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理想的教育并不是老师的一厢情愿,也不是多多益善,而是在教育过程中的愉悦感。平常教育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是一道值得我们驻足欣赏、回味的风景。学生的成长也是老师自身的成长和收获。
关键词:学生;老师;享受;幸福
学生开学了,家长也“开学了”,一波又一波的家长活跃起来。在家早起为孩子一天的学校生活做准备,下班回家后,又要为孩子一天的学习做检查。
可怜天下父母心。温柔的妈妈总想着如何让早餐不重样,希望孩子吃得更有营养,吃饱后可以在学校好好学习。尽职的爸爸每天风雨无阻接送孩子,孩子下车走进校门了,爸爸还不忘看看孩子的背影。甚至是年迈的爷爷奶奶也愿意接送孙儿们。
虽说辛苦却又有不一样的快乐。每个父母看自己孩子的作业本其实也是一种享受。你会发现:最近孩子的字越来越漂亮了;口算错题越来越少了;自己辅导孩子一起完成的小作文竟然被老师在全班同学面前诵读了;班级群里,孩子又戴上了“小红花”……点滴进步都藏于不经意间,父母要学会发现它们,展示它们。多多鼓励孩子不是让他骄傲自满,而是为了他能够自信满满。当我们把快乐学习和愉悦生活作为学习和工作的基点,空气中就会充满幸福的味道。
在校园里,老师对学生的影响很大。从小处说,可以是学生的执笔姿势、卫生习惯等。从大处讲,可以是个人的品质修养。所以,每个老师都用“为人师表”来要求自己。用行动作表率,用言语作引导。老师们愿意不厌其烦地重复同一个单词或同一句话,只为自己的学生能做得更好。当学生午睡时,老师抓紧批改作业,当学生玩耍时,老师再三强调“安全第一”;当学生听课时,老师一边讲课一边关注着每个学生的表情和表现,生怕有调皮的学生错过这些知识点。
每一位老师都见证着自己的学生从原来的不自然、声音低,到昂首挺胸、流畅自如,沉着应对。一点一滴的进步,在每一天,每一节课上。从原先的每一次讲稿都需要老师准备,到如今的自己斟酌用什么材料合适。看着他们的进步与收获,作为老师真为他们感到欣慰。
教育是教育者的一种享受。每天,教师都是在欣赏着学生们不同的表演,而且是精彩的“才艺展示”。他们不会矫揉造作,不会曲意奉承,有的只是简单和直白的述说,还有活泼与好动。“老师,我能带酸奶来学校喝吗?”“老师,××今天带玩具来了!”“老师,下节美术课画什么呀?”“老师,明天我能带足球吗?”“老师,今天学的数学题我还是不懂。”“老师……”作为教师,和这样一群无争、无虑的孩子在一起是一种难得。教师的劳动需要的是教师本人无私的奉献、智慧和才能。
对老师来说,每一个孩子都是世界中的一朵花,一棵树。
近期,我有幸接触了朱永新老师的《致教师》一书,这是一本有关教师心灵成长的书。在书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朱老师对任何读者的来信及问题都作了仔细的解答,不仅针对提出的问题提做分析,更是和读者探讨问题背后的问题,对每个问题都作出了具体细致、深入浅出的剖析。
读罢全书,我受益颇多,甚至可以说,朱老师的每一篇回复几乎都对我有所启发,和我的教学实际和生活现状都有一定的关联。书中提出教师职業的四种境界:第一,是让学生瞧得起的老师;第二,是让自己心安的老师;第三,是让学校骄傲的老师;第四,是让历史铭记的老师。而自从踏入教师行列,我就想做一名让学生满心欢喜、让学生因我而感到幸福的老师。
那么,如何做一个让学生满心欢喜、让学生因我而感到幸福的老师呢?朱永新老师也为我们提出来具体的方法,就是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学高为师,就是要把课上好。上好一堂课,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需要教师提高自身素养,深入钻研教材,把握教材重难点,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提升学生的兴趣等。尤其是对于年轻教师来说,这并非易事。这需要坚持不懈地学习,学习理念知识,学习自己的专业知识。当然,正如孔子所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看书却不思考,没有把书本中的要点加以吸收,成为己用,对书本中有疑问的地方不做思考,这样读书的效果并不好。因此,学习与思考密不可分。对于平常看的每一本书,我们除了做摘抄和笔记外,还应该写一点感想;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习惯用文字记录学生和自己的成长,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教育。
教育这条路本身就是漫漫长路,家长们以身作则教会孩子什么是守规则,什么是教养,就像高高的灯塔,永远守护自己的孩子。老师们尽心尽力,孜孜不倦教会学生什么是学习,怎样学习,就像一盏指路明灯,照亮远方。我既是一名教师,也是一位母亲,和每一位学生的父母一样,深知孩子的学习不是一件易事,孩子在家时和在学校时的表现是有差异的。作为家长,我从严要求自己的女儿,学习上不容她有丝毫的马虎。作为教师,我也从严要求自己,认真工作是本职。在这样的双重角色下,我更加明白了:孩子的教育是一件大事。这是关乎每个人一生的大事,那么作为教书育人的教师,肩上的责任就不容小觑。学生在成长的同时,我也在成长。不论是理解力、承受力,还是学识、技能,对我来说都在进步,对此,我觉得即使是辛苦付出,也是一种快乐。
参考文献:
[1]朱永新.致教师[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5.
