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生学习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用类似科研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通过研究性学习,学生获得亲身参与研究和探索的体验,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学会分享与合作,以便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工作和生活。
一、让学生了解开展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性
长期以来,学生习惯于机械地死记硬背书本知识,毫无主动性,并错误地以为,只要背熟书本的知识就可以了,研究性学习是一门校本课程,对考试意义不大,于是将其作为负担而草率了事。因此,教师必须尽快扭转学生的认知,让学生明确开展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性。农村小学生见识少、胆量小,心理素质和知识水平相对较差,遇到新事物就少些冲劲,教师要和学生进行心灵沟通,耐心地去引导、鼓励,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敢于拼搏的精神和做事有始有终的良好习惯。
二、引导学生选好研究课题
开展研究性学习课题的选择是首要环节,它是研究性学习顺利进行的前提和条件。要充分考虑到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坚持把课题的选择确立在学生的兴趣爱好、现实生活、课本知识之上,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求知欲和探索热情,并增强其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1 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入手,因势利导。只有学生感兴趣的事物,才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和求知热情,才能使学生在以后的研究过程中尽情享受研究带给他们的乐趣。如有些学生给老师写信,要求多一些体育锻炼时间,老师可以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开展学校体育活动调查研究,这样,既使学生对研究产生兴趣,又使他们感到老师对他们的重视。
2 从学生的生活入手,引导学生发现探究的主题。教师要利用学生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心,引导学生仔细地观察、思考生活中各种各样的问题,促使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探究的主题。如学生在生活中发现自行车、摩托车、汽车的车轮都是圆的,为什么不做成其他形状,从而诱发出“自行车的车轮为什么是圆的?”这个探究主题;春天到了,万物复苏,一派生机盎然、欣欣向荣的景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出去走一走、看一看、找一找,感受春的变化,春的气息,从而引出“走进春天”这一探究主题。生活即教育。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走进生活,体验生活,从生活中探索知识,学到知识。
3 从课本入手,拓展探究空间。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主阵地。在教学中,教师要以教材为依托,拓展课堂教学的空间,引导学生确定探究主题。例如,教学《飞夺泸定桥》这篇课文时,教师问学生:“读了课题后,你有什么发现?能提出什么问题吗?”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①红军为什么要飞夺泸定桥?②红军是怎样飞夺泸定桥的?③表现了红军什么精神?教师就让学生围绕以上三个体现课文重点的问题来研读全文,学生反复品读、深究、讨论、争辩,其问教师作适时、适度点拨,以开阔学生的思路,理解文字内涵。只要教师留心发现,就能引导出许多研究课题,使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顺从守规转变为乐于想象、敢于批判、大胆提问、大胆质疑。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我们教师就要培养学生善于从课本中提出问题,而后研究问题。
4 从小处入手,选取探究主题。有的老师和学生认为,只有那些科技含量高的、大的课题才有价值,其实不然,小的课题反而更容易把握。因为小学生对知识的积累还不够多,加上条件有限,无法对一些大课题深入研究,所以,教师就要指引学生从小处入手选题。
三、协助学生分小组和组团队
团结就是力量,一个凝聚力强的,对同一事物感兴趣的团队会使研究活动顺利进行。因此,教师要根据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等协助学生分好小组。首先要确定好人数,一般以3—5人为宜。只有人数适当,才能做到分工明确合理,配合默契有效。其次要推选好组长。组长要自身综合素质高且有一定的组织和协调能力。最后要明确责任。小组成员确定后,教师要指导组长根据每个同学的性格、特长、兴趣、爱好进行明确分工,责任到人,并且要求学生做到既分工又协作,才能按时、保质完成课题的各项研究任务。
四、指导学生对研究的课题进行及时总结、评价
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合作者。教师在与学生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要适时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及时找出在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少走弯路。同时,教师对学生良好的表现要及时给予肯定、表扬,以鼓舞士气,促进研究。
研究性学习既是一门课程,也是一种学习方式,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人人成功为目标,以学生学会学习为中心,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核心”,的教育思想内涵。作为一种课程形态,它为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充分展开提供了相对独立的、有计划的学习机会。它超越了学科的视野,立足于每一个完整的人的整体生活。所以,我们教师应大力倡导在学生中开展研究性学习,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责编韦春艳)
