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信息技术,需要考虑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问题。它包括信息意识,信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能力。信息获取是实施课程教学的主要任务,应该批判性使用教材,创新性应用教材,促使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实现小学生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的有效形成。
【关键词】信息技术;核心素养;教学内容;课程兼容;情感教育
现在信息技术教材有些滞后于信息技术的发展速度,无法吸引到学生的兴趣,学生学习的信息技能更是滞后于学生当前的知识水平,也就更谈不上信息核心素养的形成。本文通过对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策略方法。
一、培养小学生信息意识
意识是解决问题的心理倾向。信息意识是我们利用信息资源解决相应的问题的心理倾向,信息意识的培养,是先让他们了解到信息就是一种资源,需要及时高效利用信息资源解决相关的问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如何根据小学生的认知心理和年龄特征引导学生培养兴趣,成为培养信息意识的前提。对于小学生而言,信息意识的培养,即就是让他们认知信息是资源,能够利用信息资源可以获取知识,并使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可以开阔视野,提高个人修养和素质。
二、培养小学生信息能力
小学生信息能力的培养,是指对信息处理能力的培养。信息处理能力是信息知识以及信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加工、信息表达等能力,是学生信息素养的基础。在小学生信息素養教育中,根据对小学生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的分析,我就从如何培养学生形成高效信息素质,形成核心素养,提出三种策略方法。
三、核心素养形成需要任务驱动提升兴趣
作为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应当以“一切为学生”的角度来思考设计教学活动。让学生以任务引领,培养兴趣,从而使学生在信息技术的学习中,循序渐进形成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现在教材体现较多的是“技术”要求,有趣语言的表达反而比较少,专业名词较多,难以激发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意识。因此在备课时,我们可以将“任务”有趣形象化地表达展示给学生。如我们在教学五年级下册幻灯片的插入图片及对图片格式设置时,其实学生在四年级上册接触word时,大部分都已经学会了,所以我们没必要重复讲解,如果不就会让学生失去兴趣,而我们让学生自己去摸索,进行知识的迁移,在已经学习的知识中找寻相似的内容、方法,如此更能激起他们使用信息技术的兴趣,犹如学习新知一样,得到获取知识的成功感,更提高他们信息的加工处理的能力,从而形成信息技术核心素养。
四、核心素养形成需要有效合作加强表达
根据课程改革中提出的“教育不仅要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公民和人才,还要使每一个学生成为有能力追求幸福生活的个体”。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学习是对每个人的基本要求。根据新课程改革提出的要求,我们需要在的平时中加入更多的合作任务,引导学生加强交流表达,以小组形式交流互动,同时多展示学生作品评价交流,如此引导他们有效合作。例如在教学word的认识中,教师设计了《个人名片设计》一课,刚布置任务下去后,上交的名片大多都比较简陋,此时,将学生作品进行展示,让学生将自己的名片与他人的进行比较,并开展交流评价彼此的名片,之后再进行合作完成名片设计,让学生能够取长补短,完善个人名片,之后再展示学生作品,让他们交流,从他们的交流中发现,经过合作制作的名片,更加美观,设计简洁美观大方,经过有效的合作学习可以提升学生信息交流表达的能力,从而提升学生信息素养。
五、核心素养形成需要体验成功强化动力
成功的欲望人人都有。信息技术课堂中获得成功并不难,难的是每一次都能获得成功,因此当学生在信息技术学习操作中失败时,可能不是一败涂地,也会使部分人丧失兴趣,这样非常不利于学生信息技术核心素养形成。所以,我们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及时反馈结果的特性,高效反馈结果,让学生及时体验成功,尤其需要鼓励处于后进学生在学习上获得的成功,让后进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感覺,从而提升他们完成任务的意识,提高兴趣,从而形成学生信息技术核心素养。例如,在设计客观题中的选择判断的问题时,我们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让系统自动完成批改,每做一道题目,马上反馈正确与否,并给出参考答案,当答对时,系统根据学生答题情况及时表扬学生,以此激发学生的自豪感,让学生体验成功,这样学生在学习中就能更加积极参与的教学实践和探究中。
新课程教学更加关注学生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的培养,包括信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表达,使学生信息素养得到全面的提升。信息技术的学习,应当属于实践操作为主。因此在平时的信息技术教学中更应该关注和培养学生信息处理意识、能力及具体的信息获取、加工、管理表达的能力,形成核心素养,需要课程内容与实践任务有机整合,让学生在实践中培养信息技术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李慧波.团队精神[M].北京:新华出版社
