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公平正义的主体性特征及时代内涵

来源 :科学导报·学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xxzz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公平正义自理念诞生之时,就具有浓郁的主体性意蕴,作为重要的政治概念,在政治评价、政治生活架构以及政治价值建构等政治实践中表现出强烈的主体性。社会主义的公平正义的主体性表现为人民性,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体实践中,公平正义即表现为为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了实现人民群众的彻底解放、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并且公平正义是通过人民群众的实践,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共建共享来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关键词: 公平正义;主体性;人民性
  【中图分类号】 D614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236-1879(2018)15-0093-02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的巨大发展为公平正义的实现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使中国社会公平正义取得了历史性进步。“同时,在我国现有发展水平上,社会上还存在大量有违公平正义的现象。”[1]维护和实现更高水平、更加充分、更加全面的公平正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的内在要求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必然要求,厘清公平正义的主体性特征及时代内涵,对确立科学的公平正义观念,消解形形色色的非社会主义公平正义谬论,促进社会主义公平正义理论发展和实践进步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公平正义的“主体性”意蕴
  在通俗的理解中,主体性即主体的特性,主要包括自主性、能动性、主动性等内容。如“主体性的本质规定在于其具有意识和自我意识机能的社会物质性或实践性。”[2]但从实践本身来看,在“主体—实践—客体”范式中,主体性还应该包括实践和客体对主体的依附性、依赖性,这种依附性依赖性应该是主体性的重要内容。“主体性把人的实践作为核心,让客观的对象世界和内在的心理世界围绕人的实践建立、运动、发展。”[3]在对主体性的内涵分析中,实践是个非常关键的“基石”。马克思在著名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明确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种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4]实践“就是人的自由的有意识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活动。”[5]实践首先是现实的感性的人的活动,规定了实践对“现实的人”依赖性,离开人(主体),实践将无从谈起。
  就公平正义而言,自从理念诞生之时,就同主体或者主体性密切相关。早在古希腊时代,柏拉图就说“正义就是给每个人以恰如其分的报答。”[6]并且认为,公正就是一种理想的秩序。其中“每个人”就是公平正义实质“恰如其分的报答”的承受主体,因此也成为公正与否的直接判断主体,离开“每个人”,公平正义就成为空泛的漂浮的虚幻的概念。此后,人们概括出了各种解释,多有“得其应得”的意蕴。比如“所谓公正的根本内容就是指个人与个人之间,个人和社会之间所得与应得、所付与应付之间的‘相称’的关系。这种‘相称’关系,也就是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合比例’的关系,或拉法格所说的‘平衡’关系。”[7]在此,公平正义对主体的依赖性更加明确,离开现实的“个人”,也就没有现实的公平正义。
  此外,还有观点认为公平正义是权利与义务之间的均衡,如“社会公正是人们对理想社会的追求,是社会成员的权利与义务的一种均衡状态,它蕴含平等的价值。”[8]还有认为公平正义是公意区间(最大公约数),如“在现代社会和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公正(公平正义)是全体人民意愿的最大公约数。”[9]已有的对公平正义的重要定义或者描述,都没能脱离各种形式的社会主体,正说明了公平正义本身带有强烈的主体依附性或者主体性特征。
  二、公平正义主体性的实践逻辑
  对公平正义概念的解释,应该纳入到它的实践场域,即政治生活实践中去分析。公平正义作为政治概念,它源于人类政治生活实践,自然应该在政治实践中观察其特征。离开社会实践,对公平正义的解释很可能陷入孤立、静止、片面的泥潭。
  按照亓光教授的分析,政治评价、政治生活架构和政治价值建构成为解释公平正义的三个基本维”[10]。笔者认为:政治评价、政治生活架构和政治价值建构,构成了公平正义实践或比较典型地全面地反映公平正义本质的三种实践活动,在这三中实践活动中,充分显示了公平正义的主体性特征。
  政治评价活动是人们对社会政治生活中各种政治行为的合法性、合理性等的分析和判断,公平正义是重要的评价标准。政治评价最重要的方面为制度评价。“制度评价是人依据一定的标准和方法对制度最初评判,评价过程实际上是人的评价技能的运用。”[11]评价主体自身所持的公平正义观念,会对评价过程和结果产生重要影响。同时,公平正义就带有严重的主体倾向性。如马克思在《莱茵报》时期通过对莱茵省议会成员及其辩论的观察,明确指出“在这里论战的不是个别的人,而是等级。”[12]不同等级、不同的阶层对公平正义的理解和要求是不一致的,“在不同发展水平上,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思想認识的人,不同阶层的人,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认识和诉求也会不同。”[13]因此,公平正义在政治评价活动中,首要的问题是立场问题,即站在什么人的立场、维护谁的利益的问题。
  政治生活架构实践活动即“法权现象领域的组成结构,又或政治世界的基本内容,大致包括社会生产方式、政治制度和政治机制。”[14]简要的理解,政治生活架构就是政治生活制度和运行机制的设计。从根本意义上来讲,社会政治制度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最终由生产力、生产方式决定。“但在特定历史发展阶段,在特定制度形态大背景下,具体制度的具体内容、形式则是多样化的,是可设计的。”[15]公平正义是制度的首要价值,但在不同的时代,制度设计却带有非常明显的主体性特征。除设计主体自身的自主性因素外,最为明显的就是制度维护谁的利益、制度的主体性立场带有严重的主体利益偏好。资本主义的公平正义的实质是资本获利的公平正义。社会主义社会,社会公平正义以维护和实现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实现全体人共同富裕为主旨。
