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读

来源 :语文周刊·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fyani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言文的课堂,应是书声琅琅的课堂。我国的传统教学对于诵读也是十分重视的,并且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有益的格言,诸如“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等,这些脍炙人口的古训充分证明了诵读在文言文学习中的作用。
  一、仔细诵读,有利于学生对文言字词及文言句式的积累
  我们强调诵读,并不是让学生忽视对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等文言知识点的掌握,而是通过不断诵读,更加有利于他们对文言知识的积累。其实对于语言类学科来说,不断诵读都是加深记忆的绝佳途径。比如英语,让学生单纯地去死记硬背单词,不但记忆不深刻,而且还会让学生渐渐失去学习的兴趣,但如果把单词放到文章当中去记忆,通过不断诵读文本,他们在记住单词、课文的同时,更知道了这些单词的用法。汉语字词的学习亦如此,对于文言实词、虚词等文言知识的学习更是如此。把文言字置于一定的语言环境,通过不断地诵读文章并记住典型相关例句,就会记得更加牢固。所谓“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如文言中的虚词,是最难把握的,与其让学生去记某个虚词有哪些用法,还不如把它放到具体的文句当中加强记忆来得好。比如“而”,作为虚词,它的用法不可为不丰富:作连词时,可以表示递进、并列、承接、目的、假设、转折、修饰、因果等关系,除此之外,还可以作为代词,复音虚词等。仅这一个虚词都这样“麻烦”,脑子再好使的学生,也不可能把“大纲”要求掌握的文言知识点一一记入大脑,所以与其让学生去死记这些泛味费解的文言知识点,还不如让学生去诵读有相应知识点的文章,让他们在不断地诵读中潜移默化地熟悉、接受,然后掌握。所以在教学中,我一般不在课堂上集中归纳讲解文言虚、实词等知识点,也不硬性要求学生去枯燥记忆,但效果并不是太差。“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其实,这个道理大家都懂。
  二、精细诵读,有利于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诵读,就是通过有声语言进一步再现作品中的艺术形象,近而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美学享受。在电视里,我们常看到边吟诵边摇头晃脑的读书人,这种沉浸其中、极度享受的样子让人心献不已。这种精细的诵读,不但让读者了解了字词,更令读者感受了文章本身带来的美感,如果能融入其中,更是一种精神上的极度享受。比如王维《山居秋暝》,诗中哪幽静、清新、优美、恬淡的山中秋季令人心醉;秋雨过后,秋山如洗,清爽静谧的独特美景令人迷恋;在青松明月之下,翠竹青莲之中,生活着一群无忧无虑、勤劳善良的人们,这纯洁美好的生活令人向往。这些都是诵读带给我们的独特魅力。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我们能感受到陶渊明回归田园后的闲淡自适;“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我们能体会到李白赴京时的踌躇满志;“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那一片忧国忧民的浓浓深情深深地感染着我们;“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在祥的铮铮铁骨,耿耿忠心震撼了数代国人的心。通过诵读,我们能够穿越历史,与先贤圣人们进行面与面的对话,心与心的交流。这些都是诵读带给我们的特有艺术价值。
  三、广泛诵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中国的古代,是各种人才辈出的时代。有儒家学派创始人,中国历史最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中国文化的标志式人物,被誉为“天纵之圣”、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的孔子;有叱咤风云的中国开国皇帝,被誉为“千古一帝”的秦始皇;有开创高度文明、开放社会、发达经济和清明政治,使中国成世界历史上笑傲千古的超级大国,中国历史上最出名的政治家与明君唐太宗。还有在政治、军事、科技、文化等各个领域中做出巨大贡献的许许多多古圣先贤。当学生通过广泛地阅读,了解到先人们的不朽伟绩,知道了我们国家在古代的超然地位的时候,他们的民族自尊心会得到极大增强,民族自豪感也会极大提高,爱国热情也会得到巨大提升,他们能为有么多杰出的先辈而骄傲,能为生活在这样的国度而自豪,进而也会为能为这样的国家作出自己的贡献而无限荣光,那么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会得很大的加强。这些都是学生广泛诵读、不断涉猎的效果。
  反复诵读文言文,可以不断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激情,改变学生“谈文言而色变”现状,所以单单从这个层面上讲,加强文言文的诵读引导,也是刻不容缓的。
其他文献
