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随着化石燃料的过度使用,全球的土地污染、空气污染和水污染日益严重,开发和扩大利用可再生清洁能源迫在眉睫。在众多已开发的清洁能源中,太阳能全球储备最为丰富,开发和高效利用太阳能成为世界各国应对未来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的主要战略手段。近年来,钙钛矿太阳能电池(Perovskite solar cells,PSCs)凭借优异的光电性能受到学术届和工业届的高度关注,而器件的效率及稳定性问题依然是制约钙钛矿太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化石燃料的过度使用,全球的土地污染、空气污染和水污染日益严重,开发和扩大利用可再生清洁能源迫在眉睫。在众多已开发的清洁能源中,太阳能全球储备最为丰富,开发和高效利用太阳能成为世界各国应对未来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的主要战略手段。近年来,钙钛矿太阳能电池(Perovskite solar cells,PSCs)凭借优异的光电性能受到学术届和工业届的高度关注,而器件的效率及稳定性问题依然是制约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商业化发展的关键因素。进一步提升钙钛矿器件的光电性能,需要解决目前存在的诸多科学问题,如钙钛矿层的接触界面存在大量深能级缺陷、正负严重的电荷复合、载流子传输能力不足以及钙钛矿薄膜的结晶质量难以控制等。针对以上问题,本论文以甲脒(HC(NH2)2,FA)基钙钛矿材料为研究对象,采用界面修饰和活性层优化策略提高钙钛矿器件的效率及稳定性。通过实验和理论计算研究了钙钛矿薄膜物相结构、表面形貌、光电性能以及钙钛矿接触界面特征等方面的影响规律,探讨了载流子的传输动力学机理,阐明了电荷的传输复合机制,进一步揭示了影响钙钛矿电池效率及稳定性的关键因素。本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采用了新型有机间隔分子--对羟基苯乙基碘化铵(C8H12INO,OH-PEAI)对钙钛矿表面性质进行调控,原位构建了二维/三维(2D/3D)异质结结构,研究了 OH-PEAI对钙钛矿薄膜及器件性能的影响,并揭示了其对器件内部电荷传输和复合的调控机理。研究表明,2D/3D异质结的构建不仅有效钝化了钙钛矿薄膜的表面缺陷,还调控了界面处的能级结构,促进了载流子的提取与传输。另外,OH-PEAI的引入增大了界面复合电阻,减小了载流子的非辐射复合几率,实现了器件内部电荷的高效传输。最终钙钛矿器件获得了 1.234 V的高开路电压和21.38%的光电转换效率,同时也展现出优异的稳定性能。此外,将OH-PEAI作用于1.56 eV带隙的钙钛矿体系中,制备的器件也展现出优异的光电性能。(2)在OH-PEAI界面修饰的基础上,采用具有离子键和π键结构的K2CO3修饰改善了电子传输层/钙钛矿吸光层之间的界面性能,研究了 K2CO3对电子传输层、钙钛矿吸光层及钙钛矿器件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K2CO3界面修饰增强了 SnO2薄膜的导电性,降低了界面的缺陷态密度,提高了界面的结合强度,从而减少了界面处载流子的非辐射复合损失,增强了界面的光学稳定性。制备的钙钛矿器件的效率达到24.05%,填充因子高达82.58%。同时,器件的稳定性能也得到显著的提升。此外,采用具有离子键和π键结构的HCOOK和KNO3修饰SnO2和钙钛矿界面,所得器件性能也均有大幅度的提升,表明离子键和π键协同策略具有良好的普适性。(3)在OH-PEAI和K2CO3界面修饰的基础上,开发了水分辅助合成技术制备了高纯度、高结晶度的α相黑色钙钛矿多晶粉末,系统分析了 H2O的作用机理,研究了α相钙钛矿粉末对钙钛矿薄膜及器件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H2O的引入一方面使有机铵盐进行轻微离子化,降低了反应所需的活化能;另一方面,诱导了 PbI2的定向生长,暴露出更多的(100)晶面,加快了离子化的铵盐与PbI2的充分反应。基于α相钙钛矿粉末制备的钙钛矿薄膜具有晶粒尺寸大,缺陷态密度低和载流子寿命长等优异特性。优化的钙钛矿电池取得了高达24.07%的光电转换效率,填充因子高达83.77%,且器件的稳定性也得到了全方位的提升。另外,α相钙钛矿粉末制备的前驱体溶液的老化稳定性也得到了明显的改善。(4)基于以上研究进一步采用水分辅助合成技术与4-氟苯甲基碘化胺(C7H9FIN,4-F-PMAI)添加剂协同调控钙钛矿的晶体结构,系统研究了其对钙钛矿薄膜结晶质量和光伏器件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水分辅助合成的α相钙钛矿粉末抑制了 2D钙钛矿的形成,使得基于α相和4-F-PMAI共形成了纯3D钙钛矿结构。同时,4-F-PMAI添加剂的引入有效钝化了钙钛矿的晶体缺陷,降低了缺陷态密度,提高了钙钛矿薄膜的光电性质及热稳定性。此外,水分辅助合成与4-F-PMAI协同作用有效增加了光伏器件的内建电场,抑制了器件内部载流子的非辐射复合,提高了载流子的传输效率。优化后的钙钛矿电池的平均光电转换效率从21.48±0.58%增加到22.72±0.38%,并具有良好的重现性和较小的光滞后效应。同时,钙钛矿器件的热稳定性及运行稳定性均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未封装的器件在温度65℃、40%相对湿度的条件下老化816 h或在N2气氛中连续光照800 h后,仍能维持98%以上的初始效率。