  三、社会主义公平正义的主体性特质   公平正义作为价值意识,带有强烈的历史性和阶级性。越过漫长的阶级社会,最终创造和决定了历史的进步,劳动人民是历史的实质主体。在资本主义时代,随着“政治解放”,形式上的公平、自由被释放,资产阶级用更加隐晦的“金钱的特权”代替以往的一切个人特权和世袭特权,形式上的公平正义”造成资本家的富裕和工人阶级的赤贫。因此,即使宣扬“自由、平等、博爱”的资本主义社会,也仅仅是资本家的自由和平等,广大无产阶级被排斥在公正之外。
  社会主义剥削阶级作为一个阶级已经被消灭,社会生产的目的是为了共建社会主义、满足全体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社会生产劳动和产品成为社会的生产劳动和产品,人民成为历史的真正主人,实现了历史的形式主体和实质主体的统一,这个时代公平正义不在再属于少数人的公平正义,而是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的公平正义。
  人类历史不在思想中,而在粗糙的实践中。公平正义也不能仅仅停留在思想的彼岸,要通过实践进入现实的此岸。“任何一个时代的统治思想始终都不过是统治阶级的思想。”[16]在资本的绝对统治下,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对立也筑牢了思想和实践分离,社會公平正义理想被资本所裹挟,社会公平正义思想和社会主体实践分离,工人阶级只能在“资本的公平正义”下用摧残生命的形式来维持生存。在社会主义时代,人民当家做主人,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实现社会理想和人民群众的实践相统一,公平正义的思想和实践统一于人民群众的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正如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揭露:“劳动为富人产生了奇迹般的东西,但为工人产生了赤贫。劳动生产了宫殿,但为工人生产了棚舍。劳动生产了美,但是使工人变成了畸形。 ”[17]在资本主义“公平正义”不可能有劳动人民的公平正义,仅仅有资本“公平的剥削正义”和“资本公平增殖的正义”。在社会主义以及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生产的根本目的发生革命性变革,公平正义不仅体现在公平享有劳动的权利、公平享有社会财富的权利,而且同等享有“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正义。公平正义不再是某些阶级、某些集团的私利,而是全体人民共建共享的公平正义,是属于全体劳动人民的公平正义。
  四、公平正义的主体性的时代内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公平正义所具有的人民性特征,不仅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的必然,而且是经过实践检验、人民拥护的科学的具体的公平正义的现实,具有明确的内涵。
  为了谁?即站在谁的立场,是公平正义首要问题,立场不同,公平正义就有不同的内涵和判断。在阶级社会,公平正义以维护和实现统治阶级利益为基本立场,带有严重的阶级偏见,是对人民的欺骗,具有不可剥离的虚伪性。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社会主义是为绝大多数人民谋幸福的事业。邓小平同志曾经讲:“我们过去几十年艰苦奋斗,就是靠用坚定的信念把人民团结起来,为人民自己的利益而奋斗。”[18]习近平总书记也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为了人民的事业,公平正义以为人民谋福祉、为人民谋幸福为根本出发点,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为根本方向,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平正义的人民性有了超越一切阶级社会狭隘公平正义的明确方向和强大动力,展示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平正义的普遍性和科学性,公平正义事业得到人民拥护。
  人民的利益是多门类多层次的,有根本利益和一般利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个体利益和整体利益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讲促进公平正义,就是要从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出发,多从社会发展水平、从社会大局、从全体人民的角度看待和处理这个问题。”[19]作为社会主义理想的公平正义,维护实现的是全局的、整体的、长远的和根本的利益,即公平正义维护和实现人民根本利益。按照科学社会主义原理,“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20]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要实现人的全面解放,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人类获得彻底解放的理想形态,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最终归宿。“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追求社会公正的历史,实质上就是人民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就是通过实践不断实现人的价值和自由的过程。所以,从最根本和最深层意义上讲,推进社会公正的历史进程也必须是促进人的不断发展逐步趋向全面发展这一最终归旨的过程。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公正的最高表现。”[2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就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希望,同时促进人自身的全面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未来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完全符合历史发展规律和人民根本利益。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不仅是对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科学阐释,更为新时代公平正义指明了价值方向——以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价值旨归,规定了公平正义的核心价值内容,使公平正义超越以往剥削阶级社会公平正义的虚假性和空泛性,获得了强烈的具体性和真实性,公平正义事业才取得历史性成就。