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干戈为玉帛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pendtim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标准提出“教育和课程实施的过程就是一种生活”,这个生活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建构的,他们在这个生活中组成一个共同体,他们一起生成和推进教育和课程的改革,实现经验的改造。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在与学生和谐的双向交流中不断加深对他们的了解,从而影响学生对教师所教课程的兴趣、学习情绪、学习行为、学习效率,影响学生的学习方法以及思想品德的形成。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交往既有和谐的一面,也会发生冲突,而品德课堂上的师生交往冲突则带上了品德学科的独特色彩,这种冲突是以师生间的交流为起点的。
  品德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道德情感流动的过程。这个过程,始终以情感为动力,因此,它是流动的、变化的、起伏的、曲折的,也是美的生成。情感要流动,就要得力于师生之间的双向理解。教师通过动听的语言、和谐的动作、饱满的激情,将自己内心流淌的道德情感滋润学生的心田。有了“养料”,学生内心也会生发出不可遏止的情感波澜,他们用表情、动作、语言将此表露出来反馈给教师,多次循环,形成一种和谐的师生交往状态。但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生理、心理机能都是属于自己的,既不能“玩假的”,也不能受到别人的指挥,而师生之间本身存在着道德情感差异,存在着道德情感分歧,这种差异、分歧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上升为师生交往冲突。
  一、品德课堂师生交往冲突形成的原因
  (一)“霸权”引发冲突
  长期以来,在课程生活中,教师是“独裁之王”,学生则是一种受动被控的“从属”角色。因此,在日常的教学行为中,教师充当“霸权者”更是屡见不鲜,由此引发的师生交往冲突也比比皆是。
  案例1:《过家家》
  一位教师在教学这一课时,先提出活动要求,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自主选择课本中的活动主题。这时意想不到的情况发生了,由于一年级学生入学时间还很短,良好的课堂习惯还未形成,此时听到教师说可以自己选择活动主题,自由组合活动小组,此类活动对他们来说真是太新鲜了,教室里顿时便乱成了一锅粥,到处是吵嚷声、争执声,甚至是兴奋的尖叫声。教师一看这状况,立刻沉下脸来,先是大声呵斥学生回到座位上,再迅速地划分小组指定主题,然后要求学生根据教师给定的主题开展活动。学生看着教师生气的面孔,乖乖地回到座位,兴奋之情从小脸上不情愿地退去,课堂教学在教师“精心地组织”下开始“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在此案例中,由于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所引发的课堂混乱是很正常的,问题是怎么看待这种“乱”,怎么解决这种课堂师生交往中的不和谐,从而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这就需要教师正确地认识自己的角色行为。从案例中我们不难发现,教师之所以用 “高压政策”控制学生,控制课堂,是因为教师受长期以来已牢固形成的“角色定位”的影响。当学生的行为稍有差池,教师就采取“压”或粗暴打断的方法,而不是有效地组织引导,使学生对教师产生恐惧,导致心理上的困惑与冲突。于是师生和谐的交往就很难继续进行,而本节课的目标“了解并遵守游戏中的规则、纪律,初步培养讲文明、懂礼貌的行为习惯”,也就无法有效地实现。
  (二)多元价值观引发冲突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所谓“道”,不仅指学生学习的方法、做事的方法,更包含学生情感、态度及价值观养成这样的深远含义。在传统的道德教育中,教师扮演着价值法官的角色,学生被视为道德的容器,只被允许充当既定道德取向与道德规范的无条件的认同者与遵从者的角色,故整个教育过程便无“民主”可言。
  案例2:《我们的民风民俗》(教学片段)
  师:你最希望的过年方式是什么,为什么?
  生1:我最希望全家出去旅游。因为爸爸妈妈平时工作很忙,从来不带我出门旅游,今年过年放假我想去海南岛游玩。
  生2:我觉得他说的过年方式不好,我最希望过年时,全家人团团圆圆吃个年夜饭,那多开心呀!
