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标准提出“教育和课程实施的过程就是一种生活”,这个生活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建构的,他们在这个生活中组成一个共同体,他们一起生成和推进教育和课程的改革,实现经验的改造。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在与学生和谐的双向交流中不断加深对他们的了解,从而影响学生对教师所教课程的兴趣、学习情绪、学习行为、学习效率,影响学生的学习方法以及思想品德的形成。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交往既有和谐的一面,也会发生冲突,而品德课堂上的师生交往冲突则带上了品德学科的独特色彩,这种冲突是以师生间的交流为起点的。
品德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道德情感流动的过程。这个过程,始终以情感为动力,因此,它是流动的、变化的、起伏的、曲折的,也是美的生成。情感要流动,就要得力于师生之间的双向理解。教师通过动听的语言、和谐的动作、饱满的激情,将自己内心流淌的道德情感滋润学生的心田。有了“养料”,学生内心也会生发出不可遏止的情感波澜,他们用表情、动作、语言将此表露出来反馈给教师,多次循环,形成一种和谐的师生交往状态。但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生理、心理机能都是属于自己的,既不能“玩假的”,也不能受到别人的指挥,而师生之间本身存在着道德情感差异,存在着道德情感分歧,这种差异、分歧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上升为师生交往冲突。
一、品德课堂师生交往冲突形成的原因
(一)“霸权”引发冲突
长期以来,在课程生活中,教师是“独裁之王”,学生则是一种受动被控的“从属”角色。因此,在日常的教学行为中,教师充当“霸权者”更是屡见不鲜,由此引发的师生交往冲突也比比皆是。
案例1:《过家家》
一位教师在教学这一课时,先提出活动要求,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自主选择课本中的活动主题。这时意想不到的情况发生了,由于一年级学生入学时间还很短,良好的课堂习惯还未形成,此时听到教师说可以自己选择活动主题,自由组合活动小组,此类活动对他们来说真是太新鲜了,教室里顿时便乱成了一锅粥,到处是吵嚷声、争执声,甚至是兴奋的尖叫声。教师一看这状况,立刻沉下脸来,先是大声呵斥学生回到座位上,再迅速地划分小组指定主题,然后要求学生根据教师给定的主题开展活动。学生看着教师生气的面孔,乖乖地回到座位,兴奋之情从小脸上不情愿地退去,课堂教学在教师“精心地组织”下开始“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在此案例中,由于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所引发的课堂混乱是很正常的,问题是怎么看待这种“乱”,怎么解决这种课堂师生交往中的不和谐,从而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这就需要教师正确地认识自己的角色行为。从案例中我们不难发现,教师之所以用 “高压政策”控制学生,控制课堂,是因为教师受长期以来已牢固形成的“角色定位”的影响。当学生的行为稍有差池,教师就采取“压”或粗暴打断的方法,而不是有效地组织引导,使学生对教师产生恐惧,导致心理上的困惑与冲突。于是师生和谐的交往就很难继续进行,而本节课的目标“了解并遵守游戏中的规则、纪律,初步培养讲文明、懂礼貌的行为习惯”,也就无法有效地实现。
(二)多元价值观引发冲突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所谓“道”,不仅指学生学习的方法、做事的方法,更包含学生情感、态度及价值观养成这样的深远含义。在传统的道德教育中,教师扮演着价值法官的角色,学生被视为道德的容器,只被允许充当既定道德取向与道德规范的无条件的认同者与遵从者的角色,故整个教育过程便无“民主”可言。
案例2:《我们的民风民俗》(教学片段)
师:你最希望的过年方式是什么,为什么?
生1:我最希望全家出去旅游。因为爸爸妈妈平时工作很忙,从来不带我出门旅游,今年过年放假我想去海南岛游玩。
生2:我觉得他说的过年方式不好,我最希望过年时,全家人团团圆圆吃个年夜饭,那多开心呀!