[2]张文新.儿童社会性发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田汉族.交往教学论[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关键词】信息技术;核心素养;教学内容;课程兼容;情感教育
现在信息技术教材有些滞后于信息技术的发展速度,无法吸引到学生的兴趣,学生学习的信息技能更是滞后于学生当前的知识水平,也就更谈不上信息核心素养的形成。本文通过对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策略方法。
一、培养小学生信息意识
意识是解决问题的心理倾向。信息意识是我们利用信息资源解决相应的问题的心理倾向,信息意识的培养,是先让他们了解到信息就是一种资源,需要及时高效利用信息资源解决相关的问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如何根据小学生的认知心理和年龄特征引导学生培养兴趣,成为培养信息意识的前提。对于小学生而言,信息意识的培养,即就是让他们认知信息是资源,能够利用信息资源可以获取知识,并使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可以开阔视野,提高个人修养和素质。
二、培养小学生信息能力
小学生信息能力的培养,是指对信息处理能力的培养。信息处理能力是信息知识以及信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加工、信息表达等能力,是学生信息素养的基础。在小学生信息素養教育中,根据对小学生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的分析,我就从如何培养学生形成高效信息素质,形成核心素养,提出三种策略方法。
三、核心素养形成需要任务驱动提升兴趣
作为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应当以“一切为学生”的角度来思考设计教学活动。让学生以任务引领,培养兴趣,从而使学生在信息技术的学习中,循序渐进形成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现在教材体现较多的是“技术”要求,有趣语言的表达反而比较少,专业名词较多,难以激发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意识。因此在备课时,我们可以将“任务”有趣形象化地表达展示给学生。如我们在教学五年级下册幻灯片的插入图片及对图片格式设置时,其实学生在四年级上册接触word时,大部分都已经学会了,所以我们没必要重复讲解,如果不就会让学生失去兴趣,而我们让学生自己去摸索,进行知识的迁移,在已经学习的知识中找寻相似的内容、方法,如此更能激起他们使用信息技术的兴趣,犹如学习新知一样,得到获取知识的成功感,更提高他们信息的加工处理的能力,从而形成信息技术核心素养。
四、核心素养形成需要有效合作加强表达
根据课程改革中提出的“教育不仅要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公民和人才,还要使每一个学生成为有能力追求幸福生活的个体”。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学习是对每个人的基本要求。根据新课程改革提出的要求,我们需要在的平时中加入更多的合作任务,引导学生加强交流表达,以小组形式交流互动,同时多展示学生作品评价交流,如此引导他们有效合作。例如在教学word的认识中,教师设计了《个人名片设计》一课,刚布置任务下去后,上交的名片大多都比较简陋,此时,将学生作品进行展示,让学生将自己的名片与他人的进行比较,并开展交流评价彼此的名片,之后再进行合作完成名片设计,让学生能够取长补短,完善个人名片,之后再展示学生作品,让他们交流,从他们的交流中发现,经过合作制作的名片,更加美观,设计简洁美观大方,经过有效的合作学习可以提升学生信息交流表达的能力,从而提升学生信息素养。
五、核心素养形成需要体验成功强化动力
成功的欲望人人都有。信息技术课堂中获得成功并不难,难的是每一次都能获得成功,因此当学生在信息技术学习操作中失败时,可能不是一败涂地,也会使部分人丧失兴趣,这样非常不利于学生信息技术核心素养形成。所以,我们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及时反馈结果的特性,高效反馈结果,让学生及时体验成功,尤其需要鼓励处于后进学生在学习上获得的成功,让后进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感覺,从而提升他们完成任务的意识,提高兴趣,从而形成学生信息技术核心素养。例如,在设计客观题中的选择判断的问题时,我们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让系统自动完成批改,每做一道题目,马上反馈正确与否,并给出参考答案,当答对时,系统根据学生答题情况及时表扬学生,以此激发学生的自豪感,让学生体验成功,这样学生在学习中就能更加积极参与的教学实践和探究中。
新课程教学更加关注学生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的培养,包括信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表达,使学生信息素养得到全面的提升。信息技术的学习,应当属于实践操作为主。因此在平时的信息技术教学中更应该关注和培养学生信息处理意识、能力及具体的信息获取、加工、管理表达的能力,形成核心素养,需要课程内容与实践任务有机整合,让学生在实践中培养信息技术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李慧波.团队精神[M].北京:新华出版社
[2]张文新.儿童社会性发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田汉族.交往教学论[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