  生3:我补充生2的发言,吃过年夜饭就一起去放烟花,然后一边看春节联欢会,一边包饺子。
  (还有学生想发言,但被教师的目光制止了)
  师:听了同学们刚才的发言,我很同意生3的看法,因为春节是我们中国人的传统节日。人们很重视在春节时合家团圆,围坐在家里一起吃年夜饭、放烟火、包饺子更是必不可少的,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我们一定要继续保持这个习俗,让我们的民族文化得到继承和发扬。
  (得到教师认同的学生小脸上洋溢着激动的神色,而其他学生则流露出不以为然的神态)
  在此案例中,我们不难看出,教师的提问仅仅是为了借学生的回答来验证教师所讲的结论,或为了活跃课堂气氛,课堂上只有一种结论,其结论也是预先设定的。可是教师没有考虑到的是,时代在发展,在这多元文化社会中,学生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因而会带来不同的道德观与价值观念,而有些因文化的差异而相异的价值观念无所谓对还是错。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若还坚持权威式的道德教育观念显然是不适宜的。教师与学生在双向交流时,教师忽视了这些因素,必然导致冲突。所以,多元文化社会中的德育必须树立民主的观念,一方面在道德教育过程中真正民主、平等地善待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尊重他们的文化与价值观;另一方面,教师在道德教育过程中更多地不是对学生宣布一些不容置疑的道德戒律,而是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对学生的观点进行富有启发价值的道德评价。把价值标准和道德观念当做确定的“知识”来教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教师与其代替学生作道德判断,不如设法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力,让他们自己学会运用理智作出判断或决定。
  二、解决品德课堂师生交往冲突的对策
  (一)静坐常思自己过
  做一名“和谐”教师要经常反思自己。德育工作的实质是交往互动,避免不了冲突和矛盾。“静坐常思自己过”,“宁静以致远”,既是一种生活态度,也是一种工作态度。德育教师要学会不断怀疑自己,对自己的教学设计、教学方法进行重新思考,不断推出适应学生的、有选择余地的新计划、新内容、新方法和新的评价方式。做一名“和谐”教师,还要在公正中平衡自我心理,要弘扬对话精神。
  (二)让对话成为德育模式
  在多元文化背景下,解决冲突的有效方法不是对抗,而是对话。道德教育中的“对话”绝不是我们平常意义上的说话。这里,对话成了多元文化社会中的一种道德教育模式,是指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方从各自的理解出发,以语言为中介,以交往、沟通为实践旨趣,促进双方取得更大视界融合的一种德育方法。
  首先,在品德课的教学中,开放性对话是直接诱发道德体验的重要线索。在开放式对话中,对话双方或每一方诚恳地敞开自己的心扉,朴素地表达自己的生活阅历,自由地交流自己的喜怒哀乐,容易激活在场其他人的思维,唤醒在场每一个人对自己生活阅历的回忆和省思,发生道德体验,实现道德提升。
  其次,在品德课教学中应采取就事论事的讨论方法,引导学生对与他们生活密切相关的道德问题进行分析和判断,进而为他们提供一些具体的、技术性的帮助。科尔伯格的这段话也许是对这种情形的一个最好的注脚:“道德教育最好是对话中的一个自然过程,而不是作为一种理论指导或说教。教师和课程最好是作为这种对话的促进者。”
  (三)走进孩子的心灵
  首先,道德教育要贴近孩子生活。道德的本质是实践的,也是生活的。当前道德教育很大的一个弊病是“空”,脱离了孩子生活的道德教育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道德教育必须贴近孩子的现实生活,从生活中寻找道德教育的素材和契机。
  其次,道德教育必须接近孩子个体。道德教育在本质上是涵养、化育个体的德性。因此,道德教育必须和孩子的个体经验相接近,融入孩子的个体生命成长中,成为孩子成长的呵护人。
  最后,道德教育还要亲近孩子心灵。道德文化建设在本质上是精神和心灵的活动。道德教育只有触动心灵,引发感动,引领精神成长,才是真正的教育,才是真正有魅力的教育。缺乏相互尊重、平等对话,板起面孔说教,机械的知识传授,不是真正的道德教育。
  总之,在品德课堂教学中,师生交往的冲突时刻存在,这需要教师充分运用新的教学理念,充分运用教学智慧,“化干戈为玉帛”,让学生在交往冲突中也能快乐地成长。
  (责编陈剑平)
其他文献
小学语文教材由一篇篇生动形象的课文组成,其中蕴含着许多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因素。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健康意识,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解决困扰学习的心理问题,调节和优化学习的心理状态,使学生有效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从而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每一篇课文有其独特的字、词、句、篇,为学生认识世界、了解人生提供了一个色彩斑斓的空间,为学生心理品质的优化提供了一个有血有肉的凭
