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夹结现象(Verklammerung)是德国学者在19世纪末时首先提出的概念,用以描述由三个及三个以上罪名形成的罪数现象,这种现象与单纯的牵连犯、想象竞合犯等罪数形态相比,显得更为复杂,呈现的形式也更为多样,数个罪名之间既可能出现同种罪数形态的竞合,也可能出现不同罪数形态的竞合。因此,如何对夹结现象进行认定,以及夹结现象应当采取何种处断原则,成为了德国学者重点讨论的问题,在德国的竞合论体系中,夹结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夹结现象(Verklammerung)是德国学者在19世纪末时首先提出的概念,用以描述由三个及三个以上罪名形成的罪数现象,这种现象与单纯的牵连犯、想象竞合犯等罪数形态相比,显得更为复杂,呈现的形式也更为多样,数个罪名之间既可能出现同种罪数形态的竞合,也可能出现不同罪数形态的竞合。因此,如何对夹结现象进行认定,以及夹结现象应当采取何种处断原则,成为了德国学者重点讨论的问题,在德国的竞合论体系中,夹结现象通常与实质竞合相区分,德国学者倾向于将夹结的数个罪名认定为一个整体,按照处罚一行为的方式来进行论处。之后,这一概念传入日本,也同样引起了日本学者的思考,不过,日本学者将夹结现象归入实质数罪的范畴,认为牵连犯的竞合也可能形成夹结,因此统一适用从一重处断显然无法成为日本学者的选择。在德日学者对夹结现象的研究基础上,如何在我国刑法的语境下认定夹结现象,并确定合适的处断原则,是需要重点讨论的问题。由于在我国的刑法理论中,夹结这一特殊的罪数现象并没有得到太多的关注,部分学者对这一概念表示陌生,甚至认为其并没有存在的必要。所以首先需要对夹结现象这一概念进行阐释,廓清其内涵和外延,并结合德日学者针对夹结现象提出的案例和处断方式,指出我国当前司法实践中存在的类似的罪数理论的疑问,明确夹结现象并非德日刑法理论和实践中特有的现象,对我国的刑法理论和实践来说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其次,在对夹结现象进行认定时,需要剖析夹结现象可能呈现出的各种表现形式,夹结现象的表现形式虽然殊为多样,但主要在牵连犯、想象竞合犯这两种罪数形态的基础上形成。所以在第二章中,在确定了夹结现象的行为本质之后,需要通过类型化分析方法划分夹结现象的具体类型,并结合具体案例进行阐释,以此明确夹结现象与单纯一罪、典型数罪之间的区别。最后,在明确夹结现象主要类型的基础上,需要有针对性地探讨应当采取的处断原则。在当前我国学者提出的处断原则中,以先并后竞的处理方式最为妥当,与其他方式相比能够最大程度地调和在夹结现象中存在的全面评价原则与禁止重复评价原则之间的矛盾,但这种处理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不足之处。所以,根据不同类型的夹结现象,应当按照具体类型探讨对应的处断原则,对部分夹结现象采取更有针对性、更合理的处断方法。从处断原则选择的价值目标上来看,在进行处断时,最终目的不仅是使裁判结果合乎规范,同时也应注重使裁判结果取得受众的认可,形成社会的共识。
其他文献
被告人在被害人允许的情况下对被害人实施一个危险行为,或者被害人实施一个伤害自己的行为,并且邀请被告人参与其中,但最终所导致的结果并不是被害人所希望的,而是出于过失,这就是被害人危险接受。在这种情况下,被告人是否应对自己的行为对被害人承担责任,是这一理论所要考察的问题。早期,在德国和日本发生过类似案件,解决这一问题的司法困境推动了理论界对此进行讨论。我国同样也出现了类似情况,但是由于相关理论薄弱,司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积极向上的思想文化,积淀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和精神标示。当前我们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不能够割断我们固有的精神命脉,而是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高空抛物罪虽以独立罪名正式入刑,但其本身仍有迷雾亟待廓清。司法实践中对高空抛物的实行行为进行认定时仍然存在着相似行为不同判、实行行为认定标准不统一等问题。这些问题反映到刑法理论层面则体现为高空抛物罪实行行为定性的问题,具体表现为“行为犯说”、“具体危险犯说”与“抽象危险犯说”的博弈。明确高空抛物罪的保护法益是确定本罪实行行为的必要前提。个人法益保护说倾向于解释高空抛物罪规制之外的高空抛物行为,社会