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平正义以人民根本利益,即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实现人的彻底解放为根本方向。“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不是一个党所能实施的。只有全百万人学会亲自做这件事的时候,他们才能实施社会主义。”[22]发现并明确承认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原理,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23]马克思主义坚信建设社会主义只能依靠人民,只有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才能获得源源不断的动力。马克思主义坚信建设社会主义只能依靠人民,只有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要让人民行动起来才能获得源源不断的动力。马克思深刻指出:“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24]人民群众为之奋斗的事业,就是要能给他们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只有将人民的奋斗和利益结合起来,才能最大限度的激发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一切空话都是无用的,必须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福利。”[25]社会主义革命如此,社会主义建设亦如此。公平正义最直接的表现是利益、权利、义务等合理分配。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阶段,阶级特权和个人特权已经消灭,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都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和享有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世间的一切幸福都需要靠辛勤的劳动来创造。”[26]并且讲到:“共建才能共享,共建的过程也是共享的过程。”[27]共建共享,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让全体人民都能充分发挥聪明才智,让全体人民都充分享有应有、能有的权利,全体人民都充分尽到该尽、能尽的义务,公平正义事业才能不断取得更大更好的进步。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95页
  [2] 王玉樑:论主体性的基本内涵特点[J],天府新论,1995(6):34。
  [3] 张法:主体性、公民社会、公共性——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思想史上的三个重要观念[J],社会科学,2010(6):102。
  [4]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01页。
  [5] 朱宝信:实践的主体性原则及客体性基础——马克思《關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1996年第2期。
  [6] 柏拉图:理想国[M],郭斌和、张竹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7页。
  [7] 袁贵仁:论马克思主义的公正观[J] ,求索,1992年第4期。
  [8] 邬巧飞:马克思的社会公正思想及当代价值[D],中共中央党校,2015年7月。
  [9] 吴忠民:社会公正何以可能[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9月第1版,第241页。
  [10] 亓光:政治诠释学视域中的公正问题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181页。
  [11] 李刚:制度评价论[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64页。
  [1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中文第一版,第42页。
  [13]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96页。
  [14] 亓光:政治诠释学视域中的公正问题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7月第1版,第182页。
  [15] 辛鸣:制度论——关于制度哲学的理论建构[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39页。
  [16]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1页。
  [17]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58页。
  [18] 《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90页。
  [19]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96页。
  [20]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3页。
  [21] 郜志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社会公正思想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155页。
  [22] 《列宁专题文集.论社会主义》,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72页。
  [23] 《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31页。
  [24]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86页。
  [25] 《毛泽东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544页。
  [26]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4页。
  [27]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215页。
  作者简介:苏茂林(1982-),男,汉族,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哲学与文化研究所.