生3:我补充生2的发言,吃过年夜饭就一起去放烟花,然后一边看春节联欢会,一边包饺子。
(还有学生想发言,但被教师的目光制止了)
师:听了同学们刚才的发言,我很同意生3的看法,因为春节是我们中国人的传统节日。人们很重视在春节时合家团圆,围坐在家里一起吃年夜饭、放烟火、包饺子更是必不可少的,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我们一定要继续保持这个习俗,让我们的民族文化得到继承和发扬。
(得到教师认同的学生小脸上洋溢着激动的神色,而其他学生则流露出不以为然的神态)
在此案例中,我们不难看出,教师的提问仅仅是为了借学生的回答来验证教师所讲的结论,或为了活跃课堂气氛,课堂上只有一种结论,其结论也是预先设定的。可是教师没有考虑到的是,时代在发展,在这多元文化社会中,学生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因而会带来不同的道德观与价值观念,而有些因文化的差异而相异的价值观念无所谓对还是错。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若还坚持权威式的道德教育观念显然是不适宜的。教师与学生在双向交流时,教师忽视了这些因素,必然导致冲突。所以,多元文化社会中的德育必须树立民主的观念,一方面在道德教育过程中真正民主、平等地善待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尊重他们的文化与价值观;另一方面,教师在道德教育过程中更多地不是对学生宣布一些不容置疑的道德戒律,而是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对学生的观点进行富有启发价值的道德评价。把价值标准和道德观念当做确定的“知识”来教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教师与其代替学生作道德判断,不如设法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力,让他们自己学会运用理智作出判断或决定。
二、解决品德课堂师生交往冲突的对策
(一)静坐常思自己过
做一名“和谐”教师要经常反思自己。德育工作的实质是交往互动,避免不了冲突和矛盾。“静坐常思自己过”,“宁静以致远”,既是一种生活态度,也是一种工作态度。德育教师要学会不断怀疑自己,对自己的教学设计、教学方法进行重新思考,不断推出适应学生的、有选择余地的新计划、新内容、新方法和新的评价方式。做一名“和谐”教师,还要在公正中平衡自我心理,要弘扬对话精神。
(二)让对话成为德育模式
在多元文化背景下,解决冲突的有效方法不是对抗,而是对话。道德教育中的“对话”绝不是我们平常意义上的说话。这里,对话成了多元文化社会中的一种道德教育模式,是指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方从各自的理解出发,以语言为中介,以交往、沟通为实践旨趣,促进双方取得更大视界融合的一种德育方法。
首先,在品德课的教学中,开放性对话是直接诱发道德体验的重要线索。在开放式对话中,对话双方或每一方诚恳地敞开自己的心扉,朴素地表达自己的生活阅历,自由地交流自己的喜怒哀乐,容易激活在场其他人的思维,唤醒在场每一个人对自己生活阅历的回忆和省思,发生道德体验,实现道德提升。
其次,在品德课教学中应采取就事论事的讨论方法,引导学生对与他们生活密切相关的道德问题进行分析和判断,进而为他们提供一些具体的、技术性的帮助。科尔伯格的这段话也许是对这种情形的一个最好的注脚:“道德教育最好是对话中的一个自然过程,而不是作为一种理论指导或说教。教师和课程最好是作为这种对话的促进者。”
(三)走进孩子的心灵
首先,道德教育要贴近孩子生活。道德的本质是实践的,也是生活的。当前道德教育很大的一个弊病是“空”,脱离了孩子生活的道德教育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道德教育必须贴近孩子的现实生活,从生活中寻找道德教育的素材和契机。
其次,道德教育必须接近孩子个体。道德教育在本质上是涵养、化育个体的德性。因此,道德教育必须和孩子的个体经验相接近,融入孩子的个体生命成长中,成为孩子成长的呵护人。
