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用全景OCT(Full Depth Image Ocular Coherence Tomography,FDI-OCT)对不同屈光度的近视病例进行眼底检查,分析眼底图像,探讨玻璃体后脱离的发生以及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的变化与不同近视屈光度数的相关性。 方法:选取2013年3月至2013年12月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完成准分子激光术前检查,检查结果正常准备行准分子激光治疗的不同屈光度的近视病例250例(500眼),对所有病例行FDI-OCT检查,分别观察在黄斑区和视盘处是否发生了玻璃体后脱离,若两处均发生了玻璃体后脱离记录为玻璃体后脱离;同时测量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将所有病例按照屈光度数分为5组:0.00D<A组≤-2.00D、-2.00D<B组≤-4.00D,-4.00D<C组≤-6.00D,-6.00D<D组≤-8.00D,-8.00D<E组,每组100只眼。分析屈光度与玻璃体后脱离的发生百分比以及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之间的关系,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观察发现在近视屈光度0.00D至-2.00D组和-2.00D至-4.00D组玻璃体后脱离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00D至-4.00D组与-4.00D至-6.00D组玻璃体后脱离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00D至-6.00D组和-6.00D至-8.00D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00D至-8.00D组和-8.00D以上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时发现在近视屈光度0.00D至-2.00D组和-2.00D至-4.00D组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00D至-4.00D组与-4.00D至-6.00D组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4.00D至-6.00D组和-6.00D至-8.00D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时-6.00D至-8.00D组和-8.00D以上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用FDI-OCT对近视患者进行眼底检查,可以清晰地显示玻璃体和脉络膜情况,为临床观察玻璃体和脉络膜提供了有效的检查方法;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当近视度数大于-4.00D时,玻璃体后脱离的发生率会显著增加,同时当近视度数大于-6.00D时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出现特征性的变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