在共同犯罪实施的过程之中,可能会出现某个或者某些共犯人或因害怕与悔过等主观主动情绪,抑或是由于各种共犯团体中的其他客观因素而被动从共犯关系中脱离出来,但其他共犯人继续实施一定的实行行为并最终将犯罪达到既遂的情况。在这样的前提之下,脱离者是否需要承担共犯团体的刑事责任抑或是在何种范围内承担上述责任就成为学界讨论的重要问题。因此,日本刑法理论界提出了共犯脱离的理论。但在确定共犯脱离这一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本文立足于近年来频发的医疗美容过失致害案件,从中外刑法理论、刑事司法实务案例出发,探讨医疗美容过失致害行为是否构罪并如何受到刑法规制的问题。在开始对医疗美容过失致害行为方面问题的实际研究之前,首先要从现实发生的医疗美容过失致害案件入手,制的案例进行筛选和评价,明确了医疗美容过失致害行为的现实困境。接着分析了结合刑法理论如何认定医疗美容过失致害行为的过失责任和解决医疗美容过失致害行为与损害结果的归因
《资本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的秘密,进而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分工理论是其中重要的理论组成部分。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构建了成熟科学的分工理论,彻底摆脱了国民政治经济学“泛分工论”的逻辑桎梏,实现了对以往政治经济学家的分工理论超越。从理论上讲,分工理论是理解马克思经济学说的重要一环。从实践上讲,必须在研究《资本论》中的分工理论的基础上对关于经济发展和人的发展的现实问题进行反思。《资本论》中马
司法实践和学术界关于截贿行为刑法定性存在颇多的分歧,观察司法实践中截贿行为的发生情境,可以总结为贿赂介绍人截贿与贿赂实行人截贿。这两种类型的截贿行为在刑法定性中出现的分歧可以总结为:一、截贿行为能否被评价在介绍贿赂罪、贿赂犯罪共同犯罪之中的分歧;二、截贿行为能否被定性为财产犯罪的分歧;三、截贿行为罪名适用的分歧。贿赂介绍人截贿分为事前故意的截贿与无事前故意的截贿,事前故意型截贿定性分歧的理论基础是
新时代,我国面临的重大风险挑战可以说是多方面的,科技领域重大风险就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围绕防范化解科技领域重大风险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提出许多新思想、新观点和新论断,充分说明了防范科技领域重大风险不容忽视,彰显了新时代习近平防范化解科技领域重大风险的科学判断和精准把握。为全面揭示习近平关于防范化解科技领域重大风险的重要论述的全貌,本文以探寻风险这一概念作为起点,在理解风险概念
我国实务在面对具体打击错误的案件,呈现出以法定符合说作为处理依据为主流的局面。法定符合说秉持其一贯主张的观点,认为打击错误与对象错误相同,并不阻却行为人的责任形式,依照故意犯罪既遂认定即可,这样,法定符合说在故意论之外也为惩治犯罪找到了蹊径,其覆盖面之广,无疑是利于打击犯罪,这些确实值得肯定。然而行为人基于故意实施的行为,最终在预设对象之外的人身上实现了犯罪结果,这个预设之外的结果是否可以归责于被
应当从法益保护目的出发研究想象竞合问题,但是法益保护目的在想象竞合问题上并没有受到正视,更未得到充分贯彻。刑法的目的是保护法益,犯罪的本质是对法益的侵害与威胁,在当下的刑法理论中,这一观念已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以至于有学者将法益保护作为刑法的一项基本原则。然而在罪数问题上,法益保护思想却没有得到充分的贯彻。学者们对于罪数没有进行体系性反思,对想象竞合处断的论证并不充分,对关联理论的研究十分浅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