其他文献
共晶高熵合金兼具高熵合金广阔的成分设计空间和共晶合金铸造流动性好、微观偏析少等特点,可以满足众多精密仪器和复杂大型铸造零件的要求,为高熵合金的实际应用开辟了新的方向。但目前多主元共晶高熵合金的成分设计缺乏指导准则,这极大的限制了共晶高熵合金的成分开发和实际应用。因此,本论文以二元合金平衡相图中的共晶成分为起点,耦合各元素之间的混合焓进行共晶高熵合金的成分设计,并把此方法从四元拓展到高阶共晶高熵合金
高熵合金作为一类新型的结构材料,具有独特的显微组织和优异的综合性能如高强度和高韧性、耐摩擦磨损、耐腐蚀、耐辐照性、耐高温等,在交通、航空、航天等领域具有可期的应用潜力,吸引了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其中具有面心立方结构(Face-Centered-Cubic,FCC)的高熵合金通常拥有优异的塑性和适中的强度,受到了广泛关注。近年来,在众多FCC结构的高熵合金中,CoCrNi合金在室温和低温下都呈现出
低合金钢在大气环境中经历初期腐蚀萌生与扩展,向全面腐蚀发展,并形成稳定锈层。在此过程中钢中夹杂物和组织结构影响低合金钢的初期腐蚀行为及全面腐蚀的锈层转变过程,且合金元素在夹杂物区域及组织结构中的分布特征影响了各阶段的腐蚀特征。本文通过真空冶炼、腐蚀形貌观察、产物分析等手段研究了贝氏体组织状态下的合金元素Cu、Cr、Sb单一及协同作用对锈层转变特征影响,明确了合金元素对低合金钢锈层作用机制,并优选了
钛基复合材料可通过引入增强相有效改善基体的耐磨性和综合力学性能,特别是TiB增强相具有与钛接近的密度和热膨胀系数,可减小热加工过程中的残余应力,避免因温度变化产生裂纹。因此,TiB增强钛基复合材料在钛领域受到广泛关注。粉末冶金制备技术在钛基复合材料成分设计、近终成形、组织调控方面有独特优势,然而钛对氧敏感,临界固溶氧含量低,导致粉末冶金钛制品低氧控制较难,不易实现低温全致密。此外,增强相的引入也会
由于同时具有稳定的多主元基体和高密度、分布均匀的共格第二相,析出强化的FCC(体心立方)高熵合金不仅展现出优异的室温力学性能,还被广泛认为是新一代高温结构材料的有力竞争者。然而,在FCC析出强化高熵合金的制备过程中,往往伴随着大尺寸脆性相的生成。脆性第二相的存在会诱发变形时的局部应力集中,从而导致材料失稳。此外,作为一种新型高温材料,对其在高温环境下的力学行为,尤其是高温蠕变行为的研究仍然不足,这
煤系油气是重要的接替能源,在能源工业中具有十分重要战略意义。淮南煤田煤系天然气资源潜力巨大,太原组不仅具有煤系天然气的潜力,还具有煤成油的潜力,在矿区开采过程中,太原组中常见油流。本文通过对淮南地区太原组煤系烃源岩有机地球化学特征、生烃潜力、储层矿物组成和脆性特征、储层储集空间特征的分析,以油气地质学的原理和方法为指导,从非常规油气研究思路出发,结合多层次模糊数学方法,对淮南地区太原组煤系油气资源
金属材料零部件在制备、加工及服役过程中由于内部弹塑性变形不协调,始终伴随着内应力的产生、演化及其与外载荷的交互作用,对材料的力学性能、尺寸稳定性及服役安全性产生重要影响。铸造应力、焊接应力等可造成材料变形甚至开裂;服役环境下内应力亦可导致材料提前失效。而表面强化处理引入的压应力层可显著提升疲劳性能。微观内应力梯度则对材料的塑性变形和疲劳损伤行为有重要作用。因此,宏/微观内应力使生产加工工艺,服役安
系泊链钢是一种低合金高强度钢,因其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低成本等优势而被广泛应用于海上设施系泊定位领域。在服役期间,系泊链同时处于浅海和深海环境,而这两个服役环境在静水压力、溶解氧含量等方面存在着显著差别,因此影响其腐蚀和应力腐蚀的工况因素复杂多变。目前,针对深海环境下金属材料的腐蚀和应力腐蚀的科学研究多处于控制单一变量(静水压力)的状态,缺乏对于系泊链钢在浅海和深海两个环境下腐蚀和应力腐蚀系统的研
13Cr 超级马氏体不锈钢(13Cr Super Martensitic Stainless Steel,13Cr SMSS)具有较高的强度、良好的焊接性能和较好的耐蚀性能,被广泛地应用在油气领域,该材料优异的综合性能与逆变奥氏体的含量和相变机制等密切相关。随着油气开采向着深井和超深井方向发展,作为石油套管材料的13Cr SMSS面临高温和高压等恶劣服役环境的影响,对该材料的耐蚀性能、塑韧性以及疲
Fe基非晶及纳米晶软磁合金作为新一代的绿色节能材料,由于优良的软磁特性在电力电子、汽车、光伏和半导体等领域获得了重要应用。但是,现有Fe基非晶及纳米晶体系中的饱和磁感应强度(Bs)与硅钢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难以满足高功率密度和器件小型化要求。为提高饱和磁化强度,往往需要高的Fe含量,这导致了合金系的非晶形成能力(GFA)不足,纳米晶化后的材料脆性严重等问题,对非晶/纳米晶合金的制备工艺提出了更加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