一、“兴趣”是孩子的动力  祖冲之是我国古代的科学家,他推算出的圆周率比欧洲早一千多年。然而9岁时,其父亲希望他在文学方面有所成就,逼着他背《论语》,他两个月只能背十多行,被其父亲骂为“蠢牛”。可年少的祖冲之细心观察天体,发现每月的十五月亮就会圆,于是困惑地问爷爷,爷爷引导给他解释:“月亮运行有它自己的规律,所以有缺有圆。”从而调动了祖冲之的兴趣,他开始研究天文历法,成为一名杰出的天文学家。  每
期刊
一、运用多媒体,可以创设新颖活泼的教学情境。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用音乐来渲染情境,用图像来显示场景,用文字来诠释意境。例如,在努力把握课文内容的精髓基础上,可以选择最能为内容服务的背景音乐,放入最恰当的地方,从而达到较好的课堂效果。如用古朴凝重的古筝独奏曲引出《论语》中的有关课文,优美的音乐主导学生的情感,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进入良好的学习情境。  二、恰当运用多媒体,可以诱发学生学习兴趣。传统教学
期刊
一、初中语文有效教学设计应重点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教学目标的设计:要牢固确立三维目标的意识,为每一节课制订切合实际的教学目标,使每一节课都有明确清晰的教学方向,这是提升教学有效性的前提。  第二,教学重、难点的设计:要依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和学生认知水平,深入钻研教材,抓住教学重点和难点,使每一节课都让学生有实实在在的认知收获和感悟。  第三,教法的设计:要在“导”字上下工夫——注重调动学生学习
期刊
一、要学会积累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古人这些总结,从正反两方面说明了“积累”在写作中的重要性。“平时靠积累,考场凭发挥”,这是考场学子的共同体会。   1.语言方面要建立“语汇库”。语汇是文章的细胞。广义的语汇,不仅指词、短语的总汇,还包括句子、句群。建立“语汇库”途径有二:第一是阅读。平时要广泛阅读书籍、报刊,并做好读书笔记,把一些优美的词语、句子、语段摘录在特定的本
期刊
一、亦师亦母,不厌其烦  曾几何时,“问题学生”几乎是老师的弃儿,有时是自己的“破罐子破摔”或某种“逆反”的心理在作祟。所以,有的时候“问题学生”的问题会因为老师和学生的共同原因而变得更多。那么,怎样做才能让他们“回心转意”呢?  不要仅做学生的老师,更要学生的第二个母亲。有道是“精诚所致,金石为开”,不妨一试。  他们最不愿做的恐怕是写作业,这就需要我们不厌其烦每天不断督促他们,而不是一味地批评
期刊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近代教育家第斯多惠也曾说过:“我们的教育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我想这里的“乐之者”“激励、唤醒、鼓舞”,都可以归结为“人积极地、主动地掌握某种事物,并力求参与该种活动”的心理特点,而这正是心理学“兴趣”的含义。近几年的“愉快教学研究”“素质教学探讨”,许多专家和业内人士都或多或少地提到了激发学生的兴趣。由此可见,古今中外在教
期刊
巴尔扎克说过:打开一切科学殿堂的钥匙毫无疑问的是问号。语文课堂提问的过程,既是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也是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由于初中生年龄小,生活经验少,认识水平低,教师在备课时需根据心理学原理和教育学“可接受性”原则,对课文中的需要解决的问题做一些巧妙处理,这样可以提高课堂效率,提高教学效果。  课堂提问巧在时机。文章才看一遍就让学生分析艺术特色为时过早,教完议论文全文再叫学生找出本文的中心
期刊
还记得当上教师的第一堂公开课,上的是朱自清先生的美文《荷塘月色》,上课之前我听取了前辈们的意见,公开课就是要“精彩”要“热闹”,绝对不能冷场,所以我事先跟学生一起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并且还给了学生设计好的问题和答案。课堂情况可想而知,课程内容进行地非常顺利,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学生积极参与踊跃发言,对我的每一个问题都是对答如流且都是非常好的“标准答案”。整堂课我都自我感觉良好,看到听课的领导和同事们那
期刊
一、知识能力并重,避免两者最佳发展阶段的倒置  在新授课上,一些文科老师常常只注意对知识的传授,而对学生学科能力的培养却忽视了。在新授课上培养学生的能力,需要较高的学术水平和施教能力,二者缺一,则难以济事。个别教师做不到,又不努力去做,因此使得学生在能力发展上,出现欠缺。  还有一种现象,必须引起注意,那就是在一些学校,出现了知识和能力最佳发展阶段严重的倒置现象。就是说,本来应该以传授知识为重点的
期刊
新课标明确指出:“写作是运用语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知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质的综合体现。”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推进,一直以来占据语文教学重要地位的作文教学,依然如故,作文教学研究的角度还只是理论的东西是死的,技巧固然巧妙,方法固然很多,而学生真正领悟并运用到作文中的太少。而在作文方面,找出文章中优美的句子……只停留简短的评语,对于学生的再次修改,帮助不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