三鼎足。其中,南宋张炎的《解连环·孤雁》又以其独特个性品质践行了作者的词学理论。这里不妨将张炎的这首《解连环·孤雁》摘录于下:    解连环·孤雁    楚江空晚。怅离群万里,恍然惊散。自顾影、欲下寒塘,正沙净草枯,水平天远。写不成书,只寄得、相思一点。料因循误了,残毡拥雪,故人心眼。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