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听说课堂教师身份建构语言策略研究

来源 :南京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ven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话语在二语教学中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早期的研究主要从语言学方面入手对教师话语的相关特征进行描写和分析,如对教师话语的词汇、语法特点的研究。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关注教师话语的社会特征,即重视课堂互动与教师身份的联系。目前,教师身份的研究主要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展开:宏观上主要是从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师认同两方面分析社会因素对教师身份的影响;微观上则从教师话语的角度研究课堂教学中的教师身份建构问题。
  本研究主要探讨课堂语境下对外汉语教师的身份建构策略,属于教师身份的微观研究,主要回答以下三个问题:
  1.对外汉语教师在课堂上建构了哪几种身份类型?
  2.对外汉语教师建构不同身份类型的具体策略是什么?
  3.对外汉语教师课堂身份建构的目的、特点以及应注意的问题有哪些?
  为回答这三个主要问题,本研究以南京师范大学中级听说课堂的师生话语为研究材料,从语法、语篇和语用三个层面具体分析教师不同身份的具体建构策略。为尽可能全面、多角度地研究对外汉语课堂教师身份建构的策略问题,本文进行了多种理论和研究视角的尝试,借助社会建构主义理论、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语言顺应理论和会话分析理论,并试图从宏观到微观,从静态到动态研究教师课堂身份建构问题。
  在描写与分析的基础上,本研究有以下发现:
  1.对外汉语教师在课堂上主要建构了权威者和同盟者两种主要身份类型。教师建构权威型身份时倾向于严格区分师生之间的身份界限,控制课堂话语权,要求学生服从既定教学安排和课堂指令。教师话语较直接,礼貌性较低。教师建构同盟身份时则倾向于在课堂上扩大话语协商空间,与学生分享课堂话语权,鼓励、支持学生话语。并且,教师话语较委婉,礼貌性较高。
  2.课堂交际中这两种主要身份类型具有不同的建构策略。具体来说,权威身份的建构策略表现在:语法策略上,教师选择高值情态动词和祈使式指令;语篇策略上通过控制话轮、控制话语类型和控制话题来建构自己的权威身份;语用策略上,通过主体凸显性人称代词“我”和排除性“我们3”以及职业身份凸显语“老师”来实现权威身份建构目标。建构同盟身份时运用的一系列策略与权威身份完全不同。语法策略上主要是语气词“吧”和附加疑问句的使用;语篇策略上,通过在交际中引入个人话题和使用反馈项目来拉近师生心理距离;语用策略上则是亲和型“我们1”、“我们2”、模糊限制语和礼貌表达语的使用。
  在对对外汉语教师课堂身份建构策略的描写与分析的基础上,文章运用语言顺应论归纳了教师不同课堂身份建构的目的。同时,本研究也关注了对外汉语课堂教师身份建构的交际属性,总结出了对外汉语教师课堂身份建构的目的性、交际依赖性、复杂性和动态性的特点。本研究最后提出了对外汉语教师课堂身份建构的几点具体建议,旨在促进教师自身发展和提高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效果。
其他文献
本文所讨论的《月下小景》是沈从文寓居青岛时期创作的短篇小说集,由九篇短篇故事构成。《月下小景》集中的故事充满矛盾,且表层含义之下蕴含着深层意义,由此故事成为难以简单界定的复义文本。反讽是将表面矛盾统一起来的一种方式,且具有强调世界多样性的特点,故论文选取反讽进入小说。  通过对小说集《月下小景》语言、结构、意义的反讽分析,结合新批评的文本细读法,揭示作者为何反讽以及这种反讽所彰显的作者的主体精神。
学位
桑塔格的沉默美学理论自诞生就受到巨大关注,常常被人看作是她早期激进与反叛的表现。事实上,这种认识是片面的,桑塔格的理论并非发表之初就确定下来,而是经历了一个逐渐转变的过程,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在沉默美学诞生之初,由于语言的悖论和历史的重压这两座难移的大山,摆在艺术家面前的只有两条路,要么表现得卑躬屈膝,要么傲慢无礼,其中伴随着对语言、读者(观众)、历史、道德的不同态度,而年轻的桑塔格选择了最激进
