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肺癌是目前中国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也是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和癌症相关死亡的首要原因;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占肺癌的85%左右。尽管随着手术、放化疗特别是靶向治疗等治疗手段的进步,NSCLC患者的生存预后有所提高,但其总体预后仍较差,5年生存率仅有15%。因此,探讨、阐明影响NSCLC患者预后的因素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和研究意义。 近年来研究表明,炎症与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中性粒细胞是炎症细胞的重要组成之一,已被证实对肿瘤的发生发展有重要的调控作用。肿瘤局部浸润的中性粒细胞,也称为肿瘤相关中性粒细胞(tumor associated neutrophils,TANs),与多种肿瘤患者的预后相关。在肝癌、肾癌等肿瘤中,TANs浸润增加提示患者生存更差,而在结肠癌的研究中发现,TANs高度浸润与更长的总生存期相关。这些研究结果的不一致可能与TANs在肿瘤局部的不同定位及功能有关;肿瘤癌巢及间质中的TANs在肿瘤细胞或间质细胞(主要为成纤维细胞)等的影响、调控下可分化为抗肿瘤的N1型或促肿瘤的N2型,从而进一步影响肿瘤发展和患者预后。目前对于TANs在NSCLC患者肿瘤局部中的分布和与患者生存预后的关系的研究尚少。外周血中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lymphocyte ratio,NLR)目前已被证实对包括NSCLC的多种肿瘤患者的预后具有预测作用,是一种经济便捷的指标;但在NSCLC中与肿瘤局部TANs的相关性尚不明确。 目的: 本研究拟系统探讨肿瘤局部TANs的分布、浸润密度和外周血NLR与NSCL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特别是对其生存预后(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及无病生存期(disease-free survival,DFS))的预测作用,并分析TANs和NLR之间的相关性,以期为NSCLC的预后判断提供可靠、经济的预测指标。 方法: 收集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期间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化疗科及胸外科就诊的133名NSCLC患者的基本资料及病理标本,利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中性粒细胞在肿瘤组织中的分布及密度,利用卡方检验分析癌巢TANs及间质中TANs及外周血NLR与患者年龄、性别、吸烟史、病理类型、分化程度、TNM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情况的相关性,利用Kaplan-Meier曲线和Cox单因素及多因素进行生存分析,研究其与患者OS及DFS的相关性。利用Kendall相关性分析研究TANs与外周血NLR的相关性。 结果: 1.NSCLC患者病理组织的癌巢及间质中均检测到TANs,其在癌巢中平均密度为11.51,间质中平均密度为16.23; 2.卡方分析结果显示,癌巢TANs密度与TNM分期、病理类型及分化程度显著相关,间质TANs密度与吸烟史、TNM分期及分化程度显著相关; 3.利用ROC曲线计算得出,癌巢TANs截断值为8.33,生存分析结果显示,癌巢TANs密度是OS的积极的预后因子(P=0.004);间质TANs截断值为11.00,间质TANs是患者OS的积极预后因子(P=0.001);患者临床病理因素中对OS有显著影响的因素有TNM分期(P<0.001)及淋巴结是否转移(P=0.018); 4.对可手术患者,利用ROC曲线计算得出,癌巢TANs截断值为7.50,间质TANs截断值为29.50,生存分析结果显示,癌巢及间质TANs密度对患者DFS无显著影响;临床病理特征中,淋巴结发生转移提示患者DFS更短(P=0.041); 5.外周血NLR与患者TNM分期及病理类型显著相关;外周血NLR水平对OS及DFS有显著影响,外周血NLR水平高提示患者生存预后差。 6.癌巢TANs及间质TANs密度与外周血NLR水平均无显著相关性。 结论: 分析研究结果得出,NSCLC患者癌巢及间质TANs密度高提示患者有更长的OS;多因素分析中,TANs并未提示为患者OS的独立预后因子。高水平的外周血NLR与较差的预后显著相关。NLR与TANs之间并无显著相关性,且NLR易受其他因素影响,故TANs作为判断患者预后的指标更为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