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变奥氏体对13Cr超级马氏体不锈钢力学和腐蚀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chen37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3Cr 超级马氏体不锈钢(13Cr Super Martensitic Stainless Steel,13Cr SMSS)具有较高的强度、良好的焊接性能和较好的耐蚀性能,被广泛地应用在油气领域,该材料优异的综合性能与逆变奥氏体的含量和相变机制等密切相关。随着油气开采向着深井和超深井方向发展,作为石油套管材料的13Cr SMSS面临高温和高压等恶劣服役环境的影响,对该材料的耐蚀性能、塑韧性以及疲劳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目前逆变奥氏体对13Cr SMSS力学性能和腐蚀性能的影响缺乏系统的研究。本文以13Cr SMSS为对象,以逆变奥氏体为研究核心,基于原位拉伸电子背散射衍射和三维原子探针等技术探究了亚温淬火+两步回火、淬火+两步回火以及亚温淬火+循环相变+两步回火三种热处理工艺下逆变奥氏体的组织演变规律、形成机制及其对力学性能和腐蚀性能的影响。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利用亚温淬火+两步回火工艺得到了不同含量的逆变奥氏体,借助透射电子显微镜和三维原子探针技术研究了逆变奥氏体的组织形貌及其形成机制。结果表明,亚温淬火+两步回火工艺得到了含量高达13.3vol.%的逆变奥氏体。与逆变奥氏体含量最高为3.6vol.%的一步回火试样相比,两步回火热处理后逆变奥氏体的含量增加了 9.7vol.%。当一次回火温度为675℃时,呈长条状的逆变奥氏体主要分布在马氏体板条的界面处,并且与相邻马氏体满足(111)γ//(011)α,和[101]γ//[111]α’的Kurdjumov-Sachs(K-S)取向关系;当一次回火温度升高到700℃时,分布在板条界和板条内的逆变奥氏体由长条状演变成圆块状。通过三维原子探针发现逆变奥氏体中存在Ni的富集,MoC中Ni的浓度比较低,促进Ni元素向MoC周围富集,引起成分起伏。逆变奥氏体以MoC为形核核心,Ni的富集为逆变奥氏体的形核及长大提供驱动力,促进了逆变奥氏体的形成,因此逆变奥氏体的形成机制是扩散相变机制。当Ni的含量≥7.6 wt.%时,逆变奥氏体才能在室温下稳定存在,Ni的富集是逆变奥氏体稳定存在的主要原因。(2)研究了逆变奥氏体含量对拉伸性能和疲劳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逆变奥氏体的含量越多,其均匀延伸率、总延伸率和强塑积越高。在拉伸过程中,发生了 相变诱发塑性(Transformation Induced Plasticity,TRIP)效应,逆变奥氏体在较宽应变范围内高应变硬化的能力及其转变形成的二次马氏体是13Cr SMSS强度提高的原因;裂纹尖端应力诱导逆变奥氏体逆转变成马氏体,消耗了微裂纹尖端的塑性能,减缓应力集中,同时相变使裂纹尖端闭合,阻碍裂纹的进一步扩展,提高了总延伸率并改善了韧性。在疲劳变形过程中,当逆变奥氏体含量较少而马氏体含量较多时,马氏体会阻碍位错运动,因此在疲劳初期会发生循环硬化;随着逆变奥氏体含量的增多,逆变奥氏体更容易发生TRIP效应,使得位错密度降低,疲劳初期发生循环软化行为。(3)利用淬火+两步回火工艺获得了不同含量的逆变奥氏体。研究了逆变奥氏体含量对腐蚀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逆变奥氏体含量的增加,自腐蚀电位从-426 mVSCE增加到-311mVSCE、点蚀电位从78.71mVSCE增加到155.87 mVSCE、自腐蚀电流密度由3.29 μA·cm-2降至0.0955μA·cm-2、钝化膜厚度由0.2 nm增加到1.6 nm并且点蚀电阻从2424 Ω·cm2增加到502400Ω·cm2,表明逆变奥氏体可以显著提高13Cr SMSS的腐蚀性能。(4)在传统热处理亚温淬火+两步回火工艺的基础上,增加了 4步循环相变,将这种改进的热处理工艺应用在13Cr SMSS中。马氏体群、马氏体束和马氏体板条均明显细化并使逆变奥氏体的含量增加了 5.4 vol.%,增幅高达40.6%。与传统热处理工艺相比,改进后的热处理工艺同时提高了 13Cr SMSS的强度、塑性和韧性。通过原位拉伸电子背散射衍射阐明了 13Cr SMSS在拉伸过程中应变诱发马氏体相变的演变规律,其遵循γ→α’的经典模式。原位拉伸过程中,应变增加到8%时,首先在逆变奥氏体的相界处观察到α’马氏体的形核;应变增加到18%时,a’马氏体晶核沿着逆变奥氏体相界方向生长并逐渐向逆变奥氏体内长大。拉伸变形过程中,尺寸大的逆变奥氏体不稳定,优先发生相变,尺寸细小的逆变奥氏体稳定性好,不容易发生相变。在变形过程中,马氏体主要形成(011)[311]、(114)[041]和(110)[113]类型的织构,奥氏体主要形成(015)[451]、(041)[314]和(112)[131]类型的织构,并且随着应变的逐渐增加,(011)[311]和(015)[451]类型织构的强点极密度逐渐降低。