最后,道德教育还要亲近孩子心灵。道德文化建设在本质上是精神和心灵的活动。道德教育只有触动心灵,引发感动,引领精神成长,才是真正的教育,才是真正有魅力的教育。缺乏相互尊重、平等对话,板起面孔说教,机械的知识传授,不是真正的道德教育。
总之,在品德课堂教学中,师生交往的冲突时刻存在,这需要教师充分运用新的教学理念,充分运用教学智慧,“化干戈为玉帛”,让学生在交往冲突中也能快乐地成长。
(责编陈剑平)
品德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道德情感流动的过程。这个过程,始终以情感为动力,因此,它是流动的、变化的、起伏的、曲折的,也是美的生成。情感要流动,就要得力于师生之间的双向理解。教师通过动听的语言、和谐的动作、饱满的激情,将自己内心流淌的道德情感滋润学生的心田。有了“养料”,学生内心也会生发出不可遏止的情感波澜,他们用表情、动作、语言将此表露出来反馈给教师,多次循环,形成一种和谐的师生交往状态。但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生理、心理机能都是属于自己的,既不能“玩假的”,也不能受到别人的指挥,而师生之间本身存在着道德情感差异,存在着道德情感分歧,这种差异、分歧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上升为师生交往冲突。
一、品德课堂师生交往冲突形成的原因
(一)“霸权”引发冲突
长期以来,在课程生活中,教师是“独裁之王”,学生则是一种受动被控的“从属”角色。因此,在日常的教学行为中,教师充当“霸权者”更是屡见不鲜,由此引发的师生交往冲突也比比皆是。
案例1:《过家家》
一位教师在教学这一课时,先提出活动要求,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自主选择课本中的活动主题。这时意想不到的情况发生了,由于一年级学生入学时间还很短,良好的课堂习惯还未形成,此时听到教师说可以自己选择活动主题,自由组合活动小组,此类活动对他们来说真是太新鲜了,教室里顿时便乱成了一锅粥,到处是吵嚷声、争执声,甚至是兴奋的尖叫声。教师一看这状况,立刻沉下脸来,先是大声呵斥学生回到座位上,再迅速地划分小组指定主题,然后要求学生根据教师给定的主题开展活动。学生看着教师生气的面孔,乖乖地回到座位,兴奋之情从小脸上不情愿地退去,课堂教学在教师“精心地组织”下开始“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在此案例中,由于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所引发的课堂混乱是很正常的,问题是怎么看待这种“乱”,怎么解决这种课堂师生交往中的不和谐,从而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这就需要教师正确地认识自己的角色行为。从案例中我们不难发现,教师之所以用 “高压政策”控制学生,控制课堂,是因为教师受长期以来已牢固形成的“角色定位”的影响。当学生的行为稍有差池,教师就采取“压”或粗暴打断的方法,而不是有效地组织引导,使学生对教师产生恐惧,导致心理上的困惑与冲突。于是师生和谐的交往就很难继续进行,而本节课的目标“了解并遵守游戏中的规则、纪律,初步培养讲文明、懂礼貌的行为习惯”,也就无法有效地实现。
(二)多元价值观引发冲突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所谓“道”,不仅指学生学习的方法、做事的方法,更包含学生情感、态度及价值观养成这样的深远含义。在传统的道德教育中,教师扮演着价值法官的角色,学生被视为道德的容器,只被允许充当既定道德取向与道德规范的无条件的认同者与遵从者的角色,故整个教育过程便无“民主”可言。
案例2:《我们的民风民俗》(教学片段)
师:你最希望的过年方式是什么,为什么?
生1:我最希望全家出去旅游。因为爸爸妈妈平时工作很忙,从来不带我出门旅游,今年过年放假我想去海南岛游玩。
生2:我觉得他说的过年方式不好,我最希望过年时,全家人团团圆圆吃个年夜饭,那多开心呀!