一、让学生了解开展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性
长期以来,学生习惯于机械地死记硬背书本知识,毫无主动性,并错误地以为,只要背熟书本的知识就可以了,研究性学习是一门校本课程,对考试意义不大,于是将其作为负担而草率了事。因此,教师必须尽快扭转学生的认知,让学生明确开展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性。农村小学生见识少、胆量小,心理素质和知识水平相对较差,遇到新事物就少些冲劲,教师要和学生进行心灵沟通,耐心地去引导、鼓励,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敢于拼搏的精神和做事有始有终的良好习惯。
二、引导学生选好研究课题
开展研究性学习课题的选择是首要环节,它是研究性学习顺利进行的前提和条件。要充分考虑到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坚持把课题的选择确立在学生的兴趣爱好、现实生活、课本知识之上,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求知欲和探索热情,并增强其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1 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入手,因势利导。只有学生感兴趣的事物,才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和求知热情,才能使学生在以后的研究过程中尽情享受研究带给他们的乐趣。如有些学生给老师写信,要求多一些体育锻炼时间,老师可以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开展学校体育活动调查研究,这样,既使学生对研究产生兴趣,又使他们感到老师对他们的重视。
2 从学生的生活入手,引导学生发现探究的主题。教师要利用学生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心,引导学生仔细地观察、思考生活中各种各样的问题,促使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探究的主题。如学生在生活中发现自行车、摩托车、汽车的车轮都是圆的,为什么不做成其他形状,从而诱发出“自行车的车轮为什么是圆的?”这个探究主题;春天到了,万物复苏,一派生机盎然、欣欣向荣的景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出去走一走、看一看、找一找,感受春的变化,春的气息,从而引出“走进春天”这一探究主题。生活即教育。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走进生活,体验生活,从生活中探索知识,学到知识。
3 从课本入手,拓展探究空间。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主阵地。在教学中,教师要以教材为依托,拓展课堂教学的空间,引导学生确定探究主题。例如,教学《飞夺泸定桥》这篇课文时,教师问学生:“读了课题后,你有什么发现?能提出什么问题吗?”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①红军为什么要飞夺泸定桥?②红军是怎样飞夺泸定桥的?③表现了红军什么精神?教师就让学生围绕以上三个体现课文重点的问题来研读全文,学生反复品读、深究、讨论、争辩,其问教师作适时、适度点拨,以开阔学生的思路,理解文字内涵。只要教师留心发现,就能引导出许多研究课题,使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顺从守规转变为乐于想象、敢于批判、大胆提问、大胆质疑。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我们教师就要培养学生善于从课本中提出问题,而后研究问题。
4 从小处入手,选取探究主题。有的老师和学生认为,只有那些科技含量高的、大的课题才有价值,其实不然,小的课题反而更容易把握。因为小学生对知识的积累还不够多,加上条件有限,无法对一些大课题深入研究,所以,教师就要指引学生从小处入手选题。
三、协助学生分小组和组团队
团结就是力量,一个凝聚力强的,对同一事物感兴趣的团队会使研究活动顺利进行。因此,教师要根据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等协助学生分好小组。首先要确定好人数,一般以3—5人为宜。只有人数适当,才能做到分工明确合理,配合默契有效。其次要推选好组长。组长要自身综合素质高且有一定的组织和协调能力。最后要明确责任。小组成员确定后,教师要指导组长根据每个同学的性格、特长、兴趣、爱好进行明确分工,责任到人,并且要求学生做到既分工又协作,才能按时、保质完成课题的各项研究任务。
四、指导学生对研究的课题进行及时总结、评价
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合作者。教师在与学生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要适时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及时找出在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少走弯路。同时,教师对学生良好的表现要及时给予肯定、表扬,以鼓舞士气,促进研究。
研究性学习既是一门课程,也是一种学习方式,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人人成功为目标,以学生学会学习为中心,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核心”,的教育思想内涵。作为一种课程形态,它为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充分展开提供了相对独立的、有计划的学习机会。它超越了学科的视野,立足于每一个完整的人的整体生活。所以,我们教师应大力倡导在学生中开展研究性学习,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责编韦春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