其他文献
Ni-Mn-Ga铁磁形状记忆合金具有大输出应变、高功率因子、可磁驱动的优势,使其有望满足微型传感、制动领域的应用需求。Ni-Mn-Ga合金多功能特性的来源是马氏体相变,由于马氏体相的自协作行为,导致合金实现双程形状记忆效应需要经过训练过程,难以直接实现高应变输出;另一方面,关于合金在磁场作用下产生的电阻及阻抗信号的研究非常有限,缺乏对相变相关磁电阻效应与磁阻抗效应的理论机制研究。为了解决块体多晶N
学位
形变是材料在制造、加工和使用工程中的一个必经环节。近年来,突破“超级钢”向更高强韧、耐腐蚀的高性能材料探索已经开始,有国内学者研发出了屈服强度达到2200 MPa、延展性达到25%左右的碳钢材料。腐蚀科学表明,高强度、高延展形变的材料反较低强度、低形变材料更易发生腐蚀断裂,而目前关于材料腐蚀寿命的研究中,很少考虑高延展应变对腐蚀寿命的影响。本论文关注高延展性材料在使用中常发生的应变现象,进行应变与
学位
共晶高熵合金兼具高熵合金广阔的成分设计空间和共晶合金铸造流动性好、微观偏析少等特点,可以满足众多精密仪器和复杂大型铸造零件的要求,为高熵合金的实际应用开辟了新的方向。但目前多主元共晶高熵合金的成分设计缺乏指导准则,这极大的限制了共晶高熵合金的成分开发和实际应用。因此,本论文以二元合金平衡相图中的共晶成分为起点,耦合各元素之间的混合焓进行共晶高熵合金的成分设计,并把此方法从四元拓展到高阶共晶高熵合金
学位
高熵合金作为一类新型的结构材料,具有独特的显微组织和优异的综合性能如高强度和高韧性、耐摩擦磨损、耐腐蚀、耐辐照性、耐高温等,在交通、航空、航天等领域具有可期的应用潜力,吸引了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其中具有面心立方结构(Face-Centered-Cubic,FCC)的高熵合金通常拥有优异的塑性和适中的强度,受到了广泛关注。近年来,在众多FCC结构的高熵合金中,CoCrNi合金在室温和低温下都呈现出
学位
低合金钢在大气环境中经历初期腐蚀萌生与扩展,向全面腐蚀发展,并形成稳定锈层。在此过程中钢中夹杂物和组织结构影响低合金钢的初期腐蚀行为及全面腐蚀的锈层转变过程,且合金元素在夹杂物区域及组织结构中的分布特征影响了各阶段的腐蚀特征。本文通过真空冶炼、腐蚀形貌观察、产物分析等手段研究了贝氏体组织状态下的合金元素Cu、Cr、Sb单一及协同作用对锈层转变特征影响,明确了合金元素对低合金钢锈层作用机制,并优选了
学位
钛基复合材料可通过引入增强相有效改善基体的耐磨性和综合力学性能,特别是TiB增强相具有与钛接近的密度和热膨胀系数,可减小热加工过程中的残余应力,避免因温度变化产生裂纹。因此,TiB增强钛基复合材料在钛领域受到广泛关注。粉末冶金制备技术在钛基复合材料成分设计、近终成形、组织调控方面有独特优势,然而钛对氧敏感,临界固溶氧含量低,导致粉末冶金钛制品低氧控制较难,不易实现低温全致密。此外,增强相的引入也会
学位
由于同时具有稳定的多主元基体和高密度、分布均匀的共格第二相,析出强化的FCC(体心立方)高熵合金不仅展现出优异的室温力学性能,还被广泛认为是新一代高温结构材料的有力竞争者。然而,在FCC析出强化高熵合金的制备过程中,往往伴随着大尺寸脆性相的生成。脆性第二相的存在会诱发变形时的局部应力集中,从而导致材料失稳。此外,作为一种新型高温材料,对其在高温环境下的力学行为,尤其是高温蠕变行为的研究仍然不足,这
学位
煤系油气是重要的接替能源,在能源工业中具有十分重要战略意义。淮南煤田煤系天然气资源潜力巨大,太原组不仅具有煤系天然气的潜力,还具有煤成油的潜力,在矿区开采过程中,太原组中常见油流。本文通过对淮南地区太原组煤系烃源岩有机地球化学特征、生烃潜力、储层矿物组成和脆性特征、储层储集空间特征的分析,以油气地质学的原理和方法为指导,从非常规油气研究思路出发,结合多层次模糊数学方法,对淮南地区太原组煤系油气资源
学位
金属材料零部件在制备、加工及服役过程中由于内部弹塑性变形不协调,始终伴随着内应力的产生、演化及其与外载荷的交互作用,对材料的力学性能、尺寸稳定性及服役安全性产生重要影响。铸造应力、焊接应力等可造成材料变形甚至开裂;服役环境下内应力亦可导致材料提前失效。而表面强化处理引入的压应力层可显著提升疲劳性能。微观内应力梯度则对材料的塑性变形和疲劳损伤行为有重要作用。因此,宏/微观内应力使生产加工工艺,服役安
学位
系泊链钢是一种低合金高强度钢,因其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低成本等优势而被广泛应用于海上设施系泊定位领域。在服役期间,系泊链同时处于浅海和深海环境,而这两个服役环境在静水压力、溶解氧含量等方面存在着显著差别,因此影响其腐蚀和应力腐蚀的工况因素复杂多变。目前,针对深海环境下金属材料的腐蚀和应力腐蚀的科学研究多处于控制单一变量(静水压力)的状态,缺乏对于系泊链钢在浅海和深海两个环境下腐蚀和应力腐蚀系统的研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