其他文献
摘 要: 小学低年级学生刚刚从幼儿园进入学校,还是习惯于游戏性、趣味性强的学习方式。而数学这个学科由于相对比较抽象,其趣味性明显和体育、音乐这些学科不能相比。所以,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师应采用一些合理的方法,尽量去适应学生对学习的“趣味性”需求,以此来保障教学质量和效率,并同时培养学生喜爱数学的情感态度。  关键词: 小学;低年级;数学;趣味;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期刊
摘 要: 文言文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具有非常丰富的文化价值。本文从晓之以理,阐发文言文的价值;动之以情,凸显文言文的鉴赏以及授之以法,提升文言文学习能力这三个层面提出了初中文言文教学策略,希望为全面提升初中语文教学水平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 文言文;文化价值;授之以法;学习效率  【中图分类号】 G633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236-1879(2018)15-
期刊
摘 要: 小学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环节莫过于识字教学,教授汉字是基础,同时它也是阅读与写作的基础,对小学识字教学的方法进行研究,对推进语文教学改革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教师应从学生的特点出发,从汉字的构形规律方法的运用方面展开设计与创新。  关键词: 小学;语文研究;识字;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22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236-1879(2018)15-0133-01 
期刊
摘 要: 课堂导入是一节课的前奏,也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开始。对于初中英语教育,课堂导入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教师通过导入在教学中把学生引入兴趣的大门,是学生产生学习欲望和有效教学的重要一步。导入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情绪和整堂课的教学质量,也是走向成功教学的重要一步。  关键词: 初中英语;课堂导入;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41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236-1879
期刊
摘 要: 多媒体在《品德与社会(生活)》(以下简称品德)课教学中的应用,可以有效的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切实提高了品德课教学的效率。而如何在品德课堂教学中有效的将多媒体融入教学之中,是每一个品德课教师必须要研究的课题。  关键词: 恰当运用;多媒体;品德教学;误区;习惯  【中图分类号】 G623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236-1879(2018)15-0131
期刊
摘 要: 本文分析和阐述了问题链教学在初中化学复习课中应用的意义,阐述了运用问题链教学策略的方法和对策。  关键词: 初三化学;复习;问题链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236-1879(2018)15-0135-01  一、初三化学复习课“问题链”教学的研究意义  所谓问题链,往往是一系列或者一组问题的集成,教师需要综合考虑学生的学习经验、学习能力和认知发展
期刊
摘 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教育体制的改革,人们除了关注小学教育的整体水平之外,同时也十分重视小学食堂管理过程中的饮食管理工作。在这种形势下,小学要想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首先就要根据相关标准严格落实饮食管理工作,为广大师生营造一个安全的饮食环境,为师生日常的教学与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本文章对小学食堂管理中饮食管理实务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研究。  关键词: 小学;食堂管理;
期刊
摘 要: 情境教学法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一种非常好的教学方式,它可以将抽象的语文知识变得形象生动,对于激发学生的情感,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有着积极的作用。那么在具体教学中,该如何应用情境教学法呢?笔者结合自身小学语文教学经验,从利用信息技术创设直观情境,利用问题引导创设问题情境,利用角色扮演创设表演情境的角度入手,探析了情境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关键词: 情境教学;小学语文;应用策略;
期刊
摘 要: 在本文中,我对当今农村小学语文多媒体教学之现状、多媒体教学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些尝试作了阐述。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要千方百计利用真实的客观环境和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进行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的主导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教师的教学水平,以适应当前的教育教学改革新形式的需要。  关键词: 多媒体;小学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22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
期刊
摘 要: 语文学习是所有学科的基础,也是全方面发展综合型素质人才的重要方式。对于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来说,需要通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来提升课堂的教学成果。传统的教学方式比较死板,对小学生学习成绩提升的作用比较有限,所以教师需要创新当前的教学形式,激活课堂氛围,掌握更多元的教学方式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 小学语文;学生;教学兴趣;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22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