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调查住院脑卒中患者照顾者照顾负担及生活质量的现状,探讨认知行为干预对脑卒中患者照顾者照顾负担及生活质量的干预效果。方法本研究为类实验性研究。第一阶段:选取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神经康复科、干部病房一病区、干部病房二病区的脑卒中患者的亲属,调查其照顾负担、生活质量、简易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状况;第二阶段:依据照顾负担量表的计分方法,将照顾负担总分≥21分的98例脑卒中患者照顾者确定为研究对象,将四个病区采用抽签法进行随机分组,确定干预组(49例)和对照组(49例)。干预组在医院常规健康教育的基础上,进行认知行为干预,共8周,每次30-60分钟,每周一次。对照组按医院常规健康教育实施。每组在干预前、干预1个月、干预2个月分别接受一次测评,共三次,对认知行为干预的效果进行分析。结果(1)对两组资料均衡性比较及各问卷统计描述:①对脑卒中患者照顾者及患者的一般资料各个方面的情况进行对比,显示一般资料各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资料具有可比性。②调查显示,98例脑卒中患者照顾者的照顾负担(ZBI)总分为35.44±12.99③照顾者的生活质量各维度得分为:PCS(躯体功能评分)为45.80±8.63,MCS(精神功能评分)为45.12±8.99。④照顾者简易应对方式各维度得分为:积极应对得分为23.52±5.68,消极应对得分为10.86±3.72。⑤照顾者社会支持总分及各维度得分为:总分为64.62±11.41,家庭内支持为23.74±4.10,家庭外支持为40.88±8.11。(2)根据脑卒中患者照顾者一般情况和患者一般情况对照顾者及患者进行分组,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秩和检验及单因素方差分析,对不同分组的ZBI总分进行对比,结果显示照顾者不同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月收入、与患者关系、持续照顾时间、日均照顾时间、有无慢性病、有无其他共同照顾者9个方面及患者不同的年龄、医疗费用支付方式、疾病类型、自理程度4个方面ZBI总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照顾者工作情况及患者的性别和文化程度三方面ZBL总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对两组干预前、干预1个月、干预2个月ZBL总分及各维度得分进行比较,结果显示:①ZBL总分、ZBI的责任负担及个人负担的时间主效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不考虑干预因素,可以认为这些维度的得分将伴随时间的变化而改变;②ZBL总分、ZBI的责任负担及个人负担的干预主效应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不考虑测量的时间,可以认为干预水平(干预和对照)的不同,各维度得分会有差别;③ZBL总分、ZBI的个人负担得分和ZBI的责任负担得分的时间因素与干预因素间均存在着交互作用(P<0.05)。(4)采用重复测量对干预前、干预1个月、干预2个月的干预组、对照组SF-12生存质量各维度得分进行比较。结果表明①PCS得分的时间主效应、干预主效应以及二者的交互作用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MCS得分的时间主效应、干预主效应及时间因素与干预因素交互作用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采用重复测量对干预前、干预1个月、干预2个月的干预组、对照组SCSQ简易应对方式各维度得分进行比较,结果表明①积极应对得分的时间主效应、干预主效应以及二者的交互作用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消极应对得分的时间主效应、干预主效应以及二者的交互作用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6)采用重复测量对干预前、干预1个月、干预2个月的干预组、对照组社会支持总分及各维度得分进行比较,结果表明:①社会支持总分、家庭内支持及家庭外支持时间主效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不考虑干预因素,可以认为这些维度的得分会伴随时间的变化而改变;②社会支持总分、家庭内支持及家庭外支持的干预主效应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不考虑测量的时间,可以认为干预水平(干预和对照)的不同,各维度得分有差异;③社会支持总分、家庭外支持得分及家庭内支持得分的时间因素与干预因素之间均存在交互作用(P<0.05)。结论1.认知行为干预可明显降低脑卒中照顾者的照顾负担,而且对个人负担和责任负担均有改善。2.认知行为干预能有效改善脑卒中照顾者的生活质量,精神健康改善明显,身体健康作用不明显。3.认知行为干预可有效提高脑卒中患者照顾者的家庭内支持及家庭外支持。4.认知行为干预可有效提高脑卒中患者照顾者的积极应对方式,降低消极应对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