生3:我补充生2的发言,吃过年夜饭就一起去放烟花,然后一边看春节联欢会,一边包饺子。
(还有学生想发言,但被教师的目光制止了)
师:听了同学们刚才的发言,我很同意生3的看法,因为春节是我们中国人的传统节日。人们很重视在春节时合家团圆,围坐在家里一起吃年夜饭、放烟火、包饺子更是必不可少的,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我们一定要继续保持这个习俗,让我们的民族文化得到继承和发扬。
(得到教师认同的学生小脸上洋溢着激动的神色,而其他学生则流露出不以为然的神态)
在此案例中,我们不难看出,教师的提问仅仅是为了借学生的回答来验证教师所讲的结论,或为了活跃课堂气氛,课堂上只有一种结论,其结论也是预先设定的。可是教师没有考虑到的是,时代在发展,在这多元文化社会中,学生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因而会带来不同的道德观与价值观念,而有些因文化的差异而相异的价值观念无所谓对还是错。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若还坚持权威式的道德教育观念显然是不适宜的。教师与学生在双向交流时,教师忽视了这些因素,必然导致冲突。所以,多元文化社会中的德育必须树立民主的观念,一方面在道德教育过程中真正民主、平等地善待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尊重他们的文化与价值观;另一方面,教师在道德教育过程中更多地不是对学生宣布一些不容置疑的道德戒律,而是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对学生的观点进行富有启发价值的道德评价。把价值标准和道德观念当做确定的“知识”来教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教师与其代替学生作道德判断,不如设法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力,让他们自己学会运用理智作出判断或决定。
二、解决品德课堂师生交往冲突的对策
(一)静坐常思自己过
做一名“和谐”教师要经常反思自己。德育工作的实质是交往互动,避免不了冲突和矛盾。“静坐常思自己过”,“宁静以致远”,既是一种生活态度,也是一种工作态度。德育教师要学会不断怀疑自己,对自己的教学设计、教学方法进行重新思考,不断推出适应学生的、有选择余地的新计划、新内容、新方法和新的评价方式。做一名“和谐”教师,还要在公正中平衡自我心理,要弘扬对话精神。
(二)让对话成为德育模式
在多元文化背景下,解决冲突的有效方法不是对抗,而是对话。道德教育中的“对话”绝不是我们平常意义上的说话。这里,对话成了多元文化社会中的一种道德教育模式,是指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方从各自的理解出发,以语言为中介,以交往、沟通为实践旨趣,促进双方取得更大视界融合的一种德育方法。
首先,在品德课的教学中,开放性对话是直接诱发道德体验的重要线索。在开放式对话中,对话双方或每一方诚恳地敞开自己的心扉,朴素地表达自己的生活阅历,自由地交流自己的喜怒哀乐,容易激活在场其他人的思维,唤醒在场每一个人对自己生活阅历的回忆和省思,发生道德体验,实现道德提升。
其次,在品德课教学中应采取就事论事的讨论方法,引导学生对与他们生活密切相关的道德问题进行分析和判断,进而为他们提供一些具体的、技术性的帮助。科尔伯格的这段话也许是对这种情形的一个最好的注脚:“道德教育最好是对话中的一个自然过程,而不是作为一种理论指导或说教。教师和课程最好是作为这种对话的促进者。”
(三)走进孩子的心灵
首先,道德教育要贴近孩子生活。道德的本质是实践的,也是生活的。当前道德教育很大的一个弊病是“空”,脱离了孩子生活的道德教育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道德教育必须贴近孩子的现实生活,从生活中寻找道德教育的素材和契机。
其次,道德教育必须接近孩子个体。道德教育在本质上是涵养、化育个体的德性。因此,道德教育必须和孩子的个体经验相接近,融入孩子的个体生命成长中,成为孩子成长的呵护人。
最后,道德教育还要亲近孩子心灵。道德文化建设在本质上是精神和心灵的活动。道德教育只有触动心灵,引发感动,引领精神成长,才是真正的教育,才是真正有魅力的教育。缺乏相互尊重、平等对话,板起面孔说教,机械的知识传授,不是真正的道德教育。
总之,在品德课堂教学中,师生交往的冲突时刻存在,这需要教师充分运用新的教学理念,充分运用教学智慧,“化干戈为玉帛”,让学生在交往冲突中也能快乐地成长。
(责编陈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