计算机和因特网的出现使我们的生产生活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因特网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实现了信息的快速传递和资源的共享。这种变化影响着社会上的各行各业,学校教育也不例外,信息技术学科的产生就是学校教育变革的典型事例之一。信息技术使各种信息的处理、存储、传递都可以由计算机来实现,随着计算机和因特网的普及,学生对各门学科知识的学习都要借助于信息技术,信息技术课程在学校的教育教学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
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初步具备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让学生从小学会自己在实践中去主动地收集信息、获取知识,即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这对学生的学习乃至终身的学习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所以,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我便有意识地让学生动手去收集信息并学会及时处理信息。下面。谈谈自己在这方面粗浅的点滴感想。    一、创设情境,开展活动,激发收集信息的兴趣    唤醒有时比方法更重要。低年级学生的生活空
基于小课题研究的教师研训方式,旨在通过教师小课题研究这一载体探索教师研训的新方式,使教师在“教育观念”、“专业知识”、“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 “人际沟通能力”、 “教育科研能力”等方面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让研究成为教师工作的品质,让教师群体在研究状态下获得成长。  对小课题研究的教师进行研训的方式与众不同,首先它是一种个性化行为,教师在研究过程中可以根据自己的不同兴趣、不同爱好、不同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植树问题”。  【教学过程】  一、认识生活中的“间隔”现象  1.借助手,理解“间隔”的含义  通过捉迷藏的游戏引入“间隔”的含义。(间隔:物体与物体之间的距离)  (设计意图:通过捉迷藏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引出“间隔”的含义,为后面的教学打下基础)  2.认识生活中的“间隔”现象,导入课题  ① 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的“间隔”现象。  
在课堂上,教师为了更好地“教”,也为了学生更好地“学”,往往把重点放在揭示知识形成过程中,却对学生的心理关注不够。实际上,学生的学习除了认知需要外,更多靠的是自己的情感、意志、态度来进行,他们有自己的心理需求。为了更好地关注学生,关注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必须从关注学生的“想、说、问”做起。    一、关注学生的“想”    在平时课堂上,我们不难发现学生的想法是多种多样的,有些甚至与教师的想法背道而
“数学日记”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已逐渐被广大数学教师认可。它在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运用数学语言来表达数学思想、交流数学情感的平台,赋予了学生更广阔、更自由的学习空间,使数学知识的学习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是师生心灵交流的平台,智慧传递的桥梁。结合本人的理解和实践,我认为可以分四个阶段来指导学生写数学日记:  一、准备阶段,欣赏优秀数学日记——激发兴趣  万事开头难。刚开始,学生
我校于近期对校本教研开展情况的有关问题进行了详细的问卷调查,共发给问卷50份,回收有效问卷50份。该次问卷调查的内容包括:校本教研活动开展情况和教师参与的积极性。  一、调查结果  1.38.8%的人认为教研活动开展有意义,55.3%的人认为一般。  2.参加教研的态度:愿意参加的只有28.5%,36.7%的人参不参加都行,20.5%的人没办法,不得不参加,其余人不愿意参加。  3.在校本教研中的
中国是一个非常重视孝道的国家,孝亲精神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其他文化最大的不同所在。它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根本,优秀传统的瑰宝。  一个孝字,可以折射出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道德的总体特征。从一个孝字,也可以认识、把握中国古代社会的独特风貌。    一、孝观念内涵的丰富和发展  (1)强调要孝敬父母  儒家认为单纯的“养”并不是“孝”,孝是对父母爱敬情感的表达,是做人的根本,是人和动物的区别所在。所谓
一、沟通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教育需要师生的沟通,体育教学更需要沟通。学生在体育课上会遇到一些困难,比如有个动作不会,游戏规则不明确,教师讲解没有听明白,在做动作的时候有点胆怯,等等。这种情况下,他们一般不会求助于教师,而是求助于同伴,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教师没有很好地和学生进行沟通。有的教师说,我和学生交流过,沟通过。师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只停留在表面是不行的,还要明确沟通是否取得实效。  有一次上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