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S区小学教师工作负担问题研究 ——基于多重制度逻辑的分析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ntasy22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教师工作负担过重现象渐受关注。中小学教师群体普遍抱怨负担过重,工作干不完,需要经常加班,一些非教学性任务太多,与教育教学无关的事项占用了太多工作时间,已经严重影响了教师的本职工作和专业发展。2019年1月,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这些年来,我们一直在努力给学生减负,教师也需要减负,要把时间和精力还给教师。”2019年教师节前夕,审议通过了《关于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进一步营造教育教学良好环境的若干意见》,指出要严格清理规范与中小学教育教学无关的事项,切实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让教师回归教书育人的本职工作。2019年12月15日,《意见》正式印发,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此后,各地纷纷出台教师减负的措施和规定,以减轻中小学教师的负担。然而,在政策颁布一年多之后,小学教师是否还存在着负担过重的现象,负担是否得到彻底的减轻,如何建立教师减负的长效机制,这些都需要深入思考和研究。为对小学教师的工作负担现状和减负治理的效果进行分析,并探讨如何建构教师减负的长效机制,让教师减负政策真正发挥实效,本研究选取重庆市S区小学教师为调查研究的对象进行研究。首先,本文通过文献梳理和理论归纳,分析教师工作负担的内涵与构成,明确教师减负的具体内容和起点;其次,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揭示S区小学教师工作负担以及减负治理现状;然后,以多重制度逻辑为分析框架,从国家逻辑、地方教育行政部门逻辑和学校逻辑的多元行动主体和多重制度逻辑的错乱交互分析造成现有的治理政策未能取得良好成效的原因;最后,在借鉴国内外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建构小学教师减负治理的长效机制。小学教师工作负担问题的治理存在于特定的教育场域中,受到多重制度逻辑的影响和制约,并且在制度逻辑的约束下,国家、地方教育部门和学校作为参与治理的的重要行为主体,分别有其特有的逻辑。任何一种逻辑下的行为主体在小学教师减负治理中都有着各自的职责立场、行为目标与利益追求,引发了治理“失效”和“失真”。解铃还须系铃人,构建教师工作负担问题的治理机制也需要从这三个行为主体着手。包括建构归属清晰责权明确的教师工作边界、建构维护教师所属权益的多重保障机制、建构教师工作负担的监督与评测机制、建构多主体共同参与的协同治理机制四个方面的内容。以此切实能够减轻小学教师的工作负担,营造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
其他文献
近些年,随着“教学学术”、“教学学术共同体”等理论的出现,教学学术对提高教学质量和学术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教学学术共同体”在高等教育领域备受学者的关注,且应用范围较广,有效地促进高校教学学术水平的提升。但是在基础教育领域,“教学学术共同体”、“教学学术”,甚至“学术”都被认为是空中楼阁,高不可攀。一线中小学校教师对教学学术的认识较为滞后,依旧停留在认为“教学学术独属于高等院校研究”的层面,导
科技革命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改变着人类的生活面貌,也深刻形塑着学校的物质形态、教育观念和人们的教育认知与存在方式。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和持续广泛深入发展,网络信息技术已融入人类教育生活的方方面面,并在教育领域因“教育信息化”之名而著称。多媒体、电脑等网络信息技术在教育生活中的运用已十分普遍并对传统学校发展模式、教师教学方法与教师专业发展构成了新的挑战。当前,信息技术在我国已经发展多年且有从传统信息技术
STEM,即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数学(Mathematics)等四门学科的首字母,但并不是几门学科的简单叠加,而是一种相互融合的跨学科教学理念,对于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合作能力等具有重要作用。21世纪以来,越来越多的国家关注STEM教育的应用与发展,并将其作为本国教育发展的重要着力点。近年来,我国也出台了相关的政策文件大力
在网络技术革新和新型产业转型的过程中,网络和生活日趋融合,呈现出伴生关系。一方面,移动网络、社交软件、短视频、网络直播等随处可见,增加了生活的便利性;另一方面,互联网与教育逐渐融合,出现了智慧型教学的多种生态,对学生的生活和学习都产生了较大影响,各种网络媒介互相渗透使得学习者接受信息的渠道也逐渐多元化。信息获取已经不再是难题,为难的是如何在这样一个信息饱和时代提取或处理信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在日新月异的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更新换代速度越来越快,通过延长学校教育年限让学生掌握未来生活所需知识已不再可行,构建学生学会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刻不容缓。当“学习获得”隐喻在学习型社会力不从心之时,“学习即知识建构”隐喻逐渐发展壮大。“学习即知识建构”隐喻强调个体主观世界和社会的联结,基于此,学习成为了通过协作的方式在共同体内部开展知识建构的过程。大学是学生走向社会的最后一站,更要培养学生适应
导学案是一种可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的学习方案,因为良好的实践效果逐渐受到广大教师的青睐,是当前我国基础课程教育改革中影响较大、辐射较广、也是较为成功的范例之一,但大量的教育实践也暴露出了现行导学案在编写和使用上的一些不足和误区,需要研究者不断优化和改进。思维导图是一种表达发散性思维的图象式思考辅助工具,能够刺激多种感官协同工作,将抽象的知识和思维过程形象化、具体
学位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快速更新,加快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培养具有综合性、创新性和实践性的高端人才,已经成为建设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实现教育强国的要务之一,对于提升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实现创新型国家建设目标具有深远的意义。在高等教育改革现实要求和社会发展需求的双重推动下,我国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越来越受到社会关注。邻国日本的博士教育已有百余年发展历史,其人才培养体系比较完备。尤其是在二战结束
2-3岁这一阶段对于幼儿来说,是发展其性别角色的重要时期。在与社会的互动中,儿童总是不断获得社会中关于男女两性的价值观,动机,个性特征,情感反应,言行举止等。同时,他们在成长过程中也继续将生物学和社会性别的要求纳入到自我意识之中,不断形成了相应的性别角色。家庭是儿童接触的第一个社会环境,家庭也是儿童与成人互动的首要场所,在教育儿童性别角色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在我国农村,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
现代信息化教育技术融入大学课堂是当前高校教学改革的热点话题,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SPOC)作为信息化时代在线开放课程的典型范式,实现了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MOOC)教学与传统课堂教学的有机结合,为大学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和便利条件。目前,我国已有部分高等院校开展基于SPOC教学模式的实践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