[2]朱永新.我的教育理想[M].桂林:漓江出版社,2019.
关键词:学生;老师;享受;幸福
学生开学了,家长也“开学了”,一波又一波的家长活跃起来。在家早起为孩子一天的学校生活做准备,下班回家后,又要为孩子一天的学习做检查。
可怜天下父母心。温柔的妈妈总想着如何让早餐不重样,希望孩子吃得更有营养,吃饱后可以在学校好好学习。尽职的爸爸每天风雨无阻接送孩子,孩子下车走进校门了,爸爸还不忘看看孩子的背影。甚至是年迈的爷爷奶奶也愿意接送孙儿们。
虽说辛苦却又有不一样的快乐。每个父母看自己孩子的作业本其实也是一种享受。你会发现:最近孩子的字越来越漂亮了;口算错题越来越少了;自己辅导孩子一起完成的小作文竟然被老师在全班同学面前诵读了;班级群里,孩子又戴上了“小红花”……点滴进步都藏于不经意间,父母要学会发现它们,展示它们。多多鼓励孩子不是让他骄傲自满,而是为了他能够自信满满。当我们把快乐学习和愉悦生活作为学习和工作的基点,空气中就会充满幸福的味道。
在校园里,老师对学生的影响很大。从小处说,可以是学生的执笔姿势、卫生习惯等。从大处讲,可以是个人的品质修养。所以,每个老师都用“为人师表”来要求自己。用行动作表率,用言语作引导。老师们愿意不厌其烦地重复同一个单词或同一句话,只为自己的学生能做得更好。当学生午睡时,老师抓紧批改作业,当学生玩耍时,老师再三强调“安全第一”;当学生听课时,老师一边讲课一边关注着每个学生的表情和表现,生怕有调皮的学生错过这些知识点。
每一位老师都见证着自己的学生从原来的不自然、声音低,到昂首挺胸、流畅自如,沉着应对。一点一滴的进步,在每一天,每一节课上。从原先的每一次讲稿都需要老师准备,到如今的自己斟酌用什么材料合适。看着他们的进步与收获,作为老师真为他们感到欣慰。
教育是教育者的一种享受。每天,教师都是在欣赏着学生们不同的表演,而且是精彩的“才艺展示”。他们不会矫揉造作,不会曲意奉承,有的只是简单和直白的述说,还有活泼与好动。“老师,我能带酸奶来学校喝吗?”“老师,××今天带玩具来了!”“老师,下节美术课画什么呀?”“老师,明天我能带足球吗?”“老师,今天学的数学题我还是不懂。”“老师……”作为教师,和这样一群无争、无虑的孩子在一起是一种难得。教师的劳动需要的是教师本人无私的奉献、智慧和才能。
对老师来说,每一个孩子都是世界中的一朵花,一棵树。
近期,我有幸接触了朱永新老师的《致教师》一书,这是一本有关教师心灵成长的书。在书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朱老师对任何读者的来信及问题都作了仔细的解答,不仅针对提出的问题提做分析,更是和读者探讨问题背后的问题,对每个问题都作出了具体细致、深入浅出的剖析。
读罢全书,我受益颇多,甚至可以说,朱老师的每一篇回复几乎都对我有所启发,和我的教学实际和生活现状都有一定的关联。书中提出教师职業的四种境界:第一,是让学生瞧得起的老师;第二,是让自己心安的老师;第三,是让学校骄傲的老师;第四,是让历史铭记的老师。而自从踏入教师行列,我就想做一名让学生满心欢喜、让学生因我而感到幸福的老师。
那么,如何做一个让学生满心欢喜、让学生因我而感到幸福的老师呢?朱永新老师也为我们提出来具体的方法,就是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学高为师,就是要把课上好。上好一堂课,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需要教师提高自身素养,深入钻研教材,把握教材重难点,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提升学生的兴趣等。尤其是对于年轻教师来说,这并非易事。这需要坚持不懈地学习,学习理念知识,学习自己的专业知识。当然,正如孔子所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看书却不思考,没有把书本中的要点加以吸收,成为己用,对书本中有疑问的地方不做思考,这样读书的效果并不好。因此,学习与思考密不可分。对于平常看的每一本书,我们除了做摘抄和笔记外,还应该写一点感想;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习惯用文字记录学生和自己的成长,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教育。
教育这条路本身就是漫漫长路,家长们以身作则教会孩子什么是守规则,什么是教养,就像高高的灯塔,永远守护自己的孩子。老师们尽心尽力,孜孜不倦教会学生什么是学习,怎样学习,就像一盏指路明灯,照亮远方。我既是一名教师,也是一位母亲,和每一位学生的父母一样,深知孩子的学习不是一件易事,孩子在家时和在学校时的表现是有差异的。作为家长,我从严要求自己的女儿,学习上不容她有丝毫的马虎。作为教师,我也从严要求自己,认真工作是本职。在这样的双重角色下,我更加明白了:孩子的教育是一件大事。这是关乎每个人一生的大事,那么作为教书育人的教师,肩上的责任就不容小觑。学生在成长的同时,我也在成长。不论是理解力、承受力,还是学识、技能,对我来说都在进步,对此,我觉得即使是辛苦付出,也是一种快乐。
参考文献:
[1]朱永新.致教师[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5.
[2]朱永新.我的教育理想[M].桂林:漓江出版社,2019.