《小说灯笼》是太宰治在战争期间创作的短篇小说集,没有早期太宰治式的叛逆,也没有晚期“斜阳”般的颓败,带有一定程度的明朗色泽。在《小说灯笼》的16篇小说中,每一篇都有“作家”身份的人物出现,这些“作家”身上充满悖谬,是突兀的矛盾体,他们集美与丑、善与恶、成熟与童真、纯粹与浑噩于一身,但是目前对太宰治文学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斜阳》、《维荣之妻》、《人间失格》等作品,侧重研究“堕落”、“死亡”、“无赖”、
学位
卡勒德·胡赛尼的三部长篇小说《追风筝的人》、《灿烂千阳》和《群山回唱》都以阿富汗为背景,围绕阿富汗人的悲欢离合展开,被称为“阿富汗三部曲”。作为一位移民美国的阿富汗裔作家,胡赛尼同时受到东方和西方两种文化的冲击,这两者在意识形态、宗教、政治等方面格格不入。特殊的双重文化身份使得胡赛尼成为了美国和阿富汗之间的联结者、沟通者。  “家园”是胡赛尼小说的重要主题。他笔下的故事都发生在母国阿富汗,描写战争
《老妇还乡》是瑞士德语作家弗里德里希·迪伦马特的经典作品之一,因其怪诞的风格、强烈的戏剧效果和深刻的思想在世界剧坛引起轰动,随后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舞台剧、音乐剧等多种形式,在各国持续上演。本文从跨文化戏剧改编的角度切入,聚焦《老妇还乡》在中国的演出情况,关注其改编过程和改编效果,探讨其背后所隐藏的改编动机和改编逻辑。同时结合新时期戏剧四十多年的发展历程,审视中国的跨文化戏剧改编现象,并提出相关
自1967年发表处女作《星形广场》以来,帕特里克?莫迪亚诺已先后创作了二十多部小说作品,展现了后现代历史背景下青年人的存在状态。在他的小说世界里,人物形象、时代背景、故事情节、文本结构等出现了很大的重复性,体现了循环轮回的特点。  论文一共有四章。第一章主要从历史的视角出发,分析莫迪亚诺的小说世界中的内外重复。第一节主要论述这种文本重复的来源,即后现代破碎的语境;第二节重点论述莫迪亚诺小说互文性的
石黑一雄是2017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英国文坛移民三雄”之一。他的作品涉及了极为丰富的题材,囊括了身份、创伤、流亡、记忆等诸多代表性主题。本文选择对石黑一雄作品中的空间建构进行研究,是因为空间是其写作中的重要问题。石黑一雄出生在长崎,五岁时移民到英国,他生命中遭遇了不同的空间经验的冲击,空间建构是其小说的起点,也是其人物塑造和主题深化的场域。  本文运用新文化地理学、“第三空间”、空间权力和空
学位
本文的研究重点是19世纪中期以来由华人移民以汉语为媒介创作的反映北美华人移民移居生活和情感体验的小说创作。通观北美华文移民小说,文化身份追寻在原乡想象、历史记忆、异族交往、代际关系等主题中得到了浓墨重彩的艺术表现。本文采用文本细读、比较研究与文化研究的方法,利用文化身份、形象学、社会学等理论,从原乡想象、历史记忆、异族交往、代际关系四个层面分析不同历史时期在异质文化语境下,北美华文移民小说中身份认
海外华文文学因创作者经历和书写对象与生俱来的跨域属性,与空间视角有着极强的适配性,受“空间转向”思潮与国内文艺研究理论热点的影响,近年来越来越多研究者开始以空间视野介入海外华文文学研究。北美华文文学作为海外华文创作版图中活跃且高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自近代华工书写发展至当代新移民写作,创作实践始终与空间位移带来的意义表征相关联,但相关研究大多停留于对作家、作品的微观解读,缺少系统化、全局性的体系建构与
本文在语料库语言学理论、构式—语块理论、偏误分析理论、量范畴理论、语义功能语法理论、学习策略理论等多种理论方法指导下,通过对中高级阶段留学生关联性词语偏误类型的总结和归纳,辅以各大偏误语料库、中介语语料库、汉语母语者语料库的相关例句,总结归纳出关联性格式对所关联对象的隐性要求。总括而言,包括隐性数量要求、隐性程度要求、隐性态度要求三个方面。本文以这三个方面的典型例句为代表,详细分析了二语习得过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